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期活动古隆起复合叠加过程解析——以塔里木盆地轮南古隆起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马德波 杨敏 +4 位作者 杜德道 王珊 陈槚俊 何登发 董洪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523-3536,共14页
中国含油气盆地以叠合盆地为主,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造成盆地内部多期古隆起的复合叠加;目前对于多期活动古隆起复合叠加过程的解析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塔里木盆地轮南古隆起为例,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资料,应用构造解析和古... 中国含油气盆地以叠合盆地为主,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造成盆地内部多期古隆起的复合叠加;目前对于多期活动古隆起复合叠加过程的解析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塔里木盆地轮南古隆起为例,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资料,应用构造解析和古构造复原的方法,明确轮南古隆起经历寒武纪-早中奥陶世前古隆起、晚奥陶世古隆起形成、晚泥盆-早石炭世叠加改造、晚二叠世-三叠纪古隆起定型、侏罗纪-古近纪古隆起埋藏和新近纪以来构造掀斜6个演化阶段;揭示现今以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为主体的前中生界隆起是由位于研究区西北侧北东向展布的晚奥陶世古隆起、研究区中部北北东向展布的晚泥盆-早石炭世古隆起和研究区北侧近东西向展布的晚二叠世-三叠纪古隆起三者复合叠加而成;不同时期古隆起成因机制有差异,但都与盆地周缘洋盆闭合、造山作用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南古隆起 构造演化 复合叠加 构造复原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矿物掺和料对混凝土的增强效应 被引量:16
2
作者 孟云芳 眭克仁 买文智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24-730,共7页
以宁夏当地丰富的废弃物煤矸石复合粉煤灰及矿渣,试验对比了掺与不掺煤矸石及混合材的混凝土强度;对比了外加剂(减水剂、引气剂等)对复合混凝土的增强效果.试验证明,以煤矸石复合其他矿物掺和料能加深水泥的水化过程;当煤矸石与其他矿... 以宁夏当地丰富的废弃物煤矸石复合粉煤灰及矿渣,试验对比了掺与不掺煤矸石及混合材的混凝土强度;对比了外加剂(减水剂、引气剂等)对复合混凝土的增强效果.试验证明,以煤矸石复合其他矿物掺和料能加深水泥的水化过程;当煤矸石与其他矿物掺和料达到合适的配比时能将混凝土强度提高1个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粉煤灰 高性能混凝土 强度 复合叠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盆缘前陆逆冲带的复合与联合扩展研究综述 被引量:2
3
作者 颜丹平 邱亮 +8 位作者 孙铭 周志成 孔若颜 张已 王为 宋华杰 孔霏 都超 林霄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314-3331,共18页
前陆逆冲带扩展方式是理解造山带生长的关键。四川盆地东缘、北缘和西缘分别发育不同时代和不同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武陵山-华蓥山、大巴山和龙门山前陆逆冲带,前人对他们的结构和构造运动学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本文在总结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前陆逆冲带扩展方式是理解造山带生长的关键。四川盆地东缘、北缘和西缘分别发育不同时代和不同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武陵山-华蓥山、大巴山和龙门山前陆逆冲带,前人对他们的结构和构造运动学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本文在总结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揭示武陵山-华蓥山、大巴山和龙门山三条前陆逆冲带的结构分带均表现为从厚皮逆冲构造至薄皮逆冲构造组合的变化,构造解析表明结构分带是断层-褶皱关系主导的指向前陆盆地方向共轴递进扩展作用的结果。同时,在前陆逆冲带扩展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四川盆地盆缘共轴扩展、非共轴叠加复合扩展和联合构造扩展三种前陆逆冲带扩展方式。结合阿巴拉契亚、科迪勒拉、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比利牛斯山等经典造山带前陆逆冲带扩展的研究现状,提出前陆逆冲带扩展研究中存在古构造应力场的σ2悖论、应力-应变(σ-ε)关系难以建立和系统不平衡等问题,并认为这些问题是未来定量化约束前陆逆冲带扩展,进而解决造山带生长构造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逆冲带扩展 四川盆地 共轴扩展 非共轴叠加复合扩展 联合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渣复合掺合料配制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爱萍 李永鑫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8-41,共4页
研究了钢渣复合掺合料配制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并从掺合料的相组成、水化特性、形貌特征、稀释效应及体积效应的角度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掺量下钢渣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不同,钢渣-矿渣复合掺合料对... 研究了钢渣复合掺合料配制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并从掺合料的相组成、水化特性、形貌特征、稀释效应及体积效应的角度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掺量下钢渣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不同,钢渣-矿渣复合掺合料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有明显不利影响;钢渣的早期活性优于矿渣及粉煤灰,后期略低于矿渣但仍明显优于粉煤灰;高掺量下钢渣与矿渣有良好的复合超叠加效应,且二者的最佳比例为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矿渣 粉煤灰 复合叠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ement of fretting fatigue lifetime at 500℃of GH 4169 dovetail component treated by nanosecond stacked femtosecond laser shock peening
5
作者 FANG Xiu-yang WANG Zheng +4 位作者 GONG Jian-en WANG Zhi-guo CHEN Tai-li NI Jing CAI Zhen-b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7期2364-2382,共19页
The effects of nanosecond laser shock peening without coating(LSPwC)and nanosecond stacked femtosecond laser shock peening compound strengthening(LSP-CS)on the surface integrity and fretting fatigue lifetime at 500℃o... The effects of nanosecond laser shock peening without coating(LSPwC)and nanosecond stacked femtosecond laser shock peening compound strengthening(LSP-CS)on the surface integrity and fretting fatigue lifetime at 500℃of GH 4169 dovetail component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LSP treatment does not significantly lead to changes in the grain size of GH 4169 alloy,but it introduces a large number of dislocations,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a plastic deformation layer and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ss layer.The surface microhardness increased by 20.5%and 28.6%after being treated by LSPwC and LSP-CS,respectively.The surface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sses were(-306.5±42.5)MPa and(-404.3±34.7)MPa,respectively;The depth of both the hardening layer and the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ss layer is 400μm,and along the cross-section with 0-100μm region after LSP-CS treatment has higher hardness and greater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ss.The fretting fatigue lifetime of the GH 4169 dovetail component at 500℃was increased by 346.8%and 494.9%,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hardening layer and the residual stress layer.The LSP-CS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make up for the disadvantage of the LSPwC treatment,and further enhance the fretting fatigue lifetime of the GH 4169 dovetail component at high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 4169 dovetail LSPwC LSP-CS fretting fatigue life high temper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ANN耦合技术的地裂缝灾情非线性模拟预测系统——以山西榆次地裂缝灾害为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武强 陈珮珮 +2 位作者 董东林 孙卫东 魏迎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49-257,共9页
现代地裂缝在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 ,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本文在详尽分析了山西榆次地裂缝的各个致灾因子的基础上 ,利用GIS技术建立了地质学意义上的专题层 ;然后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构建出了地裂缝灾害活动性... 现代地裂缝在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 ,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本文在详尽分析了山西榆次地裂缝的各个致灾因子的基础上 ,利用GIS技术建立了地质学意义上的专题层 ;然后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构建出了地裂缝灾害活动性的评价模型 ,并建立了地裂缝活动性的评价系统 ,对榆次地裂缝进行了灾害活动性评价 ,为榆次市城建和国土规划等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ANN 山西 地裂缝 非线性模拟 多源信息复合叠加 人工神经网络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沉积盆地发育的区域构造格局与演化 被引量:18
7
作者 何治亮 高山林 郑孟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7-240,共14页
中国西北地区是不同地质时期多个全球性大地构造单元的组成部分,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构造特征,经历了中、新元古代—古生代期间地壳增生、洋-陆转换、板块开-合旋回、晚二叠世以来盆地的叠加改造和新生代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远源效... 中国西北地区是不同地质时期多个全球性大地构造单元的组成部分,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构造特征,经历了中、新元古代—古生代期间地壳增生、洋-陆转换、板块开-合旋回、晚二叠世以来盆地的叠加改造和新生代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远源效应等长期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研究表明,现今盆地多位于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过前震旦系不断增生作用所形成的陆块基底之上,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塔东北地区基底可能以古元古界为主,而巴楚地区则以晋宁期的变质基底为主。准噶尔盆地前震旦纪存在多个独立发育的块体,古生代总体具有多岛洋的性质。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及邻区的诸多中小型盆地的基底主要为中元古代形成。敦煌盆地、北山地区众多中小型盆地坐落在中小地块或者古生代活动陆缘的岛弧之上。西北地区早古生代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板块开-合旋回,但不同地区有不同表现方式。北疆地区至少存在寒武纪—早奥陶世、志留纪和泥盆纪3个主要时期的蛇绿岩,反映了在早、晚古生代各存在一定规模的洋盆。在不同带的早古生代洋盆具有不同的闭合时间。塔里木盆地周缘南天山洋、西昆仑洋及阿尔金、祁连、东昆仑、北山地区早古生代洋盆的发育时间为寒武纪早期,经过了中、晚寒武世到早奥陶世早期洋盆的扩张,早奥陶世晚期构造应力场转为挤压体制。志留纪中晚期至早泥盆世,西北地区存在全区性的板块拼合与碰撞以及不同程度的变形变质过程。西北地区晚古生代又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板块开-合旋回,天山全区、准噶尔南部、东西两侧分别进入碰撞后新的大规模的伸展阶段,均形成了有限洋盆,其时代略有差别,上、下石炭统之间可能存在构造转换。塔西南地区早石炭世伸展作用形成了晚古生代的西昆仑洋和陆缘裂陷盆地,中二叠世康西瓦—苏巴什洋盆向北侧俯冲消减,发生于中、晚二叠世之间的海西晚期构造运动是西北地区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一次构造运动。晚二叠世—新生代是西部地区构造格局大的调整与定型时期,在总体表现为多板块拼合后的宏观背景下,经历了多期幕式挤压与伸展交替的构造演化过程,并不是以往所简单认为的各种前陆盆地的组合,晚期均受到了青藏高原快速隆升所导致的远源碰撞作用的强烈改造。构造格局的差异性和演化的阶段性使西北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盆地发育和叠加组合方式差异很大,油气地质条件的明显不同,油气资源丰度差别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区域构造格局 构造演化 盆地基底 板块开-合旋回 复合叠加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榆次地裂缝灾害评价的GIS与ANN耦合技术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武强 陈珮珮 +3 位作者 董东林 朱峰 宋儒 王仲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6-10,共5页
现代地裂缝在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 ,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的一种主要地质灾害。本文详尽分析了山西榆次地裂缝灾害的各个致灾因子的基础上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建立了地学信息的各个子专题层图 ;然后采用以工程技术手段模拟人脑... 现代地裂缝在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 ,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的一种主要地质灾害。本文详尽分析了山西榆次地裂缝灾害的各个致灾因子的基础上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建立了地学信息的各个子专题层图 ;然后采用以工程技术手段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特征的人工神经网络 (ANN)技术 ,构建出地裂缝灾情非线性评价模型 ,榆次地裂缝灾害进行了非线性评价 ,为榆次城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次地裂缝 非线性模拟 多源信息复合叠加 人工神经网络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地质灾害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周缘褶皱带形变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宋传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14,111,共4页
准噶尔盆地作为大型复合叠加压扭型盆地,边界被南缘、西北缘和东北缘大型褶皱带所控制,整体研究程度相对较低。通过区域地震大剖面的构造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准噶尔盆地不同边界褶皱带的发育演化时期与形变特征的差异,其主形变期具有顺时... 准噶尔盆地作为大型复合叠加压扭型盆地,边界被南缘、西北缘和东北缘大型褶皱带所控制,整体研究程度相对较低。通过区域地震大剖面的构造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准噶尔盆地不同边界褶皱带的发育演化时期与形变特征的差异,其主形变期具有顺时针方向旋转特征。利用编制构造发育剖面的方法近似定量估算了盆地周缘褶皱带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挤压收缩量以及盆地中生代以来总的挤压收缩量,并分析了盆地周缘褶皱带形变与构造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褶皱带形变的地质作用对盆地构造特征、沉积旋回和油气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缘褶皱带 复合叠加压扭型盆地 构造演化 形变特征 构造幕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性高分子高效保塑减水剂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志明 张晓杰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83,共3页
OLT反应性高分子高效保塑减水剂是利用正交试验方法优化得到的新型保塑减水剂,可以缓慢释放高分子减水剂,并可通过阴离子吸附膜及由氢键缔合产生的水膜有效控制坍落度损失。
关键词 正交试验 保塑减水剂 复合叠加效应 阴离子吸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成本氨羧类高效减水剂的性能研究
11
作者 王红霞 王星 何廷树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3-67,共5页
以分子结构设计理论、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主导官能团理论为基础,采用新工艺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混凝土高效减水剂———氨羧类高效减水剂。该减水剂与传统氨基磺酸盐系高效减水剂相比,引入了-COOM离子基团,增加了-SO3-离子基团的含量,同时... 以分子结构设计理论、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主导官能团理论为基础,采用新工艺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混凝土高效减水剂———氨羧类高效减水剂。该减水剂与传统氨基磺酸盐系高效减水剂相比,引入了-COOM离子基团,增加了-SO3-离子基团的含量,同时降低了成本;具有更好的分散性能和保坍性能;与多种缓凝剂和高效减水剂具有良好的复合叠加效应,所配泵送剂符合标准中一等品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基基团 高效减水剂 复合叠加效应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下组煤回采巷道围岩破碎机理及加固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学晔 严国超 张远方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90,共5页
为解决近距离煤层下组煤回采巷道围岩破碎、支护体失效等问题,以沙坪煤矿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近距离上组煤采空区下底板岩层的应力分布规律及下组煤回采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注... 为解决近距离煤层下组煤回采巷道围岩破碎、支护体失效等问题,以沙坪煤矿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近距离上组煤采空区下底板岩层的应力分布规律及下组煤回采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注浆加固为主,锚杆支护为辅的深浅孔层次全断面注浆与锚杆联合控制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工程实践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深浅孔注浆与锚杆联合控制技术实现了近距离煤层下组煤回采巷道的全方位加固,试验区域内顶板累计变形量在50mm左右,两帮累计变形量在140mm左右,巷道围岩结构较为完整,无松动破坏,有效地解决了近距离煤层下组煤破碎围岩巷道支护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数值模拟 复合叠加压力 层次全断面注浆 围岩松动圈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矿系统时空演化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69
13
作者 翟裕生 王建平 +2 位作者 邓军 彭润民 刘家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3-150,共8页
成矿系统是复杂地球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形成分布受地球系统演化的控制。地球历史演化的不同时期发育不同成矿系统,这些成矿系统既是地球系统演化的产物,也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地球系统的演化进程。我国地处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 成矿系统是复杂地球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形成分布受地球系统演化的控制。地球历史演化的不同时期发育不同成矿系统,这些成矿系统既是地球系统演化的产物,也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地球系统的演化进程。我国地处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成矿域的结合部位,构造演化历史十分复杂,成矿系统的叠加复合作用明显,是我国区域成矿的一个特色。成矿系统的空间分布受控于地球动力学的不均一性,以古陆边缘为例,离散型、会聚型、转换型3类构造动力环境各有其特定的成矿系统。成矿系统的形成深度、演变及现存深度取决于所在构造环境的演变。采用构造层含矿性分析法可预估一个区域中的可能矿床类型及其潜力。论文提出了隐伏矿带的概念,将找寻隐伏矿床扩展为找寻隐伏矿带,拓宽了深部找矿思路,是区域成矿学及找矿学的一个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系统 时空演化 叠加复合 隐伏成矿带 找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瑞矿集区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及其与铜金多金属成矿关系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蒋少涌 徐耀明 +3 位作者 朱志勇 周巍 孔凡斌 孙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51-4068,共18页
九瑞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最重要的铜金多金属矿集区,成矿作用可分为海西期喷流沉积期及燕山期岩浆热液期,其中燕山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对成矿至关重要。本文在详细的野外矿田构造-地层-岩浆岩调查与分析及室内成岩成矿机理研究... 九瑞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最重要的铜金多金属矿集区,成矿作用可分为海西期喷流沉积期及燕山期岩浆热液期,其中燕山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对成矿至关重要。本文在详细的野外矿田构造-地层-岩浆岩调查与分析及室内成岩成矿机理研究基础上,对九瑞矿集区构造系统、岩浆系统和成矿系统进行了综合研究。梳理厘定出该区主要控岩成矿断裂构造为NEE(近EW)向脆韧性走向叠掩逆冲断裂带和SN(近SN)向张扭性横向破碎断裂带。两组断裂形成“井”字形的构造格架,制约着该区的岩浆岩分布并与成矿密切相关。区内岩浆岩种类繁多,与成矿有关的主要是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两类岩体侵位的时期都集中在燕山早中期(138~148Ma)。其产状一般为岩株、岩锥、岩枝和岩墙等。岩枝、岩墙多沿NEE向逆冲断层带,尤其是沿其特有的“Y”字形断裂分布。而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岩株、岩锥则都侵位于NEE向和SN向断裂的交汇处。本文特别强调前人关注不够的SN(近SN)向张裂带及其控岩成矿作用。在本区确定的4组SN向张扭性带中,其中第2组宋家湾-严家村一线同NEE断裂带的几处交汇处是值得进一步详查的预测区。九瑞矿集区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矽卡岩型、斑岩型(包括隐爆角砾岩型)、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脉型等。在不同矿区,各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可以叠加复合为不同的矿床式,如①武山式(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矽卡岩型矿化);②丰山洞式(矽卡岩型+隐爆角砾岩型矿化);③城门山式(斑岩型+矽卡岩型+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化);④洋鸡山式(隐爆角砾岩型+斑岩型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构造 断层相关褶皱 构造-岩浆带 叠加复合成矿 九瑞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大油气田有利勘探区预测 被引量:7
15
作者 孟庆洋 庞雄奇 高剑波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28,共5页
随着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勘探工作的深入,工作重点已逐渐由浅层向深层过渡.作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最古老的含油气层位之一,寒武系越来越为勘探所重视,分析寒武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对指导油气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国典型叠合盆... 随着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勘探工作的深入,工作重点已逐渐由浅层向深层过渡.作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最古老的含油气层位之一,寒武系越来越为勘探所重视,分析寒武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对指导油气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成果,在恢复影响大油气田发育的4个成藏主控因素(古隆起、烃源岩、区域盖层和构造平衡叠合带)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应用"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大油气田有利勘探区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不仅与已发现的油气田有较好的吻合关系,还指明了潜在的未被发现有利勘探区带,对塔里木盆地勘探向深层过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台盆区 寒武系 有利区预测 “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叠生型铁矿床成矿特征探讨 被引量:8
16
作者 沈保丰 张阔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3-224,共12页
叠生成矿作用主要是指早期成矿作用被晚期成矿作用叠加、复合和改造。晚期成矿作用的性质常与早期成矿作用不同,也就是说,在早先己有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的基础上,叠加复合了晚期成矿作用,即成矿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产出上有重叠、并对... 叠生成矿作用主要是指早期成矿作用被晚期成矿作用叠加、复合和改造。晚期成矿作用的性质常与早期成矿作用不同,也就是说,在早先己有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的基础上,叠加复合了晚期成矿作用,即成矿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产出上有重叠、并对早先形成的矿床进行复杂的复合、叠加和改造,使成矿作用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并可形成大矿、富矿。铁矿床中叠生成矿作用广泛发育。按矿床或矿体产出和形成的地质特征,中国叠生型铁矿床可分为风化淋滤型、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3个亚类。风化淋滤型铁矿床在中国分布有限,规模不大,工业利用价值不大,因而中国的叠生型铁矿床主要是指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两个亚类。热液叠加改造型主要是指早期的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经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使早期的较贫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成为较富铁矿床(或矿体),这是中国BIF型铁矿床中最重要的富铁矿类型,以鞍本地区弓长岭二矿区为典型代表。弓长岭二矿区铁矿,早期在新太古代形成条带状磁铁石英岩(2528 Ma,贫矿石),后期在古元古代,含矿热液交代改造贫铁矿形成富铁矿(1840 Ma)。热液叠加复合型主要是指后期脉型铁(或稀土元素等)矿床叠加在早期(沉积或其他成因)铁等矿床上而形成的矿床,如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和黔西菱铁矿矿床。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的形成与火成碳酸岩有关,在中元古代(1.3 Ga)左右,区内火成碳酸岩的侵位,在早期主要形成以岩浆熔离作用为主的铁-铌-稀土元素矿,晚期叠加了加里东期稀土-铌矿化热液脉。古陆边缘构造带或陆内活化带是形成叠生型铁矿床的有利构造空间,较大的地球化学块体,为形成多期、多成因的矿床提供物质来源,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明显受构造的控制。叠生成矿是复杂地质过程的一种具体表现。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的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是因中国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决定的。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尚处在初步阶段。加强对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机制、作用过程、控矿因素等,对发展矿床学研究,认识区域成矿特征和指导地质找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叠生成矿作用 中国叠生型铁矿床 风化淋滤型 热液叠加改造型 热液叠加复合 地质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