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基因内皮细胞的构建及其在复合血管上种植的初步研究
1
作者 顾兴华 贾剑国 +9 位作者 汪洋 毛红霞 宿燕岗 左伋 孙爱军 张红旗 徐丹令 邹云增 王克强 葛均波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3-141,共9页
目的:为了解决小口径(直径7mm以下)人造血管术后通畅率低下的问题,利用生物-人工复合血管,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将转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种植于复合血管内腔面,为解决此临床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手... 目的:为了解决小口径(直径7mm以下)人造血管术后通畅率低下的问题,利用生物-人工复合血管,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将转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种植于复合血管内腔面,为解决此临床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材料方法:构建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pCI-neo-VEGF165,获得正确的质粒用于转染HUVEC。从中科院购买HUVEC(代号:ECV-304),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CI-neo-VEGF165转入细胞,经G418筛选后,计数阳性克隆,以比较脂质体和质粒在不同比例情况下转染效率的高低。实验组按质粒和脂质体比例的不同分为4组:1μg/3μl;2μg/6μl;2μg/8μl;3μg/12μl。ELISA检测瞬时转染后HUVEC培养上清中VEGF的表达。再将VEGF165基因瞬时转入HUVEC,利用自己设计的旋转培养装置,将细胞均匀地粘附、种植于复合血管内腔面。复合血管是人工材料(聚酯)和生物材料(成纤维细胞长入,胶原形成)有机结合而成,是将包有聚酯网的硅胶棒埋入绵羊背部皮下组织,3个月后取出,抽去硅胶棒而得到的。结果:脂质体转染效率以2μg/8μl组阳性克隆数最多;ELISA测定瞬时转染后HUVEC培养上清中VEGF的表达量为532·5±43·1pg/ml。使用旋转培养装置的细胞均匀地粘附于复合血管,未使用者细胞积聚于血管腔面下部;转入和未转入VEGF165基因的HUVEC在复合血管内腔面覆盖面积百分比分别为69·9%±3·5%、43·7%±2·5%,有明显改善。结论:转入VEGF后可促进HUVEC在复合血管上生长,旋转培养装置有利于细胞的均匀粘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转染 复合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血管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董德正 张柏根 +1 位作者 秦峰 邝耀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S1期95-96,共2页
关键词 复合血管 移植血管 实验研 内皮细胞 聚酯网 聚酯纤维 血管外科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组织形态 腹主动脉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造影系统在肝癌介入肿瘤学中的应用
3
作者 王洁雨 曾晖 邵国良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4-549,共6页
介入肿瘤学在肝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精准化和个体化治疗肿瘤概念的兴起,血管造影系统的应用变得频繁,血管造影系统在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治疗效果和精准预测肿瘤反应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血管造影系统和其后处理软件,... 介入肿瘤学在肝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精准化和个体化治疗肿瘤概念的兴起,血管造影系统的应用变得频繁,血管造影系统在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治疗效果和精准预测肿瘤反应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血管造影系统和其后处理软件,可以实现肿瘤和供血动脉的可视化、减少非靶沉积、确认手术终点和预测疗效、高效指导消融手术、规划治疗安全边界、结合新兴的可视化微球识别治疗药物输送剂量和在90Y选择性内放射治疗中实现个体化剂量测定。该综述将介绍血管造影系统及其后处理软件在肝癌介入肿瘤学中的应用,并讨论血管造影系统的潜力与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系统 介入 肝癌 锥形束CT 复合血管造影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5~10年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骏 杜瑞雪 +2 位作者 王亮 朱兵 骆雷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19-923,共5页
目的探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患者5~10年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00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367例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检测BPV,然后根据患者的BPV对其分组,分为高BPV高血压组(166例)和低BPV高血压组(201... 目的探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患者5~10年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00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367例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检测BPV,然后根据患者的BPV对其分组,分为高BPV高血压组(166例)和低BPV高血压组(201例),再检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分析BPV与高血压患者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关系以及影响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因素。结果与正常人群相比,高血压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PV较低的高血压患者相比,BPV较高的患者中,饮酒比例、吸烟比例、糖尿病比例和冠心病史比例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与上述指标相似,其中尿素氮、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尿蛋白/肌酐比值和尿微量白蛋白增加的更加明显,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与BPV较低的高血压患者相比,BPV较高的高血压患者的5年、10年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饮酒、糖尿病、冠心病史、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BPV与患者的长期复合心血管事件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其中高BPV的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复合心血管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压变异性 复合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7
5
作者 唐茂林 钟桂午 +4 位作者 王国文 蒋穗斌 肖建中 曹朝辉 李素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 :为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5 4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大隐静脉及隐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小腿内侧浅筋膜层营养血管链由隐动脉、胫后动脉肌间隔皮支及... 目的 :为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5 4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大隐静脉及隐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小腿内侧浅筋膜层营养血管链由隐动脉、胫后动脉肌间隔皮支及内踝前动脉构成 ,沿大隐静脉及隐神经分布 ,三者密切相关 ,构成一复合体。血管链筋膜皮支分布达外侧 5 .2cm ,内侧 4.0cm。结论 :以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为蒂截取岛状皮瓣可用于膝周、足背及足跟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 大隐静脉 隐神经 神经血管复合 岛状皮瓣 外科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30天预后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沈刘忠 胡盛寿 +4 位作者 徐波 吴永健 吕锋 熊辉 李立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9-423,共5页
目的:比较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术后30天预后结果,探讨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临床应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01至2017-01,在阜外医院接受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治... 目的:比较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术后30天预后结果,探讨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临床应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01至2017-01,在阜外医院接受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治疗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共533例(一站式复合技术组)。应用倾向性评分法,筛选同期533例OPCABG患者(OPCABG组)与一站式复合技术组患者进行1:1配对。主要终点事件为术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术后住院结果,包括术后胸管总引流量,血制品使用率,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等。结果:与OPCABG组相比,一站式复合技术组术后胸管总引流量[714(523,971)ml vs 965(716,1 220)ml,P<0.001]显著减少,降低了血制品使用率(19.7%vs 34.0%,P=0.024),缩短了呼吸机使用时间[12.6(9.3,15.7)h vs16.0(12.8,18.7)h,P<0.001]和ICU停留时间[21.7(19.8,42.4)h vs 41.6(23.6,70.0)h,P<0.001];术后30天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再血管化事件及总体MAC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提供了另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与OPCABG相比,创伤减少,早期治疗效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血管化技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中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 被引量:4
7
作者 程宏伟 单明 +4 位作者 冯春国 李志范 肖瑾 罗靖 张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29-832,共4页
目的研究经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对中血管神经复合体的暴露,为临床面肌痉挛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湿尸头上模拟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显微手术,选择乳突切迹后下方与后颅凹外下方交界区开窗,并沿乙状窦内下侧视野显微暴露并观察... 目的研究经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对中血管神经复合体的暴露,为临床面肌痉挛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湿尸头上模拟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显微手术,选择乳突切迹后下方与后颅凹外下方交界区开窗,并沿乙状窦内下侧视野显微暴露并观察;术毕将骨窗及术野上移,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下视野暴露并显微观察。结果①经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可显露中后部桥小脑角区,充分暴露面听神经;经舌咽神经与小脑绒球间隙可直视中血管神经复合体相关结构,手术减压有效、安全、彻底;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暴露中血管神经复合体手术创伤大,暴露角度受限,术中操作困难。结论经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行面肌痉挛血管减压术视野暴露充分,手术操作安全,减压效果彻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 血管神经复合 显微解剖 血管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丝蛋白复合材料小直径血管支架的体内降解及体外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赵亮 陈红丽 +5 位作者 王勉 解丽芹 徐艳丽 何孟 冯志伟 李敏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8-95,共8页
探讨蛛丝蛋白复合材料小直径血管支架的体内降解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通过静电纺丝仪,将RGD-重组蛛丝蛋白(p NSR16)、聚己内酯(PCL)、明胶(Gt)、壳聚糖(CS)共混形成的纺丝液进行电纺,制得(p NSR16/PCL/CS)/(p NSR16/... 探讨蛛丝蛋白复合材料小直径血管支架的体内降解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通过静电纺丝仪,将RGD-重组蛛丝蛋白(p NSR16)、聚己内酯(PCL)、明胶(Gt)、壳聚糖(CS)共混形成的纺丝液进行电纺,制得(p NSR16/PCL/CS)/(p NSR16/PCL/Gt)支架,并将其植入SD大鼠腿部肌肉中,通过肉眼外观观察、组织切片HE染色评价等方法,评价蛛丝蛋白复合材料小直径血管支架的体内降解情况。分析支架浸提液对间充质干细胞集落形成、细胞分裂指数、台盼蓝拒染率、细胞毒性和细胞周期的影响,评价血管支架的生物相容性。血管支架在整个植入期内不断降解,(p NSR16/PCL/CS)/(p NSR16/PCL/Gt)支架降解程度更深,纤维断裂严重,12周时失重率为20.3%,其降解速度明显快于(PCL/CS)/(PCL/Gt)支架,后者在12周时仅降解了13.2%。在(p NSR16/PCL/CS)/(p NSR16/PCL/Gt)支架浸提液培养条件下的大鼠骨髓MSC集落生成率、平均集落面积和分裂指数都显著高于(PCL/CS)/(PCL/Gt)支架组。血管支架毒性等级均低于1级,无细胞毒性。与血管支架浸提液复合培养的MSC生长状态良好,台盼蓝拒染率高于95%,复合培养48 h后,细胞G0/1期比例降低,S、G2/M期比例均升高。蛛丝蛋白复合材料小直径血管支架的体内降解和生物相容性良好,应用于临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血管 蛛丝蛋白复合材料小直径血管支架 体内降解 体外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上血管神经复合体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伟 程宏伟 +2 位作者 冯春国 李长元 单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0-103,共4页
目的研究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上血管神经复合体的解剖学特点。方法利用10具福尔马林固定、血管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应用显微镜及神经内镜对上血管神经复合体进行解剖、观察。结果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 目的研究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上血管神经复合体的解剖学特点。方法利用10具福尔马林固定、血管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应用显微镜及神经内镜对上血管神经复合体进行解剖、观察。结果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可清晰的显露三叉神经根与岩上静脉、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关系,小脑上动脉是三叉神经受压的主要责任血管。神经内镜的运用弥补了显微镜下对三叉神经上内侧、脑干腹侧暴露的不足。结论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可充分显露上血管神经复合体及其毗邻关系,适用于桥小脑角区上部病变的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 血管神经复合 神经内镜 显微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唇部血管瘤的临床分型和治疗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深 李思敏 +3 位作者 陈伯红 吕顽 莫鸿忠 林诚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7-849,共3页
根据血管瘤分型原则、结合唇部的特殊组织结构将婴幼儿唇部血管瘤分为7型:唇部皮肤浅表型血管瘤、唇部皮肤复合型血管瘤、唇部皮肤深在型血管瘤、唇部黏膜浅表型血管瘤、唇部黏膜复合型血管瘤、唇部黏膜深型血管瘤、唇部全层型血管瘤;... 根据血管瘤分型原则、结合唇部的特殊组织结构将婴幼儿唇部血管瘤分为7型:唇部皮肤浅表型血管瘤、唇部皮肤复合型血管瘤、唇部皮肤深在型血管瘤、唇部黏膜浅表型血管瘤、唇部黏膜复合型血管瘤、唇部黏膜深型血管瘤、唇部全层型血管瘤;唇部的特殊结构和功能导致血管瘤生长的独特性和分型的特殊性。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应用长脉冲激光联合优化脉冲光治疗唇部血管瘤可获得理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脉冲激光 黏膜浅表型血管 黏膜复合血管 黏膜深在型血管 唇部全层型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与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微血管改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晓刚 张洁 +1 位作者 虞仁和 周亮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75-1081,共7页
目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亚洲中青年男性较为常见的眼底病变。急性和慢性CSC可导致视网膜血流不同程度的损伤。本研究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 目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亚洲中青年男性较为常见的眼底病变。急性和慢性CSC可导致视网膜血流不同程度的损伤。本研究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观察并对比急性和慢性CSC患眼各层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方法:纳入12例急性CSC和8例慢性CSC患者,包括12只急性CSC患眼(急性CSC患眼组)、11只慢性CSC患眼(慢性CSC患眼组)、17只正常眼(正常眼组)。患者均接受3 mm×3 mm、6 mm×6 mm黄斑区OCTA扫描。通过去投影OCTA算法将扫描的视网膜血流分层分割为浅层血管复合体(superficial vascular complexes,SVC)、中间毛细血管层(intermediate capillary plexuses,ICP)和深层毛细血管层(deep capillary plexuses,DCP)。内层视网膜包括SVC、ICP、DCP。计算并比较各层视网膜血流密度。结果:3 mm×3 mm黄斑区OCTA扫描显示:SVC和ICP血流密度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CSC患眼组的DCP和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显著低于急性CSC患眼组及正常眼组(均P<0.05);急性CSC患眼组与正常眼组之间各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 mm×6 mm黄斑区OCTA扫描结果显示:慢性CSC患眼组的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显著低于急性CSC患眼组及正常眼组(均P<0.05),而3组之间的SVC血流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CSC患眼DCP和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显著降低,可能是患者视功能受损的原因。对于急性期CSC患者,建议积极治疗,以避免迁延成慢性C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血流密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 浅层血管复合 中间毛细血管 深层毛细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CT增强联合CTA复合多维技术在舌鳞状细胞癌评估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文欣 林梓桐 +4 位作者 王铁梅 刘澍 帕克扎提·色依提 黄晓峰 孙国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9-253,共5页
目的:验证多排螺旋CT(MDCT)增强联合CT血管成像(CTA)多维技术在舌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1月~2022年7月的44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指标,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评价CT平扫及MDCT增强联... 目的:验证多排螺旋CT(MDCT)增强联合CT血管成像(CTA)多维技术在舌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1月~2022年7月的44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指标,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评价CT平扫及MDCT增强联合CTA多维技术对舌鳞状细胞癌定性、定量诊断的评估效能。结果:CT平扫对评估原发性舌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3.16%和55.56%,MDCT增强联合CTA多维技术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4.74%和55.56%。CT平扫对评估复发性舌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为50%,MDCT增强联合CTA多维技术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1.43%和66.67%。平扫时肿瘤面积及动、静脉期肿瘤面积与舌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结论:MDCT增强联合CTA多维技术可用于舌鳞状细胞癌术前诊断与分期,对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鳞状细胞癌 多排螺旋CT CT血管成像复合多维技术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帅 钱向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1-749,共9页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改进、医学工程学与材料学的发展,复合带瓣血管的根部置换术(Bentall手术)成为了主动脉根部病变的标准术式。作为Bentall手术的替代手段,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术后避免了终身抗凝和机械瓣膜的相关并发症,降低了...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改进、医学工程学与材料学的发展,复合带瓣血管的根部置换术(Bentall手术)成为了主动脉根部病变的标准术式。作为Bentall手术的替代手段,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术后避免了终身抗凝和机械瓣膜的相关并发症,降低了血栓栓塞、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其有利的血流动力学和潜在更低的心内膜炎风险,保证了术后持久的主动脉瓣功能,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大提高。本文综述了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的适应症、标准化技术要点及其在不同患者中应用的远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 主动脉瓣再植入 根部重塑 复合带瓣血管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及其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被引量:8
14
作者 江明金 温金华 +3 位作者 潘德城 周健 吕燕妮 魏筱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97-1501,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已进入全球大流行状态。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S蛋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细胞的关键蛋白,在病毒的宿主嗜性和毒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S蛋白三聚体结构自发呈现封闭和开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已进入全球大流行状态。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S蛋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细胞的关键蛋白,在病毒的宿主嗜性和毒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S蛋白三聚体结构自发呈现封闭和开放的构象状态对于受体的结合及膜融合构象变化的启动至关重要,其独特的弗林蛋白酶识别位点可能是导致高传染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及其受体的结构与功能,对进一步揭示新型冠状病毒入侵机制及相关靶向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S蛋白 受体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受体结合结构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复合 结构 功能 入胞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黄斑厚度探讨AMD中医病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丽英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8-549,共2页
目的:通过分析AMD患者黄斑厚度的变化,探讨痰瘀在AM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的AMD患者33例39眼,按年龄匹配的正常人10例12眼,利用OCT测量黄斑部脉络膜毛细血管-玻璃膜-色素上皮复合体及神经上皮层的厚度。对AMD患... 目的:通过分析AMD患者黄斑厚度的变化,探讨痰瘀在AM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的AMD患者33例39眼,按年龄匹配的正常人10例12眼,利用OCT测量黄斑部脉络膜毛细血管-玻璃膜-色素上皮复合体及神经上皮层的厚度。对AMD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论:通过对AMD患者的黄斑厚度的病机分析,证实了痰瘀在AM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对治疗原则的确立及其遣方用药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可将RNL厚度作为中医对AMD辨证施治的一个客观的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毛细血管-玻璃膜-色素上皮复合 神经上皮层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小体研究的进展
16
作者 白经修 牛富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1990年第1期108-111,共4页
近几年有关肾小体之研究较多地集中于球内系膜细胞,本文以球内系膜细胞机能为主,综合有关肾小体的研究,以供同道参考。肾小球动脉Frank和Kriz研究30只大鼠肾小体,其中28只为入、出球小动脉各1条;2只有1条入球小动脉,2条出球小动脉。
关键词 球内系膜细胞 肾小体 出球小动脉 大鼠 细胞结构 血管复合 阳性细胞 纤维连接蛋白 肾小球 阴离子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