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豆粕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熊云霞 张亚辉 +6 位作者 李平 吴绮雯 邱月琴 易宏波 肖昊 蒋宗勇 王丽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47-759,共13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豆粕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7.49±0.04)kg的21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72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公母各占1/2...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豆粕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7.49±0.04)kg的21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72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公母各占1/2)。对照组(CON组)饲喂玉米-豆粕型无抗饲粮(含9%豆粕),发酵豆粕组(FSBM组)饲喂使用自制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豆粕等量替代对照组饲粮中豆粕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4 d。准确记录试验仔猪初始体重、终末体重、腹泻及采食情况。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样品做苏木精-伊红染色,测定肠道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营养物质转运载体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采集盲肠内容物,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V3+V4区)分析肠道菌群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添加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豆粕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2)添加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豆粕显著提高空肠绒毛高度和十二指肠的绒隐比(P<0.05);3)添加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豆粕显著提高十二指肠中钠依赖性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1(SGLT1)和空肠SGLT1、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b 0,+AT)mRNA相对表达量(P<0.05),并显著上调回肠中小肽转运载体1(PepT1)、水通道蛋白1(AQP1)mRNA相对表达量(P<0.05);4)添加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豆粕有提高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的趋势,使梭菌目(Clostridiales)、梭菌纲(Clostridia)、毛螺旋菌科(Lachnospiraceae)、鼠杆菌科(Muribaculaceae)、翠杆菌属(Turicibacter)和黏膜乳杆菌(Lactobacillus mucosae)等得到富集。综上所述,利用自制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豆粕等量(9%)替代饲粮中豆粕,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形态和吸收功能,并有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豆粕 断奶仔猪 生长性能 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蛋白酶高温菌株筛选及豆粕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2
作者 张军燕 张焕新 +4 位作者 吴平 刘萍 黄延莉 代春华 何荣海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89,共6页
从云烟卷烟中分离纯化后得到1株产蛋白酶能力较强的高温菌株YYC4。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确定YYC4菌株高温固态发酵未灭菌豆粕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 从云烟卷烟中分离纯化后得到1株产蛋白酶能力较强的高温菌株YYC4。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确定YYC4菌株高温固态发酵未灭菌豆粕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1.80 g/mL、发酵温度55℃、接种量10^(7)CFU/g含水基质、相对湿度80%、发酵时间50 h、MgSO_(4)质量分数0.12%。在此条件下发酵,豆粕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由4.92%升高至18.57%,总蛋白质量分数由40.42%增加至47.95%,胰蛋白酶抑制剂质量分数则由8.19 mg/kg降低至3.19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态发酵 株筛选 发酵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玉米-豆粕型日粮工艺
3
作者 李月 钱周泽 +5 位作者 袁宇婷 庾浩洋 孙佳磊 陈国信 刘洁 郭云霞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05-111,共7页
研究旨在对复合益生菌发酵玉米-豆粕型日粮产生酸溶蛋白的工艺进行优化,为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的应用提供参考。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酸溶蛋白含量为响应值,以接种量、料水比、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为自变量,通过Box-Behnken设计试验,优... 研究旨在对复合益生菌发酵玉米-豆粕型日粮产生酸溶蛋白的工艺进行优化,为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的应用提供参考。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酸溶蛋白含量为响应值,以接种量、料水比、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为自变量,通过Box-Behnken设计试验,优化复合益生菌发酵玉米-豆粕型日粮的发酵工艺。结果表明:乳酸杆菌RSG-1∶枯草芽孢杆菌B-1∶地衣芽孢杆菌Y5-39为1∶1∶4时,酸溶蛋白含量最高为5.30%;响应面优化后复合益生菌最佳发酵工艺为:含水量48%,接种量10%,发酵温度48℃,发酵时间10 d,酸溶蛋白含量为13.31%,在考虑生产实际的情况下,将发酵温度调整为37℃。综上,研究确定了多菌种组合固态发酵玉米-豆粕型日粮的最佳工艺条件:含水量为48%、接种量(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1∶1∶4)10%、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10 d,酸溶蛋白含量达到13.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复合益生 玉米-型日粮 发酵工艺 酸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复合益生菌发酵对玉米-豆粕型饲料的品质及营养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欢 张军 +5 位作者 白长胜 尹珺伊 刘秋瑾 田秋丰 王岩 沈思思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7-131,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玉米-豆粕型饲料在不同复合益生菌发酵后品质、营养指标及微生物含量变化,筛选适合玉米-豆粕型饲料发酵最优复合益生菌发酵菌剂。复合益生菌由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按照不同菌种、剂量复配,复合益... 试验旨在研究玉米-豆粕型饲料在不同复合益生菌发酵后品质、营养指标及微生物含量变化,筛选适合玉米-豆粕型饲料发酵最优复合益生菌发酵菌剂。复合益生菌由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按照不同菌种、剂量复配,复合益生菌接种量为5%,含水量55%。以不添加复合益生菌剂自然发酵的饲料为对照组,以厌氧发酵21 d的饲料为试验组。试验组分为发酵组A(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2∶2∶1)、发酵组B(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酵母JM3=2∶2∶1)、发酵组C(枯草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酿酒酵母=2∶2∶1)。测定发酵后的饲料品质、营养指标、益生菌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益生菌发酵组饲料颜色差异不大,均为金黄色,气味呈酒香或醇香味。对照组呈黄褐色,玉米面粉味。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发酵组饲料益生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pH值显著降低(P<0.05),其中发酵组C最低,为3.90。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发酵组饲料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降低,粗蛋白、粗灰分、脂肪、淀粉含量均升高,各项指标均以发酵组C最好。与对照组相比,发酵组C磷含量显著升高(P<0.05),代谢能、净能、增重净能和维持净能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发酵组饲料总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发酵组C饲料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复合益生菌发酵玉米-豆粕型饲料感官性状、营养指标、钙、磷、代谢能、脂肪酸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枯草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酿酒酵母按照2∶2∶1发酵玉米-豆粕型饲料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益生 发酵品质 营养指标 玉米-型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对豆粕营养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侯楠楠 谢全喜 +2 位作者 雷春红 杨枭 谷巍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2-34,共3页
试验选用复合益生菌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观察发酵前后营养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p H显著降低(P<0.05),乳酸菌和酵母菌活菌数提高3~4个数量级,其中乳酸菌为1.78×10~9cfu/g,酵母菌为2.75×10~8cfu/g;粗蛋... 试验选用复合益生菌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观察发酵前后营养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p H显著降低(P<0.05),乳酸菌和酵母菌活菌数提高3~4个数量级,其中乳酸菌为1.78×10~9cfu/g,酵母菌为2.75×10~8cfu/g;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6.07%(P<0.05),酸溶蛋白含量和总酸含量分别是对照的3.87倍和5.2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益生 发酵 粗蛋白质 酸溶蛋白 总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MS/MS的代谢组学解析益生菌发酵棕榈粕的营养特性
6
作者 吴健平 罗莎莎 +5 位作者 陈学文 易萍 黄凤蝶 黄金榕 邹彩霞 蔡杏华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51-159,共9页
为提高棕榈粕的营养价值和消化利用率,试验以复合益生菌剂(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和屎肠球菌的种子液按体积比1∶1∶1、总活菌数1×10~8 CFU/mL)发酵棕榈粕为试验组,以初始状态的棕榈粕为对照组,基于LC-MS/MS的代谢组学等方法测定分... 为提高棕榈粕的营养价值和消化利用率,试验以复合益生菌剂(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和屎肠球菌的种子液按体积比1∶1∶1、总活菌数1×10~8 CFU/mL)发酵棕榈粕为试验组,以初始状态的棕榈粕为对照组,基于LC-MS/MS的代谢组学等方法测定分析棕榈粕的主要成分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复合益生菌发酵30 d后,试验组发酵棕榈粕的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含量分别下降44.52%和46.95%,粗蛋白含量和18种氨基酸总量分别提高了2.46%和6.29%,蛋氨酸等13种氨基酸含量提高了2.38%~45.83%。LC-MS/MS鉴定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剂发酵棕榈粕可产生907个显著差异代谢物(P<0.05),其中包括404个上调化合物和503个下调化合物。此外,发酵棕榈粕的代谢物明显不同,可分为脂质分子、有机过氧化物、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杂环化合物等,主要涵盖了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胺和有机酸等丰富的代谢产物。综上所述,复合益生菌发酵棕榈粕30 d后,能够显著降低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含量,提高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并产生907个显著差异代谢物,有效提升棕榈粕的营养价值和消化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益生 发酵棕榈 营养特性 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益生菌发酵豆粕生产工艺参数的优化及酶菌联合发酵对豆粕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5
7
作者 胡瑞 陈艳 +5 位作者 王之盛 周安国 蔡景义 康坤 姜均 姜南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96-1903,共8页
本试验旨在优化复合益生菌(酿酒酵母∶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5∶1∶2)发酵豆粕的生产工艺参数,并考察外源添加蛋白酶对发酵豆粕品质的影响。通过模拟工厂化规模生产,测定4个料水比水平(1∶0.3、1∶0.4、1∶0.5、1∶0.6)在发酵0、24、48... 本试验旨在优化复合益生菌(酿酒酵母∶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5∶1∶2)发酵豆粕的生产工艺参数,并考察外源添加蛋白酶对发酵豆粕品质的影响。通过模拟工厂化规模生产,测定4个料水比水平(1∶0.3、1∶0.4、1∶0.5、1∶0.6)在发酵0、24、48、72 h时的发酵温度、pH以及初水分、粗蛋白质、真蛋白质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选择复合益生菌发酵的最优生产参数,而后在该最优参数下设计加酶试验组和无酶对照组,比较添加外源蛋白酶对发酵豆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料水比条件下发酵72 h,底物温度先升高后下降,pH缓慢下降,初水分含量逐渐提高,粗蛋白质含量在1∶0.6料水比发酵48 h时有最高值47.29%,真蛋白质含量在1∶0.4料水比发酵48 h时有最高值43.34%,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在1∶0.6料水比发酵48 h时有最高值38.10×10-2mg/g。2)加入蛋白酶后发酵豆粕真蛋白质和干物质含量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59和4.11个百分点(P<0.05),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0.36个百分点(P<0.05),豆粕大分子蛋白质降解程度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知,复合益生菌可实现对豆粕低料水比发酵,添加蛋白酶可进一步改善发酵豆粕的品质。推荐发酵参数为复合益生菌(酿酒酵母∶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5∶1∶2)总添加量0.5%,蛋白酶添加量为0.01%,料水比1∶0.4,发酵48 h。酶菌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发酵豆粕中可利用氮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益生发酵 蛋白酶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复合菌固态发酵豆粕制备大豆肽的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钱森和 厉荣玉 +1 位作者 魏明 薛正莲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1-135,共5页
以普通饲料豆粕为原料,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啤酒酵母和黑曲霉作为发酵菌种,以发酵产物中的可溶性蛋白(包括游离氨基酸和小肽)为测定指标,对影响固态发酵豆粕制备大豆肽的主要因素,包括不同的二元组合菌种、菌种比例、菌种接种量、发酵时... 以普通饲料豆粕为原料,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啤酒酵母和黑曲霉作为发酵菌种,以发酵产物中的可溶性蛋白(包括游离氨基酸和小肽)为测定指标,对影响固态发酵豆粕制备大豆肽的主要因素,包括不同的二元组合菌种、菌种比例、菌种接种量、发酵时间、基质水分含量、发酵温度进行了单因素研究;并运用响应面法对最优组合菌种固态发酵大豆肽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和黑曲霉混合菌固态发酵豆粕,大豆肽含量最高;其优化条件为:接种量27.95%和52.71%,发酵温度35.92℃,基质含水量52.71%,枯草芽孢杆菌与黑曲霉的菌种比例2∶1,发酵时间48 h,在此优化条件下的大豆肽含量为8.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 复合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菌复合固态发酵富硒豆粕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邱丰艳 陈柳花 +1 位作者 林标声 杨小燕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5期1247-1251,1255,共6页
研究了移动袋装多菌复合固态发酵富硒豆粕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选用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产朊假丝酵母、嗜酸乳杆菌4种菌株,通过移动袋装固态发酵技术复合发酵富硒豆粕,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产品进行品质检验... 研究了移动袋装多菌复合固态发酵富硒豆粕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选用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产朊假丝酵母、嗜酸乳杆菌4种菌株,通过移动袋装固态发酵技术复合发酵富硒豆粕,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产品进行品质检验。结果表明,豆粕富硒发酵的最优菌株配比为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产朊假丝酵母∶嗜酸乳杆菌=2∶1∶2∶2;亚硒酸钠、豆粕、菌液接种量为影响发酵过程中重要的3个因素,其最佳配比为亚硒酸钠19.43 mg/kg、豆粕91.38%、菌液接种量11.62%,经验证试验,在该条件下有机硒转化率能达到55.48%;富硒豆粕发酵产品经检验,其直观评价、有机硒含量、营养成分、有害物质等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符合国家《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豆粕经多菌株联合富硒发酵,其产品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是一种优质的富硒菌制剂和功能性蛋白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 复合 富硒 响应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益生菌发酵剂固态发酵对豆粕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8
10
作者 王梅 谢全喜 +2 位作者 侯楠楠 雷春红 谷巍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5-119,共5页
采用三种益生菌发酵剂固态发酵豆粕,通过测定发酵豆粕的感官品质、pH值、有益微生物含量、营养指标及卫生指标,比较三种益生菌发酵剂对豆粕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豆粕发酵的最优益生菌发酵剂。结果表明,益生菌发酵剂A和C对发酵豆粕... 采用三种益生菌发酵剂固态发酵豆粕,通过测定发酵豆粕的感官品质、pH值、有益微生物含量、营养指标及卫生指标,比较三种益生菌发酵剂对豆粕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豆粕发酵的最优益生菌发酵剂。结果表明,益生菌发酵剂A和C对发酵豆粕的感官性状影响不大,三种益生菌发酵剂均能够显著降低发酵豆粕的pH值、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霉菌数量(P<0.05),显著提高有益微生物数量、粗蛋白、酸溶蛋白、总酸和有机酸含量(P<0.05)。三种益生菌中以益生菌发酵剂A和益生菌发酵剂C效果即乳酸菌和酵母菌固态发酵豆粕效果较好,结合成本考虑优先选择益生菌发酵剂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发酵 固态发酵 有益微生物含量 营养指标 卫生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益生菌发酵豆粕的技术参数优化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国强 王秋文 +5 位作者 樊春光 刘超齐 常娟 尹清强 王二柱 卢富山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0-143,共4页
为了降低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从而使其营养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应用复合益生菌发酵豆粕。利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确定豆粕的最佳发酵参数为:异常汉逊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干酪乳杆菌为2∶2∶1,接种量5%,发酵时间为48 h... 为了降低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从而使其营养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应用复合益生菌发酵豆粕。利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确定豆粕的最佳发酵参数为:异常汉逊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干酪乳杆菌为2∶2∶1,接种量5%,发酵时间为48 h。在此条件下,豆粕中的抗原蛋白降解彻底,酸溶蛋白含量提高了73.9%,有益活菌总数达到8.5×10~8cfu/g,明显提高了豆粕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 发酵 技术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益生菌固态湿发酵豆粕营养品质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玥 龚玉石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28,共6页
为探究不同益生菌固态湿发酵对豆粕营养品质的影响,选择地衣芽孢杆菌(Bac-l)、凝结芽孢杆菌(Bac-c)、罗伊氏乳杆菌(Lac)、米曲霉(Asp)、酿酒酵母(Sac)、沼泽红假单胞菌(Pho)6种益生菌,固态发酵48 h,以粗蛋白、酸溶蛋白、蛋白酶、抗营养... 为探究不同益生菌固态湿发酵对豆粕营养品质的影响,选择地衣芽孢杆菌(Bac-l)、凝结芽孢杆菌(Bac-c)、罗伊氏乳杆菌(Lac)、米曲霉(Asp)、酿酒酵母(Sac)、沼泽红假单胞菌(Pho)6种益生菌,固态发酵48 h,以粗蛋白、酸溶蛋白、蛋白酶、抗营养因子等为指标,从发酵豆粕营养指标、酶活性、抗营养因子含量等方面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沼泽红假单胞菌发酵豆粕粗蛋白含量增加至31.55%(P<0.05);酿酒酵母和沼泽红假单胞菌发酵豆粕后酸溶蛋白含量提升至12.98%(P<0.05);罗伊氏乳杆菌能够有效降低pH(P<0.05),提高干物质回收率达到94%(P<0.05);发酵豆粕时,沼泽红假单胞菌的酸性蛋白酶活性最高,酿酒酵母的中性蛋白酶活性最高,地衣芽孢杆菌的碱性蛋白酶活性最高(P<0.05),酿酒酵母的植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最优;米曲霉分解大分子蛋白质的能力最强,对3种抗营养因子(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降解率也最高,分别达到64.71%、78.94%和98.07%(P<0.05)。说明益生菌发酵可以改善豆粕营养品质,但不同种类益生菌影响各不相同,各有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湿发酵 益生 营养价值 抗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王金斌 马海乐 +3 位作者 段玉清 李文 徐珠 彭蕾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0-124,共5页
对影响混菌种发酵豆粕生产高蛋白饲料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M5094和热带假丝酵母C3161接种比例为1∶1,接种量为20%,基质初始含水量为52%,发酵温度为38℃,发酵时间为... 对影响混菌种发酵豆粕生产高蛋白饲料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M5094和热带假丝酵母C3161接种比例为1∶1,接种量为20%,基质初始含水量为52%,发酵温度为38℃,发酵时间为48 h。在此条件下,基质粗蛋白由31.75%上升到49.27%,粗蛋白增加率为55.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 蛋白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株益生菌发酵豆粕及其产物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周伏忠 谢宝恩 +1 位作者 贾蕴丽 王红云 《饲料工业》 2007年第6期35-37,共3页
利用多株微生物菌株发酵豆粕,在优化豆粕发酵技术参数基础上,对豆粕发酵前后的多项指标进行了对比,筛选出可用于豆粕发酵的优良微生物菌种,并对发酵后蛋白肽含量检测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发酵,豆粕的大分子蛋白得到有... 利用多株微生物菌株发酵豆粕,在优化豆粕发酵技术参数基础上,对豆粕发酵前后的多项指标进行了对比,筛选出可用于豆粕发酵的优良微生物菌种,并对发酵后蛋白肽含量检测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发酵,豆粕的大分子蛋白得到有效降解,发酵产物中小分子蛋白肽含量显著增加,同时发酵产物中还含有高活力蛋白酶和大量的益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蛋白肽 蛋白酶 益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香茶菌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豆粕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姚勇芳 赵祥杰 +2 位作者 廖延智 陈小凤 李平凡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537-3544,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陈香茶菌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生料豆粕。以酸溶性蛋白含量为主要检测指标,研究陈香茶菌及枯草芽孢杆菌不同培养条件对豆粕固态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1)陈香茶菌适宜培养条件为,称取0.5 g陈香茶粉接入装有100 m L马... 本试验旨在研究陈香茶菌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生料豆粕。以酸溶性蛋白含量为主要检测指标,研究陈香茶菌及枯草芽孢杆菌不同培养条件对豆粕固态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1)陈香茶菌适宜培养条件为,称取0.5 g陈香茶粉接入装有100 m L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三角瓶中,28℃静置培养24 h。2)豆粕固态发酵最佳工艺为,10%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10%陈香茶菌培养液+10%糖蜜+10%水+55%豆粕,在37℃密闭条件下培养3-6 d。通过陈香茶菌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能显著改善生料豆粕营养价值,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香茶 枯草芽孢杆 复合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柳 王磊 +1 位作者 张一 陈宇飞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9-52,共4页
研究混菌固态发酵的工艺条件;以豆粕的可溶性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含量为评价指标,设计菌种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含水量、外源酶的添加量、初始p H值等6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确定菌种添加量为4%,初始p H值为6... 研究混菌固态发酵的工艺条件;以豆粕的可溶性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含量为评价指标,设计菌种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含水量、外源酶的添加量、初始p H值等6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确定菌种添加量为4%,初始p H值为6.5,正交试验得出:发酵时间为7 d、发酵温度40℃,初始含水量为40%,外源酶的添加量为0.45%,该条件下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为168.5μmol/g,大豆球蛋白的含量为11.2μmol/g,效果理想,为豆粕固态发酵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酸杆菌在豆粕固态发酵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廖湘萍 刘建峰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30-31,共2页
丙酸菌存在于牛奶、干酪及其它乳制品、土壤、家畜粪便中。一般将其分为皮肤和乳品两大组。乳品组丙酸菌主要从乳产品和青旷饲料中分离,这些微生物工业上用于丙酸的生成,它通常被看成是食品级的微生物。皮肤类丙酸菌是作为正常菌从人... 丙酸菌存在于牛奶、干酪及其它乳制品、土壤、家畜粪便中。一般将其分为皮肤和乳品两大组。乳品组丙酸菌主要从乳产品和青旷饲料中分离,这些微生物工业上用于丙酸的生成,它通常被看成是食品级的微生物。皮肤类丙酸菌是作为正常菌从人的皮肤上分离得到,人、鸡和猪粪便中也有该菌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酸杆 固态发酵 应用 丙酸 家畜粪便 生物工业 乳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发酵豆粕优点及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石明杰 李凤兰 冯艳忠 《中国畜禽种业》 2009年第5期62-62,共1页
发酵豆粕被视为一种代谢产物型益生饲料。发酵豆粕的核心是降解大豆蛋白,发酵程度或降解程度同代谢产物生成量以及抗原失活直接相关,对其应予以评价。一些饲料或养殖企业已经体会到了发酵豆粕在生产乳猪教槽料和保育料上的独特作用,... 发酵豆粕被视为一种代谢产物型益生饲料。发酵豆粕的核心是降解大豆蛋白,发酵程度或降解程度同代谢产物生成量以及抗原失活直接相关,对其应予以评价。一些饲料或养殖企业已经体会到了发酵豆粕在生产乳猪教槽料和保育料上的独特作用,在小猪阶段使用发酵豆粕可以提高日增重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益生 应用 代谢产物 降解程度 蛋白 发酵程度 养殖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微生物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炳钿 周文艺 +2 位作者 吴焜 连建芸 李泳宁 《福建畜牧兽医》 2013年第5期8-11,共4页
分别采用液体发酵制备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嗜酸乳杆菌的菌种,将3种微生物按一定比例接种于豆粕进行固态发酵,采用单因素法对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嗜酸乳杆菌的... 分别采用液体发酵制备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嗜酸乳杆菌的菌种,将3种微生物按一定比例接种于豆粕进行固态发酵,采用单因素法对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嗜酸乳杆菌的配比为(2:1:1)×109,接种量为10%,含水量为45%,采用好氧48 h、厌氧24 h的固态发酵工艺,发酵产物中总菌数可达2.18×109cfu/g,乳酸含量达2.51%,多肽含量达19.22%,其中88.94%的多肽分子量小于2 300 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微生物 固态发酵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菌发酵豆粕的效果及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郭萌萌 曹锡 +3 位作者 张科 杨雨鑫 王小龙 陈玉林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59-670,共12页
为了研究添加饲用复合菌发酵豆粕后营养物质、抗营养因子及代谢产物的变化,本试验以豆粕为发酵原料,按照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的接种体积比例不同设置9个组(G1~G9组),其中对照组仅添加试验组所添加菌液等体积的无菌水。在料水比... 为了研究添加饲用复合菌发酵豆粕后营养物质、抗营养因子及代谢产物的变化,本试验以豆粕为发酵原料,按照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的接种体积比例不同设置9个组(G1~G9组),其中对照组仅添加试验组所添加菌液等体积的无菌水。在料水比为1∶0.42、温度为37℃、接种量为12%的条件下发酵5 d,在不同的发酵时间(1、2、3、4、5 d)动态取样,测定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H,发酵结束后,对各组的粗蛋白质、小肽、粗脂肪、粗纤维、大豆球蛋白、有效磷及毒素及代谢产物含量进行测定。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代谢产物的变化,试验分为5组,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组(Bac组)、乳酸菌组(Lac组)、酵母菌组(Yea组)和混菌组(Mix组)以及对照组(CK组),分析发酵豆粕的差异代谢产物。结果表明:当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的接菌的接种体积比例为6∶2∶3(G5组)时,发酵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粗蛋白质、小肽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小肽含量增加了34.75%;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下降(P<0.05);大豆球蛋白含量降低至(107.19±14.21)mg/g(P<0.05);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也显著下降(P<0.05)。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过程有效提高了黄豆苷元、α-乳糖等有益成分含量。综上所述,添加饲用复合菌发酵豆粕显著降低了大豆球蛋白的含量,同时提高小肽、黄豆苷元和α-乳糖的含量,达到提高饲料品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复合 营养物质 抗营养因子 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