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在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Ⅰ型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王磊 彭金林 孙予祥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9-552,共4页
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开发的康复技术,近年用于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Ⅰ型的康复,研究显示可改善患者的疼痛和运动功能,可能与提高运动皮质的兴奋性、激活镜像神经元系统等有关。
关键词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ⅰ型 镜像视觉反馈疗法 康复 肩手综合征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的命名、诊断和评价 被引量:24
2
作者 李放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65-566,共2页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是于组织损伤后继发的以肢体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有血管运动因素参与的,可涉及关节、肌肉、骨骼、皮肤等组织的综合征。CRPS涉及多个临床科室,但由于脑卒中后CRPS往往...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是于组织损伤后继发的以肢体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有血管运动因素参与的,可涉及关节、肌肉、骨骼、皮肤等组织的综合征。CRPS涉及多个临床科室,但由于脑卒中后CRPS往往在卒中起病数周后发生,而骨折后的CRPS往往在其拆除固定后表现出,因此康复医学科成为负责CRPS诊疗和临床研究最主要的科室,面临更多的诊断和治疗压力。本文主要归纳CRPS命名、诊断和评价上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综合征 区域性 复杂性 诊断 CRPS 组织损伤 临床科室 康复医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下5%葡萄糖注射治疗2型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1例 被引量:5
3
作者 邱智 韦忠娜 刘洪举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99-400,共2页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pain syndrome, CRPS)指的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自发性、区域性慢性疼痛。其疼痛区域不符合神经支配的皮节区,其疼痛程度与诱发因素的发生时间和严重程度不呈比例,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改变、自...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pain syndrome, CRPS)指的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自发性、区域性慢性疼痛。其疼痛区域不符合神经支配的皮节区,其疼痛程度与诱发因素的发生时间和严重程度不呈比例,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改变、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皮肤感觉改变、运动功能改变和萎缩的症状[1]。 CRPS 分为两种类型。第一型旧称为反射性交感性肌萎缩(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第二型(CRPS II)旧称为灼痛[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综合征 区域性 复杂性 注射治疗 葡萄糖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2 皮肤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在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Ⅰ型大鼠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郭春燕 石小乐 +2 位作者 李倩雨 刘玉珠 吴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61-1764,共4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Ι型(CRPS1)大鼠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模型组1(C组)、模型组2(D组),模型组3(E组)。A、B、C 3组予5%DMSO溶液,D组予MIF抑制剂ISO...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Ι型(CRPS1)大鼠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模型组1(C组)、模型组2(D组),模型组3(E组)。A、B、C 3组予5%DMSO溶液,D组予MIF抑制剂ISO-1 1 mg/(kg·d),E组予白藜芦醇20 mg/(kg·d);连续腹腔注射14 d。第0、7、14天测疼痛行为,血MIF、TNF-α浓度;第14天测坐骨神经中MIF、ERK1/2和p-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第7及14天,D、E组疼痛阈值较前明显改善,血清MIF、TNF-α水平下降,坐骨神经MIF及p-ERK1/2蛋白表达明显下调,且显著低于C组(P<0.05),第7天血清MIF、TNF-α已降至正常,第14天大鼠疼痛阈值也降至正常,与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显著改善CRPS1大鼠模型的疼痛行为,下调MIF和ERK1/2磷酸化水平的表达,通过抑制MIF/ERK信号通路干预CRPS1大鼠的疼痛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白藜芦醇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ERK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质细胞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在Ⅰ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中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庆 徐宵寒 +1 位作者 许力 黄宇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8-346,共9页
目的观察大鼠慢性缺血后疼痛(CPIP)模型术后皮肤中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的细胞来源,探讨NMDA受体在Ⅰ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n=12)、CPIP组(n=12)、... 目的观察大鼠慢性缺血后疼痛(CPIP)模型术后皮肤中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的细胞来源,探讨NMDA受体在Ⅰ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n=12)、CPIP组(n=12)、CPIP+生理盐水(NS)组(n=6)、CPIP+NMDA组(n=6)和CPIP+NMDA受体拮抗剂(MK801)组(n=6)5组。Sham组随机取6只和CPIP组于造模后1 d深麻醉下处死,取术侧足底皮肤和L3~L5脊髓组织用于NMDA受体NR1亚基免疫荧光检测和NR1、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其余大鼠在造模后2、6、10、14 d记录大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MTW)并从造模后第6天开始皮下注射相应药物,于第14天取材皮肤和L3~L5脊髓,检测方法同前。结果与Sham组相比,CPIP组在造模后第1天的皮肤中NR1表达量(1.708±0.064)(t=12.12,P<0.001)、IL-1β表达量(2.575±0.305)(t=5.158,P=0.003)、TNF-α表达量(2.691±0.217)(t=7.786,P<0.001)明显升高。给予NMDA和MK801干预后,在造模后第10天,与CPIP+NS组MWT值[(20.37±0.95)g]相比,CPIP+NMDA组大鼠MWT值[(15.85±1.09)g]明显降低(q=10.920,P<0.001),CPIP+MK801组大鼠MWT值[(22.95±0.96)g]明显升高(q=6.421,P<0.001)。在造模后第14天,与CPIP+NS组MWT值[(21.57±0.96)g]相比,CPIP+NMDA组大鼠MWT值[(16.53±1.63)g]明显降低(q=12.190,P<0.001),CPIP+MK801组大鼠MWT值[(23.27±1.28)g]明显升高(q=4.094,P=0.025);与Sham组相比,CPIP组皮肤中NR1表达量(1.708±0.064)明显升高(t=10.910,P<0.001),CPIP+NS组脊髓中IL-1β表达量(2.518±0.147)(q=11.010,P<0.001)和TNF-α表达量(1.949±0.184)(q=10.870,P<0.001)表达也明显升高;与CPIP+NS组相比,CPIP+NMDA组大鼠脊髓中IL-1β表达量(4.816±0.607)(q=16.670,P=0.003)和TNF-α表达量(2.629±0.349)(q=7.790,P<0.001)表达明显升高,CPIP+MK801组大鼠脊髓中IL-1β表达量(1.048±0.257)(q=10.660,P=0.003)和TNF-α表达量(0.790±0.165)(q=13.280,P<0.001)表达明显降低。结论大鼠后足慢性缺血后,皮肤角质细胞中NMDA受体激活,介导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增多,可能参与Ⅰ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中枢敏化和疼痛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 角质细胞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炎症因子 痛觉过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1型大鼠骨折模型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吴锐 殷章圣 李荣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3-42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激素治疗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1(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type 1,CRPS1)大鼠的疗效及其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P物质(SP)、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表达的...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激素治疗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1(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type 1,CRPS1)大鼠的疗效及其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P物质(SP)、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每组10只:治疗1、2组、对照组在进行骨折制动造模结束后分别以甲强龙4、20 mg/(kg.d)和生理盐水对应治疗,腹腔注射,连续1周。治疗前后检测动物疼痛行为,治疗结束后8 h、1、3周检测血清SP、MIF及TNF-α水平。结果两治疗组在不同剂量激素治疗后,肢体肿胀、疼痛不同程度缓解。治疗2组血清SP、MIF、TNF-α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在各个观察点疼痛阈值均高于治疗1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大鼠骨折CRPS1模型疗效优于小剂量,且对炎症因子有显著且持续抑制作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部分缓解肢体肿胀及疼痛,对部分细胞因子表达有即时抑制作用。不同剂量激素在CRPS1型的疗效差异与其能否抑制MIF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1 P物质 糖皮质激素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