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2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95例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所致不良反应的护理 被引量:15
1
作者 曾纯 陆宇晗 +1 位作者 马淑玲 应志涛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0-83,共4页
总结95例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以CD19为靶点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所致不良反应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密切监测及时发现CAR-T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液学指标变化;专科护理评估尽早识别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做好细胞因子... 总结95例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以CD19为靶点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所致不良反应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密切监测及时发现CAR-T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液学指标变化;专科护理评估尽早识别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做好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CAR-T治疗相关性脑病患者的症状管理以及特殊用药的护理等。本组病例除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患者的不良反应均得到有效控制,顺利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不良反应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达本胺联合DICE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生存分析
2
作者 武莉丽 史俐 +5 位作者 李炜静 刘玮 封云 殷少宁 何翠颖 刘丽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3-378,共6页
目的:观察西达本胺联合DICE方案(顺铂+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内科接受西达本胺联合DICE方... 目的:观察西达本胺联合DICE方案(顺铂+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内科接受西达本胺联合DICE方案治疗的31例R/R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1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中位年龄为55(27-71)岁。年龄<60岁患者21例,≥60岁患者10例。26例为难治患者,5例为复发患者。生发中心型(GCB)13例,非生发中心型(non-GCB)17例,1例患者Hans分型缺失。双表达(DEL)患者17例,非双表达(non-DEL)患者14例。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为38.7%(12/31),总有效率为67.7%(21/31)。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为9.8个月(95%CI:4.048-15.552),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3.9个月(95%CI:9.294-18.5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CB、DEL两个因素降低R/R DLBCL患者的疾病复发风险。主要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白细胞减少。结论:西达本胺联合DICE方案治疗R/R DLBCL疗效较好,治疗后需严密监测血液学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难治 弥漫大b细胞淋巴 双表达 西达本胺 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MOTE-ENN和深度森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风险预测
3
作者 乔宇 张岩波 +9 位作者 余红梅 曹红艳 周洁 王俊霞 张高源 于凯 王雪嫚 郭玉娇 赵志强 罗艳虹 《中国卫生统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对山西省某肿瘤医院血液科2011—2020年被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并经过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的498例患者构建2年内的复发风险预测模型,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 目的对山西省某肿瘤医院血液科2011—2020年被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并经过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的498例患者构建2年内的复发风险预测模型,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第一步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特征选择算法并结合临床医师意见筛选出对DLBCL达到CR的患者两年复发率影响较大的21个变量因素,第二步用SMOTE(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与SMOTE-ENN(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 and edited nearest neighbor)两种不平衡方法处理数据,将原始未处理数据和两种不平衡方法处理后的数据分别使用7种分类器进行模型预测。第三步用深度森林(deep forest,DF)做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第四步使用准确率(accuracy)、查准率(precision)、灵敏度/召回率(sensitivity/recall)、特异度(specificity)、F1值(F1-score)和G均值(G-means)比较模型分类性能,采用Brier分数(Brier score,BS)评价模型校准度。结果SMOTE-ENN不平衡方法下的深度森林算法表现最好(accuracy=0.932,precision=0.949,recall=0.944,specificity=0.910,F1-score=0.946,G-means=0.926,Brier score=0.068)。结论本文使用SMOTE-ENN不平衡方法与深度森林分类器结合的方法,对完全缓解的DLBCL患者两年复发进行预测,模型达到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不平衡数据 复发预测 深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肿瘤DNA临床应用于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评估与复发监测
4
作者 潘璐 江新苗 +8 位作者 腾燕 王宁 黄玲 郭汉国 刘思初 魏小娟 陈菲莉 梁湛丽 李文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7-415,共9页
目的:探讨ctDNA在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38例PM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临床疗效及生存状况。ctDNA监测采用靶向二代测序进行。结果:38例患者中... 目的:探讨ctDNA在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38例PM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临床疗效及生存状况。ctDNA监测采用靶向二代测序进行。结果:38例患者中,26例为女性,Ann Arbor分期早期(I-II)32例;5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74.7%和61.7%;男性、高aaIPI评分的患者预后较差。23例患者基线二代测序结果显示,STAT6(65.2%)、SOCS1(56.5%)、TNFAIP3(56.5%)是最常见的突变基因。SD/PD患者表现出cell cycle、FoxO和TNF信号通路富集。29例患者进行了EOT PET/CT检查,其中16例进行了ctDNA监测,结果12例阴性;6例EOT PET/CT阳性(Deauville 4)患者中有4例进行了ctDNA监测,结果3例阴性,后续未进行任何抗肿瘤治疗,目前仍处于持续缓解状态。结论:ctDNA或可结合PET/CT评估疗效,监测复发,指导PMBCL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 循环肿DNA PET/CT 疗效评估 复发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复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及克隆分析1例
5
作者 张晏毓 莫光泉 +1 位作者 赵德婉 孙秀丽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9-430,共2页
患者男性,67岁。2013年3月因“颈部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左侧腋窝肿物切除术,免疫组织化学示:Ki-67为50%(+),CD20、CD79a及CD21为阳性。骨髓细胞学示:淋巴瘤细胞侵犯骨髓。当时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患者男性,67岁。2013年3月因“颈部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左侧腋窝肿物切除术,免疫组织化学示:Ki-67为50%(+),CD20、CD79a及CD21为阳性。骨髓细胞学示:淋巴瘤细胞侵犯骨髓。当时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Ⅳ期。规律行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R-CTOP)方案共化疗6个疗程达完全缓解(complele response,CR),遂停止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复发 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 克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满 黄琰 +4 位作者 朱璐遥 张灵秀 字友梅 王秀峰 张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4-1419,共6页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62例R/R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62例R/R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评估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对化疗近期疗效、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62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48.39%。病变部位在结外、NCCN-IPI中高危/高危、IPI中高危/高危、进展或复发时间<12个月是影响R/R DLBCL患者化疗近期疗效的危险因素(均P<0.05)。最常见的毒副作用为中性粒细胞减少(75.19%),其中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达52.71%。62例患者1年和2年OS率分别为48.51%和31.56%,中位OS时间为12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后客观缓解[HR=0.080(95%CI:0.028-0.235)]是R/R DLBCL患者OS的保护性因素,NCCN-IPI中高危/高危[HR=4.828(95%CI:1.546-15.080)]是影响R/R 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可作为R/R DLBCL的有效治疗方案,NCCNIPI可作为预后的评价指标,化疗后客观缓解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替尼 维奈托克 复发难治 弥漫大b细胞淋巴 NCCN-IP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时代血清β_(2)-微球蛋白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和复发的意义
7
作者 杨玉泽 许亚茹 +3 位作者 周梅 徐文艳 周立强 郭振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7-1062,共6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时代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对DLBCL患者生存和复发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9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预后的β_(2)-MG水平的最佳临...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时代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对DLBCL患者生存和复发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9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预后的β_(2)-MG水平的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分析用于评估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Cox-logistic回归用于探讨与生存相关的潜在预后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复发的关系。结果:ROC曲线分析确定β_(2)-MG的最佳临界值为2.25 mg/L。亚组分析表明,与低β_(2)-MG(≤2.25 mg/L)组相比,高β_(2)-MG(>2.25 mg/L)组的PFS明显较差(P=0.006),OS也有恶化的趋势(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β_(2)-MG升高、高龄(>60岁)、分期较晚(Ⅲ-Ⅳ期)、IPI评分高(≥3分)与较差的PFS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和β_(2)-MG升高是DLBCL患者复发的潜在影响因素。结论:血清β_(2)-MG可能是利妥昔单抗时代DLBCL患者生存和复发的重要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β_(2)-微球蛋白 生存 复发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姚宇宁 姜浩 +1 位作者 唐璐旻 娄晔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4-788,共5页
目的:研究伊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DLBC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在大庆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RRDLBCL患者101例,其中45例患者给予伊布替尼单药治疗,36例患者给予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治疗... 目的:研究伊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DLBC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在大庆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RRDLBCL患者101例,其中45例患者给予伊布替尼单药治疗,36例患者给予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治疗,20例患者给予伊布替尼+来那度胺治疗,并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中位疗程4(2-9)个。伊布替尼单药治疗组疾病控制率(DCR)为46.67%,客观缓解率(ORR)为26.67%;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治疗组DCR为69.44%,ORR为44.44%;伊布替尼+来那度胺治疗组DCR为60.00%,ORR为35.00%;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治疗组DCR及ORR均显著性高于伊布替尼单药治疗组(P<0.05);伊布替尼+来那度胺治疗组与伊布替尼单药治疗组DCR及OR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5(5-3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21.0(15.8-26.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4.0(12.1-15.9)个月。伊布替尼单药治疗组中位OS及PFS分别为15.0(12.1-17.9)及12.0(11.0-13.0)个月;伊布替尼+来那度胺治疗组中位OS及PFS分别为22.0(13.3-30.7)及16.0(14.1-19.7)个月;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治疗组中位OS及PFS分别为23.0(19.7-26.3)及17.0(14.8-19.1)个月;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治疗组中位OS及PFS均显著性高于伊布替尼单药治疗组(P<0.05);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治疗组与伊布替尼+来那度胺治疗组中位OS及PFS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有中性粒细胞减少(14例,13.86%),血小板减少(16例,15.84%),白细胞减少(13例,12.87%);非血液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33例,32.67%),乏力(44例,43.56%)。结论:伊布替尼治疗RRDLBCL具有一定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 伊布替尼 临床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NA2在鉴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EBV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价值
9
作者 谢建兰 杨璐晶 +3 位作者 岳冰 郑媛媛 张燕林 周小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1-996,1003,共7页
目的比较EBNA2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BV-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EBV+DLBCL)和起源于免疫缺陷/免疫失调(immune deficiency/dysregulation,IDD)的EBV+DLB... 目的比较EBNA2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BV-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EBV+DLBCL)和起源于免疫缺陷/免疫失调(immune deficiency/dysregulation,IDD)的EBV+DLBCL[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表达情况和模式,以探索EBNA2在IM和EBV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潜在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6例IM、31例EBV+DLBCL和16例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回顾临床信息、免疫组化染色和EBER原位杂交检测来进一步明确诊断。所有样本完善EBNA2染色。评估EBER和EBNA2在同一区域的表达比例和强度。结果EBER在所有IM、EBV+DLBCL和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均呈阳性,而EBNA2的阳性率分别为95.65%、6.45%和100%。EBNA2阳性强度在IM中以弱阳性为主(71.73%)、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以强阳性为主(87.5%)、EBV+DLBCL以阴性为主(93.54%)。IM、EBV+DLBCL和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EBNA2/EBER的平均值分别为31%、3%和78%。IM中EBNA2阳性率和EBNA2/EBER平均值均明显高于EBV+DLBCL(P<0.001),但EBNA2/EBER平均值显著低于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P<0.001)。IM中EBNA2弱阳性率明显高于EBV+DLBCL(P<0.001),而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EBNA2强阳性率高于IM(P<0.001)。结论EBNA2在IM中常呈阳性,且以弱阳性为主,此特征明显不同于EBV+DLBCL和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提示EBNA2可作为鉴别三者的有效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移植 EbN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的预后预测模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0
作者 赵洁 姜言 +5 位作者 刘嘉榆 刘睿 厉嘉琪 黄方 万江波 郝思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9-795,共7页
目的:探索一种能更好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新的预测模型,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验证。方法:收集并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34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影响患者预后... 目的:探索一种能更好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新的预测模型,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验证。方法:收集并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34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新的预后预测模型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潜能。结果:本研究所建立的新模型中,基于患者初治年龄、白蛋白水平、Hans分型、AnnArbor分期、BCL2表达等情况预测PFS,较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具有更高的疾病进展风险的预测性能(AUC:0.788vs0.620,P<0.001);而基于患者初治年龄、白蛋白水平、LDH水平、BCL2与MUM1蛋白表达等预测OS,较IPI评分也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的预测性能(AUC:0.817vs0.624,P<0.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新的预后模型较IPI评分系统对DLBCL患者的生存具有更高的预后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临床特征 免疫表型 预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cfDNA联合IL-10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预测价值
11
作者 张媛 王莉华 +3 位作者 郭燕 吕国庆 吴隼 张景航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3-1068,共6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游离DNA(cf DNA)联合白介素10(IL-10)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枢神经系统浸润(CNS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63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CNSI将患者分为CNSI组...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游离DNA(cf DNA)联合白介素10(IL-10)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枢神经系统浸润(CNS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63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CNSI将患者分为CNSI组(15例)和non-CNSI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IPI风险、CNS-IPI风险、累及的结外站点数量、骨髓受累、肥大性疾病、B症状、来源细胞、葡萄糖定量、潘氏试验、脑脊液氯、脑脊液有核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外周血cf NDA、IL-10的情况。Pearson相关性分析外周血cf DNA、IL-10与脑脊液蛋白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外周血cf DNA、IL-10对DLBCL患者继发CNSI的预测价值。末次随访时间为2023年11月30日,Kaplan-Meier法计算non-CNSI组患者继发CNSI的时间。结果:CNSI组的IPI风险、CNS-IPI风险、累及的结外站点数量、脑脊液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non-CNSI组(均P<0.05)。CNSI组患者外周血cf DNA、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non-CNSI组(均P<0.01)。外周血cf DNA、IL-10与脑脊液蛋白均呈正相关(r=0.4024,0.315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f DNA、IL-10对CNSI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9、0.742,二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10,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93.70%,诊断效能明显高于二者单独检测。中位随访时间20(6-31)个月,以外周血cf DNA联合IL-10阳性或阴性对non-CNSI患者分组,阳性组患者继发CNSI的时间明显短于阴性组的患者(P<0.05)。结论:DLBCL合并CNSI患者外周血cf DNA、IL-10的水平显著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对CNSI具有良好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 循环游离DNA 白介素10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中枢神经系统浸润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ZH2、KMT2D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12
作者 彭鹏 邹文蓉 +3 位作者 白洋禄 郭艳 周宁 冯雪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9-776,共8页
目的:研究EZH2、KMT2D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治疗的84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等临床特征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DLBC... 目的:研究EZH2、KMT2D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治疗的84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等临床特征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DLBCL患者病理组织细胞KMT2D和EZH2蛋白表达情况;比较KMT2D和EZH2在不同性别、年龄、原发部位、临床分期、Hans分型等亚组中表达的差异性;分析KMT2D和EZH2蛋白表达与BCL-6、CD79A的相关性,并通过蛋白分子结构的交互性进行验证。跟踪随访和记录患者12个月的生存情况,分析影响DLBCL患者死亡的因素。结果:KMT2D和EZH2在DLBCL患者中阳性表达率较高(95%以上)。在不同性别、年龄、分期等亚组中,EZH2、KMT2D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BCL-6、CD79A表达水平的患者在EZH2、KMT2D的表达上有差异(P<0.05)。EZH2、KMT2D分别与BCL-6(r=0.391,r=0.332)、CD79A(r=0.309,r=0.258)呈正相关关系,且蛋白质分子结构中存在交互。影响DLBCL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有性别为男性(OR=1.106,95%CI:1.082~1.130,P<0.001)、分期Ⅱ期(OR=1.778,95%CI:1.567~2.016,P<0.001)和IV期(OR=2.233,95%CI:2.021~2.467,P<0.001)、EZH2阳性(OR=2.762,95%CI:1.304~5.850,P=0.008)、BCL-6阳性(OR=7.309,95%CI:1.340~39.859,P=0.022)、年龄≥74岁(OR=3.080,95%CI:1.658~5.723,P<0.001)和63-73岁(OR=2.400,95%CI:1.564~3.682,P<0.001);而KMT2D阳性(OR=0.180,95%CI:0.054~0.608,P=0.006)和41-51岁(OR=0.406,95%CI:0.274~0.603,P<0.001)是减少死亡风险的因素。结论:EZH2、KMT2D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较高,与BCL-6、CD79A呈正相关,且影响DLBCL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ZH2 KMT2D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PO1高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意义及机制研究
13
作者 张静 顾岩 +2 位作者 管佳恒 吴雪 陈宝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3-406,共14页
目的:探究核输出蛋白1(XPO1)在初发成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并进一步探索其功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3例DLBCL和30例淋巴结反应增生患者XPO1的表达水平。构建预后风险模型以寻找DLBCL患者生... 目的:探究核输出蛋白1(XPO1)在初发成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并进一步探索其功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3例DLBCL和30例淋巴结反应增生患者XPO1的表达水平。构建预后风险模型以寻找DLBCL患者生存预后相关基因。通过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实验,探索XPO1抑制剂(KPT-8602)及XPO1敲降对DLBCL细胞的影响。通过分析公共数据库转录组测序结果,寻找XPO1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EG)。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XPO1在DLBCL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XPO1低表组相比,XPO1高表组患者的预后明显更差(P<0.05)。通过构建预后风险模型发现XPO1及核浆转运通路(NTP)中的14个基因可能是DLBCL患者的高危预后因素。此外,在两种DLBCL细胞系Farage及SU-DHL-4中,KPT-8602及XPO1敲降可以抑制DLBCL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和阻滞细胞周期。基于公共数据库DLBCL转录组测序结果,将患者分为XPO1高表达和低表达组,分析两组的DEG,提示MYBL1可能是XPO1的下游信号分子。抑制XPO1功能或者降低XPO1表达均可以显著降低MYBL1的表达。结论:XPO1在DLBC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且与不良预后相关。XPO1可能通过激活XPO1/MYBL1信号通路从而在DLBCL中发挥促肿瘤作用,XPO1抑制剂可能是初发DLBCL患者的一种潜在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XPO1 XPO1抑制剂 MYbL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TB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14
作者 孙洁 玉光耀 +1 位作者 何莎 谭晓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44-1349,共6页
目的:探讨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1(SATB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诊断为DLBCL的组织蜡块68例,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组织标本中SA... 目的:探讨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1(SATB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诊断为DLBCL的组织蜡块68例,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组织标本中SATB1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SATB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68例DLBCL患者中45例SATB1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6.2%。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1分的患者SATB1阳性率明显高于ECOG评分≥2分的患者(P<0.05)。SATB1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的5年PFS分别为55.5%和23.5%(P=0.045),5年OS分别为65.6%和34.9%(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ATB1阳性表达与患者良好总生存(OS)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周期<4和LDH升高是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SATB1阳性则为保护因素。结论:SATB1阳性表达与DLBCL患者ECOG评分低以及良好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1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型间变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15
作者 赵敏 李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8-280,共3页
间变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罕见的非特指型DLBCL,组织形态学常为窦性或者弥漫生长。该文报道1例,其左侧腋窝淋巴结具有大量多形性的中心母细胞样伴间变特征的细胞和HRS样细胞呈结节状或滤泡... 间变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罕见的非特指型DLBCL,组织形态学常为窦性或者弥漫生长。该文报道1例,其左侧腋窝淋巴结具有大量多形性的中心母细胞样伴间变特征的细胞和HRS样细胞呈结节状或滤泡生发中心样生长,符合DLBCL,非特殊类型,间变型。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对该肿瘤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结节型 间变型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B细胞淋巴瘤的精准病理诊断
16
作者 时云飞 李向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6,共8页
大B细胞淋巴瘤(large B-cell lymphoma,LBCL)既往又被称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家族,侵袭性高,异质性强。WHO淋巴瘤分类不断细化并更新了LBCL的具体类型,力求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具... 大B细胞淋巴瘤(large B-cell lymphoma,LBCL)既往又被称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家族,侵袭性高,异质性强。WHO淋巴瘤分类不断细化并更新了LBCL的具体类型,力求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具体类型LBCL的生物学行为差异,并逐渐成为临床进行准确预后分层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LBCL分型日趋精准必然要求病理医师的诊断更加精准化,同时淋巴瘤治疗药物不断推陈出新和治疗方式日趋多样化,也对LBCL的精准分型和靶向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体会,对LBCL精准病理诊断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以期帮助读者认识到LBCL精准诊断的重要性、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概念和建立更加清晰的诊断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病理诊断 分子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泽布替尼治疗惰性B细胞淋巴瘤继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17
作者 王晓培 张薇薇 +1 位作者 孙伟 程家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3-1028,共6页
目的:探讨泽布替尼治疗惰性B细胞淋巴瘤(i BCL)继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AI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23例i BCL合并AIC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泽布替尼160 mg,2/d,持续口服,观察AIC客... 目的:探讨泽布替尼治疗惰性B细胞淋巴瘤(i BCL)继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AI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23例i BCL合并AIC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泽布替尼160 mg,2/d,持续口服,观察AIC客观缓解率(ORR)、淋巴瘤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中位随访20(5-48)个月后,中位反应持续时间为9(IQR 5-24)个月。AIC疗效评估: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9例,无效(NR)4例,ORR为82.6%(19/23)(95%CI:61.2-95.0)。其中,14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CR 7例,PR 5例,NR 2例;4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CR 1例,PR 2例,NR 1例;5例Evans综合征(ES)患者CR 2例,PR 2例,NR 1例。淋巴瘤疗效评估:CR 10例,PR 7例,疾病稳定(SD)6例,无进展病例,ORR为73.9%(17/23)(95%CI:51.6-89.8)。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主要为感染、出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升高、皮疹、贫血,多为1-2级不良反应,可耐受;无心律失常及高血压发生,无不良反应致死病例。结论:泽布替尼治疗惰性B细胞淋巴瘤继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惰性b细胞淋巴 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 泽布替尼 分子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鉴别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亚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延玮 曹鑫 +2 位作者 吕锟 徐智坚 耿道颖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1,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区分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亚型的潜力,旨在减少对侵入性检查的依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3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理诊断为DL...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区分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亚型的潜力,旨在减少对侵入性检查的依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3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理诊断为DLBCL,并进一步分为GCB型和non‑GCB型的108例患者的临床及MRI影像资料。评估肿瘤的影像特征,包括数量、位置、是否累及脑膜或室管膜、最大和最小径、表观弥散系数(ADC)的比率、有无囊变或坏死、边缘是否规则、蝶翼征、握拳征、尖角征、脐凹征、瘤周水肿的程度和占位效应。结果:本研究包括70例non‑GCB型患者的84个肿瘤和38例GCB型患者的67个肿瘤。发现non‑GCB型患者年龄比GCB型更大(P=0.024)。此外,non‑GCB型肿瘤单发更多见(P=0.001),并且有更长的最大径(P<0.001)和最小径(P=0.001)、更高的囊变和坏死发生率(P=0.023)、更不规则的边缘(P=0.025)、更多见的握拳征(P=0.046)、更多累及脑膜(P=0.033),且表现出更明显的占位效应(P=0.045)。结论:多参数MRI特征在DLBCL的GCB和non‑GCB亚型间存在差异,这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可能有助于临床医生制订个性化治疗策略,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 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 磁共振成像 非侵入性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防策略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枢复发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曲双 廖丽昇 +4 位作者 郑艳彬 王杰松 何鸿鸣 陈碧云 孙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01-1406,共6页
目的:比较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和来那度胺作为不同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策略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防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和福建省肿瘤医院2012年1月-2022年6月初治CNS复发高风险的DLBCL患者资... 目的:比较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和来那度胺作为不同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策略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防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和福建省肿瘤医院2012年1月-2022年6月初治CNS复发高风险的DLBCL患者资料,根据预防方案将患者分为HD-MTX组和来那度胺组。每组根据CNS-IPI评分和/或睾丸累犯将患者进一步分为高危组和中危组,评估不同治疗组及危险亚组CNS无复发生存率、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以及不同预防策略对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的影响。结果:CNS复发高风险DLBCL患者共200例其中HD-MTX组120例来那度胺组80例。根据HD-MTX预防时间的不同将HD-MTX组患者又分为诱导化疗结束后和化疗间歇期两组,两组分别80例和40例。中位随访48(14-133)个月,HD-MTX组和来那度胺组4年CNS无复发生存率分别93.6%和90.4%(P>0.05);4年PFS率分别为57.2%和69.4%(P>0.05),来那度胺组PFS有改善的趋势;4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8%和7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HD-MTX组和来那度胺组中的高危患者4年CNS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1.7%和83.4%(P>0.05),未显示出CNS复发风险差异;而4年PFS率分别为49.5%和6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MTX组共收集248个周期进行不良反应分析,发生粒细胞减少伴感染有25个周期(占10.1%);来那度胺组在240个周期中有20个周期发生粒细胞减少伴感染(占8.3%),两组均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与HD-MTX相比,来那度胺联合免疫化疗在改善预后的同时可兼顾中枢预防是一种安全、耐受性良好的中枢预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中枢神经系统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20
作者 梁小芹 赵佳 +4 位作者 王慧春 王卓 张启科 冯友繁 王金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17,共4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PP-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 收集5例PP-DLBCL的临床资料,分别行HE、免疫组化及EBER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PP-D...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PP-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 收集5例PP-DLBCL的临床资料,分别行HE、免疫组化及EBER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PP-DLBCL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2例,中位年龄57.4(37~71)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4例患者CT表现为不规则肿块影。镜下见中心母细胞和(或)免疫母细胞样瘤细胞弥漫浸润,破坏正常肺部结构,肿瘤细胞均表达CD20和CD79α,Ki67增殖指数均>60%,EBER均不表达。5例患者中,1例未接受治疗,3例行化疗,1例手术联合化疗,初始治疗后4例达到完全缓解。中位随访时间40(7~61)个月,4例患者存活,1例失访。结论 PP-DLBCL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经常被误诊为肺癌,明确诊断需将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检测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 淋巴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临床病理特征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