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变性淀粉在速食冷冻面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艳民 王利利 +4 位作者 王旭东 王小军 温贯虹 王博 高大伟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7期24-27,32,共5页
为开发出一种实用性强,且能提高冷冻面条的抗冻性和复水性,有效改善面条品质的复合变性淀粉,先以冻融稳定性为考查指标,对马铃薯、玉米、木薯、蜡质玉米、小麦和豌豆等原料淀粉的冻融析水率分析检测,选出最佳原料(木薯淀粉);然后以木薯... 为开发出一种实用性强,且能提高冷冻面条的抗冻性和复水性,有效改善面条品质的复合变性淀粉,先以冻融稳定性为考查指标,对马铃薯、玉米、木薯、蜡质玉米、小麦和豌豆等原料淀粉的冻融析水率分析检测,选出最佳原料(木薯淀粉);然后以木薯淀粉为原料,制备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羟丙基淀粉、醋酸酯淀粉、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等不同变性方式的变性淀粉,以冻融稳定性和保水性为考查指标,选出最适宜的2种不同变性方式的产品(木薯羟丙基淀粉和木薯醋酸酯淀粉);以不同取代度为考核指标(羟丙基含量和乙酰基含量),试验制备不同取代度的木薯羟丙基淀粉和木薯醋酸酯淀粉,从而确定产品工艺;最后通过应用试验确定复合变性淀粉的最佳复配比例,即在速食冷冻面条中的添加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变性淀粉 冷冻面条 乙酰基 羟丙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交联-氧化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长彪 刘长江 +2 位作者 刘春萍 李新华 陈永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1-114,共4页
本文对交联-氧化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和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产品糊液的稳定性好、透明度高、抗冻性好,具有良好的成膜性等性能,在食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交联 氧化 淀粉 复合变性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杨玉玲 周凤娟 李新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7-50,共4页
本文制备了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淀粉 ,通过扫描电镜对其结构进行了观察 ,对产品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此产品糊液的稳定性好、透明度高、抗冻性好、耐老化 。
关键词 交联 羧甲基化 复合变性淀粉 产品性能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淀粉的流变与降失水性能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祥 吕伟 李谦定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7-360,共4页
以马铃薯淀粉和氯乙酸为主要原料,通过交联-醚化制备了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淀粉(CCMS),考察了所得CCMS糊液的流变性能和在钻井泥浆中的降滤失水性能,并对其降失水原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质量分数为0.5%-4.0%、温度为20-60℃的实... 以马铃薯淀粉和氯乙酸为主要原料,通过交联-醚化制备了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淀粉(CCMS),考察了所得CCMS糊液的流变性能和在钻井泥浆中的降滤失水性能,并对其降失水原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质量分数为0.5%-4.0%、温度为20-60℃的实验条件下,CCMS糊液表现为假塑性流体特征,符合Ostwald-Dewaele的经验公式ηa=Kγ^n-1;将CCMS与中粘羧甲基纤维素(MV-CMC)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发现,在饱和盐水泥浆和4%盐水泥浆中,当其用量分别为MV-CMC质量分数的57%和75%时,就可达到钻井液用MV-CMC的增粘、降滤失水性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变性淀粉 羧甲基淀粉 变性 假塑性流体 降滤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复合变性淀粉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魏文珑 李和平 王晓曦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4-17,共4页
在常压和催化剂存在下 ,将淀粉经碱化、醚化和氧化等反应步骤合成了一种新型复合变性淀粉 ,取代度达 0 .6。正交试验结合计算机辅助法确定的优化合成条件为 :氯乙酸、催化剂、氧化剂用量分别为淀粉(干基 )质量的 2 8%、0 .0 1 %、1 .2 7... 在常压和催化剂存在下 ,将淀粉经碱化、醚化和氧化等反应步骤合成了一种新型复合变性淀粉 ,取代度达 0 .6。正交试验结合计算机辅助法确定的优化合成条件为 :氯乙酸、催化剂、氧化剂用量分别为淀粉(干基 )质量的 2 8%、0 .0 1 %、1 .2 7% ,醚化反应温度为 65℃、反应时间为 2 .6h。通过红外光谱和X -射线粉末衍射对复合变性淀粉进行了结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变性淀粉 合成 结构表征 醚化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粘度复合变性淀粉的流变性与降滤失性能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祥 吕伟 +1 位作者 李谦定 蔺志鹏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81,共5页
以马铃薯淀粉和氯乙酸为主要原料,通过交联-醚化制备了高粘度复合变性淀粉(CM-CMS),考察了高粘度CM-CMS糊液的流变性能及其在钻井液中的降滤失性能,探讨了其降滤失机理。结果表明:CM-CMS糊液表现为假塑性流体特征;其在饱和盐水钻井液及4... 以马铃薯淀粉和氯乙酸为主要原料,通过交联-醚化制备了高粘度复合变性淀粉(CM-CMS),考察了高粘度CM-CMS糊液的流变性能及其在钻井液中的降滤失性能,探讨了其降滤失机理。结果表明:CM-CMS糊液表现为假塑性流体特征;其在饱和盐水钻井液及4%盐水钻井液中的增粘、降滤失性能明显优于中粘羧甲基纤维素钠(MV-CMC),在淡水钻井液中与MV-CMC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滤失剂 钻井液添加剂 复合变性淀粉 马铃薯淀粉 变性 假塑性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C法研究水分对PMDI与淀粉及复合变性淀粉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时君友 顾继友 +1 位作者 王垚 涂怀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6-109,共4页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水分对聚异氰酸酯(PMDI)与淀粉、复合变性淀粉反应的影响,测定了其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研究发现,在相同的水分条件下,复合变性淀粉比原淀粉表现出更高的反应活性;随着淀粉试样中水分增加,PMDI消耗的比例逐...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水分对聚异氰酸酯(PMDI)与淀粉、复合变性淀粉反应的影响,测定了其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研究发现,在相同的水分条件下,复合变性淀粉比原淀粉表现出更高的反应活性;随着淀粉试样中水分增加,PMDI消耗的比例逐渐增加,且增加幅度比较明显;在相同的升温速率下,随着水分增加,PMDI与淀粉、复合变性淀粉的最高转化率温度(峰谷温度)逐渐升高。该结果为进一步确定淀粉基水性异氰酸酯木材胶粘剂的热压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示扫描量热 聚异氰酸酯 淀粉 复合变性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作用对小麦复合变性淀粉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易智彪 刘亚伟 袁超 《粮食与油脂》 2003年第10期26-27,共2页
该文探讨交联,氧化和酯化三重变性小麦淀粉中氧化反应对淀粉糊粘度特性影响。在氧化反应中,以次氯酸钠作为氧化剂,进行小麦淀粉氧化反应,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pH值和氧化剂用量等主要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小麦 复合变性淀粉 氧化作用 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复合变性淀粉膜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薛丽 活泼 +3 位作者 李惠 李珺 俞远志 傅娇娇 《粮油食品科技》 2009年第3期13-16,共4页
研究了以玉米复合变性淀粉为主要原料,制备可降解可食用薄膜的工艺。通过对膜组分和成膜工艺参数对膜性能抗拉强度、延伸率、透水率和透油率等影响的研究,确定了膜的组成和制备工艺条件。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当玉米复合变性淀粉的质量体... 研究了以玉米复合变性淀粉为主要原料,制备可降解可食用薄膜的工艺。通过对膜组分和成膜工艺参数对膜性能抗拉强度、延伸率、透水率和透油率等影响的研究,确定了膜的组成和制备工艺条件。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当玉米复合变性淀粉的质量体积分数为11%,甘油的添加量为0.15 mL,海藻酸钠添加量为0.5%,明胶的添加量为0.4%,干燥温度为38℃时制备的膜,其抗拉强度、延伸率、透水率和透油率等各项性能指标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解可食用薄膜 玉米复合变性淀粉 膜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变性淀粉的理化性质及结构分析与表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时君友 顾继友 +1 位作者 涂怀刚 王淑敏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8年第4期59-64,共6页
针对所制得的酸解氧化接枝共聚的复合变性淀粉,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电子扫描显微镜(SEM)等分析手段,证明了接枝共聚反应的发生,并通过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FT-IR证明了酸解... 针对所制得的酸解氧化接枝共聚的复合变性淀粉,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电子扫描显微镜(SEM)等分析手段,证明了接枝共聚反应的发生,并通过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FT-IR证明了酸解氧化玉米淀粉与丙烯酰胺发生了共聚反应;X射线衍射表明玉米淀粉的酸解、氧化、接枝共聚主要发生在无定型区;SEM扫描表明变性后的淀粉颗粒完整,颗粒表面粗糙。所研制的复合变性淀粉具有沉降体积大、成糊温度低、热糊稳定性高、冷糊黏度低等利于木材胶黏剂制造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变性玉米淀粉 接枝共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变性淀粉的生产工艺与应用开发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贤用 孙立基 刘俊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2-113,共2页
介绍了一种通过化学与物理变性,直接进行复合变性淀粉生产的工艺及其应用开发。
关键词 复合变性淀粉 生产工艺 化学变性 物理变性 辊筒法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变性对淀粉性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徐忠 周美琴 +1 位作者 吴艳华 杨雪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82-285,共4页
复合变性淀粉是近年来研制开发的一类新型变性淀粉,是将淀粉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变性方法而获得的淀粉衍生物。与单一变性淀粉相比,表现出更优越的物理化学性能,从而将会大大拓宽变性淀粉的工业应用领域。本文概述了几种典型的复合变... 复合变性淀粉是近年来研制开发的一类新型变性淀粉,是将淀粉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变性方法而获得的淀粉衍生物。与单一变性淀粉相比,表现出更优越的物理化学性能,从而将会大大拓宽变性淀粉的工业应用领域。本文概述了几种典型的复合变性淀粉,如氧化淀粉、酯化淀粉、醚化淀粉及接枝共聚型复合变性淀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该类变性淀粉的研究方向及其潜在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变性淀粉 氧化 酯化 醚化 接枝共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羧甲基淀粉糊液的流变性能 被引量:4
13
作者 薛丹 吕伟 +1 位作者 刘祥 李晗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5-79,共5页
对复合改性的高黏度羧甲基淀粉(composite modified starch,CM-St)糊液的稳态剪切及小幅振荡动态剪切下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合,确定以Ostwald-de Waele经验公式(幂率模型)作为描述CM-St糊液的本构方程。高黏度CM... 对复合改性的高黏度羧甲基淀粉(composite modified starch,CM-St)糊液的稳态剪切及小幅振荡动态剪切下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合,确定以Ostwald-de Waele经验公式(幂率模型)作为描述CM-St糊液的本构方程。高黏度CM-St糊液具有较强的触变性,且随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强;糊液表现出假塑性流体特征,流性指数n值随糊液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却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稠度系数K值及100 s^-1下的表观黏度ηa,100值均随糊液质量分数增大而大幅度增大,随温度(20-60℃)的增加而有小幅减小;CM-St糊液活化能Ea随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而常数A呈增大趋势;CM-St糊液表现出较强的黏弹性,且其弹性大于黏性,其糊液储能模量及损耗模量均随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变性淀粉(composite modified starch CM-St) 羧甲基淀粉(carboxymethyl starch CMS) 变性 假塑性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纺织浆料—DM系列变性淀粉
14
《中国乡镇企业信息》 1996年第12期33-33,共1页
成果简介:我院从六十年代开始研究变性淀粉制造技术和浆纱应用技术,已研制成功以木薯变性淀粉为主的适用于纺织工业经纱上浆的酸化、氧化、交联,酯化以及复合变性淀粉的生产工艺技术,前三种已投人工业化大生产,产品命为 DM 系列变性淀粉。
关键词 复合变性淀粉 纺织浆料 纺织工业 六十年代 木薯变性淀粉 研制成功 应用技术 生产工艺技术 制造技术 经纱上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异氰酸酯与淀粉基试样反应产物的光电子能谱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时君友 王垚 顾继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4-78,共5页
为揭示淀粉复合变性前后羟基与水分子对异氰酸酯基反应几率的变化、淀粉基API木材胶粘剂贮存稳定性改善的本质及聚异氰酸酯对淀粉复合变性前后交联固化程度的影响,文中采用化学分析光电子能谱(ESCA)分析聚异氰酸酯(PMDI)与淀粉基试样反... 为揭示淀粉复合变性前后羟基与水分子对异氰酸酯基反应几率的变化、淀粉基API木材胶粘剂贮存稳定性改善的本质及聚异氰酸酯对淀粉复合变性前后交联固化程度的影响,文中采用化学分析光电子能谱(ESCA)分析聚异氰酸酯(PMDI)与淀粉基试样反应产物的结构,考察淀粉含水率变化对产物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PMDI与淀粉基试样在130℃等温条件下反应30 min,随原料淀粉基试样含水率的提高,产物中的羰基含量降低,氨基甲酸酯与取代脲之比增高。经分析产物表面及内部羰基含量的差异,证明PMDI更易与复合变性淀粉反应,生成极性更强的氨基甲酸酯,利于木材的胶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异氰酸酯 淀粉 复合变性淀粉 含水率 化学分析光电子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