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TM工艺整体成型复合材料连接裙轴压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刘钧 肖加余 +2 位作者 曾竟成 江大志 彭超义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5-50,共6页
整体成型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连接裙有助于连接裙的减重及其使用性能的提高。本文采用RTM工艺制备出了全复合材料整体连接裙并对其进行了轴压承载性能考核。试验结果表明,RTM工艺整体成型的复合材料连接裙质量均匀,在设计载荷作用... 整体成型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连接裙有助于连接裙的减重及其使用性能的提高。本文采用RTM工艺制备出了全复合材料整体连接裙并对其进行了轴压承载性能考核。试验结果表明,RTM工艺整体成型的复合材料连接裙质量均匀,在设计载荷作用下,连接裙的轴向应变远小于0.5%的复合材料许用应变指标,连接裙的轴向表观结构刚度为40.9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M 复合材料连接 轴压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复合材料层合板螺栓连接结构强度分析的方法
2
作者 倪凯强 孟毛毛 徐一新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0-55,共6页
提出一种基于ABAQUS软件平台的自定义单元开发方法,使用该方法建立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可以模拟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完整的非线性力学行为。通过拟合单钉连接结构的载荷-位移曲线确定自定义单元的单元行为,将自定义单元应用于多钉连接结... 提出一种基于ABAQUS软件平台的自定义单元开发方法,使用该方法建立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可以模拟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完整的非线性力学行为。通过拟合单钉连接结构的载荷-位移曲线确定自定义单元的单元行为,将自定义单元应用于多钉连接结构的二维有限元模型中,研究其钉载分布与极限强度。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模型计算结果能够准确预测多钉连接结构的钉载分布、损伤演化和极限强度。该方法结果可靠,计算效率高,适用于复合材料层合板多钉连接结构的工程计算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螺栓连接 非线性力学行为 自定义单元 钉载分配 连接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缺陷对复合材料壳体裙连接区轴向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沈镇 席近远 +3 位作者 杨东 王晨 校金友 刘新东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30-937,共8页
为掌握固体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裙连接区在复合材料界面分层缺陷状态下的承载性能,基于损伤失效分析方法研究了裙连接区不同界面、不同位置存在不同大小的复合材料分层/脱粘缺陷时的承载能力,分析了缺陷对裙连接区结构局部屈曲、裂纹扩... 为掌握固体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裙连接区在复合材料界面分层缺陷状态下的承载性能,基于损伤失效分析方法研究了裙连接区不同界面、不同位置存在不同大小的复合材料分层/脱粘缺陷时的承载能力,分析了缺陷对裙连接区结构局部屈曲、裂纹扩展及损伤失效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层间界面存在临界缺陷尺寸,当缺陷小于临界尺寸时,结构承载能力基本不变,当缺陷大于该临界尺寸时,连接区的失效形式和极限载荷均受到较大影响;对于复合材料轴向补强层与环向缠绕层之间的初始分层缺陷而言,当缺陷位置处于裙连接区过渡层轴向位置之后时,裙连接区的承载方式无明显变化,仍受整体屈曲的控制;但缺陷位置与裙连接区过渡层轴向位置相同时,则易发生局部屈曲,对连接区承载能力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壳体裙连接 分层缺陷 损伤失效分析 轴向承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钛合金多钉连接结构疲劳试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魏冉 刘龙权 汪海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97-2002,共6页
为验证疲劳加载下复合材料-钛合金多钉连接的安全性,对其疲劳失效行为及剩余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在试验过程中考虑了不同钉径、不同钉孔配合的影响,并综合应用应变位移跟踪、声发射及C扫描等方法对试验中以及试验后试验件的力学反应和... 为验证疲劳加载下复合材料-钛合金多钉连接的安全性,对其疲劳失效行为及剩余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在试验过程中考虑了不同钉径、不同钉孔配合的影响,并综合应用应变位移跟踪、声发射及C扫描等方法对试验中以及试验后试验件的力学反应和破坏行为进行了检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规定的载荷下,试验件经过6万次循环没有破坏发生,连接件安全可靠。不同钉径和钉孔配合方式对于连接的疲劳性能和钉载分配影响较小。钉径越大,连接件剩余强度越大,而钉孔配合方式对连接的剩余静强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钛合金多钉连接 疲劳 剩余强度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机械连接强度分析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梁乐乐 杨胜春 +1 位作者 宋贵宾 程鹏飞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0-94,共5页
针对目前高强度中模量复合材料层压板机械连接强度影响因素相关方面研究的不足,基于T800级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机械连接单钉单剪试验,对其孔边应力的分布以及机械连接的挤压强度,展开机械连接单钉单剪试样宽径比(试样宽度与钉孔直径之比... 针对目前高强度中模量复合材料层压板机械连接强度影响因素相关方面研究的不足,基于T800级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机械连接单钉单剪试验,对其孔边应力的分布以及机械连接的挤压强度,展开机械连接单钉单剪试样宽径比(试样宽度与钉孔直径之比)对连接件孔边应力分布及承载强度的影响规律的分析研究。通过基于ABAQUS的数值仿真模拟分析,对宽径比为4~8五种类型的单钉单剪机械连接件在拉伸载荷作用下孔边应力分布以及挤压强度进行了模拟对比。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单钉单剪机械连接的孔边应力分布受宽直比的影响很小,但连接强度受宽径比影响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800级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机械连接 单钉单剪 孔边应力分布 挤压强度 宽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z-pinning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晓旭 陈利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4,共5页
简单介绍了z-pin的种类和复合材料z-pin的拉挤工艺。重点综述了利用热压罐和UAZ两种z-pinning技术及z-pinning在复合材料层板、结构件连接及泡沫夹层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同时,提出了当前发展z-pinning技术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层合复合材料 z-pinning UAZ 复合材料连接 泡沫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金属/复合材料混合连接结构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唐华清 刘龙权 《航空制造技术》 2017年第22期45-49,共5页
为提高金属与复合材料混合连接结构的力学性能,提出一种金属与复合材料之间的新型连接方法。通过在金属与复合材料搭接区铺设胶膜,同时嵌入若干贯穿被连接件的金属细针,从而使得胶膜与细针共同传递被连接件之间的载荷。为探明和揭示该... 为提高金属与复合材料混合连接结构的力学性能,提出一种金属与复合材料之间的新型连接方法。通过在金属与复合材料搭接区铺设胶膜,同时嵌入若干贯穿被连接件的金属细针,从而使得胶膜与细针共同传递被连接件之间的载荷。为探明和揭示该新型连接方法的优越性,制作了相应的试验件并开展了力学性能测试。通过分析试验过程中的载荷-位移关系以及试验件破坏模式,发现新型连接方法显著提高了金属与复合材料连接结构的破坏载荷、破坏应变及能量吸收能力。若将该新型连接方法应用于航空航天工程,将提高复合材料连接结构的承载效率,降低结构重量。此外,该连接方法还降低了接头破坏的突发性,从而有利于结构缺陷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多细针接头 复合材料与金属连接 制作工艺 拉伸试验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复合材料混合连接结构高温承载特性与失效行为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戴亚光 王东 +1 位作者 万小朋 黄河源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53-1759,共7页
针对3种不同搭接板厚度的铝合金和碳纤维增强树脂(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CFRP)复合材料三钉螺栓连接结构,分别进行了常温(25℃)和高温(150℃)环境下的准静态拉伸力学性能测试。同时建立有限元三维模型,结合Hashin失效准则... 针对3种不同搭接板厚度的铝合金和碳纤维增强树脂(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CFRP)复合材料三钉螺栓连接结构,分别进行了常温(25℃)和高温(150℃)环境下的准静态拉伸力学性能测试。同时建立有限元三维模型,结合Hashin失效准则和渐进损伤准则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获得了结构的高温承载特性与损伤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D_(1)、D_(2)、D_(3)这3种不同铝合金厚度的连接结构,在150℃时的极限载荷试验值相对25℃分别降低6.63%、13.07%、8.48%,且常温环境下3种结构破坏模式分别为铝合金拉伸断裂、复合材料挤压失效、复合材料拉伸断裂,而在150℃高温环境下,3种结构损伤模式都为复合材料孔边的挤压剪切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 高温力学性能 损伤失效行为 渐进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双搭接胶连接接头承载力计算中的胶层厚度问题 被引量:4
9
作者 马毓 李永亮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70,共5页
现有复合材料双搭接胶连接接头承载力计算公式只在有限的胶层厚度范围内适用,有修正必要。利用已有试验数据,解析分析了胶层厚度变化引起的接头承载力改变与其剪应力、剥离应力之间的关系,发现胶层增厚,接头承载力减小,胶层的剪应力和... 现有复合材料双搭接胶连接接头承载力计算公式只在有限的胶层厚度范围内适用,有修正必要。利用已有试验数据,解析分析了胶层厚度变化引起的接头承载力改变与其剪应力、剥离应力之间的关系,发现胶层增厚,接头承载力减小,胶层的剪应力和剥离应力均减小,剥离应力不是接头破坏的主要原因;同时,试件胶层没有明显缺陷,缺陷也不是接头破坏的主要原因。提出胶层增厚引起的胶层剪切性能改变是接头承载力减小的主要原因,可作为公式修正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连接 胶层厚度 剪应力 剥离应力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靠性的CFRP螺栓连接优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5
10
作者 山美娟 赵丽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49-2255,共7页
螺栓连接是复合材料结构的薄弱环节。因此,螺栓连接部位的设计是先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关键之一。将修正特征曲线方法和随机参数统计模型结合,建立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螺栓连接失效载荷的概率分析模型,进而以关键影响参数为设... 螺栓连接是复合材料结构的薄弱环节。因此,螺栓连接部位的设计是先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关键之一。将修正特征曲线方法和随机参数统计模型结合,建立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螺栓连接失效载荷的概率分析模型,进而以关键影响参数为设计变量,以可靠度指标为约束,以连接结构质量为设计目标,发展了基于可靠性的CFRP螺栓连接优化设计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建立基于可靠性的螺栓连接优化设计计算方案,优化结果表明:关键影响参数X_(C)为2450 MPa、t_(ply)为0.174 mm、E_(11)为225 GPa时的设计方案为螺栓连接最佳设计方案,该方案使得外载荷为17.5 kN时,螺栓连接可靠度由0.998提高到0.999999以上,同时使得连接结构的质量下降了6.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螺栓连接 失效载荷 可靠度指标 基于可靠性的优化设计 特征曲线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结构中金属疲劳对层合板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侯赤 周银华 +1 位作者 全泓玮 万小朋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4-82,共9页
针对混合结构中层合板和金属的疲劳损伤耦合问题,构建了复合材料渐进疲劳损伤模型和金属材料Lemaitre疲劳损伤模型,采用唯象的弹塑性本构描述单层复合材料面内剪切非线性,基于球张量和剪切张量的应力分解方法推导了低周疲劳能量释放率... 针对混合结构中层合板和金属的疲劳损伤耦合问题,构建了复合材料渐进疲劳损伤模型和金属材料Lemaitre疲劳损伤模型,采用唯象的弹塑性本构描述单层复合材料面内剪切非线性,基于球张量和剪切张量的应力分解方法推导了低周疲劳能量释放率计算公式。对单钉与多钉螺栓连接结构进行了疲劳损伤和寿命分析,结论表明:循环加载过程中,多钉连接结构钉载向金属搭接板疲劳硬化区域迁移,加剧了层合板局部挤压损伤,降低了层合板拉断载荷,有利于提高以拉断为破坏模式的层合板疲劳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连接 损伤分析 本构模型 能量释放率 疲劳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渐进损伤模型的双搭接对接接头弯曲性能 被引量:7
12
作者 石小红 陈海立 +2 位作者 周光明 王新峰 冯维超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4-469,共6页
为研究复合材料双搭接连接的搭接长度和搭接厚度对于对接接头弯曲强度的影响,使用ABAQUS进行了渐进损伤分析。该分析理论基于三维渐进损伤分析方法和粘聚区模型,并通过用户子程序编写的复合材料本构和Cohesive Contact来模拟复材损伤和... 为研究复合材料双搭接连接的搭接长度和搭接厚度对于对接接头弯曲强度的影响,使用ABAQUS进行了渐进损伤分析。该分析理论基于三维渐进损伤分析方法和粘聚区模型,并通过用户子程序编写的复合材料本构和Cohesive Contact来模拟复材损伤和胶接界面损伤。通过渐进损伤分析,得到不同搭接参数下接头的损伤过程和弯曲强度。结果表明:随着搭接长度的增加,接头强度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而随着搭接厚度的增加,接头强度先增大后减小。该文研究成果可为复合材料连接的承弯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连接 弯曲强度 渐进损伤 搭接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sibility of developing composite action between concrete and cold-formed steel beam
13
作者 S.O.Bamaga M.Md.Tahir +6 位作者 T.C.Tan S.Mohammad N.Yahya A.L.Saleh M.Mustaffar M.H.Osman A.B.A.Rahm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2期3689-3696,共8页
Cold-formed steel structures are steel structure products constructed from sheets or coils using cold rolling, press brake or bending brake method. These structures are extensively employed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Cold-formed steel structures are steel structure products constructed from sheets or coils using cold rolling, press brake or bending brake method. These structures are extensively employed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due to their light mass, ductility by economic cold forming operations, favorable strength-to-mass ratio and other factors. The utilization of cold formed steel sections with concrete as composite can hugely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cost. However, the use of cold formed steel members in composite concrete beams has been very limited.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developments in composite beam with cold formed steel sections was introduced. It was revealed that employing cold-formed steel channel section to replace reinforcement bars in conventional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results in a significant cost reduction without reducing strength capacity. The use of composite beam consisting of cold-formed steel open or close box and filled concrete could also reduce construction cost. Lighter composite girder for bridges with cold-formed steel of U section was introduced. Moreover, types of shear connectors to provide composite action between cold-formed steel beam and concrete slab were presented.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etal decking on the behavior of composite beam with cold-formed steel sec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ductile shear connectors were recomme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formed steel BEAM composite shear connection thin-wall composite gird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