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代性的复调式语境与原初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2-38,共7页
关于现代性的求索与建构,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主题。在殖民主义现代性扩张侵略的现实境况下,近代中国以非自主性姿态被迫卷入现代性浪潮之中,催生了中国现代性复调式语境——“模拟”与“超越”的双重奏:一方面在救亡... 关于现代性的求索与建构,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主题。在殖民主义现代性扩张侵略的现实境况下,近代中国以非自主性姿态被迫卷入现代性浪潮之中,催生了中国现代性复调式语境——“模拟”与“超越”的双重奏:一方面在救亡图存应激性反应基础上以“模拟”方式追求现代性,另一方面在落后挨打与殖民主义屈辱背景下对西式现代性表示出强烈的警惕、焦虑与批判之姿态。可以说,现代化的张力与现代性焦虑的“力场”,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基本特征。这组既基于历史遭遇又基于现实考量形成的矛盾心态一直影响着中国现代性的展开与建构。但与此同时,正是因为这一矛盾结构的特殊性,也为中国现代性的重构开启了一种另类可能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性 复调式语境 模拟 超越 另类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窥文本学方法的“复调式”语境——兼论从《回到马克思》到《回到列宁》的逻辑连续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18,共9页
《回到马克思》一书中文本学方法的提出,在其深层逻辑功能上具有"复调式"语境。一方面,文本学方法是针对传统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神目观"式前现代文本解读方式而作,因此,文本学方法的提出具有现代性解释学意蕴,主要... 《回到马克思》一书中文本学方法的提出,在其深层逻辑功能上具有"复调式"语境。一方面,文本学方法是针对传统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神目观"式前现代文本解读方式而作,因此,文本学方法的提出具有现代性解释学意蕴,主要体现在文本学方法的针对性"问题域"以及以阿尔都塞"症候阅读"为"后台支援背景"的"深度功能性阅读"方法之中。另一方面,就文本学方法中提出的关于马克思文本研究的界划分类及其使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涉文本学方法的隐性理论"支援背景"问题,即其在一定程度上受后现代"互文性"理论的影响,因而使得文本学方法又"似有"隐性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特质。关于《回到马克思》中文本学方法的"复调式"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回到列宁》中后文本学方法理论转向的内在逻辑连续性问题——后现代"互文性"理论对后文本学方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关于文本的开放性与"读者"作用的解放层面,进而有助于回应学界关于此问题而存在的所谓"断裂"或"倒退"的错误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马克思》 文本学方法“调式语境《回到列宁》 后文本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