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坡折带与隐蔽油气藏——以二连盆地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费宝生 汪建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4年第6期22-23,38,共3页
依据成因机制,坡折带可分为构造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三大类。构造坡折带可细分为断层、褶皱和挠曲坡折带三个亚类;沉积坡折带则易在台地和生物礁体的边缘形成或由沉积的差异压实作用和断层坡折带转化而来。根据二连盆地勘探... 依据成因机制,坡折带可分为构造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三大类。构造坡折带可细分为断层、褶皱和挠曲坡折带三个亚类;沉积坡折带则易在台地和生物礁体的边缘形成或由沉积的差异压实作用和断层坡折带转化而来。根据二连盆地勘探实例,论述了不同类型坡折带与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关系,并在乌里雅斯太凹陷东坡找到了5000×104t储量规模的坡折带复式油气聚集带。综合研究表明,坡折带是斜坡构造带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坡折 二连盆地 隐蔽油气 压实作用 台地 构造 成因机制 储量规模 复式油气聚集带 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盆地油气聚集模式及其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36
2
作者 李丕龙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26-28,共3页
以济阳坳陷为例 ,从构造、地层、沉积及油气源、圈闭、储层、油气运聚、油气成藏等方面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二级构造带油气聚集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总结出了主要的油气聚集模式及其与油气藏 (田 )规模的关系 ,并探讨了它们形成的受控因素... 以济阳坳陷为例 ,从构造、地层、沉积及油气源、圈闭、储层、油气运聚、油气成藏等方面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二级构造带油气聚集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总结出了主要的油气聚集模式及其与油气藏 (田 )规模的关系 ,并探讨了它们形成的受控因素及动力机制。研究表明 ,低凸式、陡坡式、中央隆起式油气聚集带是济阳坳陷最有利和最重要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洼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动态 聚集模式 复式油气聚集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二叠系—三叠系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5
3
作者 武超 李宏伟 +3 位作者 盛双占 程甜 师效飞 姜萌蕾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7-148,共12页
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气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量多,勘探程度低,托克逊凹陷、三堡凹陷、台北凹陷取得零星油气突破,目前勘探主要集中在库木凸起鲁克沁构造带。研究认为,鲁克沁大型复合鼻状凸起带是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藏最为富... 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气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量多,勘探程度低,托克逊凹陷、三堡凹陷、台北凹陷取得零星油气突破,目前勘探主要集中在库木凸起鲁克沁构造带。研究认为,鲁克沁大型复合鼻状凸起带是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藏最为富集的领域,该构造带构造地层格架复杂,油藏类型多。围绕古凸起的地层上超、断陷回返褶皱、不整合、断陷扇体等有利于形成多种复合圈闭,这些有利条件决定了鲁克沁大型鼻状凸起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成藏特征。通过梳理明确了紧邻台北凹陷桃东沟群主力生烃中心是其规模成藏的基础,古隆起为燕山早期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构造背景,早期控制构造的深大断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也是区带差异成藏的关键因素;二叠系梧桐沟组油藏主要受扇三角洲前缘相有利砂体展布控制,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油藏主要受断块等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鲁克沁构造 二叠系—三叠系 复式油气聚集带 成藏特征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复式油气成藏条件、分布规律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8
4
作者 汪旭东 张向涛 +2 位作者 林鹤鸣 阙晓铭 李敏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27,共9页
陆丰凹陷陆丰13洼是珠江口盆地重点研究区域,发育多构造层的复式地层结构。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解释成果,并结合新钻井获得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认为,紧邻富生烃洼陷油源供给充足、由断裂和砂体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以及复式地层结构... 陆丰凹陷陆丰13洼是珠江口盆地重点研究区域,发育多构造层的复式地层结构。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解释成果,并结合新钻井获得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认为,紧邻富生烃洼陷油源供给充足、由断裂和砂体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以及复式地层结构形成多套成藏组合是陆丰13洼复式油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陆丰13洼具有"一源多储,立体含油"的复式油气成藏特征,平面上油气主要分布在环洼低凸起、近洼斜坡和洼内中央背斜等3个复式油气聚集带;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表明,不同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含油层位、输导体系、油藏类型、原油类型、运聚模式等有着明显差异。以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为指导,结合勘探实践,认为下一步勘探应主攻近洼斜坡带古近系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和洼内中央背斜带两翼构造圈闭,而环洼低凸起复式油气聚集带剩余勘探潜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陆丰13洼 复式油气聚集带 成藏条件 分布规律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油气聚集主控因素分析
5
作者 李秀明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6年第12期55-58,共4页
根据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油气成藏背景及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构造、储层类型、盖层分布、烃源灶—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长期发育的斜坡带和古隆起控制油气的富集区;断裂的性质和活动强度控制油气藏... 根据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油气成藏背景及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构造、储层类型、盖层分布、烃源灶—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长期发育的斜坡带和古隆起控制油气的富集区;断裂的性质和活动强度控制油气藏的形成;沉积相带控制油气分布范围,储层物性控制油气富集丰度;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富集的层位;复式输导体系控制油气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岩性油气藏勘探及潜山内幕深层为下步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油气聚集带 主控因素 烃源灶—输导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复式油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 被引量:19
6
作者 陈维涛 杜家元 +1 位作者 施和生 何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4-199,208,共7页
针对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油气勘探面临的4大问题,深入开展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分析惠西南地区复式油气藏勘探潜力和勘探方向。惠西南地区具有由基底构造层、断陷构造层和坳陷构造层组成的复式地层结构,紧邻发育多个富生烃... 针对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油气勘探面临的4大问题,深入开展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分析惠西南地区复式油气藏勘探潜力和勘探方向。惠西南地区具有由基底构造层、断陷构造层和坳陷构造层组成的复式地层结构,紧邻发育多个富生烃洼陷的惠西半地堑,具有由断裂体系、砂岩层和层序界面"三元耦合"构成的复式油气输导体系,油气富集主要受富烃洼陷周缘控洼边界断裂、长期继承性古隆起和古构造脊3种构造带所控制,形成了"多层系纵向叠置、多圈闭平面连片、多类型圈闭复合"的复式油气藏。根据控制油气富集的3种构造带类型,惠西南地区可划分为3类共7个复式油气聚集带,从而构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油气聚集区/ 惠西南地区 珠江口盆地 成藏特征 富集规律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概述 被引量:38
7
作者 刘震 陈艳鹏 +3 位作者 赵阳 郝奇 许晓明 常迈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年第2期121-127,133,共8页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陆相生油"、"源控论"为代表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从最初的背斜油气藏勘探到现今的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国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经历了以下历程:...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陆相生油"、"源控论"为代表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从最初的背斜油气藏勘探到现今的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国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经历了以下历程:在大庆油田发现的基础上总结出来"源控论"(20世纪60~70年代);在以渤海湾盆地为代表的陆相断陷盆地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20世纪80年代);胜利油田地质工作者在东营凹陷的勘探过程中总结的"环洼聚油"理论(20世纪90年代);在对二连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形成及分布特征研究时提出的"互补性"特征(2003年)、"优势论"特征(2005年)以及"多元控油—主元成藏"新观点(2006年)。这一系列认识和新观点不仅在指导我国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大大丰富了我国以陆相生油为主线的石油地质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断陷盆地 油气分布规律 源控论 复式油气聚集带 “互补性”特征 “优势性”特征 多元控油-主元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39
8
作者 何治亮 陈强路 +1 位作者 钱一雄 李慧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9-778,共10页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由西向东呈斜列式排列着巴楚隆起、卡塔克隆起和古城墟隆起。其构造演化过程中既存在统一性,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卡塔克隆起形成及定型时期早,后期改造及调整较弱,具有稳定古隆起的特征;巴楚隆起发育和定型时期晚...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由西向东呈斜列式排列着巴楚隆起、卡塔克隆起和古城墟隆起。其构造演化过程中既存在统一性,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卡塔克隆起形成及定型时期早,后期改造及调整较弱,具有稳定古隆起的特征;巴楚隆起发育和定型时期晚,至今依然在活动,具有活动古隆起的特点;古城墟隆起具有演化时间长、定型时间较晚的特征。中央隆起区构造变形纵向具分层性,横向具分区性。卡塔克隆起及围斜区和巴楚-麦盖提地区多旋回演化历史形成油气多期成藏、破坏、保存、调整的动态关系,油气藏纵向叠置、横向成排成带分布,构成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在中央隆起区及邻区存在一个自西向东呈平卧“S”形的油气聚集带,形成八大目标或者目标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旋回演化 复式油气聚集带 油气勘探方向 巴楚隆起 卡塔克隆起 古城墟隆起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南地区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储层预测 被引量:23
9
作者 江波 司丹 +3 位作者 王兰生 尹成明 张永庶 吴因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10,共3页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是盆地内油气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 ,目前已进入战略展开阶段。勘探实践证实该区发育E3 1、E3 2 、N1和N2 1多套成藏组合和多种油气藏类型 ,具备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有利地质条件。通过应用层序地层学的一般原理 ,...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是盆地内油气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 ,目前已进入战略展开阶段。勘探实践证实该区发育E3 1、E3 2 、N1和N2 1多套成藏组合和多种油气藏类型 ,具备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有利地质条件。通过应用层序地层学的一般原理 ,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对昆北—柴西南地区进行了沉积储层的研究与预测 ,发现该区E3 1、E3 2 、N1湖侵体系域砂体发育 ,对油气的聚集与分布有利 ,砂体类型较为丰富 ,有利储集体主要在东柴山和切克里克地区发育的三角洲前缘砂体和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流河道砂体 ,同时该区深湖—半深湖沉积区沟道浊积砂体以及滨浅湖沉积区发育的湖滩砂体可以作为有利的储集体 ,形成隐蔽油气藏。目前青海油田分公司已将柴西南地区岩性油气藏列为重点目标实施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预测 储集体 浊积砂体 油气成藏 砂体类型 勘探 层序地层学 油气藏类型 复式油气聚集带 钻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成藏组合体理论初步探讨 被引量:14
10
作者 宋国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7,共4页
从油气聚集带、复式油气聚集带到含油气系统 ,陆相含油气盆地成藏地质单元划分的演变反映了对成藏规律认识的深化。该文在综述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成因分类 ,以输导体系特点为主要标志的含油气单元———成藏组合... 从油气聚集带、复式油气聚集带到含油气系统 ,陆相含油气盆地成藏地质单元划分的演变反映了对成藏规律认识的深化。该文在综述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成因分类 ,以输导体系特点为主要标志的含油气单元———成藏组合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盆地 成藏组合体 理论 油气系统 复式油气聚集带 输导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一)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占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57-260,共4页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只有玉门、独山子和延长3个小油矿,国际上流传着“中国贫油”的理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陆相生油等新理论指导下发现了大庆油田,在源控论指导下发现了大港、胜利、辽河、华北等一系列油区;复式油气聚集理论使渤海湾...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只有玉门、独山子和延长3个小油矿,国际上流传着“中国贫油”的理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陆相生油等新理论指导下发现了大庆油田,在源控论指导下发现了大港、胜利、辽河、华北等一系列油区;复式油气聚集理论使渤海湾盆地油田不断扩大,使中国成为世界第5大产油国;北方侏罗系及煤成烃等天然气生成新理论又使我国天然气资源大幅度增长。油气勘探实践发现中国含油气盆地有着与众不同的地球动力场,由此导出了不少新的石油地质理论。回首往事,油气资源的发展源于新的石油地质理论;前瞻未来,中国油气资源的持续发展更加需要新的石油地质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中国 陆相生油 复式油气聚集带 源控论 煤成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12
《国土资源》 2004年第4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隐蔽油气 油气勘探 陆相生油理论 复式油气聚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栉风沐雨六十载 砥砺前行再出发 热烈祝贺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成立60周年
13
作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编辑部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I0007-I0007,共1页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走过了60年光辉的发展历程。在此,《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编辑部表示热烈祝贺!60年来,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科技工作者牢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勇攀石油科技高峰,创...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走过了60年光辉的发展历程。在此,《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编辑部表示热烈祝贺!60年来,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科技工作者牢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勇攀石油科技高峰,创立、发展并完善了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特高含水期水驱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工作者 勘探开发研究 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 复式油气聚集带 油气地质 勤奋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义和庄凸起北坡成藏特征与油藏分布规律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家震 王永诗 王学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62-365,共4页
义和庄凸起北坡是一个典型的多含油层系、多油藏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受多期构造运动、沉积间断等因素影响,义和庄凸起北坡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圈闭及油藏类型。本文在储层、油源、圈闭等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义和庄凸起北坡... 义和庄凸起北坡是一个典型的多含油层系、多油藏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受多期构造运动、沉积间断等因素影响,义和庄凸起北坡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圈闭及油藏类型。本文在储层、油源、圈闭等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义和庄凸起北坡的油藏类型、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并根据目前的勘探现状,指出潜山、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等隐蔽性油藏是主要勘探方向,可为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分布规律 复式油气聚集带 义和庄凸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近年来石油地质理论新进展刍议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旺 王文彦 张清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3年第2期18-24,共7页
建国后,我国在石油地质理论上取得了两大成就,一是陆相生油;二是复式油气聚集带。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中国石油地质理论又获得了新的进展,并在勘探实践中见到很好效益。本文提出:近海湖盆、新构造运动与晚期成藏、煤成油煤成气、叠合盆... 建国后,我国在石油地质理论上取得了两大成就,一是陆相生油;二是复式油气聚集带。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中国石油地质理论又获得了新的进展,并在勘探实践中见到很好效益。本文提出:近海湖盆、新构造运动与晚期成藏、煤成油煤成气、叠合盆地成藏和含油气盆地分析等理论,是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认识、新理论。希望有关专家加以评述,以期推动这些理论的深化研究和指导勘探工作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石油地质 进展 陆相生油 复式油气聚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和庄凸起北坡油藏分布规律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家震 王学军 +1 位作者 毕彩芹 曹淑敏 《新疆石油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31-34,共4页
义和庄凸起邻近车西、大王北、郭局子、四扣等良好的生油洼陷 ,区带成藏条件十分有利。受多期区域构造运动影响 ,义和庄凸起北坡地质结构特征十分复杂 ,含油层系多 ,储层、圈闭类型复杂多样 ,油藏分布广泛 ,是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 义和庄凸起邻近车西、大王北、郭局子、四扣等良好的生油洼陷 ,区带成藏条件十分有利。受多期区域构造运动影响 ,义和庄凸起北坡地质结构特征十分复杂 ,含油层系多 ,储层、圈闭类型复杂多样 ,油藏分布广泛 ,是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本文系统分析了义和庄凸起北坡的成藏条件、油藏类型及分布规律 ,指出潜山、地层超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和庄凸起北坡 复式油气聚集带 油藏类型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低凸起仍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波 田东恩 李西爱 《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 2000年第4期56-60,共5页
渤海湾盆地的油气勘探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寻找有潜力的勘探领域或目标日益困难,由于盆地形成时的断裂作用,低凸起在盆地内分布广泛,并成为盆地内的主要油气聚集带。与低凸起有关的油气藏类型多,含油层系多,油气聚集规律复杂。过去的勘探... 渤海湾盆地的油气勘探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寻找有潜力的勘探领域或目标日益困难,由于盆地形成时的断裂作用,低凸起在盆地内分布广泛,并成为盆地内的主要油气聚集带。与低凸起有关的油气藏类型多,含油层系多,油气聚集规律复杂。过去的勘探主要针对低凸起的单一目标进行勘探,忽视了对凸起含油气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低凸起作为一个勘探目标,其勘探程度并不高,近几年的勘探实践证实,低凸起仍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低凸起 复式油气聚集带 油气藏勘探潜力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海相沉积是中国石油工业未来的希望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国玉 陈启林 +1 位作者 白云来 廖建波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6期1-7,共7页
中国海相沉积分布广泛,古老碳酸盐岩是勘探规模储量发现的主要领域,在四川盆地的震旦系与寒武系、塔里木盆地的寒武系与奥陶系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的奥陶系均发现了规模储量。古老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泥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古隆起背景上... 中国海相沉积分布广泛,古老碳酸盐岩是勘探规模储量发现的主要领域,在四川盆地的震旦系与寒武系、塔里木盆地的寒武系与奥陶系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的奥陶系均发现了规模储量。古老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泥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古隆起背景上油藏类型多,未来的油气勘探要集中在大型古隆起复式油气聚集带、区域不整合面控制的地层溶蚀带、台缘带礁滩体及与蒸发岩共生的台内颗粒滩等重点领域。四川盆地广泛分布的海相黑色页岩沉积是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非常规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沉积 碳酸盐岩 泥质烃源岩 复式油气聚集带 地层溶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丘古潜山油田的发现与地质特点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杨克绳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5-528,共4页
在冀中坳陷内继冀门1井后所钻冀参4高断块上的任4井、于1975年发现了任丘油田,这是我国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潜山高产油田。油田为一古潜山复式油气聚集带,由蓟县系雾迷山组、寒武系府君山组、奥陶系马家沟组和亮甲山组3个古潜山油藏及古... 在冀中坳陷内继冀门1井后所钻冀参4高断块上的任4井、于1975年发现了任丘油田,这是我国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潜山高产油田。油田为一古潜山复式油气聚集带,由蓟县系雾迷山组、寒武系府君山组、奥陶系马家沟组和亮甲山组3个古潜山油藏及古潜山上覆的下第三系(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油藏构成。油源为上覆的下第三系(古近系)沙河街组,具独特的"新生古储"的油藏地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潜山油藏复式油气聚集带 任4井 任丘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勘探实践及启示 被引量:3
20
作者 康积伦 靳继坤 +1 位作者 蒲振山 余晓华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19年第2期1-5,I0001,共6页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发育多个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油气藏类型丰富。近年来,在油田成熟主力层系扩边扩块的同时,综合运用钻井、地震和测试化验等资料,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在主力油层以下发现了红台、鄯善西山窑组等两个5000万吨级储量规...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发育多个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油气藏类型丰富。近年来,在油田成熟主力层系扩边扩块的同时,综合运用钻井、地震和测试化验等资料,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在主力油层以下发现了红台、鄯善西山窑组等两个5000万吨级储量规模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具有储层低孔特低渗、含油饱和度低、常规试油试采油气产量低且油水同出或不出液等特点。综合研究表明,台北凹陷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因机制受油源条件、储层低孔特低渗、油气调整、构造幅度低等影响,近油源、储层“甜点”、古构造背景、保存条件好等是低含油饱和度油藏规模富集的主要原因。水平井钻探与体积压裂储层工艺改造是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有效动用的工程配套技术。地质、地球物理及工程技术等相结合,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勘探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台北凹陷 复式油气聚集带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 成因机制 勘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