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指标及识别方法综述
1
作者 冯扬 秦鹏程 +2 位作者 胡一阳 牛自耕 夏智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5,共11页
为全面系统地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的历史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复合事件的定义与类型、指标体系、识别算法以及历史复合事件识别结果等进行了文献综述。研究表明:①复合事件具有两个或多个事件同时或相继发生,导致... 为全面系统地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的历史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复合事件的定义与类型、指标体系、识别算法以及历史复合事件识别结果等进行了文献综述。研究表明:①复合事件具有两个或多个事件同时或相继发生,导致影响放大,并造成极端影响等特征,分类方式多样;根据时空分布组合,长江流域可确定4类复合极端气候事件,其中时空同步复合事件(高温干旱、低温雨雪冰冻)、同地继发事件(旱涝急转、洪水热浪)研究相对较丰富,而异地同发和异地继发复合事件文献研究相对较少。②目前国内外复合事件识别常基于某种指标运用绝对阈值法或者相对阈值法实现,常用指标共计有26种,识别方法30余种。③长江流域是复合事件的高发区,21世纪以来,长江流域频率增加最明显的是洪水热浪复合事件,其次是高温干旱和旱涝急转复合事件,低温雨雪冰冻虽然发生频次变化不明显,但极端性逐渐增强。④未来长江流域复合事件的研究和业务应继续完善监测评估体系,深入探究复合事件各因子的相互作用和关联关系,以及事件背后的天气气候系统、驱动因子和物理机制,增强未来变化预估能力;同时,加强跨学科研究以及复合事件对敏感行业和领域(如水资源、电力)的影响机理和评估方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极端气候事件 高温干旱 低温雨雪冰冻 旱涝急转 洪水热浪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2年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演变特征
2
作者 夏智宏 陈笑笑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5年第11期1-8,共8页
全球变暖加剧了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复合灾害的发生,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日趋严重。基于长江流域1961—2022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百分位阈值法识别极端气候事件,并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构建4类主要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系统分析... 全球变暖加剧了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复合灾害的发生,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日趋严重。基于长江流域1961—2022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百分位阈值法识别极端气候事件,并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构建4类主要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系统分析长江流域复合事件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热浪-干旱复合事件发生频次和年均日数空间分布总体呈“上游源区低、中下游大部高”,区域性热浪-干旱事件平均每年发生1.8~1.9次,单次事件平均持续日数9.6~9.9 d,最长持续日数53~59 d,近62 a来发生频次和持续日数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上游增加趋势更显著。②长江流域旱涝急转事件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呈“上游低、中下游高”,上游发生频率约10 a 3遇,中下游约10 a 6遇,近62 a来发生频次总体呈微弱增加趋势,其中中下游增速是上游的2倍。③长江流域雨涝-热浪复合事件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呈“上游源区低、中下游大部高”,上游发生频率约10 a 5遇,中下游约10 a 7遇,近62 a来呈显著增加趋势。④长江上游雨涝-中下游雨涝复合事件每年均有发生,年均发生频次和日数分别为3.7次、25 d,近62 a来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整体而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呈趋多增强的趋势,长江上游与温度相关的极端事件加剧程度更突出,中下游地区与雨涝相关的极端事件加剧程度更突出,21世纪以来各类复合事件极端性显著增加,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极端气候事件 热浪-干旱事件 复合雨涝事件 旱涝急转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复合极端高温-降水事件可能成因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怡蓉 袁潮霞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6,共15页
基于1961—2018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中国高分辨率格点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西北地区复合极端高温-降水事件(compound extreme heat-precipitation events,CEHPE)的成因,并探讨了与无强降水热浪事件的异同... 基于1961—2018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中国高分辨率格点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西北地区复合极端高温-降水事件(compound extreme heat-precipitation events,CEHPE)的成因,并探讨了与无强降水热浪事件的异同。结果表明,CEHPE是由上游向东南方向传播的准正压反气旋环流异常引起:当异常环流中心接近关键区(95°~105°E,35°~40°N)时,与之相关的异常下沉运动一方面使得大气下沉增温,增加了低层大气温度;另一方面下沉运动减少云量,增强了向下短波辐射并加热地表,被加热的地表又向上释放了更多的长波辐射,进一步加热低层大气,最终导致了热浪的形成。在热浪发生时,由于地表热强迫,对流层低层发展出低压异常,其伴随的异常辐合,引导东南方向水汽至关键区,提高关键区大气水汽含量。增加的大气水汽含量和增高的气温使得热浪期间关键区大气不稳定能量异常增强。当准正压反气旋异常东移出关键区时,热浪结束,同时上游方向有异常气旋靠近,关键区位于对流层中高层的槽前脊后,有助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因此强对流迅速发展,关键区出现极端降水,完成一次CEHPE的过程。无强降水热浪事件与CEHPE的热浪在强度和形成机制上几乎相同,但在热浪结束时,准正压反气旋异常水平范围较大,虽强度减弱,但中心仍位于关键区附近,因此对流层低层低压及其伴随的辐合上升异常的发展受到压制,导致对流层低层气旋、水平水汽辐合、垂直水汽输送以及不稳定能量异常小于同时期的CEHPE,无法引发强降水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热浪 强降水 中国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