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边界条件下半透明介质内辐射与导热非稳态复合换热的数值方法 被引量:6
1
作者 谈和平 余其铮 米歇尔.拉勒芒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33-45,共13页
本文采用控制容积法,光线踪迹法结合谱带模型,研究复杂边界条件下一维半透明非灰体介质内辐射与导热非稳态复合换热的数值计算方法。
关键词 半透明 介质 复合换热 辐射 导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半透明介质辐射与导热非稳态复合换热数值计算 被引量:2
2
作者 鲍亦令 谈和平 +2 位作者 李林 余其铮 唐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41-46,共6页
本文采用控制容积法,蒙特卡洛改进型法,结合谱带模型,研究第一类及第三类非线性边界条件下二维半透明非灰介质内辐射与导热非稳态复合换热的数值计算方法.
关键词 半透明介质 辐射 导热复合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窝体中对流、辐射复合换热效应 被引量:2
3
作者 唐铁驯 孙龙 《东北工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146-151,共6页
蜂窝体是由贯穿本体非常密集的小孔构成,载热气体沿孔隙通过蜂窝体,在稳态条件下,其中发生对流、辐射复合换热。每一单孔可看作非等温空腔。如果载体为完全透热介质,对流给热系数沿空腔分布函数给定,建立空腔能量控制方程,用可分核法求... 蜂窝体是由贯穿本体非常密集的小孔构成,载热气体沿孔隙通过蜂窝体,在稳态条件下,其中发生对流、辐射复合换热。每一单孔可看作非等温空腔。如果载体为完全透热介质,对流给热系数沿空腔分布函数给定,建立空腔能量控制方程,用可分核法求解方程,可获得蜂窝体结构参数与空腔内壁及气体温度分布关系。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窝体 对流 复合换热 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换热管过冷沸腾换热实验与关联式评价
4
作者 刘萍 秦广进 +4 位作者 郭榆生 唐明云 张蔓蔓 汪卫华 黄绍服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0-373,共14页
以去离子水为实验介质,在单面受热流密度条件下,开展了聚变装置偏滤器的过冷流动沸腾强化换热特性实验研究,将内肋强化换热技术与内插扭带结构相结合,利用两者的协同强化传热效应,设计出一种复合换热管。实验参数为:质量流速,992~4960 k... 以去离子水为实验介质,在单面受热流密度条件下,开展了聚变装置偏滤器的过冷流动沸腾强化换热特性实验研究,将内肋强化换热技术与内插扭带结构相结合,利用两者的协同强化传热效应,设计出一种复合换热管。实验参数为:质量流速,992~4960 kg/(m^(2)·s);压力,0.4~2 MPa;入口过冷度,87.01~119.21℃;热流密度,1~16.3 MW/m^(2)。对4种强化换热管(光管、内插扭带管、内螺纹肋管和复合换热管)的管内过冷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和综合性能评价指标(PEC)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3种管道相比,复合换热管的对流换热系数和PEC最高,传热特性最好。研究了复合换热管的扭带扰动比、螺距、压力和质量流速对管内两相流动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发现对流换热系数与螺距、质量流速呈正比,与扭带扰动比、压力呈反比。最后对比了4个现有的过冷流动沸腾换热经验公式,并在无量纲模型基础上,增加了扰动比和螺径比(t/D h)进行修正,利用非线性拟合方法提出了适合复合换热管过冷流动沸腾的努塞尔数新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强化换热 复合换热 PEC 扭带 内螺纹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平板复合换热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5
作者 徐斌 余其铮 谈和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78-83,共6页
在高温流动系统中,垂直放入多孔平板可增强辐射换热效应,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本文建立了这一对流辐射复合换热系统的理论模型;对不同情况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做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入口气流温度、风速、板数和板厚等因素的影响;从而确立了这... 在高温流动系统中,垂直放入多孔平板可增强辐射换热效应,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本文建立了这一对流辐射复合换热系统的理论模型;对不同情况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做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入口气流温度、风速、板数和板厚等因素的影响;从而确立了这一类问题的计算模型,精确地预测了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换热 高温流动系统 多孔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与导热复合换热熵产率传统公式质疑
6
作者 刘林华 楚双霞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63-1066,共4页
以冬季太阳照射下建筑物窗户玻璃内部辐射与导热复合换热过程为例,对传统的辐射换热局部熵产率计算公式进行了质疑。通过对窗户玻璃内部复合换热过程局部熵产率的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辐射换热局部熵产率公式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矛盾,因... 以冬季太阳照射下建筑物窗户玻璃内部辐射与导热复合换热过程为例,对传统的辐射换热局部熵产率计算公式进行了质疑。通过对窗户玻璃内部复合换热过程局部熵产率的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辐射换热局部熵产率公式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矛盾,因而是错误的。其根源在于传统的辐射换热局部熵产率公式认为辐射热流密度由局部温度梯度所驱动。事实上,由于辐射传递过程的容积效应,辐射热流与所考虑的半透明介质系统整体温度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产率 辐射换热 复合换热 计算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板式热管的复合容积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优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孙乐 蔺洁 赵耀华 《暖通空调》 2019年第5期129-136,共8页
基于板式热管的复合容积式换热器是一种以平板微热管阵列为基本换热单元,结合容积式换热器与板式换热器优点构建的新型换热器。但平板微热管的蒸发端与冷凝端传热量差异导致该类换热器的蒸发端与冷凝端的换热匹配仍存在问题。在已有研... 基于板式热管的复合容积式换热器是一种以平板微热管阵列为基本换热单元,结合容积式换热器与板式换热器优点构建的新型换热器。但平板微热管的蒸发端与冷凝端传热量差异导致该类换热器的蒸发端与冷凝端的换热匹配仍存在问题。在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型换热器蒸发端热管上添加铝肋片及在蒸发端入水口添加引流道2种优化方案,并通过相应实验来验证这2种方案的效果。实验数据分析表明,肋片优化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更好。当换热器换热量为1 500 W时,肋片优化换热器的效能可达0.4,■效率可达0.68,通过与原复合容积式换热器进行数据对比,肋片优化后的换热器在使用中具有更好的换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热管 复合容积式换热 平板微热管阵列 性能优化 换热性能 [火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砂凹坑复合微纳换热管管外蒸发换热实验研究
8
作者 吴俊杰 张江辉 +3 位作者 高宇 程洪 李小利 何燕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5-102,118,共9页
本文实验研究了R32在外径为19.05 mm的不锈钢喷砂管、凹坑管、凹坑/喷砂管以及光滑管管外环形区域蒸发换热特性,分析了质量流速(50~140 kg/(m^(2)·s))、干度(0.2~0.8)、饱和温度(279~288 K)对制冷剂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坑/喷... 本文实验研究了R32在外径为19.05 mm的不锈钢喷砂管、凹坑管、凹坑/喷砂管以及光滑管管外环形区域蒸发换热特性,分析了质量流速(50~140 kg/(m^(2)·s))、干度(0.2~0.8)、饱和温度(279~288 K)对制冷剂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坑/喷砂管表面传热系数最高、凹坑管次之、光滑管最低;表面传热系数和摩擦压降均与质量流速成正相关,与饱和温度成负相关;高质量流速下平均干度对表面传热系数影响较大。引入强化因子η_(EF)和性能评价因子η_(PEF)对强化换热效果进行量化,凹坑/喷砂管结合了喷砂与凹坑表面的优点展现出最佳的蒸发换热性能,其η_(EF)值和η_(PEF)值最高可达2.84和2.31。喷砂与凹坑复合处理换热管表面,增加传热面积和汽化核心数量,提高湍流强度,拉伸减薄液膜促进管外蒸发换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换热 复合微纳换热 表面传热系数 摩擦压降 环形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凑型强化传热管管束受限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特性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振华 易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95-798,共4页
采用满液式蒸发换热器 ,利用强化传热管管束受限空间内早期沸腾强化机理 ,将中小热负荷条件下的自然对流换热转化为核沸腾换热。其换热性能大大优于降膜式蒸发换热器。对紧凑型滚压表面传热管管束在受限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进行实验研究 ... 采用满液式蒸发换热器 ,利用强化传热管管束受限空间内早期沸腾强化机理 ,将中小热负荷条件下的自然对流换热转化为核沸腾换热。其换热性能大大优于降膜式蒸发换热器。对紧凑型滚压表面传热管管束在受限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进行实验研究 ,确认了满液式蒸发换热器使用紧凑型滚压强化管束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型 传热管 复合强化换热 沸腾换热 海水淡化 受限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肋片式双源(双工道)换热器研究与开发
10
作者 康玉宽 李众立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8-102,共5页
提出了"双源(双工道)"概念,分析了双源换热器的可行性,设计了一种肋片式双源(双工道)换热器,研究了该换热器的加工工艺、性能参数、最大效率的复合换热温差及换热效率,实现了双源在双工道中的复合利用。对双源热泵机组在各种... 提出了"双源(双工道)"概念,分析了双源换热器的可行性,设计了一种肋片式双源(双工道)换热器,研究了该换热器的加工工艺、性能参数、最大效率的复合换热温差及换热效率,实现了双源在双工道中的复合利用。对双源热泵机组在各种工况、不同运行模式下的换热效率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分析有效实验数据得出:在有效温差范围内,新型肋片式双源(双工道)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可高达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 双源(双工道) 肋片式双源换热 复合换热温差 运行模式 换热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印刷电路板式预冷器的热力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东君 廉洁 +3 位作者 南向谊 马元 王秋旺 马挺 《火箭推进》 CAS 2022年第6期59-68,F0002,共11页
空气预冷器作为预冷组合循环发动机的关键部件之一,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来流的高温空气进行冷却,预冷器的性能对预冷组合循环发动机的运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制耐高温高压、高效紧凑且轻质的预冷器对预冷组合循环发动机的工程... 空气预冷器作为预冷组合循环发动机的关键部件之一,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来流的高温空气进行冷却,预冷器的性能对预冷组合循环发动机的运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制耐高温高压、高效紧凑且轻质的预冷器对预冷组合循环发动机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一种复合印刷电路板预冷器,在5Ma飞行工况和换热功率为422 MW时对其展开热力设计,并结合遗传算法对复合印刷电路板换热器进行结构优化。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复合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体积功率比传统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体积功率提高了93%,比毛细管预冷器的体积功率提高了2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冷发动机 预冷器 复合印刷电路板式换热 分段热力设计方法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亭壁蒸发器换热性能的理论分析及仿真
12
作者 李宗北 田琦 +1 位作者 董旭 秦成君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59-864,共6页
为解决岗亭空调占地及冬季空气源热泵适应低温环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在外壁面涂有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材料的亭壁蒸发器,以吸收太阳能和室内外空气的热量的策略.应用制冷系统热动力学的理论,建立亭壁蒸发器数学模型,提出复合对流换热系数... 为解决岗亭空调占地及冬季空气源热泵适应低温环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在外壁面涂有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材料的亭壁蒸发器,以吸收太阳能和室内外空气的热量的策略.应用制冷系统热动力学的理论,建立亭壁蒸发器数学模型,提出复合对流换热系数的概念.基于Matlab软件对亭壁蒸发器建立仿真程序,进行实验验证,并分析太阳能辐射照度、环境温度及结构参数对亭壁蒸发器运行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预测亭壁蒸发器的运行工况;太阳辐射照度对亭壁蒸发器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亭壁蒸发器 太阳能吸收材料 热动力学 复合对流换热系数 仿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结构耦合作用下硅太阳电池热应力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史志国 闫素英 +3 位作者 田瑞 仲伟浩 包俊江 王胜捷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7-503,共7页
以硅太阳能电池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建立三维电池模型,对其温度和结构进行了耦合仿真,模拟分析了未加装铝翅片和加装铝翅片的两种硅太阳能电池的温度和热应力分布。编制Matlab程序,采用迭代法对光热参数进行迭代求解,得到了转换为热量... 以硅太阳能电池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建立三维电池模型,对其温度和结构进行了耦合仿真,模拟分析了未加装铝翅片和加装铝翅片的两种硅太阳能电池的温度和热应力分布。编制Matlab程序,采用迭代法对光热参数进行迭代求解,得到了转换为热量的太阳辐射值作为初始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加装铝翅片的硅太阳能电池取得了较好的散热效果,能降低热应力,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胶黏 热应力 热-结构耦合 复合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风侵入对候车厅地板辐射采暖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刘刚 程思雨 +1 位作者 徐弋 刘魁星 《建筑节能》 CAS 2019年第11期17-24,共8页
地板辐射采暖以其舒适性高,节能环保的特点而在中小型高铁站中广泛采用,成为候车厅冬季主要的采暖方式。地面温度对维持室内热环境至关重要,而地板采暖的辐射换热比例直接决定房间的表面温度,继而决定室内的舒适度情况。对寒冷地区5个... 地板辐射采暖以其舒适性高,节能环保的特点而在中小型高铁站中广泛采用,成为候车厅冬季主要的采暖方式。地面温度对维持室内热环境至关重要,而地板采暖的辐射换热比例直接决定房间的表面温度,继而决定室内的舒适度情况。对寒冷地区5个中小型高铁站进行调研,总结了候车厅的主要类型及其地面温度的分布规律,证实了冷风侵入的不利影响。之后利用实测验证的CFD模型,对不同冷风侵入速度下辐射地板的辐射换热比例进行了量化分析。最终基于CFD模拟的结果,分析了冷风侵入下地板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化,并与ASHRAE手册推荐的自然对流换热系数计算公式及文献中引用较多的机械通风条件下混合对流换热系数计算公式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说明了冷风影响下,地板表面复合换热特性的变化。最终结果表明,当入口处风速从0.05 m/s增大至0.9 m/s时,辐射地板的辐射换热比例将从67%下降到39%,低于辐射采暖地板规定的最小辐射换热比例;而受冷风侵入和地板表面温度、室内温度的共同作用,辐射地板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将随入口处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当风速从0.05 m/s增大至0.5m/s时,对流换热系数从3.1 W/(m^2·K)增大至3.5 W/(m^2·K),当风速大于0.5 m/s后,对流换热系数有所减小并趋于常值(3.4 W/(m^2·K))。这一结果说明,现行计算方法中将地板表面边界条件中的对流换热系数及当量辐射换热系数取为定值的做法并不可取,有必要对冷风侵入条件下辐射地板表面传热特性的变化慎重考虑。为设计阶段量化冷风影响,合理确定供暖系统设计参数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地板采暖系统 冷风侵入 复合换热 辐射换热比例 CFD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座舱瞬态热载荷的计算与仿真 被引量:3
15
作者 范纬强 庄达民 +1 位作者 袁修干 李德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54-657,共4页
以我国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制为背景 ,提出了高精度的飞机座舱瞬态热载荷的计算与仿真方法 .与传统的计算方法相比 ,通过联解传导 辐射 对流耦合的控制方程以求出蒙皮温度、座舱各壁面温度 ,同时考虑了透过舱盖、风挡等透明体的太阳辐射... 以我国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制为背景 ,提出了高精度的飞机座舱瞬态热载荷的计算与仿真方法 .与传统的计算方法相比 ,通过联解传导 辐射 对流耦合的控制方程以求出蒙皮温度、座舱各壁面温度 ,同时考虑了透过舱盖、风挡等透明体的太阳辐射对舱内驾驶员、座椅及仪表盘这类内表面温度和舱内空气温度的影响 .通过将座舱内外壁面和舱内空气作为一体联解方程组后 ,结合某飞行剖面求解了飞机座舱实时瞬态热载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负荷 瞬态性能 试验 复合换热 飞机 计算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横流式蒸发冷凝器鼓泡式板片传热性能预测 被引量:3
16
作者 席鹏飞 章立新 +7 位作者 张坤龙 陈权 周庆权 高明 刘婧楠 陈永保 潘旭光 陈婷婷 《暖通空调》 2021年第4期136-140,129,共6页
为预测蒸发冷凝器中鼓泡式板片空气侧的复合换热系数,搭建了一个由2块鼓泡式板片组成的传热性能测试实验系统,在一定工况下通过调节电加热功率以保持板片壁温为60℃。实验期间环境条件变化范围为:大气压98.8~99.3 kPa,进口空气干球温度2... 为预测蒸发冷凝器中鼓泡式板片空气侧的复合换热系数,搭建了一个由2块鼓泡式板片组成的传热性能测试实验系统,在一定工况下通过调节电加热功率以保持板片壁温为60℃。实验期间环境条件变化范围为:大气压98.8~99.3 kPa,进口空气干球温度26~37℃,进口空气湿球温度23~32℃。可调节参数的范围为:喷淋水流量100~400 L/h,截面风速1.0~3.7 m/s,板片间距20~30 mm。计算了板片与空气间的复合换热系数。利用3层BP神经网络处理实验数据,输入参数为进口空气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喷淋水流量、截面风速及板片间距,输出参数为板片与空气间的复合换热系数。预测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99 2,平均相对误差为0.355 94%,均方根误差为0.508 01 W/(m^(2)·K),表明BP神经网络对蒸发冷凝器中鼓泡式板片空气侧复合换热系数的预测有较高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冷凝器 鼓泡式板片 BP神经网络 传热性能 复合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FA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机组天然气调压站加热器改造 被引量:2
17
作者 章恂 濮鸿威 钱家平 《燃气轮机技术》 2016年第4期67-69,共3页
某9FA燃气轮机电厂调压站天然气加热器长期处于故障无法投用的状态,对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重影响,急需对天然气加热器进行改造。通过对几种常见天然气加热器的比较,将天然气调压站原电加热器改造为蒸汽式复合换热器,提高机组运行... 某9FA燃气轮机电厂调压站天然气加热器长期处于故障无法投用的状态,对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重影响,急需对天然气加热器进行改造。通过对几种常见天然气加热器的比较,将天然气调压站原电加热器改造为蒸汽式复合换热器,提高机组运行安全性及经济性。此次改造对国内其它电厂的调压站加热器改造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天然气 蒸汽式复合换热 优缺点对比 改造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芯涂料烘干方式的选择
18
作者 张绵立 宁慧霞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47,共2页
为确定适合砂芯涂料烘干的最佳方式,通过对现有的砂芯全对流加热和全辐射加热方式两种烘干方案吸热特点的分析发现,二者都存在烘干时间长、投入功率大、加热效率低的缺点。同时分析了工件输送方式的不同引起的利弊,确定悬链输送、强制... 为确定适合砂芯涂料烘干的最佳方式,通过对现有的砂芯全对流加热和全辐射加热方式两种烘干方案吸热特点的分析发现,二者都存在烘干时间长、投入功率大、加热效率低的缺点。同时分析了工件输送方式的不同引起的利弊,确定悬链输送、强制对流换热及辐射加热相结合的加热方式为砂芯涂料烘干的最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对流 全辐射 强制对流换热及辐射复合加热 链板输送式烘干炉 悬链输送式烘干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