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42
1
作者 唐勇 宋永 +6 位作者 何文军 赵龙 杨海波 赵长永 郑孟林 孙帅 费李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148,共17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叠合盆地,近50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是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基于准噶尔盆地最新勘探发现和已有研究认识,文章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分析了重大勘探领域,以此为勘探战略选区...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叠合盆地,近50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是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基于准噶尔盆地最新勘探发现和已有研究认识,文章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分析了重大勘探领域,以此为勘探战略选区提供依据,丰富和发展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结果表明,准噶尔多期盆地类型叠加演化过程中,纵向上形成了"三层楼"成藏组合;横向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隆、坳构造格局相互叠置,多期叠合的改造形式和强度,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的地质结构,决定了油气聚集与分布具有地区差异性。油气富集规律表现为烃源岩对油气分布具有首要控制作用;盖层、断裂、古构造、不整合以及沉积相对油气的分布具有次级控制作用。盆地富烃凹陷斜坡区中深层-深层、南缘冲断带、陆梁隆起石炭系以及中-下二叠统页岩油(气)等领域是未来风险勘探部署有望获得战略突破的现实领域。准噶尔叠合盆地多旋回构造演化的性质,决定了这类盆地勘探的长期性和油气发现的多阶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断带 复式油气成藏 油气系统 多旋回构造演化 深层油气 页岩油气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次洼中生界古潜山油气成藏过程 被引量:17
2
作者 谢玉洪 罗小平 +4 位作者 王德英 徐春强 徐云龙 侯明才 陈安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24,共10页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渤中凹陷西次洼油气资源丰富,在浅层新近系、古近系以及深层中生界均有油气被发现,但目前对其油气聚集成藏过程以及与浅层油气藏的配置关系等尚不清楚。为了给渤中凹陷周缘的油气勘探奠定基础,运用烃源岩有机地球化...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渤中凹陷西次洼油气资源丰富,在浅层新近系、古近系以及深层中生界均有油气被发现,但目前对其油气聚集成藏过程以及与浅层油气藏的配置关系等尚不清楚。为了给渤中凹陷周缘的油气勘探奠定基础,运用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及生烃演化盆地模拟、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及均一温度测定等方法和手段,结合油—源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基于区域构造背景,恢复了渤中凹陷西次洼复式油气聚集成藏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存着在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二段下共计3套烃源岩,周缘凸起带油气储层为中生界火山岩及太古界变质岩、古近系—新近系三角洲—河流相孔隙性砂岩,该洼陷生成的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向斜坡带运移至周缘构造带内聚集成藏,形成了3套油气成藏组合,具有复式油气聚集带成藏的特点;②沙三段烃源岩为该洼陷内的主力烃源岩层;③上述3套组合分别经历了4个阶段的油气成藏过程——距今11~1 Ma,纵向上呈现油气优先充注深层中生界及太古界古潜山储层,后依次向上运移充注浅层古近系及新近系储层,该区油气的成藏模式为高温流体多次短期快速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中凹陷西次洼 中生代 古潜山 油气复式 油源对比 浅层油气 配置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套的地震技术在滚动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志宏 赵立民 梁占松 《断块油气田》 CAS 2001年第4期8-11,共4页
茨榆坨构造带中段构造上属于翘倾断块披覆背斜构造带 ,通过对油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 ,并依据复式油气成藏理论 ,认为其低断阶带是滚动勘探的首选目标 ,关键是寻找控油断层和圈闭。基于此种认识 ,以二维和三维构造精细解释技术为基础 ,综... 茨榆坨构造带中段构造上属于翘倾断块披覆背斜构造带 ,通过对油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 ,并依据复式油气成藏理论 ,认为其低断阶带是滚动勘探的首选目标 ,关键是寻找控油断层和圈闭。基于此种认识 ,以二维和三维构造精细解释技术为基础 ,综合运用其它配套的地震新技术 ,新发现了一个 1千万吨级优质储量区块———茨 60 1块 ,成为近年来辽河油田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油气成藏理论 翘倾断块 构造精细解释 波阻抗处理 滚动勘探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