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梯度影响的低周疲劳寿命模型
1
作者 李斌潮 杨茂 +1 位作者 刘畅 王珺 《火箭推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9-308,共10页
针对温度、应力复合梯度影响下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低周疲劳寿命评估需求,将弹性模量、疲劳强度系数、疲劳延性系数随温度变化规律引入经典Manson-Coffin低周疲劳寿命模型,并与考虑应力梯度影响的概率体积积分寿命模型相结合,开展多因... 针对温度、应力复合梯度影响下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低周疲劳寿命评估需求,将弹性模量、疲劳强度系数、疲劳延性系数随温度变化规律引入经典Manson-Coffin低周疲劳寿命模型,并与考虑应力梯度影响的概率体积积分寿命模型相结合,开展多因素复合梯度影响低周疲劳寿命模型研究,给出了基于典型材料试验数据的梯度影响疲劳寿命评估流程,利用温度梯度下已知材料疲劳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预测的正确性,并分析了模型对不同梯度影响的适用性。研究表明:计入梯度影响,模型预测中位寿命曲线及寿命估计区间与试验数据吻合度更理想;同时,随着梯度的增加,相同完整概率对应寿命在不断增加,结构寿命的分散程度同步增加;此外,模型拓展了传统“体方法”的使用范围,特别是针对二次以上复合梯度的寿命预测问题,提高了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具有更为一般工程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力室 复合梯度 低周疲劳 完整概率 体积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航拍林业虫害图像分割复合梯度分水岭算法 被引量:38
2
作者 张军国 冯文钊 +1 位作者 胡春鹤 骆有庆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93-99,共7页
针对林业信息监测方式实时性差、监测范围有限等问题,为更加实时、准确地对林业虫害信息进行监测并计算监测样地中虫害区域比例,该文在搭建面向林区虫害监测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航拍监测系统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梯度分水岭算法的... 针对林业信息监测方式实时性差、监测范围有限等问题,为更加实时、准确地对林业虫害信息进行监测并计算监测样地中虫害区域比例,该文在搭建面向林区虫害监测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航拍监测系统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梯度分水岭算法的图像分割方法。该方法引入全局直方图均衡化消除了图像暗纹理的影响,并采用形态学混合开闭重构滤波完成了图像样本的去噪处理。计算灰度图像各像素点的复合梯度实现了非相关区域(道路及裸地)的提取,最终利用分水岭算法实现了监测图像虫害区域的分割提取。利用该文所提算法对8幅虫害侵蚀程度不同的监测图像进行分割,并与传统分水岭算法、K-means聚类算法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文算法虫害区域提取的平均相对误差率分别降低6.56%、3.17%,平均相对极限测量精度分别改善7.19%、2.41%,能够相对准确地将虫害区域从监测图像中分割出来,可为后续林业虫害监测与防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算法 监测 图像分割 复合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梯度向量的指纹匹配算法 被引量:10
3
作者 袁姮 王志宏 姜文涛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12-921,共10页
针对接触式指纹识别中存在的非线性形变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梯度向量(Composite Gradient Vector,CGV)的指纹匹配算法.该算法首先在经过预处理的指纹图像上建立直角坐标系和第一个基向量,并对指纹图像进行旋转;然后在旋转后的指纹... 针对接触式指纹识别中存在的非线性形变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梯度向量(Composite Gradient Vector,CGV)的指纹匹配算法.该算法首先在经过预处理的指纹图像上建立直角坐标系和第一个基向量,并对指纹图像进行旋转;然后在旋转后的指纹图像上采样基向量,组建向量簇,提取极大梯度向量,并以极大梯度向量为元素组建复合梯度向量;最后以分层标记规则对复合梯度向量进行分层标记,通过对指纹库进行指纹检索、复合梯度向量匹配、维度和梯度匹配,识别出指纹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克服了接触式指纹识别中旋转、偏移、拉伸等问题,有较强的抗非线性形变能力,同时具有较快的识别速度和较高的识别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纹匹配 非线性形变 复合梯度向量 分层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长寿命C/C防氧化复合梯度涂层的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成来飞 张立同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1996年第5期16-18,共3页
提出了一种高温长寿命C/C防氧化复合梯度涂层,并指出了制备这一复合梯度涂层的工艺途径,同时实验研究了复合涂层中各单一涂层的防氧化作用及作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按照这种涂层和工艺制备的C/C防氧化涂层可以在1600℃工... 提出了一种高温长寿命C/C防氧化复合梯度涂层,并指出了制备这一复合梯度涂层的工艺途径,同时实验研究了复合涂层中各单一涂层的防氧化作用及作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按照这种涂层和工艺制备的C/C防氧化涂层可以在1600℃工作168个小时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氧化 复合梯度涂层 材料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梯度向量的人脸识别算法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志宏 袁姮 姜文涛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45-1454,共10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复合梯度向量(Composite gradient vector,CGV)描述的人脸识别算法.该算法首先在定位后的人脸图像中标定目标区域,并在目标区域内划分特征子区域,然后,以特征子区域的边缘奇异点作为向量的起点和终点进行正交采样得...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复合梯度向量(Composite gradient vector,CGV)描述的人脸识别算法.该算法首先在定位后的人脸图像中标定目标区域,并在目标区域内划分特征子区域,然后,以特征子区域的边缘奇异点作为向量的起点和终点进行正交采样得到基向量,将目标区域内所有基向量组建向量簇,通过对基向量的多维复合得到向量簇内所有极大梯度向量,最后,以极大梯度向量作为元素组建复合梯度向量并统计复合梯度向量的维度和梯度信息,将复合梯度向量、复合梯度向量维度和梯度进行人脸库对比,识别出人脸身份.该算法抓住了人脸面部特征分散性的特点,继而对分散性特征采用具有连续性规律约束的复合梯度向量进行描述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克服了特征域旋转、光照强度变化及多姿态、多表情对人脸识别的影响,具有速度快、识别准确、适应性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梯度向量 正交采样 多维复合 人脸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自适应步长的复合梯度加速优化算法 被引量:5
6
作者 印明昂 王钰烁 +1 位作者 孙志礼 于云飞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74-1279,共6页
自适应步长加速(Adam)类算法由于其计算效率高、兼容性好的特点,成为近期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Adam收敛速度慢的问题,本文基于当前梯度、预测梯度以及历史动量梯度,提出一种新型Adam类一阶优化算法——复合梯度下降法(C-Adam),并对... 自适应步长加速(Adam)类算法由于其计算效率高、兼容性好的特点,成为近期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Adam收敛速度慢的问题,本文基于当前梯度、预测梯度以及历史动量梯度,提出一种新型Adam类一阶优化算法——复合梯度下降法(C-Adam),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理论证明.与其他加速算法的区别之处在于,C-Adam将预测梯度与历史动量区别开,通过一次真实的梯度更新找到下一次迭代更精准的搜索方向.利用两组常用测试数据集及45钢静拉伸破坏实验的实验数据对所提算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CAdam与其他流行算法相比较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及更小的训练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阶优化算法 复合梯度下降法 LOGISTIC回归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核学习中基于复合梯度映射的学习算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龙文光 刘益和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19-1023,共5页
现有的多核学习算法大多假设训练样本分类完全正确,将其应用到受扰分类样本上时,由于分类存在差错,因此往往只能实现次优性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将受扰分类多核学习问题建模为随机规划问题,并得到一种极小极大表达式;然后提出基于... 现有的多核学习算法大多假设训练样本分类完全正确,将其应用到受扰分类样本上时,由于分类存在差错,因此往往只能实现次优性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将受扰分类多核学习问题建模为随机规划问题,并得到一种极小极大表达式;然后提出基于复合梯度映射的一阶学习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理论分析表明,该算法的收敛速度为O(1/T),大大快于传统算法的收敛速度O(1槡/T)。最后,基于五个UCI数据集的实验结果也验证了本文观点和优化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核学习 训练样本 随机规划 复合梯度映射 收敛速度 UCI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碳化硅复合梯度膜制备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石玉龙 姜辛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53-256,共4页
采用微波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MW-PCVD)制备金刚石/碳化硅复合梯度膜.工作气体为H2,CH4和Si[CH3]4(四甲基硅烷,TMS),其中H2∶CH4=100∶0.6,Si[CH3]4为0%-O.05%,沉积压力为3300Pa,基体温度为700℃,微波功率为700W.基体为单晶硅,在沉积... 采用微波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MW-PCVD)制备金刚石/碳化硅复合梯度膜.工作气体为H2,CH4和Si[CH3]4(四甲基硅烷,TMS),其中H2∶CH4=100∶0.6,Si[CH3]4为0%-O.05%,沉积压力为3300Pa,基体温度为700℃,微波功率为700W.基体为单晶硅,在沉积前用纳米金刚石颗粒处理.沉积后的样品经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X射线能量损失分析(EDX)表明:沉积膜中的碳化硅含量是随Si[CH3]4流量的变化而改变.通过改变Si[CH3]4的流量可以制备金刚石/碳化硅复合梯度膜,且梯度膜中金刚石与复合膜过渡自然平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 金刚石 复合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0.33)Al_(0.67)N复合梯度膜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会霞 战宏伟 《有色金属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0,共3页
研究梯度Ti0.33Al0.67N膜层与其他膜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40Cr基体在300℃时已出现明显氧化。TiN膜层在500℃左右时开始出现氧化现象,导致膜层硬度、膜基结合力等性能显著下降。在800℃的氧化环境中,梯度Ti0.33Al0.67N膜层性... 研究梯度Ti0.33Al0.67N膜层与其他膜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40Cr基体在300℃时已出现明显氧化。TiN膜层在500℃左右时开始出现氧化现象,导致膜层硬度、膜基结合力等性能显著下降。在800℃的氧化环境中,梯度Ti0.33Al0.67N膜层性能最佳,TiN膜层出现明显氧化现象,40Cr基体氧化现象十分严重。梯度Ti0.33Al0.67N膜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比40Cr基体和TiN膜层优异,涂层适合应用于高温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与工程 复合梯度膜层 抗氧化性能 Ti0 33Al0 67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碳纤维复合梯度材料在FPSO碰撞中力学性能研究
10
作者 尹群 李峰 +2 位作者 王珂 沈中祥 董国忠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16-120,共5页
采用聚乳酸(PLA)/碳纤维复合梯度材料对FPSO舷侧立管的防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从防护结构、立管结构和舷侧结构的损伤变形、碰撞力和吸能特性等方面验证其防护效果。研究表明:4种不同PLA/碳纤维分布方式的防护结构较低碳钢防护结构的防... 采用聚乳酸(PLA)/碳纤维复合梯度材料对FPSO舷侧立管的防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从防护结构、立管结构和舷侧结构的损伤变形、碰撞力和吸能特性等方面验证其防护效果。研究表明:4种不同PLA/碳纤维分布方式的防护结构较低碳钢防护结构的防撞能力有较大提升;PLA/碳纤维质量分数的分布方式不同,其结构强度、应力传播和吸能特性均不尽相同,其中X型PLA/碳纤维的防护结构防撞性能相对最好,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PSO 聚乳酸/碳纤维复合梯度材料 立管结构 碰撞防护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棱锥复合梯度表面液滴的定向移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湘涵 弯艳玲 +2 位作者 楚顺顺 许金凯 吴庆堂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51-357,407,共8页
目的探究出能使液滴移动距离达到最大的复合表面制备手段,以及液滴在其表面的移动机理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电火花加工技术在H62黄铜表面制备四棱锥结构构建结构梯度,并通过化学刻蚀在四棱锥表面制备润湿梯度,从而形成复合梯度结构。分... 目的探究出能使液滴移动距离达到最大的复合表面制备手段,以及液滴在其表面的移动机理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电火花加工技术在H62黄铜表面制备四棱锥结构构建结构梯度,并通过化学刻蚀在四棱锥表面制备润湿梯度,从而形成复合梯度结构。分别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高速摄像机观察复合表面的微观结构与试件表面液滴的移动过程。结果复合结构表面不仅具有不对称几何形状引起的拉普拉斯压力,其上的液滴还会受到不平衡表面张力的作用。润湿梯度提供的不平衡表面张力与结构梯度形成的拉普拉斯压力共同组成驱动合力,令液滴在相较单一梯度表面表现出更强的移动性能。对比分析侧面夹角等因素对液滴定向移动的影响规律后得出,经化学蚀刻后的复合表面,液滴移动距离提升明显,并且移动距离增加量与夹角β成正比。在结构梯度与润湿梯度的共同作用下,液滴在β=5°的试件表面上定向移动距离达到最大,最大移动距离Lmax=6.96 mm。结论相较于单一梯度表面,复合型液滴定向移动表面可以获得最长的移动距离,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制备方法上,电火花线切割与化学刻蚀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有助于推动制备大批量液滴定向移动复合表面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火花 黄铜 逐步刻蚀法 自驱移动 复合梯度 拉普拉斯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用PET基梯度复合纤维膜制备及滤尘−透湿性能研究
12
作者 周刚 徐卓 +4 位作者 姜力玮 陈冠双 马云龙 柳茹林 王勇梅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7-1033,共17页
井下湿热高尘环境中粉尘颗粒物对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其中细颗粒粉尘易吸入后到达呼吸道深部肺泡区,是诱发煤矿行业职业性尘肺病的主要原因。为此,基于静电纺丝技术调控微纳米纤维材料结构,层合纺丝制备一种兼具高效捕尘... 井下湿热高尘环境中粉尘颗粒物对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其中细颗粒粉尘易吸入后到达呼吸道深部肺泡区,是诱发煤矿行业职业性尘肺病的主要原因。为此,基于静电纺丝技术调控微纳米纤维材料结构,层合纺丝制备一种兼具高效捕尘与强化透湿性能的复合材料,利用超亲水纤维增强高湿条件下对水分子的吸附,利用疏水纤维避免材料中产生毛细水,引入润湿性介于疏水和超亲水之间的多级导流层,构筑多层梯度润湿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基复合纤维滤料,解决现有滤料制备难度大,佩戴亲肤性较差及热舒适性不足的问题。实验以PET为基材,引入羟基化石墨烯增强扩散和静电吸附效应以捕获粉尘,选择聚乙烯吡咯烷酮调节亲水梯度,提高复合纤维滤料的润湿性。微观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纤维膜具有微纳米尺度的直径、良好的结构规整性和相对光滑的表面形貌,实现了纤维直径和形态的较好调控,各纳米纤维膜的表面元素和官能团分布与其特性相符。对比实验表明,多层复合膜具有较好的滤尘防护性能,品质因子高达0.439 Pa^(−1),孔径分布于2.15~4.61μm,同时接触角测试表明多层复合膜具有从超亲水(0°)到疏水(135.2°)渐变的润湿梯度,水蒸气透过量为5434.503 g/m^(2)·24 h,比单独的亲水膜和疏水膜分别高出1.37倍和2.04倍。此外,通过太赫兹扫描成像分析的方法,开展纤维材料内部液态水的定量分析,阐明了纳米纤维膜对水分子的传输机制。因此,构筑的多层梯度润湿纤维滤料在工矿湿热高尘环境呼吸防护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静电纺丝 梯度复合 滤尘透湿 太赫兹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Ag功能梯度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3
作者 张杨 杨学斌 +3 位作者 李培博 罗国强 沈强 孙一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32-4040,共9页
准等熵压缩实验可以通过轻气炮驱动不同阻抗分布的弹丸材料实现。弹丸的阻抗分布决定了加载的应力-应变率范围。采用粉末铺层结合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阻抗连续变化的Al-Ag梯度复合材料,并对单层Al-Ag复合材料以及Al-Ag梯度复合材料的结... 准等熵压缩实验可以通过轻气炮驱动不同阻抗分布的弹丸材料实现。弹丸的阻抗分布决定了加载的应力-应变率范围。采用粉末铺层结合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阻抗连续变化的Al-Ag梯度复合材料,并对单层Al-Ag复合材料以及Al-Ag梯度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l-Ag梯度复合材料的最佳烧结工艺为570℃-100 MPa-2 h,各组分的Al-Ag复合材料致密度均大于95%。除此之外,各组分的Al-Ag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SEM、热膨胀系数结果均表明Al-Ag梯度复合材料的可行性。Al-Ag梯度复合材料的SEM和EDS结果表明梯度复合材料内部元素分布与设计方案一致,层间平行度较好。动态加载实验结果显示Al-Ag梯度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准等熵加载效果,有明显的准等熵加载效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制备的Al-Ag梯度复合材料具有稳定的准等熵压缩效果,为探究不同应力-应变率下的材料的高压物性参数及损伤机制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复合材料 Al-Ag 致密化 准等熵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覆Ni/WC梯度复合涂层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盛永琦 危亚城 +3 位作者 尚大智 夏琨 申屠成望 冯爱新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52-162,共11页
目的减少涂层内部缺陷,提高Cr12MoV模具钢表面的显微硬度及耐磨性。方法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Cr12MoV钢上逐层制备Ni60-Ni60/25%WC(Ni/WC)梯度复合涂层。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显微硬度计、摩擦试验... 目的减少涂层内部缺陷,提高Cr12MoV模具钢表面的显微硬度及耐磨性。方法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Cr12MoV钢上逐层制备Ni60-Ni60/25%WC(Ni/WC)梯度复合涂层。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显微硬度计、摩擦试验机和冲击试验机,研究梯度复合涂层的物相组成、微观组织、显微硬度、耐磨性与冲击韧性。结果在Cr12MoV的基体上制备Ni/WC梯度复合涂层,Ni60层与Ni60/25%WC冶金结合理想。Ni/WC梯度复合涂层的表面主要物相为γ-(Fe,Ni)、FeNi_(3)、CrB、Cr_(7)C_(3)、Cr_(23)C_(6),从Ni60层底部到顶部依次为胞状晶、柱状晶、细小的等轴枝晶。Ni/WC梯度复合涂层硬度呈梯度分布,涂层的平均硬度达到698.5HV,相较于基体提高了约55.2%。与基体相比,Ni/WC梯度复合涂层表现出更好的耐磨性能,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分别下降了40.92%和28.6%,其中基体表现为黏着磨损,然而涂层整体表现为磨粒磨损。但较基体而言,Ni/WC梯度复合涂层的冲击韧性值降低了32.48%,复合涂层区域表现为脆性断裂。结论Ni/WC梯度复合涂层冶金结合良好,同时与基体相比,Ni/WC梯度复合涂层可以有效提高硬度及耐磨性,但冲击韧性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Ni/WC 梯度复合涂层 硬度 耐磨性 冲击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Cu梯度复合材料的制备、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晓伟 司岸恒 +1 位作者 冯波 李达人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89,共7页
采用不同配比的W粉和Cu粉为原料,经过混粉、放电等离子烧结后制备了三层的W–Cu梯度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下W–Cu梯度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界面特征、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及抗热震性能。结果表明:900℃烧结制备W–Cu梯度复合材料... 采用不同配比的W粉和Cu粉为原料,经过混粉、放电等离子烧结后制备了三层的W–Cu梯度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下W–Cu梯度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界面特征、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及抗热震性能。结果表明:900℃烧结制备W–Cu梯度复合材料相对密度高(95%)且保持了单层的原始设计成分;每个梯度层中W、Cu分布较均匀,W、Cu之间界面结合良好,未发生扩散。W–Cu梯度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呈梯度分布,W–40Cu层的显微硬度最高为HV 136。在压缩过程中,W–40Cu层首先发生断裂,最高压缩屈服强度为332 MPa。900℃烧结制备的W–Cu梯度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为202 W·m^(-1)·K^(-1)。经抗热震实验后,梯度复合材料界面处无裂纹,具有良好的抗热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复合材料 放电等离子烧结 微观组织 界面特征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梯度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隔热性能模拟研究
16
作者 郭建业 李文静 +1 位作者 苏力军 周玉贵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6-161,共6页
基于航空航天热防护技术对多功能隔热材料的需求,制备了由力学缓冲层、高温隔热层和核心隔热层构成的功能梯度复合材料,材料应力适应性强、耐温性高、隔热性能优异。通过模拟计算的方法对复合材料的隔热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0mm厚的... 基于航空航天热防护技术对多功能隔热材料的需求,制备了由力学缓冲层、高温隔热层和核心隔热层构成的功能梯度复合材料,材料应力适应性强、耐温性高、隔热性能优异。通过模拟计算的方法对复合材料的隔热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0mm厚的复合材料在1000℃、1000s的热载荷下隔热性能优异,各功能层厚度影响复合材料的传热背温。随着力学缓冲层/高温隔热层相对厚度的增大,复合材料背温和核心隔热层热面温度均增大,由于核心隔热层耐温极限的限制,力学缓冲层厚度最大为12mm,此时复合材料背温为26.10℃。力学缓冲层/核心隔热层、高温隔热层/核心隔热层相对厚度增大时,复合材料背温增大,核心隔热层热面温度减小,力学缓冲层的厚度最小为6mm,此时复合材料背温为20.21℃,高温隔热层的厚度最小为10mm,此时复合材料背温为22.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梯度复合材料 应力适应性 耐温性 隔热性能 功能层 背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层对铜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陆均明 李恒青 +2 位作者 张磊 李卫 刘洋赈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20-3128,共9页
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均质石墨−铜复合材料(10%C/Cu,质量分数)和2层梯度石墨−铜复合材料(7%C/Cu-10%C/Cu),研究梯度层对石墨−铜复合材料物理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摩擦磨损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梯度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和... 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均质石墨−铜复合材料(10%C/Cu,质量分数)和2层梯度石墨−铜复合材料(7%C/Cu-10%C/Cu),研究梯度层对石墨−铜复合材料物理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摩擦磨损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梯度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和导电性相比于均质复合材料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法向载荷为24、26和30 N时,梯度复合材料的磨损率相比于均质复合材料分别降低了8.24%、12.10%和11.30%;梯度材料和均质材料的平均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随载荷的增加而升高;梯度复合材料的磨痕深度、宽度和材料挤出高度都比均质复合材料的小,且均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2种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以磨粒磨损为主,氧化磨损和黏着磨损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冶金 梯度复合材料 石墨-铜复合材料 摩擦学性能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复合镀梯度镀层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云芳 王汝敏 郭增昌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9-502,共4页
研究了梯度复合镀层N i-P/N i-P-PTFE/N i-Cu-P-PTFE的形成工艺,探讨了镀液的温度、pH值、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PTFE浓度以及镀层中的铜含量对N i-Cu-P-PTFE镀层的沉积速度、组成和耐蚀性的影响.分别用数字测微计和能量分散X射线光谱... 研究了梯度复合镀层N i-P/N i-P-PTFE/N i-Cu-P-PTFE的形成工艺,探讨了镀液的温度、pH值、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PTFE浓度以及镀层中的铜含量对N i-Cu-P-PTFE镀层的沉积速度、组成和耐蚀性的影响.分别用数字测微计和能量分散X射线光谱测量了涂层厚度和组成.N i-Cu-P-PTFE镀层在HC l和NaC l溶液中的抗蚀性研究表明,N i-Cu-P-PTFE镀层的耐蚀性优于N i-P-PTFE镀层和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 复合梯度镀层 Ni-cu-P-PTFE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参数对SHS-铸造钢基表面TiC-Fe梯度复合涂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严有为 刘生发 +2 位作者 范晓明 傅正义 魏伯康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7-161,共5页
将自蔓延高温合成 (SHS)技术与铸造工艺结合起来 ,制备了铸造钢基表面TiC Fe梯度复合材料 ,研究了钢液的浇注温度、Ti C Fe预制块的组成及其相对密实度等工艺参数对梯度复合涂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保证预制块能被浇注的钢液直接... 将自蔓延高温合成 (SHS)技术与铸造工艺结合起来 ,制备了铸造钢基表面TiC Fe梯度复合材料 ,研究了钢液的浇注温度、Ti C Fe预制块的组成及其相对密实度等工艺参数对梯度复合涂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保证预制块能被浇注的钢液直接点燃的条件下 ,适当提高钢液的浇注温度、降低预制块的密实度均有利于梯度复合涂层的形成 ;而且在预制块中掺加适量的低熔点金属稀释剂不仅可降低合成TiC颗粒的尺寸 ,而且也有利于梯度复合涂层的形成。梯度复合涂层的形成与钢液向预制块中的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蔓延高温合成 TiC—Fe涂层 梯度复合 工艺参数 铸造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梯度结构组织工程支架建模方法 被引量:7
20
作者 郑卫国 颜永年 熊卓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58-61,共4页
使用传统方法制造组织工程细胞载体支架存在材料单一、结构简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成形技术(MEM工艺,类似于FDM)的复合材料梯度结构组织工程支架的建模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按照支架的特点和要求,分别采用结构模板和材料模板... 使用传统方法制造组织工程细胞载体支架存在材料单一、结构简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成形技术(MEM工艺,类似于FDM)的复合材料梯度结构组织工程支架的建模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按照支架的特点和要求,分别采用结构模板和材料模板进行支架的结构设计和材料设计,从而实现支架的多种材料和梯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模方法 组织工程支架 复合材料梯度结构 结构模板 材料模板 快速成形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