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碳纳米管纱线扭电能的复合材料损伤监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鹏 万振凯 贾敏瑞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63,共6页
为实现航天结构制件内部损伤的全面监测,基于碳纳米管纱线扭电能特征的发现,提出了航天结构制件内部损伤实时监测新方法。采用三维六向编织技术将碳纳米管纱线嵌入到航天复合材料结构制件中,构建了新型的智能三维复合材料;证明了制件内... 为实现航天结构制件内部损伤的全面监测,基于碳纳米管纱线扭电能特征的发现,提出了航天结构制件内部损伤实时监测新方法。采用三维六向编织技术将碳纳米管纱线嵌入到航天复合材料结构制件中,构建了新型的智能三维复合材料;证明了制件内部产生损伤时,内部的碳纳米管纱线捻度发生变化可产生扭电能;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损伤指数理论对碳纳米管纱线的扭电能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试件内部的树脂断裂、孔洞和试件的微小裂纹可引起扭电能的变化,碳纳米管纱线扭电能对于试件内部损伤具有很高的识别能力,损伤识别精度达到0.002 mm,该研究对推进航天结构的智能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纱线 扭电能 三维六向编织 损伤指数 复合材料损伤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波分析技术在复合材料损伤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董晓马 张为公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3期489-491,共3页
小波分析是一种时变信号时—频两维分析方法,具有多分辨分析的特点,而且在时频两域都具有表征信号局部特征的能力。介绍了小波技术基本理论,回顾了小波技术在复合材料损伤检测中应用及其发展,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小波技术在复合材料... 小波分析是一种时变信号时—频两维分析方法,具有多分辨分析的特点,而且在时频两域都具有表征信号局部特征的能力。介绍了小波技术基本理论,回顾了小波技术在复合材料损伤检测中应用及其发展,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小波技术在复合材料损伤检测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小波分析 损伤检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载荷下复合材料螺栓连接预紧力松弛试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魏嘉兵 邹礼洋 +2 位作者 杨浩然 贲强 袁大鹏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8-105,共8页
本研究基于疲劳试验机,自主设计了复杂载荷螺栓松动试验装置。在不同的试验参数下开展了复杂载荷作用下螺栓连接结构松弛行为试验,系统地研究振动幅值、载荷类型对复杂载荷下螺栓连接结构松弛行为的影响。通过获取螺栓连接的实时残余夹... 本研究基于疲劳试验机,自主设计了复杂载荷螺栓松动试验装置。在不同的试验参数下开展了复杂载荷作用下螺栓连接结构松弛行为试验,系统地研究振动幅值、载荷类型对复杂载荷下螺栓连接结构松弛行为的影响。通过获取螺栓连接的实时残余夹紧力和螺栓螺母相对旋转角度,并结合光学显微镜分析复合材料板表面损伤形貌,进一步揭示复合材料螺栓连接松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当载荷幅值越大,螺栓连接残余夹紧力下降的值越大,连接结构越容易发生松弛行为;轴向幅值增大会导致复合材料板孔周位置损伤加重,横向幅值增大则会导致复合材料板板面磨损加重;复杂载荷的载荷类型对连接结构松弛行为会产生明显影响,与静拉伸载荷相比,振动载荷对螺栓连接残余夹紧力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载荷 螺栓连接 螺栓松弛 复合材料 夹紧力 复合材料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损伤SMA增强智能复合材料的一维增量本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胡自力 熊克 王鑫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8-473,共6页
基于对马氏体相变热流 -温度曲线的唯象模拟 ,以及马氏体体积分数与热力势对温度偏导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提出了一种新的马氏体相变动力学模型。借助细观力学模型 ,研究了纤维断裂和剥离对宿主材料刚度和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并给出了相应... 基于对马氏体相变热流 -温度曲线的唯象模拟 ,以及马氏体体积分数与热力势对温度偏导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提出了一种新的马氏体相变动力学模型。借助细观力学模型 ,研究了纤维断裂和剥离对宿主材料刚度和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表达式。引入了纤维断裂损伤度、纤维剥离损伤度和界面影响系数等表征损伤程度的物理量 ,并最终建立了考虑这些损伤影响的形状记忆合金增强智能复合材料的一维增量本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SMA增强智能复合材料 形状记忆合金 马氏体相变 动力学模型 细观力学模型 本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机复合材料方向舵剩余强度试验数采系统应用
5
作者 刘国青 汪海 陈秀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4-37,共4页
介绍了EX1629数采系统在某型飞机复合材料方向舵剩余强度试验中的准备和应用过程,为损伤复合材料结构剩余强度的判定提供了精确数采结果。试验前,针对飞机复合材料结构损伤特点,采用无损检测手段确定损伤区贴片具体位置,先后解决了损伤... 介绍了EX1629数采系统在某型飞机复合材料方向舵剩余强度试验中的准备和应用过程,为损伤复合材料结构剩余强度的判定提供了精确数采结果。试验前,针对飞机复合材料结构损伤特点,采用无损检测手段确定损伤区贴片具体位置,先后解决了损伤结构贴片、飞机试件表面数采布线及试验现场传感器配置等问题。根据试验传感器特性对各数采通道进行两点线性度标定,同时满足了试验数据采集与计量审定要求。最终,利用AeroPro软件完成EX1629数采设备与MTS控制加载设备的协同应用,更好地发挥了试验设备数据采集的数据完整性、配置灵活性、高度集成性以及网络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采集 剩余强度试验 复合材料损伤 位移 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P层合板低速冲击损伤特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颖军 梅志远 朱锡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2011年第1期52-58,共7页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FRP)由于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高、可设计性强等特性,在工程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低速冲击造成的损伤对层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非常显著,导致其强度和刚度下降。本文针对近年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FRP)由于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高、可设计性强等特性,在工程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低速冲击造成的损伤对层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非常显著,导致其强度和刚度下降。本文针对近年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低速冲击作用下的损伤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回顾,重点介绍了试验研究方法、模拟计算研究方法、FRP层合板损伤性能表征方法,并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层合板 低速碰撞 复合材料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Ⅳ型70 MPa气瓶非测地线缠绕强度分析与爆破试验 被引量:6
7
作者 胡正云 陈明和 潘勃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4-101,共8页
本文研究了Ⅳ型70 MPa气瓶的非测地线缠绕与爆破强度。首先,通过微分几何和龙格库塔法求解非测地线缠绕角度微分方程,将非测地线缠绕分为固定拐点和固定角度两种模式;然后,采用试验的手段对两种模式非测地线缠绕进行表征,得出稳定缠绕范... 本文研究了Ⅳ型70 MPa气瓶的非测地线缠绕与爆破强度。首先,通过微分几何和龙格库塔法求解非测地线缠绕角度微分方程,将非测地线缠绕分为固定拐点和固定角度两种模式;然后,采用试验的手段对两种模式非测地线缠绕进行表征,得出稳定缠绕范围;最后,对比了测地线与非测地线两种工艺的预测爆破压力,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固定拐点的缠绕模式滑线系数可以达到0.35,而固定角度的缠绕模式滑线系数在[-0.1,0.1]范围之内。采用非测地线缠绕工艺,同时起到了增强封头和筒身的作用,提高了气瓶爆破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测地线缠绕 龙格库塔 复合材料损伤 Hashin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exural 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with high performance fiber 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被引量:5
8
作者 SIVA Chidambaram R PANKAJ Agarwa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9期2609-2622,共14页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flexural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RC)beams with fiber 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FRCC)and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HFRCC)in 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flexural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RC)beams with fiber 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FRCC)and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HFRCC)in the hinge portion.Beam specimens with moderate confinement were used in the study and tested under monotonic loading.Seven diverse types of FRCC including hybrid composites using fibers in different profiles and in different volumes a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Companion specimens such as cylindrical specimens and prism specimens are also used to study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omposites employed.The moment?curvature,stiffness behavior,ductility,crack pattern and modified flexural damage ratio are the main factors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the employed hybrid composites.The experimental outputs demonstrate the improved post yield behavior with less rate of stiffness degradation and better damage tolerance capacity than conventional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flexural behavior flexural damage rati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