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阳明心学兴起与复古文学迁变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承丹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2-99,共8页
明代中期,阳明心学乘理学之衰而兴起,对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明代文学复古思潮因为阳明心学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代表人物有前七子的徐祯卿、郑善夫和后七子的屠隆。徐祯卿受到王阳明个人的感召,趋向心学,但文学复古主张... 明代中期,阳明心学乘理学之衰而兴起,对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明代文学复古思潮因为阳明心学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代表人物有前七子的徐祯卿、郑善夫和后七子的屠隆。徐祯卿受到王阳明个人的感召,趋向心学,但文学复古主张并未发生太大的改易;郑善夫接受了阳明心学思想,直接波及其文学创作和理论主张;屠隆接受阳明心学思想而走出复古阵营,甚至加入到以心学理论武装的文学革新派的队伍中。徐祯卿、郑善夫和屠隆的例子,充分显示出阳明心学的兴起、繁荣与明代复古文学潮流迁变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兴起 复古文学 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何以“复古”——兼谈鲁迅早期的复古文学观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海洋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26,共11页
鲁迅留日时期深受章太炎“复古”观念的影响,这与五四时期他所持的“反复古”的新文化立场有较大的歧异。对鲁迅早期“复古”观发生的学术史、文学史、思想史进行考察,可知晚清“国粹派”的文化复古主义对鲁迅等留日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 鲁迅留日时期深受章太炎“复古”观念的影响,这与五四时期他所持的“反复古”的新文化立场有较大的歧异。对鲁迅早期“复古”观发生的学术史、文学史、思想史进行考察,可知晚清“国粹派”的文化复古主义对鲁迅等留日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影响。鲁迅早期的复古观具有鲜明的进化论色彩,力图在“复古”与“西化”间取调和的立场;同时在日本国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鲁迅早期的国民性思想开始形成。鲁迅发起的“新生”运动是对其复古理念的践履,在其文言文章、小说翻译中承接了自欧洲文艺复兴以降“人的发现”的精神脉络,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文中鲁迅所采用的语言是一种古奥的文辞,在复古实践中尝试创造一种新的民族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国粹派 文学复古 国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史观与复古旨归 被引量:1
3
作者 黄鹏程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20,159,共12页
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复古与立身志意融合统一。首先,浙东文人以体、法浑融的三代之文为起点,建构起宗经、尊古而审时的文学史观,“文”的历时叙述与“时”的现实关切紧密结合。其次,浙东文人聚焦古律之变,提倡诗歌音调的尚古。尊尚... 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复古与立身志意融合统一。首先,浙东文人以体、法浑融的三代之文为起点,建构起宗经、尊古而审时的文学史观,“文”的历时叙述与“时”的现实关切紧密结合。其次,浙东文人聚焦古律之变,提倡诗歌音调的尚古。尊尚古体诗的创作风气与讲求协和音调、反对诗歌律化的理论旨趣相辅相成,寄寓了浙东文人的政治理想。再次,浙东文人的立身志意与文学正变观念相互交织,君子之志彰显文学师古的主体价值,形成“人”与“文”的精神同构。最后,“流而为文人”、正变诗风、复古气象等论说,关涉明代文学复古路径的意、辞分衍。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复古与明中后期转向审美化、精细化的文学复古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之际 浙东文人 文学史观 文学复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与儒学复兴 被引量:9
4
作者 史小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5-110,共6页
中国文学复古运动与儒学复兴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同唐代古文运动一样 ,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也具有复兴文学和儒学的双重目的 ,具体表现在他们对明中叶士风与学风的反对、对宋明理学的弊端及理学家文艺观念的不满上。如果说其中某些... 中国文学复古运动与儒学复兴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同唐代古文运动一样 ,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也具有复兴文学和儒学的双重目的 ,具体表现在他们对明中叶士风与学风的反对、对宋明理学的弊端及理学家文艺观念的不满上。如果说其中某些人具有了“反理学”的倾向 ,那也只是在儒学范围内 ,在尊重周、程、张、朱等理学大师的前提下 ,作了一些批评和修正 ,呈现出向孔孟原始儒学回归的迹象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松动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子派 程朱理学 李梦阳 向景明 康海 王廷相 明代 文学复古运动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复古与儒学复兴──中国文学复古现象论略 被引量:3
5
作者 史小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9-134,共6页
关键词 文学复古 儒学复兴 古文运动 中国文学 全唐文 柳宗元 文学观念 复兴儒学 现象论 文学复古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的文学复古与史学复兴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德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4-178,共5页
明代的文学复古是一个复杂的文学运动,值得我们从多个层面上进行探讨。明代的文学复古在展开过程中突出了对史学资源的借鉴,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突出史传文学的核心地位,反对理学对文学和史学的干预,强调文史在文辞和叙事上的相通性,建... 明代的文学复古是一个复杂的文学运动,值得我们从多个层面上进行探讨。明代的文学复古在展开过程中突出了对史学资源的借鉴,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突出史传文学的核心地位,反对理学对文学和史学的干预,强调文史在文辞和叙事上的相通性,建立了以理、事、辞为核心的复古理论。而史学文学化和心学化史学观的形成,则最终导致文学复古运动走向式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复古 经史之别 理事之争 文辞与叙事 文辞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古思潮与文体意识——唐代古文运动与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的文体学省察 被引量:4
7
作者 史小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8-103,共6页
复古思潮与文体意识密切相关 ,复古者文体意识的强弱不仅影响其自身的理论及创作 ,而且也制约着复古运动的基本走向。以韩愈为代表的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们的文体意识相对较弱 ,能够推陈出新 ;而明代七子派文人的文体意识则过于强烈 ,循... 复古思潮与文体意识密切相关 ,复古者文体意识的强弱不仅影响其自身的理论及创作 ,而且也制约着复古运动的基本走向。以韩愈为代表的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们的文体意识相对较弱 ,能够推陈出新 ;而明代七子派文人的文体意识则过于强烈 ,循规蹈矩 ,模拟成风。二者在文体的创新与守成上各居一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古思潮 文体意识 古文运动 七子派 文学复古 中国 古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慎的文学观及其对复古派的抗争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朝正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33-139,共7页
杨慎的文学观及其对复古派的抗争李朝正有明一代,历经267年,而文学派别之多、门户之见之深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文学的复古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斗争的激烈与持久旷古少见。文学派别在明代较多,撮其要者即有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 杨慎的文学观及其对复古派的抗争李朝正有明一代,历经267年,而文学派别之多、门户之见之深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文学的复古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斗争的激烈与持久旷古少见。文学派别在明代较多,撮其要者即有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复古 文学 茶陵派 前七子 李东阳 文学主张 云南 何景明 文学复古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当代语境回望章太炎的“文学复古” 被引量:1
9
作者 陈雪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2-144,共3页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国际研讨会于 2 0 0 1年 8月 4日至 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与中文系联合举办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和清华大学外语系协办。来自美国...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国际研讨会于 2 0 0 1年 8月 4日至 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与中文系联合举办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和清华大学外语系协办。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日本、比利时、新加坡、澳大利亚、南非等各国代表 ,与中国各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代表 ,一同就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当代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会议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撷取部分与会学者的发言纪要编辑了这组笔谈。  在全球化时代中 ,文学研究既包含全球性因素也包含地域性因素。来自一种文化的文学作品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处身于另一种文化的人们理解和说明的问题被提了出来。面对这些困难 ,全球化的文学研究应向人类学的小心谨慎和精益求精学习。全球区域化将成为未来几年里文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在新的高科技的电信王国中 ,文学和文学批评存在的理由是人类情感表现的需要 ,而不决定于媒体的改变 ,媒体与文学、哲学是相互作用的 ,现在和将来的媒体因为有文学、哲学给它提供改造的内容 ,媒体才变得丰富多彩 ,媒体也改造文学 ,使文学发生新的变化。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的建设 ,必须以现代性思想为指导原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 章太炎 "文学复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秦汉文特质:从经史之学到文学复古文章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兴燕 杨遇青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104-110,共7页
康海的文学思想与当时陕西、河南学人马理、吕柟、崔铣等的经史学术思想彼此呼应,表现出"融经筑史"的特质,对文学复古运动"文必秦汉"思想的确立有重要的影响。康海承继先秦两汉经史传统,奉行"文章根本六经&qu... 康海的文学思想与当时陕西、河南学人马理、吕柟、崔铣等的经史学术思想彼此呼应,表现出"融经筑史"的特质,对文学复古运动"文必秦汉"思想的确立有重要的影响。康海承继先秦两汉经史传统,奉行"文章根本六经"的文章观,其"宗经而子史"的创作趋向表现在学习古文的经历与推崇周公孔孟之文两方面;而复古派的拟先秦两汉文特质与其一致:表现为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和经世致用的实用特质;接续先秦古文生命元气的性情之真与慷慨气骨;古朴、简重、笃实的文风。这一时期在陕西文人群体中兴起拟先秦两汉文写作高潮,地方志、族谱撰著也颇为可观,体现了"宗经而子史"的原则和先秦两汉文风的显著影响。经史之学与文学复古文章观桴鼓相应,构筑了文学复古运动发展的底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复古 经史之学 秦汉文 康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子派文学复古理论的再认识 被引量:3
11
作者 谢旭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6-130,共5页
关于明代"七子"派复古运动,学界向来纠缠不清,褒贬不一,特别是自明代以后,七子的复古理论一直为世人所误解,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七子的复古理论,是研究七子文学理论的关键。七子派文学复古理论的实质就是反对以程朱理学... 关于明代"七子"派复古运动,学界向来纠缠不清,褒贬不一,特别是自明代以后,七子的复古理论一直为世人所误解,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七子的复古理论,是研究七子文学理论的关键。七子派文学复古理论的实质就是反对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学,七子派复古的目的就在于对于文学创作中的理学化倾向进行去魅,从而恢复情感在文学中的价值,可以说,重情就是七子派文学复古理论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子派 文学复古理论 再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代徽州的文学复古思潮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昌云 张迪迪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3-158,共6页
伴随着徽商的崛起和七子派文学思想的传入,长期闭塞保守的徽州区域于嘉靖、万历、崇祯朝掀起三次文学复古浪潮。它们虽是席卷全国、浩荡持久的前后七子派和复社、几社文学复古运动的余响和尾声,徽州文人却能借势发力,在修正完善复古理... 伴随着徽商的崛起和七子派文学思想的传入,长期闭塞保守的徽州区域于嘉靖、万历、崇祯朝掀起三次文学复古浪潮。它们虽是席卷全国、浩荡持久的前后七子派和复社、几社文学复古运动的余响和尾声,徽州文人却能借势发力,在修正完善复古理论、扩大复古影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迎来本土文学的盛世。由于主将汪道昆离世和政局恶化,盛行百年的明代徽州文学复古思潮于万历后期逐渐衰微,骨干成员思想转向呈多元化态势。明代徽州文学复古思潮的盛衰消长鲜明地折射出时代文艺思潮的演变与转向轨迹,在区域文化史和明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 文学复古 七子派 汪道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省曾文学复古观诠论——以其与王阳明、李梦阳的思想交涉为中心 被引量:1
13
作者 贺玉洁 杨遇青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4期101-107,共7页
明代中叶,文坛风会流衍变迁,以复古求新变成为此期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吴中文人黄省曾,博学好古,以古文辞名世。他拜师问道于王阳明,千里论文于李梦阳,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不复古文,安复古道”,将恢复儒家道统视为此期古文复兴的内涵与... 明代中叶,文坛风会流衍变迁,以复古求新变成为此期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吴中文人黄省曾,博学好古,以古文辞名世。他拜师问道于王阳明,千里论文于李梦阳,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不复古文,安复古道”,将恢复儒家道统视为此期古文复兴的内涵与旨归。其最终确立的文章性道说,是阳明心学与复古文学相融通的一次有益的理论实践,也是对传统的“文以载道”观的重新判释与运用,对明代文学史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省曾 王阳明 李梦阳 文学复古 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外文学“复古运动”比较论
14
作者 张应松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57-62,共6页
中外文学”复古运动”的实质大不相同:发生的背景和目的不同;性质、指导思想、内容不同;影响和后果不同。欧洲文学史上的“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向封建宗教势力进行的一次战斗,其目的是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具有进步的意义... 中外文学”复古运动”的实质大不相同:发生的背景和目的不同;性质、指导思想、内容不同;影响和后果不同。欧洲文学史上的“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向封建宗教势力进行的一次战斗,其目的是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具有进步的意义。中国文学史上的“复古运动”是封建文人为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复古运动” 实质 背景 目的 性质 指导思想 内容 后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文学感物论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德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4-158,共5页
感物论是一个有关文学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发生的概念,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理论之一。明代感物论经历了三个阶段:明初感物论思想深受理学影响,以理、道为文学发生的起点,形成了以心、物、理为主体的感物理论,并通过对"比德"... 感物论是一个有关文学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发生的概念,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理论之一。明代感物论经历了三个阶段:明初感物论思想深受理学影响,以理、道为文学发生的起点,形成了以心、物、理为主体的感物理论,并通过对"比德"说的改造和贯彻产生了巨大影响。明中期的复古文学则从反对理学出发,形成了以心、物、情为主体的感物理论,强调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干预,以积极的理想主义精神投身现实。晚明的感物论受到心学的巨大影响,突出心灵在文学创作中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抛弃现实,而是既执着于现世,又强调心灵的超越,从而形成了以心、物、境为主体的感物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 理学 文学复古 心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隋唐反审美的文学思潮
16
作者 刘朝谦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09-115,共7页
隋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创作的高峰时期,但在理论领域,与魏晋六朝相比较,不能不说处于低谷。理论陡然滑坡的一个主要标志在于唯儒家政治、反文学艺术、反审美的思潮的汹涌于世。至于隋唐创作在各历史阶段的发展不平衡,则主要与儒家诗教... 隋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创作的高峰时期,但在理论领域,与魏晋六朝相比较,不能不说处于低谷。理论陡然滑坡的一个主要标志在于唯儒家政治、反文学艺术、反审美的思潮的汹涌于世。至于隋唐创作在各历史阶段的发展不平衡,则主要与儒家诗教和明道、宗经、征圣的观念自中唐以来尤其成为一大批作家的文学本体论相关。隋唐反审美的文学思潮是以魏晋六朝文学的审美自觉为鹄的的。自曹丕重申汉代扬雄的观点,提出“诗赋欲丽”主张,人们即已认识到文学语言是一种审美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思潮 文学复古 隋唐 审美自觉 发展不平衡 文学本体论 魏晋六朝 儒家诗教 中国古代文学 韩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朝文学的性质与地位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建江 《齐鲁学刊》 CSSCI 1995年第6期84-87,共4页
北朝文学的性质与地位周建江对于北朝文学,过去,我们常常将之附属于南朝文学的范畴里,谈及北朝文学也只看重其受到南朝文学影响的那部分,文学家也只强调由南入北者;如果单就北朝的本土文学而言,也只是集中在它的民歌及《水经注》... 北朝文学的性质与地位周建江对于北朝文学,过去,我们常常将之附属于南朝文学的范畴里,谈及北朝文学也只看重其受到南朝文学影响的那部分,文学家也只强调由南入北者;如果单就北朝的本土文学而言,也只是集中在它的民歌及《水经注》等篇章,其它部分则不提及,似乎北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文学 少数民族 南朝文学 文学复古运动 文学表现 唐代文学 时代精神 民族文学 《水经注》 复古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家复归意识美学蕴涵的现代阐释
18
作者 刘绍瑾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54-258,共5页
中国文艺思想史上复古意识极为浓烈,文艺上的退化史观极为盛行。在许多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家看来,朴散、法立的文化历史是一部诗性精神日渐凋落、艺术灵性益发枯萎的历史。后世复古诗学所描述的晋、宋以来"真朴渐漓"、"淳... 中国文艺思想史上复古意识极为浓烈,文艺上的退化史观极为盛行。在许多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家看来,朴散、法立的文化历史是一部诗性精神日渐凋落、艺术灵性益发枯萎的历史。后世复古诗学所描述的晋、宋以来"真朴渐漓"、"淳朴愈散"这一诗歌淳朴浑融境界日渐散失的诗史观,就是老子"朴散则为器"的"历史哲学"在诗学中的移植。而严羽、七子派所崇尚的"气象混沌",亦更多的沿袭了道家浑一不分、混沌未凿的元古精神。老庄所称道的"朴"、"混芒"、"浑沌"、"大",就是其复古诗学所称"气象混沌"的文化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思想史 道家复归意识 生态美学 复古文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杜甫题材的戏曲重构 被引量:7
19
作者 杜桂萍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0-65,共16页
杜甫及其诗歌作品自金元时代进入戏曲文本,历明清而不衰,形成了戏曲创作领域的尊杜现象。杜甫曲江游春、浣花溪生活最为戏曲作家属意,诗歌作品以《饮中八仙歌》被隐括为戏曲者最多。借助杂剧、传奇为主要形式的戏曲阐释,杜甫形象从潇洒... 杜甫及其诗歌作品自金元时代进入戏曲文本,历明清而不衰,形成了戏曲创作领域的尊杜现象。杜甫曲江游春、浣花溪生活最为戏曲作家属意,诗歌作品以《饮中八仙歌》被隐括为戏曲者最多。借助杂剧、传奇为主要形式的戏曲阐释,杜甫形象从潇洒闲适的才子逐渐向积极进取的儒生贤臣转换,"才"始终是被关注的重点,内涵不断扩大,与之相得益彰的"情"则逐渐失去了疏狂、倨傲之特点,日益被符合礼教的雅正之旨所规约。戏曲尊杜与明清时期起伏不绝的复古思潮彼此影响,戏曲文本以独特的载体方式反映了诗坛趣尚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宗唐 元明清戏曲 文学复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四方新声到弦索官腔——“中原音韵”与元季明初南北曲的消长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舜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0-150,162,共12页
自元一统以来,南北新声大炽,周德清力黜《广韵》,而有意依托北曲重构新的音韵系统,使之跻身为"中原雅音",并明确标举北乐府为一代正音,南曲不过亡国之音。这一南北之争直接反映了元代文学复古思潮的消长,而与当时史学、道学... 自元一统以来,南北新声大炽,周德清力黜《广韵》,而有意依托北曲重构新的音韵系统,使之跻身为"中原雅音",并明确标举北乐府为一代正音,南曲不过亡国之音。这一南北之争直接反映了元代文学复古思潮的消长,而与当时史学、道学的辨统论密切相关,并最终影响了明初的礼乐制作,以北曲为主、兼采南曲的弦索官腔开始一统天下,并于永宣时臻于极盛。然而,当时杨维桢明确反对视今乐府为治世之音而鼓吹性灵,刘基等人更借追慕南曲隐讽时政,却已肇示了明中叶以来新一轮的考音定律,以及南曲最终的全面繁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 文学复古 乐府论 中原音韵 弦索官腔 北曲与南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