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淀粉微球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小玲 李仲谨 +1 位作者 陈佑宁 赵维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65,共3页
以玉米淀粉和β-环糊精为原料合成复合淀粉微球。通过IR、SEM分析及粒度分析仪(LAP)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微球产率高达88.36%,且颗粒分散性好、表面较光滑、粒径分布较窄,其中14-142um占80%,7~37um占50%以上。
关键词 复合淀粉微球 粒度分析仪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淀粉微球对铜离子的吸附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冀国强 邵秀芝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12期1863-1867,共5页
以复合淀粉微球为载体,研究其对Cu2+的吸附行为,考察了反应时间、pH值、反应温度、Cu2+的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量的影响,并研究了吸附行为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复合淀粉微球在120 min时可以达到对Cu2+吸附的平衡状态,静态吸附实验发... 以复合淀粉微球为载体,研究其对Cu2+的吸附行为,考察了反应时间、pH值、反应温度、Cu2+的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量的影响,并研究了吸附行为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复合淀粉微球在120 min时可以达到对Cu2+吸附的平衡状态,静态吸附实验发现,在pH=6、温度35℃、Cu2+初始浓度0.10 mol/L时复合淀粉微球对Cu2+的吸附量较高。动力学实验研究表明,吸附行为可能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淀粉微球 CU2+ 吸附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复合淀粉微球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冀国强 邵秀芝 王玉婷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6-31,共6页
以可溶性淀粉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量β–环糊精,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复合淀粉微球。为优化其制备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淀粉乳浓度、淀粉与β–环糊精质量配比、油水体积比和交联剂用量为影响因子,应用BBD进行4因素3水平试验设... 以可溶性淀粉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量β–环糊精,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复合淀粉微球。为优化其制备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淀粉乳浓度、淀粉与β–环糊精质量配比、油水体积比和交联剂用量为影响因子,应用BBD进行4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以淀粉微球对亚甲基蓝吸附量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预测模型,并得到复合淀粉微球制备最优工艺条件为:淀粉乳浓度15.09%、淀粉与β–环糊精质量配比2.62∶1、油水体积比3.84∶1和交联剂用量6.13 ml;在此条件下,验证得到淀粉微球对亚甲基蓝吸附量为0.5337 mg/g,与预测值0.5659 mg/g相对误差为5.69%,说明应用响应面法所得复合淀粉微球制备工艺条件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淀粉微球 响应面法 反相悬浮聚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淀粉微球的合成与吸附性能研究
4
作者 杨小玲 孟小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1-102,121,共3页
以玉米淀粉-环糊精为原料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复合淀粉微球。利用IR和DSC表征淀粉微球的结构,探讨了淀粉交联成球反应机理,通过溶胀法测其交联度,选取有机色素胭脂红及无机碱土金属钙离子为吸附对象进行吸附实验,并测试微球的吸附性能。
关键词 交联度 复合淀粉微球 胭脂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N-(2-羟乙基)乙二胺阳离子复合淀粉微球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5
作者 尚青杨 苏秀霞 +1 位作者 张婧 闫海宁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7-162,共6页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Fe^(3+)/N-(2-羟乙基)乙二胺阳离子复合淀粉微球(CSM),通过单因素探索实验和响应曲面设计优化,探讨了FeCl_(3)·6H_(2)O用量、N-(2-羟乙基)乙二胺(AEEA)用量、K_(2)S_(2)O_(8)/NaHSO_(3)用量、MBAA用量、...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Fe^(3+)/N-(2-羟乙基)乙二胺阳离子复合淀粉微球(CSM),通过单因素探索实验和响应曲面设计优化,探讨了FeCl_(3)·6H_(2)O用量、N-(2-羟乙基)乙二胺(AEEA)用量、K_(2)S_(2)O_(8)/NaHSO_(3)用量、MBAA用量、复合乳化剂用量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CSM吸附Cr(Ⅵ)性能的影响。工艺最佳合成条件如下,以1.5g St为基准,AEEA为3.4665g,FeCl_(3)·6H_(2)O为5g,K_(2)S_(2)O_(8)/NaHSO_(3)用量为0.8g,MBAA 0.5g,复合乳化剂2.0g,反应温度为60℃。结果表明:CSM对水中Cr(Ⅵ)(100mg/L)的去除率可达85.74%,吸附量为17.15mg/g。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手段表征CSM,发现CSM形状规整,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复合淀粉微球 反相乳液聚合 吸附材料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玉米淀粉微球的合成与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建慧 李霄 杨小玲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7期1251-1253,1256,共4页
以复合淀粉(玉米淀粉和β-环糊精)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复合玉米淀粉微球。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差热分析等方法对微球进行了表征,并用溶胀度法测定微球交联程度,通过微球对... 以复合淀粉(玉米淀粉和β-环糊精)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复合玉米淀粉微球。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差热分析等方法对微球进行了表征,并用溶胀度法测定微球交联程度,通过微球对无机金属粒子和有机色素吸附量测定微球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玉米淀粉微球外型规则,粒度均匀,分散性好。复合玉米淀粉微球的溶胀度比玉米淀粉降低,对无机物Ca2+、有机物胭脂红的吸附作用比玉米淀粉更强,可以作为良好的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淀粉微球 玉米淀粉 吸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二氧化硅微球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6
7
作者 陈赞 李银辉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5-38,共4页
利用土豆淀粉、玉米淀粉、正硅酸乙酯为原料,氨水为催化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淀粉/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研究了该复合微球对水中铅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弱碱性条件下,淀粉/二氧化硅复合微球对水中铅离子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 利用土豆淀粉、玉米淀粉、正硅酸乙酯为原料,氨水为催化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淀粉/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研究了该复合微球对水中铅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弱碱性条件下,淀粉/二氧化硅复合微球对水中铅离子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其对铅离子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对铅离子的饱和吸附量为31.34 mg/g。动力学研究表明,淀粉/二氧化硅复合微球对铅离子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在淀粉/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活性点上的化学反应为吸附控制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二氧化硅复合 重金属离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