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α-淀粉酶及α/β-复合淀粉酶水解玉米淀粉在瓦楞原纸表面施胶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胡慧捷 胡紫芯 +7 位作者 朱鹤馨 阳路 刘新宇 贺柱华 陈明 胡静 顾鹏 邓海波 《中国造纸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通过调节单一α-淀粉酶和α/β-复合淀粉酶配比、用量及酶水解温度,制备可应用于瓦楞原纸表面施胶的生物酶水解玉米淀粉施胶剂(EH淀粉胶),并通过测定其黏度,结合瓦楞纸的抗张强度、环压强度、挂胶量等性能,分析EH淀粉胶在提高瓦楞纸强... 通过调节单一α-淀粉酶和α/β-复合淀粉酶配比、用量及酶水解温度,制备可应用于瓦楞原纸表面施胶的生物酶水解玉米淀粉施胶剂(EH淀粉胶),并通过测定其黏度,结合瓦楞纸的抗张强度、环压强度、挂胶量等性能,分析EH淀粉胶在提高瓦楞纸强度方面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α-淀粉酶,α/β-复合淀粉酶制得的EH淀粉胶对瓦楞纸强度性能的增强效果更明显。α/β-复合淀粉酶的协同作用可较好控制淀粉的酶水解速率,得到黏度适用于表面施胶的EH淀粉胶。在温度60℃,α-淀粉酶、β-淀粉酶用量分别为90mL/t、30 mL/t的酶水解工艺参数下,制得瓦楞纸的抗张强度及环压强度分别为8.94 kN/m和2.31 N/mm,相比瓦楞原纸分别提高了20.7%和3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水解淀粉 Α-淀粉 α/β-复合淀粉 表面施胶 环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梭织布的新型复合淀粉酶退浆
2
作者 章金芳 吕城 +2 位作者 龙方胜 董爱学 张忠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29,共3页
为了提高棉梭织坯布酶退浆效果,采用复合退浆酶2 g/L、渗透剂Ecosol 1 g/L,在65℃、pH 5.6的条件下处理60 min。结果表明,棉织物淀粉浆料去除率>98%,退浆等级≥8级。相比于单一α-淀粉酶退浆工艺,复合酶退浆效果明显提升,具有较好的... 为了提高棉梭织坯布酶退浆效果,采用复合退浆酶2 g/L、渗透剂Ecosol 1 g/L,在65℃、pH 5.6的条件下处理60 min。结果表明,棉织物淀粉浆料去除率>98%,退浆等级≥8级。相比于单一α-淀粉酶退浆工艺,复合酶退浆效果明显提升,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浆酶 退浆工艺 棉梭织布 复合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纳米甲壳素复合淀粉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3
作者 葛胜菊 谢玮 +2 位作者 崔少宁 李芳 马建超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3,共5页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制备纳米甲壳素复合淀粉水凝胶,探究复合淀粉水凝胶的微观结构、流变特性、溶胀特性和抑菌性。结果表明:以玉米淀粉质量为基准,当纳米甲壳素添加量为15%时,制备的复合淀粉水凝胶特性效果最好,其硬度提高了约0.5倍;在角...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制备纳米甲壳素复合淀粉水凝胶,探究复合淀粉水凝胶的微观结构、流变特性、溶胀特性和抑菌性。结果表明:以玉米淀粉质量为基准,当纳米甲壳素添加量为15%时,制备的复合淀粉水凝胶特性效果最好,其硬度提高了约0.5倍;在角频率为20rad/s时,其储能模量(G′)增加了42.4%;当剪切速率为20s^(-1)时,其表观黏度提高了48%。微生物试验表明,在直径2.0cm范围内,与玉米淀粉水凝胶相比,纳米甲壳素添加量为20%的复合淀粉水凝胶使酿酒酵母菌菌落数减少了70%,大肠杆菌菌落数减少了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素 复合淀粉水凝胶 玉米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淀粉胶的制备及在胶合板上的应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傅深渊 于红卫 +1 位作者 槐敏 吕健全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9-272,共4页
以玉米淀粉为主体 ,采用高锰酸钾氧化 ,硼砂和三羟甲基苯酚交联剂复合改性等方法 ,制成耐水性、稳定性和胶合强度较好的复合淀粉胶。用该胶压制的胶合板质量可达到GB T9846 1 988和GB/T1 765 7 1 999标准要求 ,其胶合强度P >0 75MP... 以玉米淀粉为主体 ,采用高锰酸钾氧化 ,硼砂和三羟甲基苯酚交联剂复合改性等方法 ,制成耐水性、稳定性和胶合强度较好的复合淀粉胶。用该胶压制的胶合板质量可达到GB T9846 1 988和GB/T1 765 7 1 999标准要求 ,其胶合强度P >0 75MPa。表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淀粉 制备 胶合板 应用 复合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淀粉微球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小玲 李仲谨 +1 位作者 陈佑宁 赵维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65,共3页
以玉米淀粉和β-环糊精为原料合成复合淀粉微球。通过IR、SEM分析及粒度分析仪(LAP)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微球产率高达88.36%,且颗粒分散性好、表面较光滑、粒径分布较窄,其中14-142um占80%,7~37um占50%以上。
关键词 复合淀粉微球 粒度分析仪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淀粉微球对铜离子的吸附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冀国强 邵秀芝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12期1863-1867,共5页
以复合淀粉微球为载体,研究其对Cu2+的吸附行为,考察了反应时间、pH值、反应温度、Cu2+的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量的影响,并研究了吸附行为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复合淀粉微球在120 min时可以达到对Cu2+吸附的平衡状态,静态吸附实验发... 以复合淀粉微球为载体,研究其对Cu2+的吸附行为,考察了反应时间、pH值、反应温度、Cu2+的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量的影响,并研究了吸附行为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复合淀粉微球在120 min时可以达到对Cu2+吸附的平衡状态,静态吸附实验发现,在pH=6、温度35℃、Cu2+初始浓度0.10 mol/L时复合淀粉微球对Cu2+的吸附量较高。动力学实验研究表明,吸附行为可能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淀粉微球 CU2+ 吸附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复合淀粉微球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冀国强 邵秀芝 王玉婷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6-31,共6页
以可溶性淀粉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量β–环糊精,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复合淀粉微球。为优化其制备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淀粉乳浓度、淀粉与β–环糊精质量配比、油水体积比和交联剂用量为影响因子,应用BBD进行4因素3水平试验设... 以可溶性淀粉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量β–环糊精,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复合淀粉微球。为优化其制备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淀粉乳浓度、淀粉与β–环糊精质量配比、油水体积比和交联剂用量为影响因子,应用BBD进行4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以淀粉微球对亚甲基蓝吸附量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预测模型,并得到复合淀粉微球制备最优工艺条件为:淀粉乳浓度15.09%、淀粉与β–环糊精质量配比2.62∶1、油水体积比3.84∶1和交联剂用量6.13 ml;在此条件下,验证得到淀粉微球对亚甲基蓝吸附量为0.5337 mg/g,与预测值0.5659 mg/g相对误差为5.69%,说明应用响应面法所得复合淀粉微球制备工艺条件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淀粉微球 响应面法 反相悬浮聚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复合淀粉磷酸酯的干法制备 被引量:4
8
作者 金惠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24-125,共2页
将双氧水(H2O2)对淀粉的氧化作用与三聚磷酸钠(STP)和淀粉的酯化反应相结合,采用干法工艺制备氧化复合淀粉磷酸酯。在H2O2用量2.0%,STP用量2.0%情况下可制得性能良好的肉制品品质改良剂———氧化复合淀粉磷酸酯。
关键词 氧化复合淀粉磷酸酯 干法制备 双氧水 氧化作用 酯化反应 三聚磷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淀粉微球的合成与吸附性能研究
9
作者 杨小玲 孟小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1-102,121,共3页
以玉米淀粉-环糊精为原料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复合淀粉微球。利用IR和DSC表征淀粉微球的结构,探讨了淀粉交联成球反应机理,通过溶胀法测其交联度,选取有机色素胭脂红及无机碱土金属钙离子为吸附对象进行吸附实验,并测试微球的吸附性能。
关键词 交联度 复合淀粉微球 胭脂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N-(2-羟乙基)乙二胺阳离子复合淀粉微球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10
作者 尚青杨 苏秀霞 +1 位作者 张婧 闫海宁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7-162,共6页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Fe^(3+)/N-(2-羟乙基)乙二胺阳离子复合淀粉微球(CSM),通过单因素探索实验和响应曲面设计优化,探讨了FeCl_(3)·6H_(2)O用量、N-(2-羟乙基)乙二胺(AEEA)用量、K_(2)S_(2)O_(8)/NaHSO_(3)用量、MBAA用量、...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Fe^(3+)/N-(2-羟乙基)乙二胺阳离子复合淀粉微球(CSM),通过单因素探索实验和响应曲面设计优化,探讨了FeCl_(3)·6H_(2)O用量、N-(2-羟乙基)乙二胺(AEEA)用量、K_(2)S_(2)O_(8)/NaHSO_(3)用量、MBAA用量、复合乳化剂用量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CSM吸附Cr(Ⅵ)性能的影响。工艺最佳合成条件如下,以1.5g St为基准,AEEA为3.4665g,FeCl_(3)·6H_(2)O为5g,K_(2)S_(2)O_(8)/NaHSO_(3)用量为0.8g,MBAA 0.5g,复合乳化剂2.0g,反应温度为60℃。结果表明:CSM对水中Cr(Ⅵ)(100mg/L)的去除率可达85.74%,吸附量为17.15mg/g。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手段表征CSM,发现CSM形状规整,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复合淀粉微球 反相乳液聚合 吸附材料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淀粉对铸铁件水玻璃砂溃散性的影响
11
作者 郑根甫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0-61,共2页
针对铸铁件水玻璃砂溃散性差的现状进行了一系列工艺生产试验。结果表明 :加入 0 .7%左右的自制复合淀粉 ,可明显降低铸铁件水玻璃砂的残留强度 。
关键词 水玻璃砂 铸铁件 复合淀粉 即时强度 残留强度 溃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干型复合淀粉粘合剂的研制
12
作者 刘淑平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8年第5期169-172,共4页
在淀粉粘合剂中加入聚乙稀醇和脲醛树脂等水溶性高聚物进行改性,并加入适当的填料和催干剂,制得了稳定性好,粘接强度高,干燥时间短及成本低廉的复合淀粉粘合剂.
关键词 淀粉粘合剂 复合淀粉粘合剂 快干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脂质复合物的性质、生理功能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新颖 阮长青 +2 位作者 李志江 汤华成 王长远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20,共9页
淀粉-脂质复合物是指由淀粉中的长链部分与油脂或脂肪酸结合而形成的第五类抗性淀粉,它改变了原淀粉的结构、性质和生理功能。本文综述了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形成对淀粉的理化性质(包括糊化性、膨胀度、冻融稳定性及流变学性质)及消化性... 淀粉-脂质复合物是指由淀粉中的长链部分与油脂或脂肪酸结合而形成的第五类抗性淀粉,它改变了原淀粉的结构、性质和生理功能。本文综述了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形成对淀粉的理化性质(包括糊化性、膨胀度、冻融稳定性及流变学性质)及消化性质的影响以及稳定肠道环境、糖代谢、脂代谢和缓解神经障碍的生理功能,介绍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淀粉-脂质复合物独特的性质和生理功能将在未来研究与应用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脂质复合 肠道疾病 糖代谢 脂代谢 可降解生物薄膜 油脂取代物 Pickering乳液 面制品辅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脂质复合物耐消化性的研究进展: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
14
作者 马文华 杨帆 +2 位作者 钱晓洁 孙冰华 马森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4-423,共10页
谷物食品中淀粉的消化特性是影响餐后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的关键因素。淀粉依其消化速度可分为抗消化淀粉、慢消化淀粉和快消化淀粉。淀粉-脂质复合物被认为是第五类抗性淀粉,可以在大肠中分解而不产生葡萄糖,从而降低GI。... 谷物食品中淀粉的消化特性是影响餐后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的关键因素。淀粉依其消化速度可分为抗消化淀粉、慢消化淀粉和快消化淀粉。淀粉-脂质复合物被认为是第五类抗性淀粉,可以在大肠中分解而不产生葡萄糖,从而降低GI。本文综述了淀粉-脂质复合物耐消化性的影响因素,包括淀粉结构、脂肪酸含量和结构、复合过程、消化酶的作用以及食品体系内其他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并基于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进一步地揭示了淀粉-脂质复合物耐消化性的形成机制,为低GI健康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未来还需进一步优化淀粉-脂质复合物制备参数,深入探究淀粉和脂质与食品中其他营养成分之间的互作机制,并研究复合物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对血糖、血脂等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提高其在食品体系中的功能性和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脂质复合 复合方式 耐消化性 影响因素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山药淀粉-没食子酸复合物制备条件优化及其添加量对蛋糕品质的影响
15
作者 史苗苗 张振 +2 位作者 董雪娜 刘子阳 闫溢哲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05-212,共8页
为开发一种低消化性的烘焙产品,以满足市场对健康产品的需求。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对挤压山药淀粉-没食子酸复合物(Extruded Yam Starch-Gallic Acid complex,EYS-GA)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以高抗性淀粉含量的EYS-GA替代不同量的小... 为开发一种低消化性的烘焙产品,以满足市场对健康产品的需求。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对挤压山药淀粉-没食子酸复合物(Extruded Yam Starch-Gallic Acid complex,EYS-GA)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以高抗性淀粉含量的EYS-GA替代不同量的小麦粉制作蛋糕,考察了不同添加量EYS-GA对混合粉糊化特性以及对蛋糕质构特性、水分分布和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EYS-GA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挤出温度91℃、水分含量30%、螺杆转速180 r/min。在最佳条件下,制备EYS-GA的抗性淀粉含量达51.34%。同未添加EYS-GA组相比,添加量为20%EYS-GA小麦粉的峰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分别降低17.77%、12.45%、16.84%和11.30%,制成蛋糕的硬度和咀嚼性增加110.00%和90.36%。添加EYS-GA蛋糕的抗消化性增强,蛋糕品质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山药淀粉-没食子酸复合 小麦粉 蛋糕 抗性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TiO_(2)/Ag_(3)PO_(4)-LNCF/淀粉复合膜的制备与保鲜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贤良 黄浩燃 +2 位作者 谢家文 彭俊莹 卢圣杰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9,共11页
为改善果蔬保鲜中的微生物侵染和乙烯催熟问题,采用原位沉淀和辐照法合成Ag/TiO_(2)/Ag_(3)PO_(4)(ATAP)三元异质结光催化剂,利用流延法制备ATAP-木质纳米纤维素(LCNF)/淀粉复合膜。探究ATAP负载条件、光催化剂类型对乙烯的吸附、分解性... 为改善果蔬保鲜中的微生物侵染和乙烯催熟问题,采用原位沉淀和辐照法合成Ag/TiO_(2)/Ag_(3)PO_(4)(ATAP)三元异质结光催化剂,利用流延法制备ATAP-木质纳米纤维素(LCNF)/淀粉复合膜。探究ATAP负载条件、光催化剂类型对乙烯的吸附、分解性能,以及抑菌效果的影响。利用SEM观察复合薄膜的微观形貌,评估不同光催化薄膜对南瓜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适宜的ATAP掺杂量能使光催化剂均匀分散在淀粉膜基质中,从而提升其光催化性能;当ATAP外掺杂量为3%、内掺杂量为2%时,复合膜具有最佳的乙烯分解性能和抑菌效果,其分解率为7.73%,抑菌圈直径为11.46 mm。复合膜具有较好的南瓜保鲜作用,保鲜7 d后的南瓜表面与内部的霉菌覆盖面积显著降低,失重率减小至28.27%;复合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霉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其菌落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数和霉菌数分别为5.55×10~4,4.95×10~4,3.00×10~4 CFU/g,均优于其他材料及对照组。研究为果蔬保鲜新材料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异质结 光催化 淀粉复合 果蔬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结构表征研究直链淀粉-番茄红素复合物的组装方式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文红 何颖 +1 位作者 宫兆海 关二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5,共8页
为明确直链淀粉-番茄红素复合物(amylose-lycopene complexes,ALCs)的精细结构,揭示其主客体组装方式,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13C固体核磁共振表征其多尺度结构。研究发现:ALC... 为明确直链淀粉-番茄红素复合物(amylose-lycopene complexes,ALCs)的精细结构,揭示其主客体组装方式,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13C固体核磁共振表征其多尺度结构。研究发现:ALCs中淀粉对番茄红素的复合指数为(17.10±0.01)%,说明番茄红素可进入淀粉螺旋空腔形成复合物;ALCs为球形V-型亚微晶的II型复合结构,其T0为(106.72±0.63)℃,结晶度达(65.32±0.22)%;红外光谱中未见960 cm-1处特征吸收,表明主客体间存在复合作用;ALCs的结构组成排序为:双螺旋>无定形态>V-型单螺旋;其中,双螺旋和V-型单螺旋结构占比分别达(55.95±3.25)%和(17.84±0.96)%。结果表明:直链淀粉通过包合和缠绕番茄红素,组装形成热稳定的复合结构。研究阐明了ALCs的组装方式,揭示了其改善番茄红素稳定性的机制,为拓展番茄红素作为功能性色素在食品和药品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链淀粉-番茄红素复合 结构表征 晶体结构 包合 组装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理化特性
18
作者 杨盛茹 张秋双 +7 位作者 温许康 肖文慧 吴凯歌 邹建 牛雯菲 张镨月 段俊 侯银臣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77-2386,共10页
本研究以复合率为指标,探索小麦淀粉-脂质复合物制备的最佳工艺,并对小麦淀粉-脂质复合物的结构、消化特性和溶解度、膨胀率、冻融性等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适于与小麦淀粉复合的脂质为月桂酸。最佳复合条件为,复合时间66 m... 本研究以复合率为指标,探索小麦淀粉-脂质复合物制备的最佳工艺,并对小麦淀粉-脂质复合物的结构、消化特性和溶解度、膨胀率、冻融性等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适于与小麦淀粉复合的脂质为月桂酸。最佳复合条件为,复合时间66 min,温度75℃,脂质添加量5%,小麦淀粉与蒸馏水的质量体积比(料液比)1∶10,该条件下小麦淀粉-月桂酸复合物的复合率为88.74%。小麦淀粉-月桂酸复合物快速消化淀粉(RDS)含量显著低于小麦淀粉(P<0.05),慢消化淀粉(SDS)含量和抗性淀粉(RS)含量显著高于小麦淀粉(P<0.05)。在复合时间为66 min时,小麦淀粉-月桂酸复合物中抗性淀粉和慢消化淀粉含量最高,快速消化淀粉含量最低。小麦淀粉-月桂酸复合物溶解性和膨胀率显著低于小麦淀粉(P<0.05),在复合时间为66 min时,小麦淀粉-月桂酸复合物溶解性和膨胀率最低。表明该工艺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小麦淀粉-月桂酸复合物的晶体结构相对致密,冻融稳定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淀粉 小麦淀粉-脂质复合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SA改性高直链玉米淀粉复合疏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建国 洪雁 +4 位作者 顾正彪 程力 李兆丰 李才明 班宵逢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28,共6页
选用辛烯基琥珀酸酐(OSA)对高直链玉米淀粉(HACS)进行酯化处理,制备了3种不同改性程度的OSA淀粉(OS⁃3、OS⁃6、OS⁃9)。以3种OSA淀粉为原料,明胶为复配大分子,制备了3种OSA改性高直链玉米淀粉复合膜(OS⁃3/GEL、OS⁃6/GEL、OS⁃9/GEL),考察... 选用辛烯基琥珀酸酐(OSA)对高直链玉米淀粉(HACS)进行酯化处理,制备了3种不同改性程度的OSA淀粉(OS⁃3、OS⁃6、OS⁃9)。以3种OSA淀粉为原料,明胶为复配大分子,制备了3种OSA改性高直链玉米淀粉复合膜(OS⁃3/GEL、OS⁃6/GEL、OS⁃9/GEL),考察了复合膜的透光性、水溶性、吸湿性、水蒸气透过率及表面疏水性。结果表明,相比原淀粉复合膜,OSA改性高直链玉米淀粉复合膜各项性能均得到改善。其中OS⁃6/GEL的性能表现最佳,透光率达到87.72%,水溶性下降了24.5%,吸湿性下降了29.6%,水蒸气透过率下降了30.35%,表面最大静态接触角达到124.6°,动态接触角在3 min后仍达到100°以上;OSA改性降低了原淀粉的结晶度,提高了成膜组分间的相容性;OSA基团的引入使得淀粉与明胶分子中羟基作用减弱,二者间产生更为强烈的氢键作用。OSA改性改善了原淀粉复合膜的疏水性能,适量OSA基团引入制备得到的OS⁃6/GEL性能最佳,成膜表现出优异的疏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直链玉米淀粉 辛烯基琥珀酸酐 淀粉复合 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工艺对高直链玉米淀粉—硬脂酸复合物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雯 刘步瑜 +2 位作者 吴卫成 袁高峰 张治国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3,共9页
[目的]优化高抗性淀粉(RS)含量的淀粉—脂质复合物制备工艺,探究工艺参数对复合物抗消化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研究了高直链玉米淀粉(HA)预处理及其与硬脂酸(SA)络合过程中温度和时间参数对复合物RS含量的影响,分析... [目的]优化高抗性淀粉(RS)含量的淀粉—脂质复合物制备工艺,探究工艺参数对复合物抗消化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研究了高直链玉米淀粉(HA)预处理及其与硬脂酸(SA)络合过程中温度和时间参数对复合物RS含量的影响,分析最优工艺制备的HA-SA复合物的理化性质、抗消化性及水合特性。[结果]在糊化温区继续升高预处理温度、延长预处理时间、络合温度高于75℃均导致RS含量显著降低(P<0.05);HA-SA复合物最优制备工艺为:HA经85℃的退火温度预处理12 h后,在75℃与SA络合90 min;所制备的HA-SA具有V型晶体特征、完整的淀粉颗粒,为Ⅰ型淀粉—脂质复合物;与HA相比,其热稳定性、抗消化性显著升高,但膨胀力显著降低(P<0.05)。[结论]退火温度预处理和适宜的络合温度有利于HA-SA中RS组分的形成;预处理过程中加热强度的增加使淀粉过度糊化,阻碍了直链淀粉与脂质的络合,络合过程中过高的温度也导致复合物中RS组分的解离,使RS含量降低;退火预处理使HA保留了完整的颗粒结构,是HA-SA抗消化性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直链玉米淀粉 硬脂酸 淀粉—脂质复合 热稳定性 抗消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