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蛋白基复合纳米颗粒制备及在生物活性物质递送中的应用
1
作者 刘燕 刘章会 +4 位作者 蒋玲 王启明 饶哲楠 雷小娟 明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349-356,共8页
多酚、精油、维生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预防慢性疾病等功效,但是它们存在溶解度低、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研究发现植物蛋白基纳米颗粒是递送生物活性物质的良好材料。然而,使用单一的植物蛋白基纳米颗粒存在包... 多酚、精油、维生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预防慢性疾病等功效,但是它们存在溶解度低、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研究发现植物蛋白基纳米颗粒是递送生物活性物质的良好材料。然而,使用单一的植物蛋白基纳米颗粒存在包埋率低、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等问题。植物蛋白和其他生物聚合物(包括蛋白质、多糖、多酚、表面活性剂等)结合,整合了多种生物聚合物的优点,可以克服单一蛋白质的不足,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该文综述了植物蛋白基复合纳米颗粒的分类、制备方法及其在生物活性物质递送方面的应用现状,并对植物蛋白基复合纳米颗粒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蛋白 复合纳米颗粒 递送 多酚 维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_(25)FeO_(40)/α-Fe_2O_3复合纳米颗粒光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5
2
作者 丛日敏 于怀清 +6 位作者 罗运军 李蛟 王卫伟 李秋红 孙武珠 司维蒙 张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9-635,共7页
采用溶剂热法,以聚酰胺-胺(PAMAM)树形分子为稳定剂,分别制备了Bi_(25)FeO_(40)和Bi_(25)FeO_(40)/α-Fe_2O_3复合纳米颗粒,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UV-Vis)、比... 采用溶剂热法,以聚酰胺-胺(PAMAM)树形分子为稳定剂,分别制备了Bi_(25)FeO_(40)和Bi_(25)FeO_(40)/α-Fe_2O_3复合纳米颗粒,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UV-Vis)、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BET)和超导量子干涉磁强计等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2种颗粒均为球形,尺寸均匀,粒径小于10 nm.当原料中Bi^(3+)/Fe^(3+)摩尔比为25∶1时,产物为Bi_(25)FeO_(40)纳米颗粒;Bi^(3+)/Fe^(3+)摩尔比为1∶1时,产物为Bi_(25)FeO_(40)/α-Fe_2O_3复合纳米颗粒.与Bi_(25)FeO_(40)纳米颗粒相比,Bi_(25)FeO_(40)/α-Fe_2O_3复合纳米颗粒的带隙变窄,对可见光吸收范围变宽,饱和磁化强度和光催化活性明显增强.这是由于复合颗粒中的α-Fe_2O_3具有超顺磁性,且两相界面存在的异质结构有利于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迁移,提高催化活性.2种纳米颗粒均可磁性回收,重复使用3次后催化活性下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25FeO40 Α-FE2O3 复合纳米颗粒 磁性 光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β-环糊精聚合物/Fe_3O_4核壳结构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瑞雪 刘述梅 赵建青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3-36,共4页
以羧甲基-β-环糊精为表面修饰剂对Fe3O4纳米粒子进行包覆修饰,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在β-环糊精的碱性溶液中通过Fe3O4纳米粒子表面进行的交联反应制备了交联β-环糊精聚合物/Fe3O4复合纳米颗粒。利用FTIR、XRD、TEM和TGA分别对复合... 以羧甲基-β-环糊精为表面修饰剂对Fe3O4纳米粒子进行包覆修饰,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在β-环糊精的碱性溶液中通过Fe3O4纳米粒子表面进行的交联反应制备了交联β-环糊精聚合物/Fe3O4复合纳米颗粒。利用FTIR、XRD、TEM和TGA分别对复合纳米颗粒的结构、形貌和尺寸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纳米颗粒为近球形、核壳结构,粒径约为10~20nm,环糊精聚合物含量为29%,在水中的分散性良好。磁性能测试和包合性能测试表明,复合纳米颗粒为超顺磁性,对特定分子具有一定的包合能力,可用于靶向给药系统和特定物质分离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β-环糊精聚合物 FE3O4纳米粒子 复合纳米颗粒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TiO_2@Pt复合纳米颗粒修饰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被引量:4
4
作者 黄小梅 邓祥 +1 位作者 吴狄 唐婧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3-317,共5页
制备了核-壳结构的TiO2@Pt复合纳米颗粒,并修饰于恒电位沉积的普鲁士蓝-壳聚糖(PB-CS)杂化膜表面,以固定葡萄糖氧化酶.由于TiO2@Pt复合纳米颗粒的引入显著增大了传感器的导电性和酶的固载量,同时CS的掺杂,防止了PB的泄露,使得传感器... 制备了核-壳结构的TiO2@Pt复合纳米颗粒,并修饰于恒电位沉积的普鲁士蓝-壳聚糖(PB-CS)杂化膜表面,以固定葡萄糖氧化酶.由于TiO2@Pt复合纳米颗粒的引入显著增大了传感器的导电性和酶的固载量,同时CS的掺杂,防止了PB的泄露,使得传感器对葡萄糖具有较好的催化作用.该传感器在1.2×10-6~1.1×10-3 mol·L-1范围内,响应电流与葡萄糖浓度呈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8 6,检出限(S/N=3)达到4.0×10-7 mol·L-1,灵敏度为13.31 mA·mol·L-1·cm-2.对0.3 mmol·L-1的葡萄糖标准溶液连续检测5次,其相对标准偏差为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士蓝(PB) 壳聚糖(CS) TiO2@Pt复合纳米颗粒 葡萄糖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TiO2-ZnO复合纳米颗粒的合成、表征及光催化性能(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谢娟 刘柳 熊成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20,25,共6页
通过简单、快速的两步法成功制得了一系列不同摩尔比的球形TiO_2-ZnO复合纳米颗粒。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及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多种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研究发现,TiO_2-ZnO复合物中TiO_2和... 通过简单、快速的两步法成功制得了一系列不同摩尔比的球形TiO_2-ZnO复合纳米颗粒。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及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多种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研究发现,TiO_2-ZnO复合物中TiO_2和ZnO两相独立存在;颗粒粒径并非随TiO_2与ZnO摩尔比的提高单调减小,而是先减小后增大;与纯ZnO相比,TiO_2-ZnO复合物的吸收边带发生了明显红移。以甲基橙(MO)和亚甲基蓝(MB)为降解对象,考察了紫外-可见光照下所制TiO_2-ZnO复合纳米颗粒的光催化效果。实验结果显示,所有TiO_2-ZnO复合纳米颗粒均具有较纯ZnO更高的光催化活性。TiO_2与ZnO的摩尔比为0.75∶1时,复合物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效果最好,TiO_2与ZnO的摩尔比为1∶1时,复合物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 TiO2 复合纳米颗粒 甲基橙(MO) 亚甲基蓝(MB)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醇溶蛋白-番石榴黄酮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15
6
作者 周浓 余志良 李承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6-193,共8页
以番石榴为原料,通过超声波辅助提取番石榴黄酮,采用AB-8大孔树脂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溶剂挥发自组装方法制备玉米醇溶蛋白-番石榴黄酮复合纳米颗粒(zein-guava flavonoid composite nanoparticles,ZGF)。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 以番石榴为原料,通过超声波辅助提取番石榴黄酮,采用AB-8大孔树脂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溶剂挥发自组装方法制备玉米醇溶蛋白-番石榴黄酮复合纳米颗粒(zein-guava flavonoid composite nanoparticles,ZGF)。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等技术对样品的形貌和特性进行表征。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法研究番石榴黄酮和ZGF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DCFH-DA活性氧荧光探针法研究ZGF对细胞产生活性氧的影响,并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评价ZGF的抗氧化活性,探究ZGF样品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后的番石榴黄酮质量分数为67.0%;玉米醇溶蛋白与番石榴黄酮质量比为16∶1时,包埋率达到最大值,为93.29%;制备的ZGF为直径500 nm左右的球形结构;ZGF在0.5~5 mg/mL范围内对HepG2细胞的活力基本没有影响;同时,ZGF能有效抑制H2O2诱导HepG2细胞产生的氧化损伤,并且呈浓度依赖关系;当ZGF的质量浓度在416.67μg/mL时,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86.02%。此外,在1~6 h内,ZGF在人工胃液中的累积释放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6 h时的累积释放率为64.11%,表明黄酮释放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可为番石榴黄酮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石榴 黄酮 玉米醇溶蛋白 复合纳米颗粒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有机硅复合纳米颗粒修饰金电极的方波溶出伏安法测定痕量Hg(II)
7
作者 张鑫 肖健林 +3 位作者 杨健茂 刘建允 蔡文姝 吴中玮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8-292,299,共6页
采用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S)为单一硅源,以金纳米粒子(AuNPs)为MPTS水解凝胶颗粒的固着载体,制备了AuNPs/MPTS凝胶复合纳米粒子修饰电极.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子的形貌及大小,并采用循环伏安法比较不同金纳米... 采用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S)为单一硅源,以金纳米粒子(AuNPs)为MPTS水解凝胶颗粒的固着载体,制备了AuNPs/MPTS凝胶复合纳米粒子修饰电极.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子的形貌及大小,并采用循环伏安法比较不同金纳米粒子含量对修饰电极电化学行为的影响.方波溶出伏安法试验表明,该修饰电极对Hg(Ⅱ)的检测具有灵敏的响应,多种离子不产生干扰.在优化后的测试条件下,即在0.1 mol/L的HC1溶液中,0.2V电位下富集15 min,Hg(Ⅱ)浓度分别为1×10^-9~1×10^- 8 mol/L和5×10^-8~5×10^-7 mol/L时,溶出峰电流与Hg(Ⅱ)浓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 0和0.998 5.当富集时间为15 min时,Hg(Ⅱ)浓度检测限可达1×10^-10 mol/L(信噪比为3),且所制备的复合纳米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电极重现性,可用以制作Hg(Ⅱ)电化学传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有机硅 复合纳米颗粒 化学修饰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O/SiO_(2)复合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及其光催化特性
8
作者 王芳 殷盼盼 +5 位作者 郭猛 刘宇 杨婉箐 李承翰 黄雨 相文峰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2-227,共6页
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AgNO_(3)为前驱体,通过共溶胶双水解的方法制备出了AgO/SiO_(2)复合纳米颗粒。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探究了不同Ag离子浓度对复合纳米颗粒微结构的影响,并对相关影响机理进行了... 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AgNO_(3)为前驱体,通过共溶胶双水解的方法制备出了AgO/SiO_(2)复合纳米颗粒。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探究了不同Ag离子浓度对复合纳米颗粒微结构的影响,并对相关影响机理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其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g离子浓度对复合纳米颗粒的结构及分散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Ag离子浓度较低时,基体SiO_(2)颗粒的球形度较好且分散性很好;负载的AgO纳米颗粒分布相对均匀且粒径在2~4 nm内。Ag离子浓度的增加使SiO_(2)颗粒的球形度逐渐变差,粒径逐渐减小,团聚效应增强,最后形成了不规则的块状团聚体;AgO纳米颗粒随着负载量逐渐增多,分布密度和粒径也逐渐增大,并且分散的纳米颗粒相互连接,由点状分布逐渐向面状分布转变。在可见光照射下,AgO/SiO_(2)复合纳米颗粒对罗丹明B(RhB)的降解率约为94.8%。实验结果表明,AgO/SiO_(2)复合纳米颗粒是一种有效的光催化剂,在光催化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纳米颗粒 AgO/SiO_(2) 复合材料 纳米材料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TiO_(2)复合纳米颗粒合成及纳米纤维素基紫外屏蔽膜制备 被引量:5
9
作者 张金猛 张秀梅 +1 位作者 郭大亮 薛国新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22,共7页
本研究利用碱木质素作为生物模板诱导剂,通过水热法成功合成了一种具有良好紫外屏蔽性能的木质素/TiO_(2)复合纳米颗粒。结果表明,木质素/TiO_(2)复合纳米颗粒具有锐钛矿晶型、良好的纳米粒径和热稳定性。同时,证实了木质素的含氧官能团... 本研究利用碱木质素作为生物模板诱导剂,通过水热法成功合成了一种具有良好紫外屏蔽性能的木质素/TiO_(2)复合纳米颗粒。结果表明,木质素/TiO_(2)复合纳米颗粒具有锐钛矿晶型、良好的纳米粒径和热稳定性。同时,证实了木质素的含氧官能团和TiO_(2)表面羟基发生类酯化反应,从而使木质素与TiO_(2)形成包覆嵌顿式结构的复合材料。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木质素/TiO_(2)复合纳米颗粒与纳米纤维素水凝胶制备薄膜材料的抗紫外性能。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10%的木质素/TiO_(2)复合纳米颗粒的纳米纤维素薄膜在全紫外线波段(200~400 nm)吸收了约90%的紫外线,表明木质素/TiO_(2)复合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紫外屏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二氧化钛 复合纳米颗粒 紫外屏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Ag磁性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亚斋 王虹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9-231,235,共4页
Fe3O4-Ag复合纳米颗粒将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和银纳米颗粒所拥有的多种特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单组分纳米颗粒无可比拟的理化性能,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而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介绍了核壳型Fe3O4-Ag复合纳米颗粒的... Fe3O4-Ag复合纳米颗粒将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和银纳米颗粒所拥有的多种特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单组分纳米颗粒无可比拟的理化性能,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而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介绍了核壳型Fe3O4-Ag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研究进展,阐述了Fe3O4-Ag复合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最后归纳了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O4-Ag 复合纳米颗粒 核壳结构 生物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SiO_2复合纳米颗粒膜的制备及退火行为研究
11
作者 张秋霞 李玉国 +3 位作者 王建波 张敬尧 崔传文 张月甫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07年第12期1059-1062,共4页
室温下用磁控溅射法在Si(111)衬底上生成Au/SiO2复合纳米颗粒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方法(XRD)对不同温度退火后的Au/SiO2复合薄膜的表面形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SEM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Au纳米颗粒先形成大的... 室温下用磁控溅射法在Si(111)衬底上生成Au/SiO2复合纳米颗粒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方法(XRD)对不同温度退火后的Au/SiO2复合薄膜的表面形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SEM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Au纳米颗粒先形成大的聚集后出现分布均匀的超微颗粒。XRD结果显示700℃时Au的衍射峰最强,随后峰强有所减弱,这与SEM检测结果相吻合。另外实验结果证实在1000℃退火时自组装生成空间分布均匀(直径约为70nm)的Au纳米点,可以用来作为生长一维纳米材料的模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纳米颗粒 磁控溅射 金/二氧化硅 自组装 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玉米醇溶蛋白/没食子酸复合纳米颗粒提升玉米油Pickering乳液的氧化稳定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葛思彤 李琦 +6 位作者 贾睿 刘伟 刘美宏 刘回民 郑明珠 蔡丹 刘景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78-85,共8页
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为原料,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玉米醇溶蛋白/没食子酸复合纳米颗粒(zein/gallic acid composite nanoparticles,ZGP),并利用ZGP作为稳定剂制备具有抗氧化能力的Pickering乳液。结果表明,... 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为原料,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玉米醇溶蛋白/没食子酸复合纳米颗粒(zein/gallic acid composite nanoparticles,ZGP),并利用ZGP作为稳定剂制备具有抗氧化能力的Pickering乳液。结果表明,ZGP呈现纳米级别且分散性良好,Zeta电位呈正值。Zein和GA主要通过氢键结合,通过X射线衍射结果证明了二者结合后呈现非定形结构。热力学分析证明Zein和GA之间的反应为自发放热反应,随着GA添加量增加,ZGP的表面疏水性逐渐下降,ZGP的热稳定性增强。此外,由ZGP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呈现剪切稀化现象,属于非牛顿流体,且储能模量(G’)高于损耗模量(G”)。在贮藏期间(50℃、20 d)初级氧化产物和次级氧化产物均随着GA添加量的增多而逐渐减少,说明由ZGP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油脂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 没食子酸 复合纳米颗粒 Pickering乳液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NiO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13
作者 何锐 相文峰 +3 位作者 王晶莹 李东 刘旋 陈少华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64-367,401,共5页
提出了共溶胶双水解的方法来制备SiO_2基复合纳米材料,并用氧化镍作为复合对象来制备SiO_2/NiO复合纳米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谱(ED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复合纳米颗粒的形貌和结构进行... 提出了共溶胶双水解的方法来制备SiO_2基复合纳米材料,并用氧化镍作为复合对象来制备SiO_2/NiO复合纳米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谱(ED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复合纳米颗粒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成功制备出了SiO_2/NiO复合纳米颗粒。该复合纳米颗粒是由SiO_2与NiO两种物质构成的,其中SiO_2小球是非晶结构的,粒径为200~300 nm;NiO纳米颗粒是多晶结构的,直径在20 nm左右。每个SiO_2小球上复合的NiO纳米颗粒数目并不均一,但是复合纳米颗粒分散性比较好,几乎没有团聚现象产生。最后,对这种制备方法的合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NiO复合纳米颗粒 微结构 纳米材料 共溶胶双水解法 分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裹镍核-壳结构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智强 刘立刚 +3 位作者 冯旺军 杨华 张材荣 闫鹏勋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33,共4页
采用自行研制的实验装置,通过阳极弧放电等离子体技术成功制备了碳包裹镍核-壳结构纳米复合颗粒,并采用酸洗和磁选的方法对初产物进行了纯化。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能量... 采用自行研制的实验装置,通过阳极弧放电等离子体技术成功制备了碳包裹镍核-壳结构纳米复合颗粒,并采用酸洗和磁选的方法对初产物进行了纯化。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能量色散分析谱仪(XEDS)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化学成分、形貌、微观结构和粒度等特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阳极弧等离子体技术制备的碳包覆纳米颗粒具有明显的核(面心立方镍)-壳(无定形碳)结构,颗粒大多呈球形或椭球形,粒径分布在15~40nm范围,平均粒径为30nm,镍粒子外层碳的厚度为6~8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包覆 核-壳结构 纳米复合颗粒 阳极弧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醇溶蛋白-芦丁复合纳米颗粒制备Pickering乳液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朱美如 潘贯珠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47,共5页
利用反溶剂沉淀技术制备富含芦丁的玉米醇溶蛋白纳米复合颗粒,并以此作为稳定剂一步均质制备Pickering乳液,随后对乳液稳定性和抗氧化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反溶剂沉淀技术有效促进玉米醇溶蛋白对疏水活性芦丁的高效包埋,不仅实现... 利用反溶剂沉淀技术制备富含芦丁的玉米醇溶蛋白纳米复合颗粒,并以此作为稳定剂一步均质制备Pickering乳液,随后对乳液稳定性和抗氧化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反溶剂沉淀技术有效促进玉米醇溶蛋白对疏水活性芦丁的高效包埋,不仅实现复合纳米级颗粒的制备,还保留了芦丁的抗氧化活性;相较于单独玉米醇溶蛋白稳定的乳液,玉米醇溶蛋白-芦丁复合纳米颗粒不仅提高了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还提高了其抗氧化能力,表明了玉米醇溶蛋白-芦丁复合纳米颗粒具有作为Pickering乳液稳定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 芦丁 复合纳米颗粒 Pickering乳液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SiO_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研究
16
作者 孙玉龙 王建 +2 位作者 王多书 李晨 王成伟 《真空与低温》 2014年第2期83-86,97,共5页
利用溶胶-凝胶法在玻璃基底上成功制备了Ag-SiO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SEM、TEM和XRD的表征分析表明Ag是以单晶纳米颗粒的形态均匀分散在SiO2基质中,形成了多孔状Ag-SiO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从Ag-SiO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的光吸收谱发现,该复合... 利用溶胶-凝胶法在玻璃基底上成功制备了Ag-SiO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SEM、TEM和XRD的表征分析表明Ag是以单晶纳米颗粒的形态均匀分散在SiO2基质中,形成了多孔状Ag-SiO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从Ag-SiO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的光吸收谱发现,该复合薄膜中Ag纳米颗粒具有较强的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峰位在430 nm附近,随着复合薄膜中Ag、Si摩尔比的逐渐增大,等离子共振吸收峰不断增强且发生蓝移,蓝移量可达30 nm;研究AgSiO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的光致发光特性发现,当激发波长为220 nm时,复合薄膜分别在330 nm和375 nm处出现了两个发光带,随着复合薄膜中Ag、Si摩尔比增大到0.11,两发光带均逐渐增强,继续增加Ag、Si摩尔比,两发光带又逐渐减弱,且375 nm处的发光带变化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SiO2复合纳米颗粒 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淀粉硬脂酸复合纳米颗粒的表征及其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分析
17
作者 姚先超 钟庆旭 +4 位作者 刘鑫 梁玉石 焦思宇 许丁予 林日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1-70,共10页
为研究木薯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用于稳定Pickering乳液的可行性,利用支链淀粉含量为78.65%的木薯淀粉溶液在95℃与硬脂酸复合,通过醇沉制备了复合指数分别为2.74%、9.17%、27.66%的复合纳米颗粒。通过扫描电镜可观察到3种复合物均呈现不规... 为研究木薯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用于稳定Pickering乳液的可行性,利用支链淀粉含量为78.65%的木薯淀粉溶液在95℃与硬脂酸复合,通过醇沉制备了复合指数分别为2.74%、9.17%、27.66%的复合纳米颗粒。通过扫描电镜可观察到3种复合物均呈现不规则的似球形形貌,激光粒度分析平均粒径分别为315.35、348.19、427.60 nm。3种复合纳米颗粒均在X射线衍射13°、21°处有V型结晶的特征峰,结晶含量随复合指数增大而增加。其去卷曲红外光谱在1 047、1 022、995 cm^(-1)表现出短程有序性变化趋势。复合指数最高的颗粒接触角达到60.30°。3种复合纳米颗粒均能使Pickering乳液稳定7 d以上,而淀粉纳米颗粒乳液稳定不足2 d。复合指数为27.66%的复合纳米颗粒比复合指数2.74%、9.17%的颗粒能更好地稳定乳液。添加量为0.1 g/100 mL以上的复合指数为27.66%的颗粒可以使油水比1∶9(V/V)形成乳液。当添加量增加至7 g/100 mL时,乳液放置60 d后没有发生乳析、相分离现象,液滴分布也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乳液能够稳定在pH 5.6~9.0之间,能够抵抗0.01~0.1 mol/L NaCl离子强度的影响,加热到80℃仍然呈现出较好的乳液形态。木薯淀粉硬脂酸复合纳米颗粒具有稳定Pickering乳液的潜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淀粉 高含量支链淀粉 复合纳米颗粒 脂肪酸 Pickering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Si)/SiO_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的光谱特性
18
作者 安蕾 《物理实验》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47,共4页
采用复合靶共溅射法制备了 (Au ,Si) /SiO2 复合纳米颗粒薄膜样品 ,并对其荧光谱作了测量 .在理论上分别计算了在强限域效应下和弱限域效应下Si纳晶吸收光谱的峰值位置与晶粒尺寸之间的关系 ,并采用Drude理论计算了Au/SiO2 复合体系的... 采用复合靶共溅射法制备了 (Au ,Si) /SiO2 复合纳米颗粒薄膜样品 ,并对其荧光谱作了测量 .在理论上分别计算了在强限域效应下和弱限域效应下Si纳晶吸收光谱的峰值位置与晶粒尺寸之间的关系 ,并采用Drude理论计算了Au/SiO2 复合体系的吸收峰的峰值位置与微粒尺寸的关系 .给出了 (Au ,Si) /SiO2 体系复合薄膜共振吸收峰的位置随Au和Si的掺杂浓度比和微粒尺寸的相关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靶共溅射法 复合纳米颗粒薄膜 二氧化硅 Drude理论 限域效应 荧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状α-Fe2O3/Ag/AgCl复合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及LSPR增强光催化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军 马楠柯 +1 位作者 李广利 贺全国 《包装学报》 2019年第4期24-31,F0002,共9页
采用多步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种盘状三元α-Fe2O3/Ag/AgCl复合纳米颗粒。首先,通过Al3+辅助的水热合成方法得到盘状α-Fe2O3纳米颗粒;然后,采用经典的银镜反应,将Ag纳米颗粒负载于盘状α-Fe2O3纳米颗粒表面;最后,原位氧化Ag纳米颗粒即得α-... 采用多步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种盘状三元α-Fe2O3/Ag/AgCl复合纳米颗粒。首先,通过Al3+辅助的水热合成方法得到盘状α-Fe2O3纳米颗粒;然后,采用经典的银镜反应,将Ag纳米颗粒负载于盘状α-Fe2O3纳米颗粒表面;最后,原位氧化Ag纳米颗粒即得α-Fe2O3/Ag/AgCl复合纳米颗粒。采用XRD、SEM、TEM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对α-Fe2O3/Ag/AgCl复合纳米颗粒的形貌、结构和光催化性能进行表征,并将该光催化剂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对罗丹明B、酸橙7和孔雀绿等有机染料进行降解。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商业化的TiO2(P25),α-Fe2O3/Ag/AgCl表现出更好的光催化活性。光催化性能的提高,主要是由于窄/宽禁带半导体与贵金属Ag复合,使电荷能够在贵金属Ag、半导体α-Fe2O3、AgCl之间进行有效转移。这种复合纳米颗粒为合成性能优异的等离子体光催化剂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并为其在环境治理的实际应用中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铁 复合纳米颗粒 贵金属 等离子体光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Ti-Cr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储氢性能
20
作者 马秀娟 徐丽 +2 位作者 解秀波 刘彤 李星国 《智能电网》 2017年第3期225-230,共6页
利用氢气等离子体法成功制备Mg纳米颗粒和Cr_(1.8)TiH_(5.3)-Cr复合纳米颗粒,然后球磨混合Mg和Cr_(1.8)TiH_(5.3)-Cr得到Mg-5wt.%(Cr_(1.8)TiH_(5.3)-Cr)复合纳米颗粒样品。其中Mg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66 nm,Cr_(1.8)TiH_(5.3)-Cr颗粒尺寸... 利用氢气等离子体法成功制备Mg纳米颗粒和Cr_(1.8)TiH_(5.3)-Cr复合纳米颗粒,然后球磨混合Mg和Cr_(1.8)TiH_(5.3)-Cr得到Mg-5wt.%(Cr_(1.8)TiH_(5.3)-Cr)复合纳米颗粒样品。其中Mg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66 nm,Cr_(1.8)TiH_(5.3)-Cr颗粒尺寸大约为15 nm并均匀地镶嵌在Mg颗粒表面。该复合纳米颗粒在623 K下,5 min内吸氢量达到4.6wt.%;573 K时,5 min内吸氢4.0 wt.%。673 K时,放氢速率较快,5 min内放氢量达到5.1 wt.%。其吸氢激活能为48.5 kJ/mol,Cr_(1.8)TiH_(5.3)-Cr纳米颗粒的添加以及Mg颗粒尺寸的纳米化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吸氢激活能,改善了其吸氢动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Ti-Cr复合纳米颗粒 储氢 激活能 氢气等离子体金属反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