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商西周时期骨铲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彦峰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8-134,共7页
本文选取骨器研究中受关注较少的骨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类型分析,首先讨论了夏商西周时期各类型骨铲的骨料利用和发展演变的大致特征,然后对其制作流程进行复原,在此基础上对骨铲的生产模式、功能和使用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夏商西周 骨铲 生产模式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奴隶社会诞生和上升时期的思想——夏商和西周的思想 被引量:1
2
作者 金景芳 《史学集刊》 1982年第1期9-19,共11页
我认为中国奴隶社会是由夏后启杀益夺权,变传贤为传子开始,至秦统一中国截止,中间经过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三个历史阶段。夏商西周为中国奴隶社会诞生和上升时期,春秋为中国奴隶社会衰落时期,战国为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关键词 中国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 三个历史阶段 秦统一中国 转变时期 衰落时期 封建社会 思想 《周易》 《归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上古器具观念的哲学发生 被引量:8
3
作者 刘成纪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0-96,共7页
在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研究中,传统工艺性器具的价值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实用,二是审美。但就中国上古器具作为礼器的特性看,它更重要的价值却在于象征。换言之,在中国社会早期,人类制器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实用和好看,而是要以... 在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研究中,传统工艺性器具的价值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实用,二是审美。但就中国上古器具作为礼器的特性看,它更重要的价值却在于象征。换言之,在中国社会早期,人类制器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实用和好看,而是要以此为基础引申出更深广的哲学意义。像《周易》的"制器尚象"和孔子的"器以藏礼"之论,均是将器具作为天地人神之思的载体来看待。同时,由于器具价值所展现的哲学性,与此直接相关的器具制作活动也不是一般的技术或艺术劳动,而是包含着对道器和道技关系的深刻省察。这样,对于中国先秦器具及相关制作技艺的哲学研究,就成为对一般美学和艺术学研究的重要深化和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西周 《周易》 礼器美学 器具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周没有大量使用青铜农具吗?——与陈文华同志商榷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鸣环 《农业考古》 1983年第2期209-212,共4页
(一) 陈文华同志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讲话》已于1981年第1期至82年第1期《农业考古》上发表了,其中论及夏商西周的农具部分,我有些不同看法,提出来讨论。该文提出三点理由,以阐明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主要是使用木、石、骨、蚌农具... (一) 陈文华同志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讲话》已于1981年第1期至82年第1期《农业考古》上发表了,其中论及夏商西周的农具部分,我有些不同看法,提出来讨论。该文提出三点理由,以阐明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主要是使用木、石、骨、蚌农具。作者认为: “在夏商西周时期,虽已发明青铜工具,但农业上广大奴隶使用的还是木、石、骨、蚌农具。这是因为青铜比较昂贵,首先要用到武器、手工业工具和奴隶主贵族享受使用的礼器方面。其次,当时农业上的主要劳动力是靠战争掠夺来的大量奴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礼器 农具 农业生产 农业考古 夏商西周 青铜时代 奴隶主贵族 生产力 西周时期 农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我国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化(讨论提纲)
5
作者 罗世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1期68-70,67,共4页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农村公社的土地制度,它是夏商西周三代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广阔率础,是属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春秋时代,在作为“普遍奴隶”的广大村社成员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推动下,生产力不断发展,农村公社日...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农村公社的土地制度,它是夏商西周三代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广阔率础,是属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春秋时代,在作为“普遍奴隶”的广大村社成员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推动下,生产力不断发展,农村公社日趋解体,逐步转变为个体小农的乡村,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也相应瓦解,产生了作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的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以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时代,新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普遍确立,农村公社逐渐变为历史陈迹,但其影响却在各个领域长期存在并留下不少曲折反映的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私有制 土地国有制 农村公社 奴隶主 亚细亚生产方式 土地制度 夏商西周 井田制 春秋时代 阶级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