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稻田农田害鼠复合防治指标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何淼 冯志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11-217,共7页
依据对华南地区稻田 3种主要害鼠黄毛鼠、板齿鼠和小家鼠的田间捕获率调查 ,以及对害鼠造成的相应水稻产量损失率 ( y)研究 ,建立了水稻产量损失率与鼠密度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确定板齿鼠作为本项研究的标准鼠种 ,利用 3种主要农... 依据对华南地区稻田 3种主要害鼠黄毛鼠、板齿鼠和小家鼠的田间捕获率调查 ,以及对害鼠造成的相应水稻产量损失率 ( y)研究 ,建立了水稻产量损失率与鼠密度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确定板齿鼠作为本项研究的标准鼠种 ,利用 3种主要农田害鼠的捕获率在回归方程中对应的系数 ,计算出农田害鼠的标准当量损害指标。结果显示 ,每个标准鼠单位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率分别相当于 4.0 84个黄毛鼠当量单位 ,或 31 .5 93个小家鼠当量单位。进一步 ,对原始调查数据进行二次处理 ,建立了标准当量 ( x)与 ( y)的相互关系数学模型 ;文中配合 EIL计算公式 ,求出了在不同水稻产量和不同灭鼠效果等条件下的华南农田害鼠的复合防治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稻田 农田害鼠 复合防治指标 理论研究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条种子害虫复合防治指标的确定 被引量:4
2
作者 罗于洋 李青丰 金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8-92,共5页
为了了解和掌握柠条种子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于2003年采用田间与室内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柠条产区种子害虫防治指标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建立了中间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小... 为了了解和掌握柠条种子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于2003年采用田间与室内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柠条产区种子害虫防治指标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建立了中间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柠条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等3种柠条上柠条种子小蜂(Bruchophagus neocaraganae(Liao))、柠条豆象(Kytorhinus immixtus Motschulsky)、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Treitschke))等3种种子害虫幼虫数与种子产量损失率的回归模型:Y=-0.254X1-0.595X2+0.173X3+116.236;Y=-0.045X1+0.480X2-0.760X3+30.453;Y=0.04766X1+0.04374X2+0.01845X3+2.380;同时得出柠条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小叶锦鸡儿上种子害虫幼虫复合防治指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2.34707=-0.04766X1-0.04374X2-0.01845X3;116.1461=0.254X1+0.595X2-0.173X3;30.3332=0.045X1-0.480X2+0.760X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 柠条种子害虫 复合防治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主要病虫为害产量损失及复合防治指标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兰建东 黄柳春 +3 位作者 陈德扬 朱韵辉 陆耀华 韦日能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1995年第3期119-122,共4页
1990年-1992年在南宁市两县一郊共测试12个品种65块田水稻主要病虫复合损失率,建立了早、晚稻多病虫为害产量损失的多元二次模型.经卡方测验,两模型精度较高,基本反映了多种主要病虫与产量损失的真实关系.利用建立的... 1990年-1992年在南宁市两县一郊共测试12个品种65块田水稻主要病虫复合损失率,建立了早、晚稻多病虫为害产量损失的多元二次模型.经卡方测验,两模型精度较高,基本反映了多种主要病虫与产量损失的真实关系.利用建立的早、晚稻多病虫为害产量损失模型,研究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瘿蚊、稻蝽类、纹枯病复合防治指标,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得到并修订这四虫一病的防治指标.经过1993年在南宁市131.29万亩水稻综防区验证,新指标有明显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损失模型 复合防治指标 病虫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同时危害时的复合防治指标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涛 王兴琴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6期110-111,共2页
针对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田间发生和防治的实际情况,通过试验建立"两迁"害虫同时危害时的回归方程,依据当地农业生产现状,计算得出实际经济允许损失N=16.16。由满足0.013X1+0.287X2-0.539=16.16,测得"两迁"害虫同... 针对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田间发生和防治的实际情况,通过试验建立"两迁"害虫同时危害时的回归方程,依据当地农业生产现状,计算得出实际经济允许损失N=16.16。由满足0.013X1+0.287X2-0.539=16.16,测得"两迁"害虫同时危害的一组动态的复合防治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稻纵卷叶螟 复合防治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草对油菜籽产量的影响及其复合防除指标
5
作者 陈立华 王爱兴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67-69,共3页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按多元回归方法建立油菜籽产量损失率的预测模式:Y=0.012ZX1+0.0311X2+0.0172X3+4.2587,复相关系数R=0.8766,F=42.298,预测模式的准确率达86.8%。经统计分析,油菜田间杂草防除的经济阈值为69kg...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按多元回归方法建立油菜籽产量损失率的预测模式:Y=0.012ZX1+0.0311X2+0.0172X3+4.2587,复相关系数R=0.8766,F=42.298,预测模式的准确率达86.8%。经统计分析,油菜田间杂草防除的经济阈值为69kg/hm2,可据此制定出油菜田间主要杂草的复合防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籽 杂草 相关系数 正交试验 复合防治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防治措施对秋甘蓝鳞翅目害虫及天敌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林文彩 郭世俭 +1 位作者 章金明 刘树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150-154,共5页
以几种鳞翅目害虫的复合防治阈值作为决策指标 ,比较了生防区、化防区和农民自控区等几种防治措施间害虫数量、天敌数量、作物产量和品质等的差异。结果表明 ,应用生物农药和对天敌较安全的化学农药能有效控制害虫 ,对天敌具有明显的保... 以几种鳞翅目害虫的复合防治阈值作为决策指标 ,比较了生防区、化防区和农民自控区等几种防治措施间害虫数量、天敌数量、作物产量和品质等的差异。结果表明 ,应用生物农药和对天敌较安全的化学农药能有效控制害虫 ,对天敌具有明显的保护助增作用 ,而且可降低施药成本4 0 %以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防治指标 鳞翅目害虫 天敌 甘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甘蓝鳞翅目害虫不同防治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虞轶俊 许方程 +2 位作者 吴永汉 余昌宏 吕老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26,共4页
通过对秋甘蓝上不同鳞翅目害虫发生规律的研究 ,提出以菜青虫为标准虫 ,各鳞翅目害虫虫口当量的计算方法 ,以秋甘蓝的生育期和害虫复合动态防治阈值作为防治的决策指标 ,比较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菜农自控 3种不同防治体系的害虫防治... 通过对秋甘蓝上不同鳞翅目害虫发生规律的研究 ,提出以菜青虫为标准虫 ,各鳞翅目害虫虫口当量的计算方法 ,以秋甘蓝的生育期和害虫复合动态防治阈值作为防治的决策指标 ,比较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菜农自控 3种不同防治体系的害虫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生物防治区与化学防治、菜农自控区对害虫防治效果基本一致 ,生物防治区天敌的控害作用明显增强 ,防治成本比化学防治区和菜农自控区分别减少 13 9%和 5 0 7% ,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5 0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鳞翅目害虫 复合防治指标 防治体系 秋甘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述茶园有害生物化学防治的科学化 被引量:3
8
作者 高旭晖 《茶叶》 1999年第4期190-192,共3页
本文概述了茶园化学防治的现状,指出化防的科学化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首先要立足于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对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的基础上制定动态的复合防治指标。第二,进一步筛选出适宜的药... 本文概述了茶园化学防治的现状,指出化防的科学化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首先要立足于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对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的基础上制定动态的复合防治指标。第二,进一步筛选出适宜的药剂品种,优化防治策略,采用混用、轮用和适当的浓度来控制、延缓抗药性的产生。第三,改进茶园植保机械,迅速扭转机械单一化的现状。通过这些措施力争以最少的农药投入量,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有害生物 化学防治 抗药性 复合防治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予元院士在小麦害虫预测和治理上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巨莲 武予清 +5 位作者 张勇 范佳 谭晓玲 曹雅忠 苗进 倪汉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共9页
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小麦害虫预测和治理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在20世纪70-90年代,创新了害虫生物学与生态学有机结合方法,显著提升小麦害虫预测技术水平。从宏观到机理,突破了多项小麦害虫治理关键技术,包括小麦品种抗吸浆虫鉴定... 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小麦害虫预测和治理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在20世纪70-90年代,创新了害虫生物学与生态学有机结合方法,显著提升小麦害虫预测技术水平。从宏观到机理,突破了多项小麦害虫治理关键技术,包括小麦品种抗吸浆虫鉴定技术与抗吸浆虫机制,创新性提出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及穗期保护策略;利用田间开放式控制虫量的办法建立小麦蚜虫防治阈值及复合防治指标;麦田天敌资源的保护及利用。面向小麦生产实际,创建小麦吸浆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吸浆虫穗期保护策略和技术、蚜虫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等研究成果一直传承至今,列入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本文还介绍了在后续小麦吸浆虫、蚜虫预测与防控研究与实践中,传承与发展郭予元院士的学术思想,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予元 吸浆虫 小麦蚜虫 发生期和程度预测 小麦穗期保护 复合防治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