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野菊花眼贴对蓝光诱导小鼠睑板腺功能异常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
1
作者 李勇 黄彩虹 +5 位作者 李清坚 王玉倩 吕雨霏 张兆强 胡皎月 刘祖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8,共12页
目的探讨复方野菊花眼贴对蓝光诱导小鼠睑板腺功能异常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4只15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个部分,每部分32只,分别进行预防实验和治疗实验。预防实验和治疗实验各32只小鼠分别按照随机数字随... 目的探讨复方野菊花眼贴对蓝光诱导小鼠睑板腺功能异常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4只15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个部分,每部分32只,分别进行预防实验和治疗实验。预防实验和治疗实验各32只小鼠分别按照随机数字随机分为正常组、蓝光组、溶剂组和眼贴组,每组8只。预防实验中,除正常组外,各组小鼠采用波长460 nm、光照度2000 lx的蓝光,每天暴露6 h,连续暴露15 d建立小鼠睑板腺功能异常模型;溶剂组和眼贴组每天在蓝光暴露前和暴露后,分别用相对应眼贴敷贴预防25 min,连续15 d,蓝光组仅接受蓝光暴露15 d处理,并于第15天行睑板腺开口照相观察小鼠睑板腺功能。治疗实验中,除正常组外,各组小鼠均采用上述方法建立小鼠睑板腺功能异常模型,溶剂组和眼贴组在结束15 d的蓝光暴露后,每天早上和下午分别用相对应眼贴敷贴治疗25 min,连续15 d,蓝光组置于标准环境中观察15 d,并在第15天行睑板腺开口照相观察小鼠睑板腺功能变化。预防实验及治疗实验的各组小鼠在处理完成后进行离体睑板腺拍照、油红O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睑板腺组织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睑板腺组织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睑板腺组织中核因子(NF)-κB和磷酸化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评估复方野菊花眼贴对蓝光诱导小鼠睑板腺炎症的改善程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蓝光组暴露后15 d小鼠睑板腺开口阻塞数量逐渐增加,睑板腺下睑相对剩余面积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防实验中,眼贴组睑板腺开口阻塞数量为1.833±0.753,明显少于溶剂组的3.667±1.033,眼贴组睑板腺下睑相对剩余面积为0.718±0.091,明显大于溶剂组的0.624±0.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蓝光组和溶剂组睑板腺有炎性细胞浸润;眼贴组无炎性细胞浸润,腺泡形态接近正常组;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各组睑板腺均无明显脂质沉积。眼贴组IL-1β、IL-6、TNF-α、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溶剂组,眼贴组NF-κB、p-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溶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实验中,眼贴组和溶剂组的睑板腺开口阻塞数量分别为4.333±1.211和4.833±1.722,睑板腺下睑相对剩余面积分别为0.572±0.151和0.588±0.154,2个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蓝光组和溶剂组睑板腺有炎性细胞浸润,眼贴组无炎性细胞浸润,腺泡形态接近正常组;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各组睑板腺均无明显脂质沉积。眼贴组IL-1β、IL-6、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溶剂组,眼贴组NF-κB、p-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溶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复方野菊花眼贴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轻睑板腺组织炎症反应,对蓝光诱导的睑板腺功能异常具有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蓝光 睑板腺功能异常 复方野菊花眼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