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相变蓄热复合传热强化技术综述
被引量:
9
1
作者
赵兰
王国珍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534-3547,共14页
相变材料(PCM)通过在相变过程中吸热或放热实现热能的存储与释放。相变材料在热能存储和热管理领域凭借其相变区间温度稳定、储能密度大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相变材料普遍存在热导率低的问题,需要结合传热强化技术进行改善。在采用某...
相变材料(PCM)通过在相变过程中吸热或放热实现热能的存储与释放。相变材料在热能存储和热管理领域凭借其相变区间温度稳定、储能密度大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相变材料普遍存在热导率低的问题,需要结合传热强化技术进行改善。在采用某一种强化技术的基础上,两种或多种传热强化技术相组合的“复合强化技术”成为目前传热强化与相变蓄热性能改善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综述了目前复合传热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以翅片为基础,分别结合热管、纳米颗粒、多孔材料和梯级蓄热,以及多孔材料结合热管、纳米材料和梯级蓄热等多种复合方式。分析表明:通过将热管与翅片或多孔材料混合使用,可以达到传热强化最佳效果;纳米颗粒与翅片或多孔材料的混合使用比同等条件下单独使用纳米颗粒更有效;采用梯级蓄热与翅片或多孔材料相结合相较于单独采用梯级蓄热具有更快的蓄/放热速率和更加均匀的换热流体出口温度。建议对其他可能的复合传热增强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实验验证、优化蓄热系统的结构设计和具体参数探讨对蓄热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蓄热
复合传热强化
翅片
纳米材料
热管
多孔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缩放管内带衰减性自旋流的复合强化传热研究
被引量:
8
2
作者
李喜玉
邓先和
陈庆辉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17,34,共5页
以水、质量分数50%和85%的甘油为工质,对缩放管内分别插入的10种不同结构形式旋流片的传热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实验流量范围内,以传热强化综合因子η为目标,在水为介质下,η均小于1,不适用。在质量分数50%甘油为工质下,旋...
以水、质量分数50%和85%的甘油为工质,对缩放管内分别插入的10种不同结构形式旋流片的传热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实验流量范围内,以传热强化综合因子η为目标,在水为介质下,η均小于1,不适用。在质量分数50%甘油为工质下,旋流片的扭率为2.52,旋转角为180°,间距为383 mm时,η最大,在1.08—1.12;在质量分数85%甘油为工质下,旋流片的扭率为2.02,间距为288 mm,旋转角为180°时,η最大,在1.17—1.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放管
旋流片
复合
强化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缩放平行板间插入旋流片的复合强化传热
被引量:
2
3
作者
何兆红
邓先和
+1 位作者
管志樟
李志武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3-57,共5页
为了研究新型换热器——矩形管束换热器的传热性能,通过在缩放平行板间插入一组旋流片来研究旋流片下游的传热与流阻,并与光滑平行板、无旋流片缩放平行板的传热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19000<Re<44000),缩放平...
为了研究新型换热器——矩形管束换热器的传热性能,通过在缩放平行板间插入一组旋流片来研究旋流片下游的传热与流阻,并与光滑平行板、无旋流片缩放平行板的传热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19000<Re<44000),缩放平行板间插入旋流片时,随着旋流片下游距离的增大,其局部努赛尔数和阻力系数减小,而强化传热综合因子先增大后减小;当Re为19071、旋流片下游距离为140mm时,强化传热综合因子达到最大值,比光滑平行板和无旋流片缩放平行板的传热性能分别提高15%和9%左右,说明缩放平行板复合旋流片有较好的强化传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
强化
传热
矩形管束换热器
缩放平行板
旋流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粗糙管换热器带自旋流的复合强化传热技术
被引量:
3
4
作者
邓先和
洪蒙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00-1403,共4页
介绍了粗糙管换热器中沿传热管轴向间隔分置旋流片的两区协同强化传热方法。旋流片使流体产生螺旋流,螺旋流在离开旋流片之后依靠自身的运动惯性保持一定距离的自旋流,对管道近壁区与中心区产生互动的协同传热强化。此外,该方法也可用...
介绍了粗糙管换热器中沿传热管轴向间隔分置旋流片的两区协同强化传热方法。旋流片使流体产生螺旋流,螺旋流在离开旋流片之后依靠自身的运动惯性保持一定距离的自旋流,对管道近壁区与中心区产生互动的协同传热强化。此外,该方法也可用于管间,除了对管间管束的机械支撑外,旋流片也可使管间流体产生自旋运动,实现壳程流体的两区协同传热强化。对现有工业系统的换热器技术升级、实现节能降耗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
传热
管
旋流片轴向间隔分置
复合
强化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层流传热中有效传热温差的改善及复合强化传热
被引量:
1
5
作者
邓先和
洪宇翔
刘海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390-2394,共5页
从层流流体有效传热温差的新视角出发,分析与探讨了换热器层流传热的强化理论。首先对层流流体有效传热温差的现象、细节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采用插入物强化层流传热的内在强化机理,探讨了有效传热温差缓变特性的合理利用方法...
从层流流体有效传热温差的新视角出发,分析与探讨了换热器层流传热的强化理论。首先对层流流体有效传热温差的现象、细节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采用插入物强化层流传热的内在强化机理,探讨了有效传热温差缓变特性的合理利用方法,提出了改善层流有效传热温差的寻优途径;其次,分析研究了缩放管粗糙传热肋面与插入物相配合的协同传热强化机理,揭示了粗糙肋面协助改善层流有效传热温差的作用与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流
有效
传热
温差
插入物
粗糙肋面
复合
强化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进口轴向叶片旋流器与螺旋槽管的管内复合强化传热
6
作者
吴慧英
程惠尔
周强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00-705,共6页
对进口轴向叶片旋流器与左旋螺旋槽管、右旋螺旋槽管以及对称交叉螺旋槽管组成的管内复合强化传热进行了试验研究,给出了管内阻力和传热试验结果,得到了考虑复合攻角(旋向)因素在内的管内阻力和传热准则关联式,并对传热和流阻的综...
对进口轴向叶片旋流器与左旋螺旋槽管、右旋螺旋槽管以及对称交叉螺旋槽管组成的管内复合强化传热进行了试验研究,给出了管内阻力和传热试验结果,得到了考虑复合攻角(旋向)因素在内的管内阻力和传热准则关联式,并对传热和流阻的综合热力性能进行了定量评价.试验表明:相同泵功和换热面积条件下,旋流器与螺旋槽管反向复合后的换热量可提高至光管换热量的1.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器
螺旋槽管
复合
强化
传热
强化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纵向流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与发展
被引量:
12
7
作者
吴金星
魏新利
+1 位作者
董其伍
刘敏珊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52,共4页
纵向流管壳式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较高、流动阻力小、抗结垢能力强、设备投资及操作费用低等优点 ,但在低雷诺数下 ,传热效果不佳 ,郑州大学热能工程研究中心对新型纵向流管壳式换热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 ,开发出CAD参数化绘图系...
纵向流管壳式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较高、流动阻力小、抗结垢能力强、设备投资及操作费用低等优点 ,但在低雷诺数下 ,传热效果不佳 ,郑州大学热能工程研究中心对新型纵向流管壳式换热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 ,开发出CAD参数化绘图系统 ,提高了这种换热器的性能和设计效率。阐述了纵向流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和发展概况 ,分析了单项强化和复合强化传热的强化结构特点和强化传热机理 ,并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流管壳式换热器
强化
传热
研究
发展
复合
强化
传热
强化
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黏度流体的传热强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
4
8
作者
丁聪
高学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16-419,共4页
介绍了高黏度流体广泛应用于食品、轻工、动力、石油、制冷、机械、船舶等领域,而高黏度流体换热过程普遍存在着传热系数低、压降大的缺点。分析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报告表明,采用带有沟槽和翅片的传热管、换热管的结构或在管内加设各种结...
介绍了高黏度流体广泛应用于食品、轻工、动力、石油、制冷、机械、船舶等领域,而高黏度流体换热过程普遍存在着传热系数低、压降大的缺点。分析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报告表明,采用带有沟槽和翅片的传热管、换热管的结构或在管内加设各种结构的插入物等方式可以改善高黏度流体的传热性能。指出采用上述方式的合理组合能达到提高传热系数同时减小压降的目的,从而提高综合传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黏度流体
综合
传热
性能
扭带
复合
强化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管内旋流场综合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
8
9
作者
于欢
彭德其
+3 位作者
田清
隆香花
叶磊
邓斌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74-1479,共6页
针对目前换热设备的强化传热和防除垢问题,介绍了管内插入物、表面凹槽以及复合强化传热等几种管内旋流技术。管内插入物可破坏流体边界层,实现在线自动防除垢和强化传热,但插入物本身易因磨损导致换热效率下降;表面凹槽技术可对管内外...
针对目前换热设备的强化传热和防除垢问题,介绍了管内插入物、表面凹槽以及复合强化传热等几种管内旋流技术。管内插入物可破坏流体边界层,实现在线自动防除垢和强化传热,但插入物本身易因磨损导致换热效率下降;表面凹槽技术可对管内外流体实现双向传热,流体阻力与其它技术相比较小,但制造工艺相对复杂;复合强化传热技术传热能力较高,可综合各种传热技术的优点,且综合性能要比单一技术要高。对以上几种主要管内旋流技术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未来管内旋流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将以复合强化传热技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
管内插入物
表面凹槽
复合
强化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相变蓄热复合传热强化技术综述
被引量:
9
1
作者
赵兰
王国珍
机构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中国工商银行数据中心(上海)
出处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534-3547,共14页
文摘
相变材料(PCM)通过在相变过程中吸热或放热实现热能的存储与释放。相变材料在热能存储和热管理领域凭借其相变区间温度稳定、储能密度大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相变材料普遍存在热导率低的问题,需要结合传热强化技术进行改善。在采用某一种强化技术的基础上,两种或多种传热强化技术相组合的“复合强化技术”成为目前传热强化与相变蓄热性能改善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综述了目前复合传热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以翅片为基础,分别结合热管、纳米颗粒、多孔材料和梯级蓄热,以及多孔材料结合热管、纳米材料和梯级蓄热等多种复合方式。分析表明:通过将热管与翅片或多孔材料混合使用,可以达到传热强化最佳效果;纳米颗粒与翅片或多孔材料的混合使用比同等条件下单独使用纳米颗粒更有效;采用梯级蓄热与翅片或多孔材料相结合相较于单独采用梯级蓄热具有更快的蓄/放热速率和更加均匀的换热流体出口温度。建议对其他可能的复合传热增强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实验验证、优化蓄热系统的结构设计和具体参数探讨对蓄热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相变蓄热
复合传热强化
翅片
纳米材料
热管
多孔材料
Keywords
phase change heat storage
composit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fins
nanomaterials
heat pipe
porous material
分类号
TK02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缩放管内带衰减性自旋流的复合强化传热研究
被引量:
8
2
作者
李喜玉
邓先和
陈庆辉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
出处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17,34,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776046)
文摘
以水、质量分数50%和85%的甘油为工质,对缩放管内分别插入的10种不同结构形式旋流片的传热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实验流量范围内,以传热强化综合因子η为目标,在水为介质下,η均小于1,不适用。在质量分数50%甘油为工质下,旋流片的扭率为2.52,旋转角为180°,间距为383 mm时,η最大,在1.08—1.12;在质量分数85%甘油为工质下,旋流片的扭率为2.02,间距为288 mm,旋转角为180°时,η最大,在1.17—1.22。
关键词
缩放管
旋流片
复合
强化
传热
Keywords
converging-diverging tube
twisted-tape
compou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分类号
TK124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程热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缩放平行板间插入旋流片的复合强化传热
被引量:
2
3
作者
何兆红
邓先和
管志樟
李志武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3-57,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776046)
文摘
为了研究新型换热器——矩形管束换热器的传热性能,通过在缩放平行板间插入一组旋流片来研究旋流片下游的传热与流阻,并与光滑平行板、无旋流片缩放平行板的传热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19000<Re<44000),缩放平行板间插入旋流片时,随着旋流片下游距离的增大,其局部努赛尔数和阻力系数减小,而强化传热综合因子先增大后减小;当Re为19071、旋流片下游距离为140mm时,强化传热综合因子达到最大值,比光滑平行板和无旋流片缩放平行板的传热性能分别提高15%和9%左右,说明缩放平行板复合旋流片有较好的强化传热效果。
关键词
复合
强化
传热
矩形管束换热器
缩放平行板
旋流片
Keywords
compou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rectangular tube-bundle heat exchanger
parallel convergeddiverged plate
twisted tape
分类号
TK124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程热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粗糙管换热器带自旋流的复合强化传热技术
被引量:
3
4
作者
邓先和
洪蒙纳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00-1403,共4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No.G2000263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0776046)
文摘
介绍了粗糙管换热器中沿传热管轴向间隔分置旋流片的两区协同强化传热方法。旋流片使流体产生螺旋流,螺旋流在离开旋流片之后依靠自身的运动惯性保持一定距离的自旋流,对管道近壁区与中心区产生互动的协同传热强化。此外,该方法也可用于管间,除了对管间管束的机械支撑外,旋流片也可使管间流体产生自旋运动,实现壳程流体的两区协同传热强化。对现有工业系统的换热器技术升级、实现节能降耗意义重大。
关键词
粗糙
传热
管
旋流片轴向间隔分置
复合
强化
传热
Keywords
rough heat transfer tube
axially spaced twisted-tape
compou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分类号
TK124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程热物理]
TK172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层流传热中有效传热温差的改善及复合强化传热
被引量:
1
5
作者
邓先和
洪宇翔
刘海敏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出处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390-2394,共5页
基金
2011年度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2011A080804012)
文摘
从层流流体有效传热温差的新视角出发,分析与探讨了换热器层流传热的强化理论。首先对层流流体有效传热温差的现象、细节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采用插入物强化层流传热的内在强化机理,探讨了有效传热温差缓变特性的合理利用方法,提出了改善层流有效传热温差的寻优途径;其次,分析研究了缩放管粗糙传热肋面与插入物相配合的协同传热强化机理,揭示了粗糙肋面协助改善层流有效传热温差的作用与规律。
关键词
层流
有效
传热
温差
插入物
粗糙肋面
复合
强化
传热
Keywords
laminar flow
effective heat-transfe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serts
rough rib surface
compou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分类号
TK124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程热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进口轴向叶片旋流器与螺旋槽管的管内复合强化传热
6
作者
吴慧英
程惠尔
周强泰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所
东南大学动力系
出处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00-705,共6页
文摘
对进口轴向叶片旋流器与左旋螺旋槽管、右旋螺旋槽管以及对称交叉螺旋槽管组成的管内复合强化传热进行了试验研究,给出了管内阻力和传热试验结果,得到了考虑复合攻角(旋向)因素在内的管内阻力和传热准则关联式,并对传热和流阻的综合热力性能进行了定量评价.试验表明:相同泵功和换热面积条件下,旋流器与螺旋槽管反向复合后的换热量可提高至光管换热量的1.9倍.
关键词
旋流器
螺旋槽管
复合
强化
传热
强化
传热
Keywords
inlet axial vane swirler,spirally corrugated tube,compou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compound attack angle
分类号
TQ021.3 [化学工程]
TQ051.5 [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纵向流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与发展
被引量:
12
7
作者
吴金星
魏新利
董其伍
刘敏珊
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郑州大学热能工程研究中心
出处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52,共4页
基金
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基金资助项目 (96-A0 1-0 1-0 7)
文摘
纵向流管壳式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较高、流动阻力小、抗结垢能力强、设备投资及操作费用低等优点 ,但在低雷诺数下 ,传热效果不佳 ,郑州大学热能工程研究中心对新型纵向流管壳式换热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 ,开发出CAD参数化绘图系统 ,提高了这种换热器的性能和设计效率。阐述了纵向流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和发展概况 ,分析了单项强化和复合强化传热的强化结构特点和强化传热机理 ,并从
关键词
纵向流管壳式换热器
强化
传热
研究
发展
复合
强化
传热
强化
管
分类号
TQ051.5 [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黏度流体的传热强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
4
8
作者
丁聪
高学农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16-419,共4页
文摘
介绍了高黏度流体广泛应用于食品、轻工、动力、石油、制冷、机械、船舶等领域,而高黏度流体换热过程普遍存在着传热系数低、压降大的缺点。分析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报告表明,采用带有沟槽和翅片的传热管、换热管的结构或在管内加设各种结构的插入物等方式可以改善高黏度流体的传热性能。指出采用上述方式的合理组合能达到提高传热系数同时减小压降的目的,从而提高综合传热性能。
关键词
高黏度流体
综合
传热
性能
扭带
复合
强化
传热
Keywords
high viscosity fluid
comprehensiv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twisted tape
compou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分类号
TQ01 [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管内旋流场综合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
8
9
作者
于欢
彭德其
田清
隆香花
叶磊
邓斌
机构
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出处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74-1479,共6页
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1JJ9003)
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06B024)
文摘
针对目前换热设备的强化传热和防除垢问题,介绍了管内插入物、表面凹槽以及复合强化传热等几种管内旋流技术。管内插入物可破坏流体边界层,实现在线自动防除垢和强化传热,但插入物本身易因磨损导致换热效率下降;表面凹槽技术可对管内外流体实现双向传热,流体阻力与其它技术相比较小,但制造工艺相对复杂;复合强化传热技术传热能力较高,可综合各种传热技术的优点,且综合性能要比单一技术要高。对以上几种主要管内旋流技术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未来管内旋流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将以复合强化传热技术为主。
关键词
旋流
管内插入物
表面凹槽
复合
强化
传热
Keywords
rotational flow
tube insertion
surface groove
compou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分类号
TQ022.1 [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相变蓄热复合传热强化技术综述
赵兰
王国珍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缩放管内带衰减性自旋流的复合强化传热研究
李喜玉
邓先和
陈庆辉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缩放平行板间插入旋流片的复合强化传热
何兆红
邓先和
管志樟
李志武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粗糙管换热器带自旋流的复合强化传热技术
邓先和
洪蒙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层流传热中有效传热温差的改善及复合强化传热
邓先和
洪宇翔
刘海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进口轴向叶片旋流器与螺旋槽管的管内复合强化传热
吴慧英
程惠尔
周强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纵向流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与发展
吴金星
魏新利
董其伍
刘敏珊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2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高黏度流体的传热强化研究进展
丁聪
高学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管内旋流场综合性能研究进展
于欢
彭德其
田清
隆香花
叶磊
邓斌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