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C复合吸附管应用于室内空气中低沸点挥发性有机物测定
1
作者 梁缉攀 余塘 +1 位作者 江伟武 戴静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7-533,共7页
室内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中常用的Tenax TA吸附管在采集低沸点挥发性有机物时易出现样品穿透的问题,显著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该研究利用吸附-热解吸/气相色谱法对比分析了Tenax TA吸附管和TC复合吸附管采集常见的低沸点挥发性有机... 室内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中常用的Tenax TA吸附管在采集低沸点挥发性有机物时易出现样品穿透的问题,显著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该研究利用吸附-热解吸/气相色谱法对比分析了Tenax TA吸附管和TC复合吸附管采集常见的低沸点挥发性有机物时的穿透曲线及采样吸附率,并进一步考察了T-C复合吸附管的样品解吸率、方法准确度及精密度。结果表明,相比于Tenax TA管,T-C复合吸附管采集低沸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时的性能更优,可有效避免样品穿透的发生,采样吸附率不小于98.4%,样品解吸率大于99.7%,目标物质量在0~2.00μg范围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不小于0.997 4,方法回收率为95.7%~112%,相对标准偏差为1.5%~6.3%,说明T-C复合吸附管可应用于装饰装修材料及室内空气中低沸点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沸点 挥发性有机物 穿透 T-C复合吸附 室内空气 气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碳气凝胶复合吸附剂对模拟烟气中CO_(2)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家伟 左莉莉 +3 位作者 王淇 徐怡翎 夏凯 孙德帅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5-61,共7页
金属有机骨架是重要的CO_(2)吸附材料。为提升吸附剂的CO_(2)吸附性能,改善吸附剂的耐水稳定性,将金属有机骨架与碳气凝胶复合形成复合吸附剂,用于模拟烟气中CO_(2)的分离研究。以海藻酸钠/κ型卡拉胶/壳聚糖混合物为前驱体,通过湿法纺... 金属有机骨架是重要的CO_(2)吸附材料。为提升吸附剂的CO_(2)吸附性能,改善吸附剂的耐水稳定性,将金属有机骨架与碳气凝胶复合形成复合吸附剂,用于模拟烟气中CO_(2)的分离研究。以海藻酸钠/κ型卡拉胶/壳聚糖混合物为前驱体,通过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了碳气凝胶;在碳气凝胶表面,以天冬氨酸为有机配体,铜为金属中心,通过共沉淀方式制备了复合吸附剂(AspCu-CCA)。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固定床吸附法考察了复合吸附剂对模拟烟气中CO_(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AspCu-CCA具有良好的CO_(2)吸附性能和耐水稳定性。在298K、0.1MPa下,AspCu-CCA对纯CO_(2)的饱和吸附量为323mg/g,拟一级动力学速率常数为0.083min^(-1),对体积分数为15%的CO_(2)的饱和吸附量为274 mg/g。烟气中水汽的存在有利于AspCu-CCACO_(2)吸附量的提升,而SO_(2)的存在则会导致AspCu-CCACO_(2)吸附量略有降低。复合吸附剂在20次循环吸附中保持了稳定的CO_(2)吸附量,因此具有良好的烟气CO_(2)分离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吸附 金属有机骨架 碳气凝胶 CO_(2)吸附 烟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钛高炉渣制备复合吸附剂及其铬吸附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董晓涵 田月 苏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2-1564,共13页
Cr(Ⅵ)是一种有害污染物,既污染水环境,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本文以工业固废含钛高炉渣为原料,通过酸浸得到浸出渣基体,经壳聚糖改性,制备一种新型GLZ-jcz/CS复合吸附剂,用来去除废水中的Cr(Ⅵ)。研究了吸附温度、废水pH、吸附剂量、Cr(... Cr(Ⅵ)是一种有害污染物,既污染水环境,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本文以工业固废含钛高炉渣为原料,通过酸浸得到浸出渣基体,经壳聚糖改性,制备一种新型GLZ-jcz/CS复合吸附剂,用来去除废水中的Cr(Ⅵ)。研究了吸附温度、废水pH、吸附剂量、Cr(Ⅵ)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对Cr(Ⅵ)吸附性能的影响。以Cr(Ⅵ)吸附率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优实验条件,并研究了GLZ-jcz/CS复合吸附剂的再生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BET比表面积测试仪对GLZ-jcz/CS复合吸附剂进行表征,结合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线模型分析,确定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吸附温度为70℃、废水pH=4、吸附剂用量为0.13g、Cr(Ⅵ)初始浓度为50mg/L、吸附时间为2h时,吸附率达到99.8%,吸附容量可以达到67mg/g,GLZ-jcz/CS复合吸附剂经过6次洗脱,吸附率仍可达到96%以上,吸附模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吸附 Cr(Ⅵ)吸附 动力学模型 等温线模型 含钛高炉渣 壳聚糖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Fs的改性生物焦复合吸附剂脱碳特性及机理研究
4
作者 王晨星 贾里 +5 位作者 柳晴瑞 王玉莹 程鹏 乔晓磊 聂浩田 金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79-2892,共14页
为进一步探究高性能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基CO_(2)复合吸附剂,首先通过掺杂Ce、Cu、Mn、Co多元金属对生物焦进行改性修饰,在探究最优制备方法的基础上,基于生物焦及Mg-MOF-74共同含有不饱和金属位点和含氧官能团的基础特性进行结构设... 为进一步探究高性能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基CO_(2)复合吸附剂,首先通过掺杂Ce、Cu、Mn、Co多元金属对生物焦进行改性修饰,在探究最优制备方法的基础上,基于生物焦及Mg-MOF-74共同含有不饱和金属位点和含氧官能团的基础特性进行结构设计,制备Mg-MOF-74改性生物焦复合吸附剂.在获得复合吸附剂吸附特性的基础上,探究了负载多元金属、MOFs材料以及生物焦之间的耦合及协同作用机制,并通过多种表征手段研究了样品的孔隙结构、表面官能团与晶态结构等微观特性,同时结合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以及元素价态变化揭示了复合吸附剂的脱碳机理.研究发现,溶胶凝胶法利于制备改性生物焦;负载的多元金属以金属氧化物形式存在于改性生物焦中,氧化边缘晶格缺陷,为改性生物焦引入含氧官能团,且所获得的10%Fe+4%Ce+2%Cu样品效果最优,其吸附量为1.53mmol/g;复合吸附剂对CO_(2)的吸附是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MOFs材料优化了复合吸附剂的孔隙结构,改性生物焦因其石墨微晶结构与掺杂多元金属修饰而在表面产生电子转移,发生了化学吸附,即二者的复合在脱碳过程中发挥了相互促进与协同的作用,使复合吸附剂吸附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对于前驱体共热解法制备的样品相较于改性生物焦和Mg-MOF-74分别提升了230.7%和7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焦 MOFS 复合吸附 改性修饰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和微塑料对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复合吸附研究
5
作者 范新会 郭笑盈 +2 位作者 李峰 向杰 陈红燕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13-2918,共6页
研究了生物质炭与聚苯乙烯(PS)对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的单独吸附和复合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与PS相比,复合材料团聚物比表面积减小,平均孔径增大。随着PS量的增加,对DEP的吸附能力增强。对于300℃和500℃处理的生物质炭,PS的加入提高... 研究了生物质炭与聚苯乙烯(PS)对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的单独吸附和复合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与PS相比,复合材料团聚物比表面积减小,平均孔径增大。随着PS量的增加,对DEP的吸附能力增强。对于300℃和500℃处理的生物质炭,PS的加入提高了混合物对DEP的去除率(0.29%~309.05%),且随PS量增多吸附能力增强。但对于800℃处理的生物质炭,少量的PS堵塞了孔隙,使得混合物对DEP的吸附率降低(1.56%~5.81%),而加入大量的PS也可吸附DEP,使得混合物对DEP的去除率提高(0.02%~77.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聚苯乙烯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复合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L-96(Al)及其复合吸附剂的合成及水吸附性能研究
6
作者 奚之皓 赵惠忠 +2 位作者 王清戈 苗春勃 刘成凤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7-1052,1057,共7页
通过溶剂热合成法制备了铝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96(Al),并通过浸渍法合成了复合吸附剂MIL-96(Al)-L。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讨论了所制备吸附剂的形貌。在不同工况的吸附实验中,MIL-96(Al)具有稳定的平衡吸附量,吸湿盐LiCl的加入增... 通过溶剂热合成法制备了铝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96(Al),并通过浸渍法合成了复合吸附剂MIL-96(Al)-L。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讨论了所制备吸附剂的形貌。在不同工况的吸附实验中,MIL-96(Al)具有稳定的平衡吸附量,吸湿盐LiCl的加入增强了复合吸附剂的吸水性能。在吸附速率方面,MIL-96(Al)及其复合吸附剂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MIL-96(Al)的吸附速率相对稳定,最高可达0.172 g/(g·h),而在相同条件下,MIL-96(Al)-L3的吸附速率最高可达MIL-96(Al)的3.7倍。MIL-96(Al)及其复合吸附剂在110℃下,可在30 min内完成脱附。其循环稳定性也通过循环再生实验得到证实。结果表明,MIL-96(Al)-L复合吸附剂是一种可实际应用于干旱地区的太阳能空气取水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太阳能空气取水 复合吸附 开式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零价铁-微生物复合吸附剂对磷酸三(2-氯乙基)酯的吸附-降解机制
7
作者 黄鸿 欧阳浩民 +2 位作者 杨依静 李昌霖 陈烁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04-4713,共10页
氯代有机磷阻燃剂(chlorinated organophosphate flame retardants,Cl-OPFRs)已在环境中被广泛检出,由于其稳定、易迁移及具有生物毒性,因此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有机污染物。本文选择环境中检出率较高的磷酸三(2-氯乙基)酯[tris(2-chlo... 氯代有机磷阻燃剂(chlorinated organophosphate flame retardants,Cl-OPFRs)已在环境中被广泛检出,由于其稳定、易迁移及具有生物毒性,因此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有机污染物。本文选择环境中检出率较高的磷酸三(2-氯乙基)酯[tris(2-chloroethyl)phosphate,TCEP]为研究对象,以硫化零价铁(S/ZVI)和TCEP耐受降解菌(缓生新鞘氨醇菌,Novosphingobium tardaugens,N_(1))为研究材料,制备S/ZVI-微生物复合吸附剂(S/ZVI-N_(1)),并对其去除TCEP的性能和降解途径进行探究。结果显示,S/ZVI-N_(1)对TCEP的去除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模型,表明该过程主要为单分子层的物理吸附作用,且根据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的相关系数可知,在反应过程中同样存在化学吸附过程,S/ZVI-N_(1)作用于TCEP 12h,去除率达58.9%,显著高于仅依靠Novosphingobium tardaugens的去除率(32.9%)和仅依靠S/ZVI的去除率(31.2%)。产物分析表明,S/ZVI-N_(1)作用下TCEP较单独零价铁(zero-valent iron,ZVI)作用下降解更彻底,证明复合吸附剂中S/ZVI和Novosphingobium tardaugens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其最佳的反应条件为pH 5~7和30~35℃。微观分析显示,微生物和S/ZVI均参与了TCEP的降解。通过产物分析推导,S/ZVI-N_(1)对TCEP主要有2条降解途径,分别为S/ZVI主导的C—Cl键断裂和Novosphingobium tardaugens主导的O—P键断裂,最终生成磷酸三乙酯(triethyl phosphate,TEP)和磷酸(H_(3)PO_(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有机磷阻燃剂 复合吸附 微生物降解 硫化零价铁 降解途径 磷酸三(2-氯乙基)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场强化复合吸附塔处理重金属Cd^(2+)离子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丽艳 李鑫钢 孙津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8-170,共3页
选择石英砂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死菌体组成复合吸附剂,在外加直流微电场的强化作用下,对废水中Cd^(2+)离子进行穿透曲线测定,结果表明,Cd^(2+)在石英砂装填的电生物复合吸附(EBA)装置中吸附作用较差,微电场的存在对重金... 选择石英砂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死菌体组成复合吸附剂,在外加直流微电场的强化作用下,对废水中Cd^(2+)离子进行穿透曲线测定,结果表明,Cd^(2+)在石英砂装填的电生物复合吸附(EBA)装置中吸附作用较差,微电场的存在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起到了明显的强化作用,微电场+复合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优于其它两种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吸附 电场强化 电生物复合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凹凸棒粘土复合吸附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岩 赵宜江 +2 位作者 周守勇 褚效中 邢卫红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4-279,共6页
采用溶液聚合法在硅烷化凹凸棒粘土(OATP)表面接枝丙烯酰胺(AM),制备聚丙烯酰胺/凹凸棒粘土(PAM/ATP)复合吸附材料。通过考察PAM/ATP复合吸附材料对汞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和傅里... 采用溶液聚合法在硅烷化凹凸棒粘土(OATP)表面接枝丙烯酰胺(AM),制备聚丙烯酰胺/凹凸棒粘土(PAM/ATP)复合吸附材料。通过考察PAM/ATP复合吸附材料对汞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PAM/ATP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AM质量分数(相对OATP质量,下同)为30%,聚合反应时间为6h,引发剂质量分数为3.0%,反应温度为80℃时,制备的PMA/ATP对汞离子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到135.5mg·g-1。TG/DSC分析表明,PAM/ATP的DSC曲线在345℃出现一有机物分解吸热峰,且PAM/ATP的热失重率(18.0%)明显高于ATP(5.0%)和OATP(7.0%);FT-IR分析表明,PAM/ATP在1604cm-1(-NH2或-NH的弯曲振动)和3190cm-1(-NH2或-NH伸缩振动)及1671cm-1(-C=O伸缩振动)有新的吸收峰出现,表明PAM成功接枝于OATP表面。与ATP、OATP相比,PAM/ATP对Hg2+离子的吸附容量增大了6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粘土 丙烯酰胺 复合吸附材料 制备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吸附材料的性能及对红色染料的脱色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李倩 岳钦艳 +1 位作者 高宝玉 刘莉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36-441,共6页
利用阳离子聚合物-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为插层剂,采用“有机高聚物溶液直接插层复合法”制备了一系列阳离子聚合物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膨润土纳米复合吸附材料,经特性分析表明,经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插层复合后的膨润土比表面积显著增加,... 利用阳离子聚合物-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为插层剂,采用“有机高聚物溶液直接插层复合法”制备了一系列阳离子聚合物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膨润土纳米复合吸附材料,经特性分析表明,经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插层复合后的膨润土比表面积显著增加,表面电性由负值变为正值,颗粒的聚集程度增加,有较好的吸附和沉降性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还原大红R、分散大红S-R、活性艳红K-2BP等红色染料在复合膨润土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膨润土对三种染料的吸附脱色能力明显大于钠基膨润土,平衡吸附量qe与平衡浓度Ce之间的关系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行为遵循Langmuir方程所述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 阳离子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吸附材料 吸附 红色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泡法制备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国庆 林勇 +1 位作者 吴锋 陈实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19-921,925,共4页
以分子筛为基材通过浸泡C aC l2和S rC l2溶液的方法制备复合吸附剂.在模拟制冷条件下,对以不同浓度溶液制备的复合吸附剂的吸附、解吸性能进行了测定,并将吸附解吸性能最好的复合吸附剂在自制的模拟制冷装置上进行了制冷实验.结果表明... 以分子筛为基材通过浸泡C aC l2和S rC l2溶液的方法制备复合吸附剂.在模拟制冷条件下,对以不同浓度溶液制备的复合吸附剂的吸附、解吸性能进行了测定,并将吸附解吸性能最好的复合吸附剂在自制的模拟制冷装置上进行了制冷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吸附、解吸性能,最大吸附量达51.6%,解吸率可达69.3%,在模拟制冷装置上系统的制冷系数达0.25,单位吸附剂的制冷功率为0.072 W/g,符合太阳能吸附制冷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吸附 浸泡法 吸附制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热探针法测量沸石复合吸附剂导热系数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惠忠 刘震炎 +2 位作者 张敏 马晓东 张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7-441,共5页
应用瞬时热探针法测试吸附制冷工质导热系数,在不同的吸附量下对配置出的复合吸附剂导热系数进行测试,并从中选出适用于太阳能冷管的复合吸附剂Z1和Z2.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吸附量的情况下,导热系数与其添加的粘结剂含量正相关,并... 应用瞬时热探针法测试吸附制冷工质导热系数,在不同的吸附量下对配置出的复合吸附剂导热系数进行测试,并从中选出适用于太阳能冷管的复合吸附剂Z1和Z2.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吸附量的情况下,导热系数与其添加的粘结剂含量正相关,并且在W=0%~7.5%的添加粘结剂范围内导热系数随着粘结剂含量增加而显著增加;13X沸石原粉、复合吸附剂样品Z1和Z2的导热系数随其吸附量增加呈近似线性增长,当吸附量从0%增加到25%时,各吸附剂导热系数均增加了150%以上;配置出复合吸附剂Z1和Z2在分别添加w=5.0%和7.5%的添加剂下,平均导热系数分别为0.183和0.199w/(m·K),比13X原粉分别提高65.4%和80.1%;将配置的复合吸附剂Z2应用于太阳能冷管,其制冷系数COP约为0.24~0.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探针 吸附制冷 沸石分子筛 复合吸附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活性污泥复合吸附剂处理铅、镉废水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佐平 段敏 +2 位作者 刘智峰 汤波 同延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30-736,共7页
研究了壳聚糖活性污泥复合吸附剂(SCTS)对废水中Pb^(2+)和Cd^(2+)的吸附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温度、SCTS投加量、pH值、搅拌转速和重金属离子浓度对SCTS吸附性能的影响,正交试验确定了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及最优组合水平。结果表明... 研究了壳聚糖活性污泥复合吸附剂(SCTS)对废水中Pb^(2+)和Cd^(2+)的吸附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温度、SCTS投加量、pH值、搅拌转速和重金属离子浓度对SCTS吸附性能的影响,正交试验确定了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及最优组合水平。结果表明:影响SCTS吸附废水中Pb^(2+)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pH值、SCTS投加量、Pb^(2+)初始浓度和搅拌转速,吸附Pb^(2+)的最优组合为pH值=2、SCTS投加量为10 g· L^(-1)、ρ(Pb^(2+))初始值为50 mg· L^(-1)、搅拌转速130 r·min-1,Pb^(2+)去除率达95.76%。影响SCTS吸附废水中Cd^(2+)的因素作用力大小依次为pH值、Cd^(2+)初始浓度、转速和SCTS投加量,吸附Cd^(2+)的最优组合为pH值2、SCTS投加量2.5 g· L^(-1)、ρ(Cd^(2+))初始值60 mg· L^(-1)、转速130 r·min-1,此时Cd^(2+)的去除率为96.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复合吸附 废水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复合吸附剂HG对黄曲霉毒素B_1和呕吐毒素的吸附脱毒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荣佳 李治忠 +3 位作者 周闯 司慧民 吴文达 张海彬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3-119,共7页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吸附剂HG对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和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的吸附效果。[方法]以水合硅酸铝钠钙(HSCAS)为基础,配合葡甘露聚糖(GM),以合理配比制备成一种新型复合吸附剂HG,通过体外等温吸附试验、不...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吸附剂HG对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和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的吸附效果。[方法]以水合硅酸铝钠钙(HSCAS)为基础,配合葡甘露聚糖(GM),以合理配比制备成一种新型复合吸附剂HG,通过体外等温吸附试验、不同p H值下的吸附试验以及蛋雏鸡体内试验等,综合评价其吸附效果。[结果]HG对AFB1的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平均吸附率为90.24%;HG对DON的等温吸附则无规律,平均吸附率为28.08%。HG能够改善由霉变饲料引起的肝脏、肾脏、脾脏的肿胀,以及胸腺和法氏囊的萎缩,可将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和血清酶活性恢复至正常水平,而且可改善霉变饲料引起的氧化应激作用。同时,单纯添加HG对蛋鸡的各项指标并无显著影响。[结论]体外试验中HG对两种毒素的吸附表现良好;体内试验结果同样证明了HG对动物机体几乎无损害,各检测指标充分表明HG具备与体外试验同样效果的吸附性,这对实现畜产品的绿色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吸附 黄曲霉毒素B1 呕吐毒素 吸附 脱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凸棒土复合吸附剂对磷酸根吸附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34
15
作者 董庆洁 邵仕香 +2 位作者 李乃瑄 郭星 孟欣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22,共4页
实验以凹凸棒土和氯化镁为原料,在高温下进行灼烧得到粒状的无机复合物。该复合物对水体中的磷具有很好的吸附性。用X射线和扫描电镜对吸附剂吸附前后的表面进行分析,阐述其吸附过程表面积的变化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磷酸根... 实验以凹凸棒土和氯化镁为原料,在高温下进行灼烧得到粒状的无机复合物。该复合物对水体中的磷具有很好的吸附性。用X射线和扫描电镜对吸附剂吸附前后的表面进行分析,阐述其吸附过程表面积的变化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磷酸根吸附的动力学服从Langmuir速率方程,温度升高加快吸附速率。在磷酸根初始浓度为100mg·g-1、吸附温度为20℃、pH为5.4时可获得最大吸附容量为34.8m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土 复合吸附 磷酸根 动力学 热力学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壳聚糖/沸石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8
16
作者 闫凤美 张燕 +2 位作者 张军丽 张昕 潘庆才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用沸石负载由缩水甘油基三乙基氯化铵交联的壳聚糖,制得了性能良好的交联壳聚糖/沸石复合吸附剂。研究了该吸附剂应用性能的影响因素,探讨了该吸附剂的吸附性、沉降性和重复使用性,利用FTIR仪和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该吸附剂的结构进行... 用沸石负载由缩水甘油基三乙基氯化铵交联的壳聚糖,制得了性能良好的交联壳聚糖/沸石复合吸附剂。研究了该吸附剂应用性能的影响因素,探讨了该吸附剂的吸附性、沉降性和重复使用性,利用FTIR仪和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该吸附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的交联度为0.93、交联壳聚糖与沸石的质量比为0.045时,制得的交联壳聚糖/沸石复合吸附剂对腐殖酸的去除率可达81.4%,吸附量为4.07 mg/g;交联壳聚糖/沸石复合吸附剂对腐殖酸的吸附性能较沸石有显著提高,沉降时间较交联壳聚糖明显缩短;经二次洗脱后腐殖酸去除率仍可达80.2%,腐殖酸吸附量为4.01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 壳聚糖 交联 复合吸附 腐殖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复合吸附剂SiO_2·xH_2O·yCaCl_2与常用吸附剂空气取水性能的对比实验研究 被引量:30
17
作者 刘业凤 范宏武 王如竹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1-144,共4页
提出了一种便携式吸附空气取水器 ,并为其提出了一种新型复合吸附剂SiO2 ·xH2 O·yCaCl2 。介绍了这种吸附剂的配制方法 ,分析了它吸附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原理。通过实验表明 :在空气温度恒为 2 5℃、相对湿度 4 0 %的条件下 ,... 提出了一种便携式吸附空气取水器 ,并为其提出了一种新型复合吸附剂SiO2 ·xH2 O·yCaCl2 。介绍了这种吸附剂的配制方法 ,分析了它吸附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原理。通过实验表明 :在空气温度恒为 2 5℃、相对湿度 4 0 %的条件下 ,这种复合吸附剂的平衡吸附量we(H2 O干吸附剂 )可达 0 .4 ,是粗孔球形硅胶的 5 .7倍、细孔球形硅胶的 2 .1倍、人工沸石 13X的 1.9倍、椰壳活性炭的 6 .8倍。通过对比分析它们的吸附速度曲线表明 :这种复合吸附剂的吸附特点是吸附量大、吸附速度快。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这种复合吸附剂的空气取水器即使在我国西北地区 7月份的干燥气候条件下也能够有很高的出水量。而且这种复合吸附剂的解吸温度低 (6 0~ 80℃ ) ,可用太阳能加热解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取水器 复合吸附 平衡吸附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储罐中复合吸附剂吸氢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树军 汪荣顺 +2 位作者 李祥东 谢高峰 曾宇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605-1608,共4页
针对氢气引起真空储罐夹层真空度下降的问题,通过搭建的吸氢试验台和X射线二维衍射仪研究复合吸附剂在真空储罐中的吸氢特性,该复合吸附剂由5A分子筛和含有不同wPdO和wAg2O的吸气剂组成.结果表明,放入吸气剂后,储罐的漏放气速率降低了6... 针对氢气引起真空储罐夹层真空度下降的问题,通过搭建的吸氢试验台和X射线二维衍射仪研究复合吸附剂在真空储罐中的吸氢特性,该复合吸附剂由5A分子筛和含有不同wPdO和wAg2O的吸气剂组成.结果表明,放入吸气剂后,储罐的漏放气速率降低了64%.含wAg2O=15%和wPdO=85%的复合吸附剂的吸氢量最大.在吸气剂中,Ag2O的最佳质量分数为22%,PdO和Ag2O的晶相结构在吸氢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吸氢过程被分为初始的快反应和后期的慢反应2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吸附 吸氢性能 漏放气速率 物相分析 吸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变压吸附CO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7
19
作者 刘晓勤 马正飞 +1 位作者 梅华 姚虎卿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3-327,共5页
以活性炭负载Cu(I)为原料,添加适量稀土化合物制备成稀土复合吸附剂。实验测定了CO、CO2、CH4、N2在稀土复合吸附剂和5A分子筛上的吸附平衡,考察了CO、N2混合体系在稀土复合吸附剂和5A分子筛上的变压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吸附剂... 以活性炭负载Cu(I)为原料,添加适量稀土化合物制备成稀土复合吸附剂。实验测定了CO、CO2、CH4、N2在稀土复合吸附剂和5A分子筛上的吸附平衡,考察了CO、N2混合体系在稀土复合吸附剂和5A分子筛上的变压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CO有很高的选择性,能满足变压吸附的要求,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复合吸附 制备 变压吸附 一氧化碳 氮气 活性炭负载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6
20
作者 崔群 陈海军 +1 位作者 朱跃钊 姚虎卿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860-1864,共5页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adsorbents for the adsorption cooling cycle was discussed. Adsorption isotherms and adsorption rate of water or ethanol on composite adsorbents prepared by the authors (named M4-0132, M1- 000...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adsorbents for the adsorption cooling cycle was discussed. Adsorption isotherms and adsorption rate of water or ethanol on composite adsorbents prepared by the authors (named M4-0132, M1- 0001, M1-9906 and M2-0003 respectively), were tested. The results of fitting to the micro-pore filling theory equation and calculation of characteristic ads orption work based on these pairs were presen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 mount of water adsorbed by composite adsorbents was as high as 2 times that by s ilica gel and 2.5 times that by 13X molecular sieve, respectively, and characte ristic adsorption work calculated was 2.55~4.78 kJ·mol-1, only 12%~29 % of that on 13X molecular sieve. The values of adsorption rate of water on com posite adsorbent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n silica gel. Analysis for ethanol ads orption on composite adsorbent, M1-0001, showed occurrence of capillary condens ation, which resulted in a considerably higher ethanol uptake than on activated carbon at higher relative vapor pressure. The characteristic adsorption work of ethanol on composite sorbents was 2.55~4.78 kJ·mol-1, merely 10%~20% of that on activated carbon. Based on comprehensive estimate of adsorption pro perties, including adsorption loading, characteristic adsorption work and adsorp tion rate etc., M4-0132 and M1-0001 composite adsorbents were more prefer red for the adsorption cooling process, and the preferable type of isotherm for adsorption cooling cycle appeared to be the Ⅴ type of Brunauer class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制冷 复合吸附 吸附等温线 特征吸附 吸附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