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喷油比对复合喷射汽油机暖机过程燃烧和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平 刘泽 +3 位作者 刘少振 于秀敏 曹智 杨松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18-724,733,共8页
在一台复合喷射汽油机上进行了不同喷射方式的暖机试验,研究了不同的喷油比对复合喷射汽油机暖机过程中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却液温度的升高,汽油机燃烧和排放性能逐渐改善,喷油比为80%时发动机性能最佳,与纯直喷相比... 在一台复合喷射汽油机上进行了不同喷射方式的暖机试验,研究了不同的喷油比对复合喷射汽油机暖机过程中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却液温度的升高,汽油机燃烧和排放性能逐渐改善,喷油比为80%时发动机性能最佳,与纯直喷相比,使暖机过程缸压峰值平均提高了49.1%,HC排放降低了14.5%,CO排放降低了27.1%,NO_x排放上升了56.6%,PN排放降低了92.5%。随着暖机过程冷却液温度的升高,发动机燃烧改善,HC、CO排放和微粒总数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复合喷射 暖机过程 燃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喷射汽油机冷起动首循环颗粒物数量排放与失火控制 被引量:1
2
作者 晁岳栋 陈歆叶 +2 位作者 邓俊 龚元明 李理光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7-423,共7页
基于复合进气道喷射与缸内直喷两套喷射系统的汽油机,使用进气道喷射(PFI)、缸内直喷(GDI)及复合喷射(PDI)方式,研究不同喷射模式对汽油机冷起动首循环及前10循环的燃烧以及颗粒物数量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喷射可大幅降低直喷... 基于复合进气道喷射与缸内直喷两套喷射系统的汽油机,使用进气道喷射(PFI)、缸内直喷(GDI)及复合喷射(PDI)方式,研究不同喷射模式对汽油机冷起动首循环及前10循环的燃烧以及颗粒物数量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喷射可大幅降低直喷发动机冷起动首循环颗粒物数量排放;基于离子电流缸内诊断技术可实现冷起动首循环失火诊断与补火控制,避免失火,失火循环补火再燃后的颗粒物数量排放与GDI模式冷起动基本相同,但可避免HC排放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喷射 冷起动 首循环 颗粒物 离子电流 闭环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型ECC加固砌体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3
作者 李晓琴 黎可然 +2 位作者 张田 许蔚 梁丽敏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1-258,296,共9页
纤维增强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ECC)具有应变硬化、多缝开裂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加固。而现有ECC加固应用研究主要局限于人工涂抹,加固效率偏低,针对大量亟需加固的农村砌体结构,研究提出喷射型EC... 纤维增强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ECC)具有应变硬化、多缝开裂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加固。而现有ECC加固应用研究主要局限于人工涂抹,加固效率偏低,针对大量亟需加固的农村砌体结构,研究提出喷射型ECC高效率加固砖墙的方法,对4片砌体墙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对比分析了未加固墙体、喷射型ECC加固墙体与人工涂抹ECC加固墙体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喷射型ECC加固效率为人工涂抹的5.27倍,ECC面层与墙体表面黏结性能良好,对墙体形成了有效约束,改善了砌体墙的非延性破坏特征;同时,喷射型ECC与人工涂抹加固效果相当,可以有效提高墙体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以及耗能能力,提升墙体综合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型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CC) 砌体墙 加固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复合电沉积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周鑫 王晓丽 +1 位作者 皇磊 赵紫怡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3,共9页
喷射复合电沉积技术在制备复合镀层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如区域选择性好,镀层厚度容易控制等,并且可以结合脉冲电源、喷头设计等工艺参数和加入物理场的调控,进一步提高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和性能。本文介绍了喷射复合电沉积的发展历程,... 喷射复合电沉积技术在制备复合镀层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如区域选择性好,镀层厚度容易控制等,并且可以结合脉冲电源、喷头设计等工艺参数和加入物理场的调控,进一步提高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和性能。本文介绍了喷射复合电沉积的发展历程,概括了不同工艺参数和不同物理场对复合镀层的影响,系统的综述了喷射电沉积法制备复合镀层的研究现状。采用喷射电沉积方法可在常温、常压环境下制备复合镀层,精准高效控制电沉积区域面积,提高材料的耐磨耗、抗腐蚀性能,可应用于各种类型刀具和电极表面,也可应用于大型金属材料表面,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复合电沉积 复合镀层 工艺参数 多物理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收一喷射复合制冷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顾兆林 蒋立本 +1 位作者 冯诗愚 王彦峰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共4页
综述了吸收一喷射复合制冷技术近年来的研究状况,分析了目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提出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吸收一喷射复合制冷循环 工质对 性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吸收-喷射复合制冷循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邹云霞 陈光明 +2 位作者 洪大良 唐黎明 何一坚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2-56,共5页
比较了两种可利用低品位热能的吸收-喷射复合制冷循环的性能。在循环1中,冷凝器出口的部分饱和液态制冷剂被冷剂泵加压到与发生温度对应的饱和压力,继而在一个沸腾器里面被加热成饱和高压蒸气,这股高压制冷剂蒸气将预器出口的过热蒸汽... 比较了两种可利用低品位热能的吸收-喷射复合制冷循环的性能。在循环1中,冷凝器出口的部分饱和液态制冷剂被冷剂泵加压到与发生温度对应的饱和压力,继而在一个沸腾器里面被加热成饱和高压蒸气,这股高压制冷剂蒸气将预器出口的过热蒸汽引射到冷凝压力;在循环2中,发生器出口的部分高压制冷剂蒸气,将蒸发器出口的蒸气引射到吸收压力。对于采用氨-硫氰酸钠工质对的两种循环,模拟研究表明前者的性能系数比后者高15%以上,且增幅随着蒸发温度以及发生温度的降低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喷射复合制冷 低温 性能系数 氨-硫氰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喷射复合电沉积MoS_2/Ni镀层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梁志杰 赵殿锋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2005年第5期28-30,共3页
利用摩擦喷射复合电沉积工艺在钢基材料上制备MoS2/Ni减摩复合镀层,观测分析了镀层形貌结构,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研究表明,MoS2加入到镍镀层后,能显著改善镀层摩擦学性能,相同测试条件下,摩擦因数为同工艺纯镍镀层的1/4,磨损失重也仅... 利用摩擦喷射复合电沉积工艺在钢基材料上制备MoS2/Ni减摩复合镀层,观测分析了镀层形貌结构,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研究表明,MoS2加入到镍镀层后,能显著改善镀层摩擦学性能,相同测试条件下,摩擦因数为同工艺纯镍镀层的1/4,磨损失重也仅为纯镍镀层的13%。复合镀层磨损形式为磨粒磨损,除了有个别较浅、较窄磨痕之外,磨损表面较为光滑,没有出现粘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喷射复合电沉积 复合镀层 摩擦因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淡化压缩-喷射复合型热泵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龚晓波 顾兆林 +1 位作者 冯霄 郁永章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1-54,共4页
根据 “节能”和 “经济”两项原则, 设计出用于海水淡化工艺的新型压缩-喷射复合泵; 复合热泵仅消耗一小部分电能, 再利用部分工作蒸汽, 甚至废热蒸汽, 从而大大降低了运行费用,在 “节能”和 “经济”方面, 取得了比压缩式和... 根据 “节能”和 “经济”两项原则, 设计出用于海水淡化工艺的新型压缩-喷射复合泵; 复合热泵仅消耗一小部分电能, 再利用部分工作蒸汽, 甚至废热蒸汽, 从而大大降低了运行费用,在 “节能”和 “经济”方面, 取得了比压缩式和喷射式两种热泵都更为合理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淡化 热泵 经济性 压缩喷射复合 蒸汽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喷射-压缩复合制冷系统的实验及仿真
9
作者 郑慧凡 陈银龙 +3 位作者 田国记 王兴豫 范晓伟 梁耀华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4-90,共7页
建立了太阳能喷射-压缩复合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平台,基于EES软件程序进行系统稳态仿真,实验验证了仿真模拟程序的正确性,分析了不同发生温度、中间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中间温度和冷凝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发生温度的升高... 建立了太阳能喷射-压缩复合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平台,基于EES软件程序进行系统稳态仿真,实验验证了仿真模拟程序的正确性,分析了不同发生温度、中间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中间温度和冷凝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发生温度的升高,总功率先降低后升高,系统EER先升高后降低;同时,系统COP呈先逐渐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在研究范围内,最优发生温度工作区域为78~80℃,此时,系统的总耗功量最小;最优中间温度工作区域为7~10℃,此时,系统制冷量达2 245 W,EER最高为3.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压缩复合制冷 仿真 最优中间温度 最优发生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压缩复合制冷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郝新月 宣永梅 陈光明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9-77,共9页
喷射制冷具有利用低品位能源获取制冷效果的优点,但性能系数较低;机械压缩制冷具有性能系数高的优点,但消耗的是高品位电能。喷射/压缩复合制冷正是利用上述2种循环各自优点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从其系统特点来看,主要可分为3种系统... 喷射制冷具有利用低品位能源获取制冷效果的优点,但性能系数较低;机械压缩制冷具有性能系数高的优点,但消耗的是高品位电能。喷射/压缩复合制冷正是利用上述2种循环各自优点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从其系统特点来看,主要可分为3种系统形式。本文从喷射/压缩复合制冷循环、制冷工质应用、喷射/压缩复合制冷循环的应用领域等方面介绍该技术研究及现状分析,并对其发展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压缩复合制冷 喷射制冷 机械压缩制冷 性能系数 制冷工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氢射流点火对煤层气发动机燃烧特性影响
11
作者 何义团 王乾 +1 位作者 秦子涵 付艳艳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3,共7页
为避免大缸径低浓度煤层气发动机在发电过程中出现燃烧不稳、爆震等现象,对喷氢射流点火的助燃效果进行研究,探究点火-喷氢间隔对射流火焰结构以及对发动机助燃效能的影响。基于三维流体力学软件,固定喷氢时刻及喷氢脉宽,通过改变点火... 为避免大缸径低浓度煤层气发动机在发电过程中出现燃烧不稳、爆震等现象,对喷氢射流点火的助燃效果进行研究,探究点火-喷氢间隔对射流火焰结构以及对发动机助燃效能的影响。基于三维流体力学软件,固定喷氢时刻及喷氢脉宽,通过改变点火时刻来研究不同点火-喷氢匹配策略对发动机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先点后喷(喷氢前5℃A内点火)及边喷边点两种工况均可形成较为明显的烟羽射流火焰结构,可提高发动机燃烧速率,滞燃期及燃烧持续期相较于原机分别缩短了64%和68%;缸压峰值和放热率峰值分别提高2.1 MPa和1.05 kJ/℃A。另外,固定喷氢时刻改变点火时刻,先点后喷和边喷边点两种工况指示热效率相差不大,均在40%左右;而先喷后点的两组案例效率有所下降,分别为38.3%和36.7%。合理控制点火-喷氢时刻可使发动机指示热效率比原机提高约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煤层气 喷氢助燃 复合喷射 点火喷氢匹配 火焰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复合微粒喷射成型行为模拟与实验
12
作者 吴海华 范雪婷 +3 位作者 高纪强 王道 罗烨 王曹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99-906,共8页
利用ANSYS/LS-DYNA模拟分析了不同冲击速度下石墨烯复合微粒嵌入半固态酚醛树脂基体行为,分析研究了嵌入瞬间石墨烯复合微粒与基体塑性变形现象以及结合深度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复合微粒与基体的塑性变形随冲击速度增大而增大,当冲击速... 利用ANSYS/LS-DYNA模拟分析了不同冲击速度下石墨烯复合微粒嵌入半固态酚醛树脂基体行为,分析研究了嵌入瞬间石墨烯复合微粒与基体塑性变形现象以及结合深度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复合微粒与基体的塑性变形随冲击速度增大而增大,当冲击速度超过600m/s时,复合微粒完全嵌合在基体中,此时,基体有效塑性应变发生突变,体系发生绝热剪切失稳现象。同时,更多的动能向内能转化,使基体由弹性状态转变为粘弹性状态,从而有助于复合微粒与基体结合。当冲击速度小于600m/s时,复合微粒未完全嵌合在基体中。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复合微粒喷射成型 数值模拟 实验研究 结合深度 结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PI+GDI发动机稀薄燃烧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韩荣 蒋炎坤 +1 位作者 陈烨欣 何都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共7页
为了研究甲醇替代比和过量空气系数对复合喷射发动机稀薄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1台自行改造的包含甲醇进气道喷射和汽油缸内喷射(MPI+GDI)的光学复合喷射系统发动机,建立三维仿真模型,进行缸压试验验证,研究稀薄燃烧条件下不... 为了研究甲醇替代比和过量空气系数对复合喷射发动机稀薄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1台自行改造的包含甲醇进气道喷射和汽油缸内喷射(MPI+GDI)的光学复合喷射系统发动机,建立三维仿真模型,进行缸压试验验证,研究稀薄燃烧条件下不同过量空气系数和甲醇替代比下缸内燃烧和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大,火焰传播变慢,放热率峰值出现也晚,后燃现象增强,缸内压力峰值降低且相位推迟,指示热效率呈上升趋势;CO和NO_(x)排放下降,未燃碳氢化合物(THC)排放先降后升,过量空气系数为1.4时最低,原因是适当增加过量空气系数可使燃烧更充分,但是过量空气系数过大导致燃烧不稳定。随着甲醇替代比增加,缸内压力峰值不断增加且相位提前,高甲醇比例的燃料燃烧速度快,燃烧重心前移,排气温度降低,NO_(x)排放增加,THC排放先降后升,CO排放降低。研究结果为甲醇汽油复合喷射发动机的参数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喷射 稀薄燃烧 甲醇 燃烧特性 排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机钛合金蒙皮战伤便携气动铣切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昆 任延岫 +2 位作者 朱悦 齐乐华 罗俊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2320-2326,共7页
针对战伤飞机钛合金蒙皮破孔损伤难以被高效切割的问题,提出了气动铣切结合复合油雾喷射(CMJ)润滑的原位切割修理新工艺,采用开发的飞机蒙皮便携气动切削试验平台开展了薄壁钛合金蒙皮气动铣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铣切厚度为1.5 mm的钛... 针对战伤飞机钛合金蒙皮破孔损伤难以被高效切割的问题,提出了气动铣切结合复合油雾喷射(CMJ)润滑的原位切割修理新工艺,采用开发的飞机蒙皮便携气动切削试验平台开展了薄壁钛合金蒙皮气动铣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铣切厚度为1.5 mm的钛合金蒙皮时,采用逆铣方式、∅10 mm铣刀、铣削宽度a e为1~3 mm时,可使气动马达工作在最佳功率段内;采用CMJ润滑,每次切削后,保持原有铣削宽度再切削1~2次,可提高刀具寿命和切口形状精度。采用该便携气动铣切与润滑装置及优化工艺参数在某机体上成功实现了破孔损伤部位的修复用圆孔切割,为飞机钛合金损伤修理提供了简单、实用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战伤 结构抢修 气动铣切 复合雾滴喷射 钛合金TC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ear mechanism for spray deposited Al-Si/SiC_p composites under dry sliding condition 被引量:6
15
作者 滕杰 李华培 陈刚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2875-2882,共8页
Al-Si/15%SiCp(volume fraction)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silicon contents were fabricated by spray deposition technique, and typical microstructures of these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by optical microscopy(OM). Dry slid... Al-Si/15%SiCp(volume fraction)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silicon contents were fabricated by spray deposition technique, and typical microstructures of these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by optical microscopy(OM). Dry sliding wear test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a block-on-ring wear machin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pplied load range of 10-220 N on the wear and friction behavior of these composites sliding against SAE 52100 grade bearing stee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energy-dispersive X-ray microanalysis(EDAX) were utilized to examine the morphologies of the worn surfaces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wear characteristics and investigate the wear mechani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ar behavior of these composites is dependent on the silicon content in the matrix alloy and the applied load. Al-Si/15%SiCp composites with higher silicon content exhibit better wear resistance in the applied load range. Under lower loads, the major wear mechanisms are oxidation wear and abrasive wear for all tested composites. Under higher loads, severe adhesive wear becomes the main wear mechanisms for Al-7Si/15%SiCp and Al-13Si/15%SiCp composites, while Al-20Si/15%SiCp presents a compound wear mechanism, consisting of oxidation, abrasive wear and adhesion w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sliding wear wear mechanism Al-Si/SiC_p composites spray depo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