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岭地区深层复式含油气系统演化 被引量:3
1
作者 杨长清 王琳 +1 位作者 陈孔全 刘建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4-45,176,共2页
长岭地区自晚侏罗纪以来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 ,形成了 3个已知含油气系统。深层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为沙河子组、营城组和登娄库组暗色湖相泥岩 ,现今为高熟过熟阶段 ,青山口组为区域盖层 ,其总体特征为正常充注侧向排烃高阻抗含油气系统 ... 长岭地区自晚侏罗纪以来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 ,形成了 3个已知含油气系统。深层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为沙河子组、营城组和登娄库组暗色湖相泥岩 ,现今为高熟过熟阶段 ,青山口组为区域盖层 ,其总体特征为正常充注侧向排烃高阻抗含油气系统 ,成藏关键时刻在明水组末期。不整合面上、下多期复合型圈闭和早期形成、晚期末遭受破坏的圈闭是深层天然气成藏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含油气系统 油气 复合圈闭 生烃演化 长岭地区 天然气 不整合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长岭地区复式含油气系统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琳 杨长青 刘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57,共4页
依照复式含油气系统理论 ,以区域盖层为界 ,将长岭地区划分为出 3个含油气系统 :以青山口组为盖层的深部、嫩江组为盖层的中部以及以明水组为盖层的上部含油气系统。其中深部含油气系统是长岭地区重要的含油气领域 ,目前发现有东岭气藏... 依照复式含油气系统理论 ,以区域盖层为界 ,将长岭地区划分为出 3个含油气系统 :以青山口组为盖层的深部、嫩江组为盖层的中部以及以明水组为盖层的上部含油气系统。其中深部含油气系统是长岭地区重要的含油气领域 ,目前发现有东岭气藏、达字井含气构造 ,以下生上储、自生自储及上生下储式组合方式为主 ,据盆地模拟表明成藏的关键时刻是明水组末期 ( 6 5Ma) ;中部含油气系统以下生上储及自生自储式的组合方式为主 ,成藏的关键时刻是明水组末期 ( 6 5Ma)和现今 ;上部含油气系统以下生上储式组合方式为主 ,目前正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 ,成藏的关键时刻是现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含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 石油生成 石油运移 松辽盆地长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含油气系统探讨 被引量:19
3
作者 吴富强 李后蜀 +2 位作者 胡雪 刘家铎 孙锡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1,共3页
由于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地质条件的特殊性 (多套烃源岩、构造复杂性等 )使沙四上亚段复式含油气系统呈现垂向叠置、由断裂沟通、一藏多源 (既有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有机烃源 ,又有深部无机烃源 )的复杂面貌。根据实际情况 ,尝试将渤南... 由于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地质条件的特殊性 (多套烃源岩、构造复杂性等 )使沙四上亚段复式含油气系统呈现垂向叠置、由断裂沟通、一藏多源 (既有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有机烃源 ,又有深部无机烃源 )的复杂面貌。根据实际情况 ,尝试将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复式含油气系统进一步划分为Es3 -Es4 ( !)、Es4 -Es4 ( !)、无机烃 -Es4 ( ?)等 3个子系统 ,并对其要素、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洼陷带向缓坡带方向应主要寻找上倾尖灭型及砂泥岩交互型油气藏 ,在陡坡带方向应主要寻找湖底扇型油气藏 ,在洼陷中心应主要寻找砂岩透镜体型、泥岩裂缝型油气藏以及构造 岩性复合型油气藏等。图 3参 6 (吴富强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沙四上亚段 油气系统 复式含油气系统 无机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系统理论在中国盆地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罗开平 周祖翼 何治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3-148,共6页
含油气系统(petroleum system)概念提出后的20多年里,世界油气勘探业走过了一条搏奕—理性、随机—系统、盲从—高效之路,它的诞生和应用“明显地提高了勘探成功率”,“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勘探工具”。我国的石油地质家和勘探家在20世... 含油气系统(petroleum system)概念提出后的20多年里,世界油气勘探业走过了一条搏奕—理性、随机—系统、盲从—高效之路,它的诞生和应用“明显地提高了勘探成功率”,“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勘探工具”。我国的石油地质家和勘探家在20世纪60年代总结和提出了“成油系统”的思想,并在此后的20年间又相继发展和提出了“源控论”、“定凹选带”等几乎和含油气系统“等效”的认识和理论体系,在指导我国东部相对简单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石油人在对西部和南方多旋回叠合或改造盆地的“求知”中,在中国盆地的“土壤”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复合含油气系统”、“复式含油气系统”、“油气保存单元”等更贴近“中国型”盆地风格和特点的含油气系统概念,并取得了在这一领域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中国的几辈石油人在“接力棒”式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沉淀和积累,促进了含油气系统思想和中国盆地的“融合”,在含油气系统理论体系中添上了浓浓的中国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保存单元 复式(合)油气系统 油气系统 多旋回 中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