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楂金颗粒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蒋艳明 陆璐 +4 位作者 钱建成 昂健 田静 荀运浩 施军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9期2066-2068,I0004,共4页
目的:研究氧化应激对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NASH大鼠肝脏损伤的作用,观察复方楂金颗粒剂对NASH的治疗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高脂高糖饮食喂养10周建立NASH大鼠模型,分别以4.032mg.kg-1.d-1、2.016mg.kg-1.d-1、1.008mg.kg-1.d-1的C... 目的:研究氧化应激对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NASH大鼠肝脏损伤的作用,观察复方楂金颗粒剂对NASH的治疗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高脂高糖饮食喂养10周建立NASH大鼠模型,分别以4.032mg.kg-1.d-1、2.016mg.kg-1.d-1、1.008mg.kg-1.d-1的CPZD和69.2mg.kg-1.d-1的易善复进行治疗10周后,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血清和肝组织MDA含量以及SOD、GSH-PX活性。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脂肪变性、NAFLD活动度积分(NAS)均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SOD、GSH-PX活性明显降低而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但血清SOD、GSH-PX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变饮食并应用CPZD治疗后,明显降低NASH大鼠NAS和肝组织MDA含量(P<0.05),升高肝组织SOD、GSH-PX活性(P<0.05),而肝细胞脂肪变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是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大鼠发生NASH主要机制,在改变饮食基础上,CPZD不能有效改善肝脂肪变性程度,但明显减轻NASH大鼠的氧化应激,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型肝炎 氧化应激 脂质过氧化 复方楂金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楂金颗粒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药效学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许静 李兆翌 +3 位作者 施军平 田静 蒋小琴 纪倩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939-2943,I0028,共6页
目的:观察复方楂金颗粒(CZJG)中试产品对高脂饲料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的影响,探讨其防治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易善复组(0.06 g/kg)与复方楂金高、中、低剂量组(3.50、1.75、0.88g/kg),每组10只。除正... 目的:观察复方楂金颗粒(CZJG)中试产品对高脂饲料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的影响,探讨其防治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易善复组(0.06 g/kg)与复方楂金高、中、低剂量组(3.50、1.75、0.88g/kg),每组10只。除正常组以标准饲料喂养外,其余各组均以高脂饲料喂养造模。12周末称重,处死所有大鼠,计算肝指数。测定大鼠血清中ALT、AST、ALP、GGP、TC、TG、HDL-C、LDL-C的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MDA、SOD、GSH-PX、TAOC、TNF-α、Leptin的活性;并对大鼠肝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结果:高、中剂量组CZJG大鼠肝脏炎症程度明显减轻(P<0.01);与模型组比较,CZJG高、中剂量组血清中TG、ALT、AST、ALP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高、中、低剂量组血清中TC、LDL-C、TNF-α、Leptin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中、低剂量组血清中SOD、GSH-PX酶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P<0.01);高、低剂量组显著降低MDA活性显著下降(P<0.01)。结论:CZJG中试颗粒可有效防治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其机制可能为:减少TNF-α、Leptin的产生;提高抗脂质过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楂金颗粒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中试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楂金颗粒(CZJG)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质代谢及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兆翌 田静 +1 位作者 施军平 盛振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76-1179,I0010,共5页
目的:探讨复方楂金颗粒(CZJG)中试产品对高脂饲料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脂质代谢及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易善复组(61.6 mg/kg)及复方楂金颗粒高、中、低剂量组(3.50、1.75、0.88 g/kg)... 目的:探讨复方楂金颗粒(CZJG)中试产品对高脂饲料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脂质代谢及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易善复组(61.6 mg/kg)及复方楂金颗粒高、中、低剂量组(3.50、1.75、0.88 g/kg),每组10只。以高脂饲料喂养造模,给药12周后,处死所有大鼠,测定大鼠肝组织匀浆上清液TC、TG、FFA的含量;ELISA法检测大鼠肝匀浆中SOD、MDA、GSH-Px、TAOC的活性;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与模型组比较,CZJG各剂量组大鼠肝组织匀浆T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中剂量组TG含量、高剂量组FFA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剂量组SOD水平显著升高(P<0.01),高、低剂量组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电镜下可见模型组肝细胞超微结构异常,肝细胞胞浆脂滴聚积,线粒体嵴变少缩短,细胞核部分呈现固缩;CZJG高剂量组肝细胞胞浆可见大量脂滴,线粒体多数嵴清晰可见,细胞核呈圆形,无明显异常。结论:CZJG中试产品可有效调节NASH实验大鼠肝脏脂质代谢及抗脂质过氧化水平,其作用可能与改善线粒体代谢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楂金颗粒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脂质代谢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楂金颗粒对大鼠长期毒性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兆翌 施军平 +3 位作者 许静 蒋小琴 纪倩 田静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918-2922,共5页
目的:观察复方楂金颗粒长期灌胃给药对实验大鼠可能产生的毒性反应,评价其长期用药的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毒理学依据。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复方楂金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相当于原生药为62.5、35.7和17.8 g/kg,... 目的:观察复方楂金颗粒长期灌胃给药对实验大鼠可能产生的毒性反应,评价其长期用药的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毒理学依据。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复方楂金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相当于原生药为62.5、35.7和17.8 g/kg,为临床推荐用量的35、20和10倍),每组20只,雌雄各半。每周灌胃6天(每周六停药1次),连续给药13周。观察大鼠的一般症状、体质量变化、耗料量,测定血液学指标、血清生化学指标。动物剖检后,称重主要脏器并计算脏器系数,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给药13周后,各组大鼠一般状况良好,体质量增长,摄食情况、血常规和血液生化学指标未见明显异常,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雌性大鼠高剂量组(62.5 g/kg),雄性大鼠中剂量组(35.7 g/kg)肝脏和肾脏脏器系数升高,胸腺脏器系数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脏器的组织形态学检查,高、中剂量大鼠肾小球血管周围可见少量炎细胞。结论:复方楂金颗粒对SD大鼠的安全剂量为17.8 g/kg,雌性大鼠开始出现毒性剂量为62.5g/kg,雄性大鼠在35.7 g/kg剂量可能产生毒性,建议加大用量或延长疗程使用时定期进行血液学指标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楂金颗粒 长期毒性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楂金颗粒中试工艺及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兆翌 施军平 +3 位作者 许静 蒋小琴 纪倩 田静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72-1974,I0021,I0022,共5页
目的:确立复方楂金颗粒浸提中试工艺及质量指标,明确复方楂金颗粒的急性毒性,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以指导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对提取、浓缩及干燥中试工艺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考核,以浸膏得率和绿原酸含量为考核指标;采用复方楂金... 目的:确立复方楂金颗粒浸提中试工艺及质量指标,明确复方楂金颗粒的急性毒性,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以指导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对提取、浓缩及干燥中试工艺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考核,以浸膏得率和绿原酸含量为考核指标;采用复方楂金颗粒中试流浸膏,以最大给药量试验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小鼠给药后及14 d内反应情况,记录外观、活动、饮食、排泄、体质量及死亡等情况,14 d后解剖小鼠观察其重要脏器的变化。结果:复方楂金颗粒浸膏得率为11.06%,绿原酸含量为0.0170%。14 d观察期内无小鼠死亡,体质量增长正常,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重要脏器大体解剖及病理切片均未见异常改变。未测得LD50,其最大给药量为280.0 g/kg,相当于人用临床日剂量的157倍,未出现异常的毒性反应。结论:复方楂金颗粒中试工艺可靠,设备及其性能稳定,在拟订临床用药剂量的150倍以上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楂金颗粒 中试工艺 急性毒性 最大给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