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Si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1
作者 单志强 张伟超 +2 位作者 刘文平 秦海青 雷晓旭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541,共6页
为提升石墨破碎料的储锂容量,通过有机裂解碳将纳米硅粉包覆在石墨破碎料表面,制备石墨@硅(G@Si)复合负极材料,分析纳米硅、石墨破碎料及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相比纳米硅粉,G@Si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更高;相比石墨,纳... 为提升石墨破碎料的储锂容量,通过有机裂解碳将纳米硅粉包覆在石墨破碎料表面,制备石墨@硅(G@Si)复合负极材料,分析纳米硅、石墨破碎料及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相比纳米硅粉,G@Si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更高;相比石墨,纳米硅粉的引入,可提升复合材料的可逆储锂容量并改善大电流嵌锂能力。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较好,在100 mA/g的电流放电至0.010 V、10 mA/g的电流放电至0.005 V,100 mA/g的电流充电至1.500 V时,首次可逆比容量为854.2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89.78%,第100次循环的比容量为511.4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纳米硅粉 石墨 石墨@硅(G@Si)复合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电池硬碳复合负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
作者 贺晨晨 余海天 +2 位作者 李敏慧 邵钦君 陈剑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7-549,共13页
固态锂离子电池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方面有超过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潜力。作为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性能固态负极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硬碳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较小,有利于维持与固体电解质(膜)的物理接触,是固态锂离子电池负... 固态锂离子电池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方面有超过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潜力。作为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性能固态负极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硬碳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较小,有利于维持与固体电解质(膜)的物理接触,是固态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首选之一。在电极中构建良好的离子和电子传导网络是制备高性能固态负极的关键。首次利用硬碳为活性物质、锂化的全氟磺酸(Li-Nafion)树脂与Li_(6.4)La_(3)Zr_(1.6)Ta_(0.6)O_(12)(LLZTO)的复合物同时作为粘结剂和电极内部固体电解质研制了固态复合负极。运用电化学测试和XPS表征,探究了固态复合负极中不可逆容量的来源。通过优化复合负极的组成和结构,实现了硬碳复合负极的稳定循环。所研制的固态复合电极在70℃下循环180次的平均库仑效率为99.82%。以Li-Nafion膜作为电池的固体电解质隔膜,将经预锂化处理的硬碳复合负极与磷酸铁锂正极组装了全电池。该电池稳定循环400次,平均库仑效率达99.80%。此外,该复合负极与单晶LiNi_(0.6)Co_(0.1)Mn_(0.3)O_(2)(NCM613)组装的固态软包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以正极材料计为154.4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84.66%,充放电循环30次的平均库仑效率为98.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池 复合负极 硬碳 离子导电网络 电极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电容电池用碳类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劼 杨娟 +4 位作者 郝新 张治安 赖延清 周向阳 汤依伟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1-624,628,共5页
研制了新型储能器件超级电容电池用石墨和活性炭复合负极材料,应用恒流充放电法,考察了这种复合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这种碳复合负极材料兼具良好的电容特性和电池特性,在基本保持电池特性的同时,能将电容器电位窗口从2.5V提... 研制了新型储能器件超级电容电池用石墨和活性炭复合负极材料,应用恒流充放电法,考察了这种复合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这种碳复合负极材料兼具良好的电容特性和电池特性,在基本保持电池特性的同时,能将电容器电位窗口从2.5V提高至3.5V vs Li/Li+,能量密度从21.7Wh/kg提高至40.3Wh/kg,增大近两倍;有很好的倍率性能,电流密度从0.1A/g增加到1A/g时,比容量仅下降了1.3F/g;同时能保持良好的循环性能,10次容量保持率即使在3.5V高压下仍有9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电池 石墨 活性炭 复合负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法制备Si/C复合负极材料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7
4
作者 屈超群 王玉慧 +1 位作者 姜涛 别晓非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7-202,共6页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高分子聚合物配体,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Si/C复合负极材料。利用PVP高温烧结形成的碳作为体积缓冲骨架,有效地解决了硅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和粉化问题。采用x射线衍射rXRD)、拉曼光谱(Raman)和扫...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高分子聚合物配体,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Si/C复合负极材料。利用PVP高温烧结形成的碳作为体积缓冲骨架,有效地解决了硅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和粉化问题。采用x射线衍射rXRD)、拉曼光谱(Raman)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及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材料整体呈纤维状分布,纤维直径300~400nm,Si粒子以“麦穗状”均匀地分布在由无定形碳构成的纤维上。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首次充放电的不可逆容量为294.9mAh/g,是由于电极与电解液界面间固态电解质(SEI)膜的形成所致。另外,复合材料在低倍率(0.1c、0.2C和0.50和高倍率(1.0C和2.0℃)下均具有较高的库伦效率及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SI C复合负极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在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文刚 张仰慧 +2 位作者 王晓丹 高俊奎 刘兴江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3,共4页
在研究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混合负极的比容量与电极膨胀率之间的变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配方优化,成功制作了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与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混合负极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电化学交流... 在研究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混合负极的比容量与电极膨胀率之间的变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配方优化,成功制作了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与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混合负极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电化学交流阻抗频谱(EIS)等技术,分析了循环前后负极的变化,研究了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添加剂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C加入量较高时,可与硅负极材料形成更加稳定的SEI膜,抑制负极材料的粉化,电池18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到71.3%,循环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F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6
6
作者 王英 肖方明 +2 位作者 彭果戈 肖志平 唐仁衡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56-958,共3页
以酚醛树脂为碳源,采用机械球磨-热解工艺将硅和石墨复合制备出硅碳负极材料。通过XRD、SEM、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表征。结果表明:硅、石墨是以物理方法复合的,复合过程未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相。球形硅颗粒与石墨片交错排列,形成具有... 以酚醛树脂为碳源,采用机械球磨-热解工艺将硅和石墨复合制备出硅碳负极材料。通过XRD、SEM、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表征。结果表明:硅、石墨是以物理方法复合的,复合过程未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相。球形硅颗粒与石墨片交错排列,形成具有一些孔洞的网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以及提高其库仑效率。交流阻抗测试揭示出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电极材料的SEI膜阻抗和电荷传递阻抗变大是造成其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机械球磨-热分解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Fe_2O_3/Fe_3O_4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石磊 刘洪波 +2 位作者 何月德 洪泉 杨丽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7-180,共4页
通过固相反应法合成出α-Fe2O3/Fe3O4复合产物,利用XRD、Raman、SEM等技术和恒电流充放电方法,探讨了恒温反应时间对材料微观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恒温反应时间对复合产物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形貌与电化学性能影... 通过固相反应法合成出α-Fe2O3/Fe3O4复合产物,利用XRD、Raman、SEM等技术和恒电流充放电方法,探讨了恒温反应时间对材料微观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恒温反应时间对复合产物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形貌与电化学性能影响较大;除首次循环外,复合负极材料在随后充放电过程中库伦效率可达96%以上,循环性能与倍率性能明显优于单相α-Fe2O3负极材料与Fe3O4负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复合负极材料 α-Fe2O3/Fe3O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电容和脱嵌锂特性的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性能 被引量:3
8
作者 方杰 王志兴 +2 位作者 李新海 郭华军 彭文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091-2095,共5页
以中间相炭微球和活性炭为原料,采用物理混合的方法制备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用扫描电镜、X线衍射仪、恒电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CV)测试来表征材料的表面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制备复合材料的中间相炭微球和活性... 以中间相炭微球和活性炭为原料,采用物理混合的方法制备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用扫描电镜、X线衍射仪、恒电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CV)测试来表征材料的表面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制备复合材料的中间相炭微球和活性炭混合均匀;复合材料首次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为549和290 mA·h/g,当电压为0.25~3.00 V时,复合材料充电曲线斜率介于中间相炭微球和活性炭的充电曲线斜率之间,比容量为93 mA·h/g,显示复合负极材料同时具有脱嵌锂特性和双电层特性;循环30次后,复合材料的放电容量为240 mA·h/g;在充放电电流密度为4 A/g时,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极化较中间相炭微球的极化显著降低,是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负极材料 电容特性 脱嵌锂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Zn复合负极的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昌国 陈浩 +2 位作者 刘渝萍 王荣 张丁非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3-65,共3页
采用浸泡失重、线性电位扫描、交流阻抗、计时电位等方法研究了AZ21、AZ31镁合金与Zn复合后在1mol/LMg(ClO4)2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浸泡失重和交流阻抗结果表明,两种AZ系列镁合金与Zn复合之后,耐腐蚀性明显增强。线性扫描伏安表明,复合... 采用浸泡失重、线性电位扫描、交流阻抗、计时电位等方法研究了AZ21、AZ31镁合金与Zn复合后在1mol/LMg(ClO4)2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浸泡失重和交流阻抗结果表明,两种AZ系列镁合金与Zn复合之后,耐腐蚀性明显增强。线性扫描伏安表明,复合电极综合体现了镁合金活化快,锌合金耐蚀性能好的优点。计时电位曲线表明,复合电极放电电位比单一镁合金正移0.2V,放电效率约降低6.6%、7.4%。复合负极材料的探索为研究和开发新型复合负极镁锰电池,代替传统的锌锰电池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复合负极 电化学行为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解温度对锂离子电池Si/C复合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英 肖志平 +3 位作者 肖方明 彭果戈 唐仁衡 孙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9-12,共4页
以酚醛树脂为碳源,采用球磨-热解工艺制备了一系列Si/C复合负极材料,通过XRD、SEM、恒流充放电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热解温度对复合材料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物经不同的热分解温度得到的复合负极材料,其衍射峰基本... 以酚醛树脂为碳源,采用球磨-热解工艺制备了一系列Si/C复合负极材料,通过XRD、SEM、恒流充放电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热解温度对复合材料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物经不同的热分解温度得到的复合负极材料,其衍射峰基本与原料硅和石墨的衍射峰相符。随着热分解温度的升高,硅颗粒的分散性得到改善,并与石墨及无定形碳层交错起来形成微孔结构,直接对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当热分解温度为1000℃时,合成的Si/C复合负极材料综合电化学性能较好,首次充放电效率可以达到73.1%,以100mA/g放电,循环10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89.7%,以200mA/g放电,循环100周后容量保持率仍可以达到8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Si/C复合负极材料 热解温度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二次电池SnO_2-MCMB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齐智 吴锋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34-337,共4页
用直接沉淀法将氧化锡颗粒沉积在中间相碳微球(MCMB)核心上,制备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的新型复合负极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材料的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等测试手段对该材料的嵌脱锂特性进行... 用直接沉淀法将氧化锡颗粒沉积在中间相碳微球(MCMB)核心上,制备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的新型复合负极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材料的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等测试手段对该材料的嵌脱锂特性进行了研究,循环20周后其比容量仍然保持在420mAh/g以上。电化学测试表明,此种复合物可以作为一种锂离子电池新型负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相碳微球(MCMB) 氧化锡 锂离子电池 复合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磷复合负极实用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莉 刘建红 何向明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5-431,共7页
红磷具有较高的储锂比容量和倍率性能,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本文对红磷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尤其是实用化过程中的关键指标参数,例如黏结剂、极片电化学特性、极片膨胀收缩率。同时与其他新型负... 红磷具有较高的储锂比容量和倍率性能,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本文对红磷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尤其是实用化过程中的关键指标参数,例如黏结剂、极片电化学特性、极片膨胀收缩率。同时与其他新型负极材料进行了比较。本文重点分析了红磷负极实用化的可行性,包括红磷负极在全电池应用中的优缺点,以及实用化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红磷复合负极 研究进展 实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碳复合负极极片的退火改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明如 刘帅 +1 位作者 万华丰 刘云建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9-112,共4页
通过机械球磨-高温热解法制备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对电极进行改性,研究低温退火处理对极片性能的影响。改性前后,材料的结构没有太大的改变,而电极的稳定性得到增强,硅/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改善。在0.01~2.00V充放电,当电流为100m... 通过机械球磨-高温热解法制备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对电极进行改性,研究低温退火处理对极片性能的影响。改性前后,材料的结构没有太大的改变,而电极的稳定性得到增强,硅/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改善。在0.01~2.00V充放电,当电流为100mA/g时,改性前后材料的首次充电比容量分别为743.7mAh/g和712.3mAh/g,首次库仑效率分别为59.2%和62.9%,第50次循环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76.5%和85.8%;当电流为200mA/g时,改性后的电极首次可逆比容量为673.3mAh/g,高于改性前电极的466.4mAh/g;第100次循环时,改性后的电极可逆比容量为541.6mAh/g,高于改性前电极的438.8m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Si/C复合负极材料 低温退火处理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有机杂化前驱体制备锗碳复合负极材料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静 龚荣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13-616,共4页
采用硼氢化钠液相还原法合成了一种锗氧化物GeO_(x)与间苯二甲胺的新型有机杂化前驱体,经过热处理后得到锗碳原位复合的负极材料。对所制复合负极材料的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表征,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前驱体中间... 采用硼氢化钠液相还原法合成了一种锗氧化物GeO_(x)与间苯二甲胺的新型有机杂化前驱体,经过热处理后得到锗碳原位复合的负极材料。对所制复合负极材料的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表征,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前驱体中间苯二甲胺与锗氧化物通过氢键等结合,具有典型的有机-无机杂化结构,热处理后原位形成了丰富的锗碳复合界面,有效缓冲了锗负极材料充放电过程中剧烈体积变化,显著提升了锗基负极材料的可逆容量、倍率性能以及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杂化材料 前驱体 锗碳复合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Si/C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与储锂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畅波 李亚娥 +2 位作者 康利涛 梁伟 赵兴国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9-82,共4页
以酚醛树脂包覆纳米硅颗粒后通过碳化处理,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Si/C复合负极材料,并研究了碳化温度和电极中活性物质含量对储锂性能的影响。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由厚度为5~15nm的无定型碳壳包覆的硅颗粒组成。电化... 以酚醛树脂包覆纳米硅颗粒后通过碳化处理,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Si/C复合负极材料,并研究了碳化温度和电极中活性物质含量对储锂性能的影响。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由厚度为5~15nm的无定型碳壳包覆的硅颗粒组成。电化学测试表明,750℃碳化所得复合材料在活性材料∶粘结剂∶乙炔黑=1∶1∶1(质量比)时,初始放电容量为1836mAh/g(首次库仑效率84.8%),循环50次后仍可保持873mAh/g的可逆容量。此外,具有核壳结构的Si/C复合负极比纯硅负极表现出更好的循环稳定性,这可能是因为碳壳的存在缓解了硅的体积膨胀、改善硅的导电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Li+嵌入和脱出过程的稳定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 Si/C复合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用纳米Sn/SnSb合金三维复合负极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明明 张世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937-1942,共6页
采用多步电沉积法制备的三维多孔铜箔作为集流体、低温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的纳米Sn/SnSb合金作为负极材料,制备出一种新型三维多孔结构的纳米Sn/SnSb合金复合负极.通过与普通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对比实验发现,这种新型三维复合负极具有如... 采用多步电沉积法制备的三维多孔铜箔作为集流体、低温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的纳米Sn/SnSb合金作为负极材料,制备出一种新型三维多孔结构的纳米Sn/SnSb合金复合负极.通过与普通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对比实验发现,这种新型三维复合负极具有如下优点:三维多孔网络结构提高了负极活性材料与集流体之间的结合力,使不含粘结剂电极的制备成为可能;有效缓解了高容量负极活性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提高了负极活性材料的循环性能,当循环到第30周时,普通负极剩余容量为初始容量的33%,而三维复合负极剩余容量为初始容量的41%;三维铜箔集流体的特殊结构为高容量负极活性材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导电环境,使电极反应进行得更加完全,从而获得了更高的电极比容量,普通负极初始容量为480mAh·g-1,而三维复合负极达到了800mAh·g-1.纳米Sn/SnSb合金三维复合负极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结构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铜箔集流体 纳米Sn/SnSb合金 三维复合负极 粘结剂 导电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负极锂离子电池的低温充电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于宝军 周江 +1 位作者 李慧芳 郭瑞松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15,共4页
相比人造石墨,软碳具有更好的低温循环性能。考察软碳与人造石墨复合负极材料在三元材料/人造石墨-软碳体系中的低温循环性能。使用软碳与人造石墨(质量比3∶7)复合材料的电芯,在-20℃下以1.0 C于2.5~4.2 V循环25次,放电容量恢复至初始... 相比人造石墨,软碳具有更好的低温循环性能。考察软碳与人造石墨复合负极材料在三元材料/人造石墨-软碳体系中的低温循环性能。使用软碳与人造石墨(质量比3∶7)复合材料的电芯,在-20℃下以1.0 C于2.5~4.2 V循环25次,放电容量恢复至初始容量的48.20%,高于使用人造石墨的34.73%。分析低温充电曲线可知,使用软碳与人造石墨复合材料的电芯在低温充电过程中,Li+优先嵌入软碳材料中。软碳作为低温大倍率充电的主要载体,降低了人造石墨析锂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负极 锂离子电池 软碳 低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3Li_4Ti_5O_(12)·NiO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孔祥伟 张荣良 +1 位作者 石少楠 陈嘉彬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36-2540,共5页
采用喷雾干燥法合成了3Li4Ti5O12·Ni O复合负极材料。XRD结果表明,复合Ni O没有改变Li4Ti5O12的晶体结构。SEM结果表明,样品为直径0.5-3μm的球形颗粒。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3Li4Ti5O12·Ni O较Li4Ti5O12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得... 采用喷雾干燥法合成了3Li4Ti5O12·Ni O复合负极材料。XRD结果表明,复合Ni O没有改变Li4Ti5O12的晶体结构。SEM结果表明,样品为直径0.5-3μm的球形颗粒。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3Li4Ti5O12·Ni O较Li4Ti5O12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得到极大地提高。该复合材料在0.1 C、1 C和20 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372.8 m Ah·g^-1、252.6 m Ah·g^-1和204.8 m Ah·g^-1,在20 C倍率下循环3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钛酸锂 复合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SiO_x/C/CNTs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文超 唐仁衡 +3 位作者 王英 王华昆 肖方明 黄玲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2920-2924,共5页
通过机械球磨、喷雾干燥和高温热解制备锂离子电池SiO_x/C/CNTs复合负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能谱仪(EDS)和恒流充放电测试仪,对其物相组成、颗粒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并... 通过机械球磨、喷雾干燥和高温热解制备锂离子电池SiO_x/C/CNTs复合负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能谱仪(EDS)和恒流充放电测试仪,对其物相组成、颗粒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并与SiO_x/C和SiO_x/C/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CNTs的引入不仅可以增加复合材料的可逆容量,还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SiO_x/C/CNTs复合负极材料在100mA/g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 981.5mAh/g,循环100周后,放电容量仍有474.0mAh/g,倍率性能较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SiOx/C/CNTs复合负极材料 喷雾干燥 高温热解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化锂粉/石墨复合负极的合成与性能表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崇武 姚思澄 +2 位作者 杜月秀 张健康 刘宇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50-752,771,共4页
采用高分散锂粉与石墨制备了具备高比容量和高稳定性能的复合负极材料。该锂粉/石墨复合负极与锰酸锂正极组装的全电池经过600次循环后,锰酸锂的比容量依旧保持93.1 mAh/g,循环效率接近100%。复合负极组装的对称电池经过500 h循环后,过... 采用高分散锂粉与石墨制备了具备高比容量和高稳定性能的复合负极材料。该锂粉/石墨复合负极与锰酸锂正极组装的全电池经过600次循环后,锰酸锂的比容量依旧保持93.1 mAh/g,循环效率接近100%。复合负极组装的对称电池经过500 h循环后,过电势仍低于10 mV。制备的锂粉/石墨复合负极不仅可以有效缓解金属锂电极的体积膨胀效应,还可以明显抑制锂枝晶的生长,长时间循环后的锂粉/石墨复合负极表面枝晶数量明显少于纯锂负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粉负极 复合负极 锂枝晶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