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魏晋复仇文学作品中的司法审判及其叙写 被引量:3
1
作者 罗世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51,共7页
魏晋以复仇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中,多对司法审理和判决过程进行了叙写,分析这些叙写的基本状况,探索其产生的法律背景,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窥探当时社会对待复仇的态度及相关法律的执行状况。当禁止复仇的法律规定被明确提出并逐步完善时,相... 魏晋以复仇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中,多对司法审理和判决过程进行了叙写,分析这些叙写的基本状况,探索其产生的法律背景,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窥探当时社会对待复仇的态度及相关法律的执行状况。当禁止复仇的法律规定被明确提出并逐步完善时,相关复仇文学作品的叙写方式也带有明显特点,这些文学作品是当时立法与司法对复仇问题逐步完善规约历程的见证,对当时法律规定具有间接的宣传普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仇文学 魏晋 司法审判 叙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题学研究的重要收获─—评王立《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海勇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3期158-159,共2页
关键词 主题学 复仇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收获 复仇主题 中国文学 复仇文化 中西比较 文化学 跨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作家笔下的复仇主题─—兼与传统复仇文学主题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立 贺雪飞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09-115,共7页
蕴涵丰富的中国现代文学复仇主题对古代复仇文学主题的变革与超越有着不可低估的文化与审美意义,其复仇对象由个体指向整个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乃至传统文化的弊端,其复仇目的也从血缘纽带与忠孝节义等伦理义务转向主体深沉忧愤导... 蕴涵丰富的中国现代文学复仇主题对古代复仇文学主题的变革与超越有着不可低估的文化与审美意义,其复仇对象由个体指向整个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乃至传统文化的弊端,其复仇目的也从血缘纽带与忠孝节义等伦理义务转向主体深沉忧愤导致的自觉反抗乃至革命要求的强调。而作家通过对人物复仇意识的深层透视,又使作品达到现实的具体性与历史的复杂性相结合的艺术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仇主题 复仇文学 现代作家 复仇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 《原野》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复仇 《灭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与魏晋南北朝复仇文学 被引量:6
4
作者 王立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98-103,125,共7页
在礼教弥漫的中国古代社会里,复仇、复仇意识与法及法制观念呈现出极为微妙的关系。上述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最为突出。此时文学又刚刚独立而进入本质意义的层面,复仇文学遂在法与礼的纠葛中折映出许多瑰怪迷离的色彩,给予后世的... 在礼教弥漫的中国古代社会里,复仇、复仇意识与法及法制观念呈现出极为微妙的关系。上述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最为突出。此时文学又刚刚独立而进入本质意义的层面,复仇文学遂在法与礼的纠葛中折映出许多瑰怪迷离的色彩,给予后世的文学题材及其表现形式以不可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社会 刑法志 复仇意识 后汉书 复仇文学 晋书 儒家伦理 三国志 统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侠女复仇主题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1-96,共6页
半个多世纪前,当女杰施剑翘为父复仇,刺杀军阀孙传芳的壮举传开后,一直得到人们交口称誉;而《儿女英雄传》中的侠女十三妹,其光彩照人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其浓郁的复仇基调。如果我们不被表面上具体、个别的成因所囿,就会惊讶地注意到,这... 半个多世纪前,当女杰施剑翘为父复仇,刺杀军阀孙传芳的壮举传开后,一直得到人们交口称誉;而《儿女英雄传》中的侠女十三妹,其光彩照人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其浓郁的复仇基调。如果我们不被表面上具体、个别的成因所囿,就会惊讶地注意到,这历史与文学现象的背后,暗伏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生活与作品的联系实在还有着更悠远的心理线索。正是侠女复仇的文学主题原型,辐射着千百年来华夏之邦的民族文化心理,从而将历史与文学、文本传播与接受效应融合一处,构成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奇特的现象与历时性脉络,吸引着人们为之发出不尽的赞叹与神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仇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 赵娥亲 鬼魂 血亲复仇 文学 复仇 刺客列传 历史与文学 复仇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仇主题的审美效应
6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1-71,共1页
王立发表于《求索》94年5期“复仇心态及中国古代文学复仇主题的审美效应”一文指出:1.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中的复仇主体具有一种偏执的非理性思维——我向思维,他的行为心理缠绕着理性与狂暴的内核,突破了温文尔雅的常态,其深在构成成分... 王立发表于《求索》94年5期“复仇心态及中国古代文学复仇主题的审美效应”一文指出:1.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中的复仇主体具有一种偏执的非理性思维——我向思维,他的行为心理缠绕着理性与狂暴的内核,突破了温文尔雅的常态,其深在构成成分是羞耻心.2.复仇主题可将古人的不遇之愤、惩恶之期、正义之想等不同程度地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仇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 审美效应 复仇文学 复仇心态 构成成分 羞耻心 非理性思维 行为心理 复仇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恩赦复仇的心理与民俗背景
7
作者 王立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95-100,共6页
同情与宽纵复仇乃是古代中国礼教文化、人治社会的必然表现。首先 ,古代具有权威性的正史载录基本上是同情复仇和宽纵复仇 ,并成为文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参照 ;其次 ,法礼悖左的焦点体现在复仇文学作品的描写中 ,它增大了复仇主题的反正统... 同情与宽纵复仇乃是古代中国礼教文化、人治社会的必然表现。首先 ,古代具有权威性的正史载录基本上是同情复仇和宽纵复仇 ,并成为文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参照 ;其次 ,法礼悖左的焦点体现在复仇文学作品的描写中 ,它增大了复仇主题的反正统倾向 ,赞扬了个体以暴抗暴、伸张正义的精神 ;其三 ,中国古代的系列文学作品从人性的高度 ,揭示了传统社会中一些正直官吏的深层心理 ,反映了他们在不健全的法律下如何不违忤天理人情的努力及两难处境 ;其四 ,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 ,展示了中国古代复仇意识的浓烈与执着。中国古代的复仇文学正是基于深广的心理与民俗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赦文化 复仇文学 心理 民俗 中国 古代 伦理价值观 复仇文化 复仇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