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复叠制冷系统的组分在线测量方法
1
作者 李银龙 景栋梁 +1 位作者 刘国强 晏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147,共9页
针对自复叠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组分浓度难以实时连续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混合工质循环浓度在线测量方法,用于精确测量系统内组分循环浓度、热力学参数及系统能效。在线测量方法基于系统内部件的组分、质量和能量守恒关系,基于温度、... 针对自复叠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组分浓度难以实时连续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混合工质循环浓度在线测量方法,用于精确测量系统内组分循环浓度、热力学参数及系统能效。在线测量方法基于系统内部件的组分、质量和能量守恒关系,基于温度、压力、流量数据测量组分循环浓度。搭建自复叠制冷系统实验平台,在柜内温度-58.6~-40.4℃的实验工况下验证了在线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并与气相色谱单时静态采样方法对比验证组分在线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组分的关键参数,实验测试值与在线测量值偏差小于3 K,组分循环浓度的在线测量值与气相色谱采样测量值对比最大偏差为4.45%。不确定度计算结果显示,组分循环浓度的在线测量不确定度低于2.0%,能效比和制冷量的在线测量不确定度低于7.5%。所提在线测量方法能够准确预测自复叠制冷系统的组分循环浓度,与气相色谱单时静态采样相比,可获取组分浓度的动态连续变化趋势,为从组分层面深入分析混合工质热力系统的性能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叠制冷系统 在线测量方法 混合工质 循环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134a/CO_2复叠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沈九兵 胡斌 +2 位作者 邱建伟 曹锋 邢子文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63,共5页
针对R134a/CO2复叠制冷系统搭建实验台,研究不同工况下系统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考查了压缩机效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与传统R404A系统性能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在高温级冷凝温度48℃,低温级蒸发温度-30℃,冷凝蒸发器传热温差为3℃的工况... 针对R134a/CO2复叠制冷系统搭建实验台,研究不同工况下系统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考查了压缩机效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与传统R404A系统性能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在高温级冷凝温度48℃,低温级蒸发温度-30℃,冷凝蒸发器传热温差为3℃的工况下,CO2冷凝温度为-2℃时系统COP出现最大值,并在最优值±5℃内系统性能变化不大;不同实验工况下,CO2压缩机绝热效率最大偏差不超过4%,影响系统制冷量的主要因素是压缩机的容积效率;相同工况下,R134a/CO2复叠制冷系统性能可比常规R404A系统性能高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叠制冷系统 实验研究 R134A 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复叠制冷系统4种组分配比性能 被引量:5
3
作者 芮胜军 张华 +1 位作者 董彬 梁坤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30-1836,共7页
自动复叠制冷在小型制冷低温装置中有较强的应用优势,它能制取氮气液化温度77 K到常规单机压缩制冷温度230 K温区。针对三级自动复叠制冷系统非共沸混合制冷工质不同组分配比进行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了R600a、R23和R14混合制冷剂4种组分配... 自动复叠制冷在小型制冷低温装置中有较强的应用优势,它能制取氮气液化温度77 K到常规单机压缩制冷温度230 K温区。针对三级自动复叠制冷系统非共沸混合制冷工质不同组分配比进行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了R600a、R23和R14混合制冷剂4种组分配比35/35/30、35/30/35、30/35/35和35/25/40,根据压缩机的运行工况和蒸发器的降温特性可以得到4种配比的各项运行性能参数比较接近,组分配比35/30/35的蒸发温度较低。蒸发器设计冷负荷为60 W,设计蒸发温度为180 K,低温冷柜内的蒸发温度最低可以达到并稳定在175 K。根据两种组分配比35/35/30和35/30/35在不同冷负荷时的蒸发器制冷特性实验研究,组分配比35/30/35的最高COP为8.47%;组分配比35/35/30的最高COP为1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叠制冷系统 R600a/R23/R14 组分配比 非共沸 混合工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复叠制冷系统初探 被引量:26
4
作者 杜垲 廖开蒙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3,共5页
自然复叠制冷系统是一种采用多元混合工质的制冷系统 ,它使用单台压缩机 ,通过自然分离、多级复叠的方法 ,在高沸点组分和低沸点组分之间实现了复叠 ,达到了制取低温的目的。详细介绍了自然复叠制冷系统的原理 ,将自然复叠循环与单级压... 自然复叠制冷系统是一种采用多元混合工质的制冷系统 ,它使用单台压缩机 ,通过自然分离、多级复叠的方法 ,在高沸点组分和低沸点组分之间实现了复叠 ,达到了制取低温的目的。详细介绍了自然复叠制冷系统的原理 ,将自然复叠循环与单级压缩、双级压缩、复叠式进行了分析比较 ,指出了自然复叠循环的优势。文中给出了自然复叠制冷系统的优化原则 ,并将用CFC作制冷剂的自然复叠循环的计算结果和两级压缩循环、复叠循环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对用非CFC物质作制冷剂的自然复叠制冷系统和适用于低温领域的自然复叠制冷系统进行了分析 ,说明自然复叠制冷系统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复叠制冷系统 多元混合工质 工作原理 制冷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叠制冷系统热力分析与冷凝蒸发器冷凝温度的优化 被引量:5
5
作者 余晓明 冯熙 +1 位作者 李金峰 申文军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3-78,68,共7页
对CO2/NH3复叠制冷系统进行合理的假设,并将与压比有关的压缩机等熵效率拟合公式引用到计算中,其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的比较好。通过热力分析,可知系统各主要部件由不可逆而多消耗的附加功在不同的Tcas_c下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 对CO2/NH3复叠制冷系统进行合理的假设,并将与压比有关的压缩机等熵效率拟合公式引用到计算中,其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的比较好。通过热力分析,可知系统各主要部件由不可逆而多消耗的附加功在不同的Tcas_c下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拟合出以Te、Tc和ΔT为自变量的最优Tcas_c及相应COPmax数学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NH3 复叠制冷系统 热力分析 优化 性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常用自然复叠制冷系统的设计与特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余华明 徐言生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6-79,60,共5页
对使用R134a/R23混合制冷剂的三种常用自然复叠制冷系统进行了设计,比较分析了这三种系统的蒸发温度、COP、压缩机排气温度等运行参数特性,并研究了在制冷剂配比改变、蒸发温度改变时三种系统的变化特性。对这三种系统特性的掌握将有利... 对使用R134a/R23混合制冷剂的三种常用自然复叠制冷系统进行了设计,比较分析了这三种系统的蒸发温度、COP、压缩机排气温度等运行参数特性,并研究了在制冷剂配比改变、蒸发温度改变时三种系统的变化特性。对这三种系统特性的掌握将有利于自然复叠系统的选型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复叠制冷系统 混合制冷 设计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量调节比对变容量复叠制冷系统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申江 郝嘉临 +1 位作者 赵瑞杰 魏国东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6-41,49,共7页
通过对变容量复叠制冷系统建立容量调节模型、涡旋压缩机数学模型,分析了容量调节比、低温级蒸发温度、低温级冷凝温度、中间换热温差和高温级冷凝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在低温级蒸发温度相同、制冷量相近的条件下,与定容... 通过对变容量复叠制冷系统建立容量调节模型、涡旋压缩机数学模型,分析了容量调节比、低温级蒸发温度、低温级冷凝温度、中间换热温差和高温级冷凝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在低温级蒸发温度相同、制冷量相近的条件下,与定容和数码压缩机容量接近的系统相比,小排量定容压缩机系统性能更加优异;当低温级蒸发温度下降时,系统COP的降幅随容量调节比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在高温级冷凝温度一定时,系统COP随容量调节比的增大呈波动变化;当低温容量调节比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最佳低温级冷凝温度;在中间换热温差较大时,系统COP随容量调节比增大呈波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量调节比 变容量复叠制冷系统 涡旋压缩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0K四级自动复叠制冷系统设计
8
作者 张蓓 时阳 +1 位作者 王家凯 王志民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40,共4页
为获得150 K的低温,提出一种四级自动复叠制冷系统的设计,选择R134a/R23/R14/R50非共沸混合工质作制冷剂。通过NIST软件对混合工质热力参数用进行计算,根据文献和经验公式对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换热器进行计算和选型。
关键词 自动复叠制冷系统 系统设计 混合工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复叠制冷系统与载冷剂制冷系统适用范围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田雅芬 赵兆瑞 +3 位作者 邢子文 杨一凡 马进 于志强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29,共8页
鉴于自然工质制冷剂具有优良的环保特性,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CO_2与NH3被视为是最适合且最有潜力的自然工质。在冷冻冷藏领域,工业界和学术界使用最为广泛的制冷系统——NH3/CO_2复叠制冷系统与NH3压缩CO_... 鉴于自然工质制冷剂具有优良的环保特性,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CO_2与NH3被视为是最适合且最有潜力的自然工质。在冷冻冷藏领域,工业界和学术界使用最为广泛的制冷系统——NH3/CO_2复叠制冷系统与NH3压缩CO_2载冷剂制冷系统,这两种系统应用的工况范围并没有得到清晰而广泛的共识。对此,本文在常规商业冷冻冷藏应用温度区间内,分别对NH3/CO_2复叠制冷系统及NH3压缩CO_2载冷剂制冷系统的制冷性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条件,得出CO_2复叠制冷系统与载冷剂制冷系统各自适合的工作范围,旨在为CO_2制冷系统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在需求蒸发温度低于-25℃的场合宜采用NH3/CO_2复叠制冷系统作为供冷系统,并且对于CO_2压缩机,最高吸气压力应不小于1.97 MPa,CO_2压缩机的最高允许排气压力也应大于4.07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复叠制冷系统 CO2载冷剂制冷系统 适用范围 自然工质 制冷性能 CO2压缩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134a/R23复叠制冷系统级间容量比的优化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乔亦圆 杨东方 +1 位作者 曹锋 黄振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4-110,共7页
为了提高复叠制冷系统的性能以及优化系统设计时各循环压缩机的匹配问题,提出了无量纲参数——级间容量比,即低温循环压缩机进口处的体积流量与高温循环压缩机进口处的体积流量之比。建立了复叠制冷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级间容量比对... 为了提高复叠制冷系统的性能以及优化系统设计时各循环压缩机的匹配问题,提出了无量纲参数——级间容量比,即低温循环压缩机进口处的体积流量与高温循环压缩机进口处的体积流量之比。建立了复叠制冷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级间容量比对中间温度和系统性能系数(COP)的影响,并在蒸发温度为-75^-55℃、冷凝温度为20~50℃及复叠温差为5~13℃的各种工况下,探究了最优级间容量比与工况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若级间容量比增加,则中间温度增加,COP先增加后缓慢减小,存在使COP最大的最优级间容量比;工况温度对COP的影响大于级间容量比对COP的影响,随冷凝温度上升,最优级间容量增大,蒸发温度上升,最优级间容量比增大;复叠温差增大,最优级间容量比减小;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及复叠温差平均每上升10℃,最优级间容量比变化范围为0.1~0.2。由工况参数和最优级间容量比的计算结果拟合得到了优化关联式,其计算思路和结果分析可为实际设计中各循环压缩机排量的选型匹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叠制冷系统 压缩机匹配 变工况分析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热器与制冷工质对复叠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梁政 申江 韩思雨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5-70,86,共7页
建立了复叠制冷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对比分析了低温级冷凝温度、高温级冷凝温度以及回热器位置对R449A/CO2、NH3/CO2、R404A/CO23种复叠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低温级蒸发温度下,NH3/CO2系统的最佳低温级冷凝温度低于R449A/CO2... 建立了复叠制冷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对比分析了低温级冷凝温度、高温级冷凝温度以及回热器位置对R449A/CO2、NH3/CO2、R404A/CO23种复叠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低温级蒸发温度下,NH3/CO2系统的最佳低温级冷凝温度低于R449A/CO2和R404A/CO2系统的,NH3/CO2系统的最佳性能系数COP与R449A/CO2的相差约2%,大幅高于R404A/CO2系统的;复叠系统的CO2低温级设置回热器会使系统性能降低,而高温级设置回热器,R449A/CO2和NH3/CO2系统的性能下降,R404A/CO2系统的性能提高。R449A在复叠制冷系统中性能优良,可作为低GWP冷媒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叠制冷系统 热力学模型 性能对比 回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季节工况下变转速NH_(3)/CO_(2)复叠制冷系统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叶梦莹 顾众 谢晶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4-109,116,共7页
目的:研究在不同季节工况、蒸发温度为25℃条件下,高温压缩机转速对NH_(3)/CO_(2)复叠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方法:建立NH_(3)/CO_(2)复叠制冷系统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计算分析高温压缩机转速与系统高温蒸发温度、高温排气温度、中间温度... 目的:研究在不同季节工况、蒸发温度为25℃条件下,高温压缩机转速对NH_(3)/CO_(2)复叠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方法:建立NH_(3)/CO_(2)复叠制冷系统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计算分析高温压缩机转速与系统高温蒸发温度、高温排气温度、中间温度、高温压缩机功率、制冷量、性能系数的变化关系。结果:仿真模型对制冷量的预测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4.1%。高温压缩机转速从2300 r/min增至3300 r/min,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工况下的制冷量分别提升了31.7%,41.7%,33.9%,25.2%,且在低转速范围内冬季制冷量最高;高温压缩机功率呈两段式上升趋势,提升了40%~45%。结论:存在使得性能系数最大的最佳高温压缩机转速。基于系统对不同季节工况的适应性问题,提出了变转速NH_(3)/CO_(2)复叠制冷系统方案,与定转速系统相比每年可减少19.9%耗电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叠制冷系统 压缩机 变转速 季节 循环性能 NH_(3) C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23/R134a自然复叠制冷系统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黎立新 王玉珏 +1 位作者 季建刚 倪海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8-62,79,共6页
对自然复叠制冷系统制冷剂选择、循环流程设计以及热力计算进行了研究,建立了R23/R134a自然复叠制冷系统实验装置。自然复叠非共沸制冷剂的沸点间距按大致等分的原则选择,一般沸点间距40~80℃。研究指出完成自然复叠制冷循环热力计算... 对自然复叠制冷系统制冷剂选择、循环流程设计以及热力计算进行了研究,建立了R23/R134a自然复叠制冷系统实验装置。自然复叠非共沸制冷剂的沸点间距按大致等分的原则选择,一般沸点间距40~80℃。研究指出完成自然复叠制冷循环热力计算需要已知以下4个重要参数:冷凝温度、蒸发温度,以及冷凝压力、蒸发压力、浓度3个参数中的2个参数。制冷循环流程设计时,增加分凝器,可以提高低温回路制冷剂浓度;在低温回路节流阀加延时开关,可以缩短自然复叠制冷装置启动时间。R23/R134自然复叠制冷系统实验装置,最低蒸发温度达到-55℃左右,合适的R23/R134a充注浓度约在29.4%~41%之间。研究结果对自然复叠制冷系统的产品设计过程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学 自然复叠制冷系统 热力计算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叠制冷系统技术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宗萌 刘利 +1 位作者 杨启超 李连生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4-72,共9页
为进一步提高复叠制冷系统的热力性能并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对复叠制冷系统的关键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整理并分析了制冷剂工质对的选择,总结了冷凝蒸发器和压缩机的选型和节能发展方向,指出采用虹吸制冷剂冷却压缩机电机和润滑油方... 为进一步提高复叠制冷系统的热力性能并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对复叠制冷系统的关键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整理并分析了制冷剂工质对的选择,总结了冷凝蒸发器和压缩机的选型和节能发展方向,指出采用虹吸制冷剂冷却压缩机电机和润滑油方法,其可使系统的COP值提高约5.76%,并对系统结构整体优化及回热器、喷射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论述,归纳了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的措施,探讨了复叠系统和载冷系统相结合的复合制冷形式,指出通过提高载冷段的蒸发温度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并展望了复叠制冷系统进一步发展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叠制冷系统 制冷剂工质对 系统优化 制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实际压缩效率的NH_(3)/CO_(2)复叠制冷系统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利 李连生 +3 位作者 杨启超 吴家伟 张永立 张希良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25,共8页
为优化复叠制冷系统的运行参数,本文对NH_(3)/CO_(2)复叠制冷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搭建了NH_(3)/CO_(2)复叠制冷系统实验台,获得了部分工况点的实验数据,并与采用不同压缩机等熵效率经验公式的热力学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及误差分析,最终... 为优化复叠制冷系统的运行参数,本文对NH_(3)/CO_(2)复叠制冷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搭建了NH_(3)/CO_(2)复叠制冷系统实验台,获得了部分工况点的实验数据,并与采用不同压缩机等熵效率经验公式的热力学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及误差分析,最终采用与实验数据相吻合的压缩机等熵效率经验公式,对系统的最大性能系数、最佳中间温度及最优级间容量比随系统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复叠传热温差、高低温回路过冷度及过热度的变化进行了多工况下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蒸发温度对最大性能系数及最佳中间温度的影响最大,蒸发温度每增加5℃,系统最大性能系数提高约18.5%,最佳中间温度升高约2.23℃;冷凝温度对最优级间容量比的影响最大,冷凝温度每提高5℃,最优级间容量比增大约6.34%,而低温回路过热度对最优级间容量比的影响最小。建立了性能参数与工况的关联拟合公式,可为复叠制冷系统的优化运行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机等熵效率 复叠制冷系统 热力学分析 最优级间容量比 最佳中间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134a/CO_2复叠式制冷系统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军 王铁军 +1 位作者 唐景春 廖星东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88-890,948,共4页
文章介绍了R134a/CO2复叠式制冷系统结构、原理,建立了复叠式系统性能计算的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的CO2蒸发温度、R134a冷凝温度及冷凝蒸发器传热温差等循环参数变化对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显示,该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COP随CO2... 文章介绍了R134a/CO2复叠式制冷系统结构、原理,建立了复叠式系统性能计算的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的CO2蒸发温度、R134a冷凝温度及冷凝蒸发器传热温差等循环参数变化对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显示,该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COP随CO2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R134a冷凝温度的升高及冷凝蒸发器传热温差增大而减小;结合研发环保型商业冷冻冷藏设备的需求,探寻在设定的应用条件下,制冷系统循环参数的变化关系及最优匹配,研究得到CO2冷凝温度为-3℃,高、低温级质量流量比为2.2,系统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系统 模拟研究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R170混合物作为复叠式制冷系统低温环路制冷剂的性能 被引量:9
17
作者 牛宝联 张于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55-561,共7页
针对CO2/R170混合物在复叠式制冷系统低温环路使用的工况,建立了固液平衡和汽液平衡的数学模型,决定了保证混合物在较低温度下不结晶的配比。在一定的配比范围内对混合物进行了循环性能和可燃性分析。研究了混合物配比对循环性能参数和... 针对CO2/R170混合物在复叠式制冷系统低温环路使用的工况,建立了固液平衡和汽液平衡的数学模型,决定了保证混合物在较低温度下不结晶的配比。在一定的配比范围内对混合物进行了循环性能和可燃性分析。研究了混合物配比对循环性能参数和可燃性的影响,以及中间温度在高温环路使用R290、低温环路使用CO2/R170混合物时,复叠式制冷系统整体制冷系数(COP)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这种混合物适宜作为复叠式制冷系统低温环路的制冷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工质 制冷系统 混合制冷 回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热器对复叠式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宁静红 曾凡星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0-63,76,共5页
通过分析回热器对R290/CO2、NH3/CO2、R404A/CO2三种复叠式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得出在一定的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和冷凝蒸发器传热温差下,回热循环能提高R290/CO2、R404A/CO2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且当回热器效率大于0.31时,R290/CO... 通过分析回热器对R290/CO2、NH3/CO2、R404A/CO2三种复叠式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得出在一定的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和冷凝蒸发器传热温差下,回热循环能提高R290/CO2、R404A/CO2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且当回热器效率大于0.31时,R290/CO2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超过NH3/CO2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减少R290/CO2、NH3/CO2、R404A/CO2复叠式制冷系统中高温循环制冷剂的充注量,从而提高复叠式制冷系统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热器 过热度 制冷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叠式制冷系统低温环路制冷剂R744(CO2)/R290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新禹 牛宝联 徐杰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7-70,共4页
针对工质R13的替代研究,提出了一种非共沸混合工质55%R744(CO2)/45%R290作为复叠式制冷系统低温环路的制冷剂,并在复叠式制冷实验台上进行了不同蒸发器进口温度的实验及分析.通过将该工质在各工况下的实验结论与相应工况下R13的实验结... 针对工质R13的替代研究,提出了一种非共沸混合工质55%R744(CO2)/45%R290作为复叠式制冷系统低温环路的制冷剂,并在复叠式制冷实验台上进行了不同蒸发器进口温度的实验及分析.通过将该工质在各工况下的实验结论与相应工况下R13的实验结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该物质的制冷量和制冷系数均高于R13;吸气温度、排气温度和压缩比均低于R13;当蒸发温度在-64^-67℃变化时,该物质的循环性能优于R13;在相同的初温下,当低温恒温室内空气温度降低到-55℃时,其制冷速率比R13快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工质 非共沸混合物 制冷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CO_2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俊兰 李久东 唐嘉宝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3-85,50,共4页
为了提高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性能,有必要对不同的复叠式制冷循环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建立了2种分别采用R290/CO_2与R404A/CO_2工质的复叠式制冷循环的计算模型,并进行理论模拟计算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R290/CO_2复叠式制冷循环的COP比R404... 为了提高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性能,有必要对不同的复叠式制冷循环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建立了2种分别采用R290/CO_2与R404A/CO_2工质的复叠式制冷循环的计算模型,并进行理论模拟计算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R290/CO_2复叠式制冷循环的COP比R404A/CO_2循环高;而且2种制冷循环中,都存在最佳低温循环冷凝温度,使得系统COP取得最大值。应尽量增大蒸发温度、减小冷凝温度以及降低冷凝蒸发器传热温差,这也有利于循环的安全运行。总之,R290/CO_2复叠式制冷循环的综合性能更优,在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制冷系统 性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