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苹果酸和对氨基苯甲酸复合强化裂殖壶菌S31积累二十二碳六烯酸
1
作者 左旦 尹中秋 +1 位作者 曹仲文 陈志炎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87,共7页
【目的】提高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得率。【方法】基于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sp.)S31的DHA生物合成途径,系统探究外源添加关键前体物质苹果酸和对氨基苯甲酸对DHA产量的影响。【结果】添加苹果酸和对氨基苯甲酸均能够促进裂殖壶菌生... 【目的】提高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得率。【方法】基于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sp.)S31的DHA生物合成途径,系统探究外源添加关键前体物质苹果酸和对氨基苯甲酸对DHA产量的影响。【结果】添加苹果酸和对氨基苯甲酸均能够促进裂殖壶菌生产DHA,其最佳添加量分别为4 g/L和0.2 g/L。在此基础上,在5 L搅拌式发酵罐规模下,通过复合添加上述2种物质进一步提高了裂殖壶菌发酵生产DHA的产量。与对照组相比,采用复合添加策略时,DHA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活性及葡萄糖消耗速率均显著增强,同时维持代谢能处于4.1×10^(-3)g/(g·h)的较低水平。最终,采用复合添加策略后,DHA质量浓度达到7.7 g/L的最高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提升了75.0%。【结论】作者所提出的苹果酸与对氨基苯甲酸复合添加策略可有效强化裂殖壶菌积累DHA,为其商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菌 苹果酸 对氨基苯甲酸 发酵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前包被裂殖壶菌微胶囊工艺优化及其对裂殖壶菌生长和代谢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李士鹏 綦文涛 +2 位作者 彭文婷 刘兴泉 郭伟群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111,119,共9页
为了探究发酵前微胶囊化对裂殖壶菌生长代谢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生产的影响,采用内源乳化凝胶法制备发酵前裂殖壶菌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并探究了裂殖壶菌在固化核心和液化核心两种微胶囊条件下的生长... 为了探究发酵前微胶囊化对裂殖壶菌生长代谢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生产的影响,采用内源乳化凝胶法制备发酵前裂殖壶菌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并探究了裂殖壶菌在固化核心和液化核心两种微胶囊条件下的生长、代谢特性及耐热性。结果表明:裂殖壶菌微胶囊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海藻酸钠质量浓度12 g/L、Span 85添加量2 g/L、水油相体积比1∶3、搅拌速度300 r/min,在此条件下微胶囊平均粒径为(420.49±23.12)μm,最适粒径比例为55.74%,得率为73.10%。微胶囊环境下裂殖壶菌呈现聚团生长特征;与游离培养相比,微胶囊培养裂殖壶菌的葡萄糖消耗无显著变化,而pH变化和氮源消耗显著变慢;与游离培养相比,裂殖壶菌在液化核心微胶囊条件下生物量、油脂含量和DHA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而在固化核心微胶囊条件下均显著下降;微胶囊化提高了裂殖壶菌高温下的耐热性和胞内DHA保存率。综上,发酵前包被微胶囊有助于裂殖壶菌耐热性的提高,且液化核心微胶囊更有利于裂殖壶菌的生长、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凝胶法 发酵前包被微胶囊 二十二碳六烯酸 裂殖壶菌 生长 代谢 耐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培养对破囊壶菌中Aurantiochytrium sp.生物量的影响
3
作者 刘倩 王润智 +1 位作者 惠瑞雪 王秋珍 《河北渔业》 2025年第8期28-31,共4页
本研究通过藻(Chlorella sp.)—菌和菌(Talaromyces sp.、Aurantiochytrium sp.)—菌共培养对破囊壶菌(Thraustochytrid)中Aurantiochytrium sp.S3D(以下简称A.sp.S3D)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显著促进破囊壶菌中A.sp.S3D的生长... 本研究通过藻(Chlorella sp.)—菌和菌(Talaromyces sp.、Aurantiochytrium sp.)—菌共培养对破囊壶菌(Thraustochytrid)中Aurantiochytrium sp.S3D(以下简称A.sp.S3D)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显著促进破囊壶菌中A.sp.S3D的生长(P<0.01),但藻—菌共培养模式不利于破囊壶菌A.sp.S3D的生长。甘油—酵母提取物培养体系中,A.sp.S3D与T sp.混合培养生物量可达到(11.41±0.25)g/L,而葡萄糖—酵母提取物培养体系中,A.sp.S3D与A.sp.S3E以1∶4共培养时,生物量提升至(12.62±0.67)g/L。研究证实,酵母提取物是破囊壶菌培养的理想氮源,A.sp.S3D与A.sp.S3E培养更有利于破囊壶菌生物量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囊壶菌(Thraustochytrid) 微藻 混合培养 异养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学技术研究裂殖壶菌高产二十二碳六烯酸的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华秋 杨莹莹 +4 位作者 刘丽萍 姚明静 韩墨 张家祥 赵祥颖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12-324,共13页
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ic acid,DHA)是一种n-3多不饱和脂肪酸,它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目前常用裂殖壶菌生产DHA。组学技术作为揭示生物体内复杂调控网络的重要工具,被广泛用于裂殖壶菌高产DHA的机制研究中,这为裂殖壶菌的遗... 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ic acid,DHA)是一种n-3多不饱和脂肪酸,它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目前常用裂殖壶菌生产DHA。组学技术作为揭示生物体内复杂调控网络的重要工具,被广泛用于裂殖壶菌高产DHA的机制研究中,这为裂殖壶菌的遗传改造和发酵过程控制提供了基础。本文对目前利用裂殖壶菌生产DHA的历史和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概括,并对组学技术在裂殖壶菌中的应用概况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多组学联用等技术在裂殖壶菌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在组学数据基础上的数学模型,以揭示裂殖壶菌高产DHA机制的研究近况,并对未来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菌 基因组学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破囊壶菌产功能性脂肪酸DHA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美玉 赵玉斌 +3 位作者 王灵云 宋元达 赵新河 任晓洁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94,共14页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作为人体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维护心血管健康、抗癌、支持视觉和脑功能等方面至关重要。传统的深海鱼油提取DHA方法存在鱼腥味重、工艺繁琐等问题,迫使研究者寻求更为高效、环保的替代方案。破囊壶菌(Thraustoch...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作为人体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维护心血管健康、抗癌、支持视觉和脑功能等方面至关重要。传统的深海鱼油提取DHA方法存在鱼腥味重、工艺繁琐等问题,迫使研究者寻求更为高效、环保的替代方案。破囊壶菌(Thraustochytrids)凭借其生长迅速、低重金属污染以及高DHA含量的特性,成为工业化生产DHA的潜力微生物之一。当前在破囊壶菌发酵生产DHA的过程中,依然需要解决一系列关键问题,包括提高发酵产量、降低成本等。本文旨在全面阐述破囊壶菌发酵生产DHA的研究现状,包括菌株筛选与改良、DHA生物合成途径、遗传转化及代谢工程、发酵控制策略等方面。首先,总结归纳了对野生型菌株的自然筛选和诱变改良等方法,不断提高破囊壶菌中DHA产油量。其次,详细介绍了破囊壶菌DHA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辅助因子在DHA生产中的作用。此外,概述了外源DNA传递到破囊壶菌细胞的遗传转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为提高其遗传转化效率和稳定性提供重要参考。在DHA代谢调控方面,探讨了氮限制对DHA合成的促进作用以及温度和氧气供应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最后,对利用破囊壶菌生产DHA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以推动其在医药、保健品和食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工业规模下的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囊壶菌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代谢工程 遗传转化 菌种选育 生物合成途径 发酵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裂殖壶菌藻粕对花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6
作者 梁燕 孙学书 +7 位作者 王若钰 马媛媛 马睿琦 司彤 张晓军 邹晓霞 崔球 于晓娜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2,共9页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油料作物,倒春寒等低温冷害严重影响我国北方春花生产区的花生发芽和出苗率。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sp.)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商业化生产的代表性菌种之一,为使裂殖壶菌提取DHA后的废...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油料作物,倒春寒等低温冷害严重影响我国北方春花生产区的花生发芽和出苗率。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sp.)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商业化生产的代表性菌种之一,为使裂殖壶菌提取DHA后的废弃物藻粕能够被利用,本研究以青花11号花生品种为供试材料,两种不同浓度的裂殖壶菌藻粕稀释液施用为处理,分别在恒定4℃和昼夜交替(19℃/4℃)的低温环境下,测定花生种子萌发和生理相关指标。结果发现:与正常温度条件相比,低温胁迫降低了花生下胚轴长、根长、苗长和干物质积累量。在两种低温处理下,施用了藻粕液的花生种子露白率和出苗率均显著增加15%以上,干物质量、根长、苗长及下胚轴长度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4℃持续低温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的丙二醛(MDA)含量不断增加,藻粕液处理的花生胚芽中MDA含量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有上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下降后上升,且三种酶活性都显著高于对照。本研究表明,施用裂殖壶菌藻粕对花生种子在冷害发生时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将为花生种子缓解倒春寒胁迫及裂殖壶菌藻粕的资源高效再利用提供解决方案,也为开发新一代的花生种子包衣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裂殖壶菌藻粕 低温胁迫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昭通市马铃薯内生集壶菌抗性品种筛选试验
7
作者 陈敏 李永青 +4 位作者 石安宪 杨毅娟 张汉学 普松权 胡先奇 《云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3,共3页
马铃薯癌肿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之一,病原菌是内生集壶菌[Synchytrium endobi-oticum(Schilb.)Percival]。为了生产推广抗内生集壶菌的优质高产马铃薯品种,并储备抗病性种质资源,笔者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结合相对抗性指数、产量... 马铃薯癌肿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之一,病原菌是内生集壶菌[Synchytrium endobi-oticum(Schilb.)Percival]。为了生产推广抗内生集壶菌的优质高产马铃薯品种,并储备抗病性种质资源,笔者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结合相对抗性指数、产量及薯块受害量3个指标,综合评判了供试的10个马铃薯品种对内生集壶菌的抗性。结果表明,在10个马铃薯品种中,免疫品种2个,为合作88和云薯505;高抗品种6个,为云薯104、昭薯7号、Zt72、丽薯6号、宣薯2号、昭薯6号;高感品种2个,为青薯9号、云薯105。云南省当前主要推广品种中合作88为免疫品种,丽薯6号为高抗品种,青薯9号为高感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内生集壶菌 品种筛选 抗病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蛙壶菌潜在分布区及其风险因素预测与分析
8
作者 别佳 沙龙倩 阎建余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735,共8页
[目的]壶菌病是一种由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感染导致的疾病,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是导致两栖动物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壶菌病尚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对世界范围内蛙壶菌的分布... [目的]壶菌病是一种由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感染导致的疾病,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是导致两栖动物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壶菌病尚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对世界范围内蛙壶菌的分布与传播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蛙壶菌在世界和区域尺度的分布风险及影响因素,可为其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使用蛙壶菌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数据,共考虑了20个气候环境变量,经过对蛙壶菌分布数据和变量进行筛选,建立最大熵模型,比较纳入模型的6个变量与蛙壶菌分布风险的关系,并预测蛙壶菌在世界范围和中国大陆的分布风险。[结果]变量中对蛙壶菌分布概率贡献度最高的前4位依次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温度季节性、降水季节性。蛙壶菌分布概率与年平均气温和温度季节性总体均呈先正相关后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和降水季节性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蛙壶菌全球分布的高风险地区主要在中国大陆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巴布亚新几内亚中部、瑞典南部、德国、波兰、罗马尼亚、英国南部、爱尔兰、法国、马达加斯加东部、苏丹、美国南部、秘鲁东部、埃塞俄比亚和日本等。其在中国大陆分布的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北部、广西中部和北部、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湖北南部、重庆、四川东部及南部、陕西南部等地区。[结论]蛙壶菌的分布与气温和降水关系密切,其在全球分布的高风险地区主要在欧洲、非洲南部和北美洲南部,在中国大陆分布的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华中、华东、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东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菌 最大熵模型 风险预测 两栖动物 气象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栖类壶菌病3种PCR鉴定方法与比较
9
作者 李斌 黄艳 +1 位作者 王宇 邵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1期32-34,49,共4页
壶菌病是一种新型的由蛙壶菌感染所引起的两栖动物传染疾病,其快速的传染性和广泛的暴发性导致两栖类物种的大面积灭绝,对全球两栖动物的生存产生了巨大影响。介绍了3种鉴定蛙壶菌的PCR方法:常规PCR、巢式PCR和实时定量PCR,并对这3种方... 壶菌病是一种新型的由蛙壶菌感染所引起的两栖动物传染疾病,其快速的传染性和广泛的暴发性导致两栖类物种的大面积灭绝,对全球两栖动物的生存产生了巨大影响。介绍了3种鉴定蛙壶菌的PCR方法:常规PCR、巢式PCR和实时定量PCR,并对这3种方法进行分析与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菌 壶菌 两栖动物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起条斑紫菜拟油壶菌病的诊断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礼娟 杨慧超 +3 位作者 李杰 唐磊 刘聪 莫照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7-183,共7页
赤腐病(red rot disease)和拟油壶菌病(Oplidiopsis disease)是海上栽培紫菜(Pyropia)的主要病害,常引起紫菜大面积病烂。2019年1月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某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栽培海区有134 hm2发生了紫菜病烂,本研究对该起病烂... 赤腐病(red rot disease)和拟油壶菌病(Oplidiopsis disease)是海上栽培紫菜(Pyropia)的主要病害,常引起紫菜大面积病烂。2019年1月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某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栽培海区有134 hm2发生了紫菜病烂,本研究对该起病烂进行了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结果显示,患病紫菜的病症与拟油壶菌病一致,主要表现为发病初期,在叶片边缘、基部和中部出现粉红色的病斑,随着病程发展,病斑逐渐褪色并扩大;发病后期,整个叶片颜色变浅,叶片组织溃烂脱落;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紫菜细胞内寄生1~4个圆球状菌体,菌体内有多个油滴状物质。以病烂紫菜叶片或其匀浆液为感染源,分别在10℃和20℃条件下进行人工感染实验,二者均能使正常紫菜出现拟油壶菌病的病症。对现场采集及人工侵染后的病烂紫菜疑似病原进行cox1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学分析。研究表明,所测cox1基因均与紫菜拟油壶菌(Oplidiopsis porphyrae、O.pyropiae、O.porphyrae var.koreana)聚为一支,相似度为100%。综上所述,该起条斑紫菜的病烂由紫菜拟油壶菌(Oplidiopsis sp.)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紫菜 拟油壶菌 cox1 紫菜拟油壶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殖壶菌发酵生产DHA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1
作者 魏萍 马小琛 +4 位作者 任路静 纪晓俊 何光华 刘臻 黄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98-401,404,共5页
DHA是一种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因富含DHA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Schizochytrium及其合成DHA的代谢机理,并对国内外Schizochytrium发酵生产DHA的水平、发酵底物、发酵工艺进行综述。基于目前发酵... DHA是一种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因富含DHA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Schizochytrium及其合成DHA的代谢机理,并对国内外Schizochytrium发酵生产DHA的水平、发酵底物、发酵工艺进行综述。基于目前发酵状况,提出了DHA发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选育高产稳定菌株、对合成DHA代谢途径及关键酶进行研究、改进合适的生物反应器并进一步应用数学工具优化发酵工艺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菌 DHA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氮源浓度和培养时间对裂殖壶菌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朱路英 张学成 +2 位作者 宋晓金 况成宏 孙远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3-298,共6页
对细胞干重的测定和应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了不同碳、氮源浓度和不同培养时间下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limacinum)0UC88的生长和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在含有9%的葡萄糖和6%的豆粕水解物的培养基中,细胞生物量达到最高,为25.92... 对细胞干重的测定和应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了不同碳、氮源浓度和不同培养时间下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limacinum)0UC88的生长和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在含有9%的葡萄糖和6%的豆粕水解物的培养基中,细胞生物量达到最高,为25.92g/L;在含有6%的葡萄糖和2%的豆粕水解物的培养基中,细胞总脂含量以及总脂中的DHA含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50.56%和35.83%。另外,不同生长时期内裂殖壶菌的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不同。在培养到第4~5天,细胞的生物量、总脂以及DHA产量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菌 生物量 脂肪酸组成 碳氮源浓度 培养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海洋真菌——裂殖壶菌的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朱路英 张学成 +1 位作者 王淑芳 常林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272-275,共4页
为评价海洋真菌裂殖壶菌的营养价值,测定该菌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及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在两种不同的氮源条件下,裂殖壶菌的总蛋白、总脂、总糖及灰分分别为9.35%、42.83%、5.27%、4.85%(豆粕水解物为氮源)和42.51%、18.98%、6... 为评价海洋真菌裂殖壶菌的营养价值,测定该菌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及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在两种不同的氮源条件下,裂殖壶菌的总蛋白、总脂、总糖及灰分分别为9.35%、42.83%、5.27%、4.85%(豆粕水解物为氮源)和42.51%、18.98%、6.38%、5.72%(酵母提取物为氮源)。以轮虫蛋白的必需氨基酸(EAA)为标准,裂殖壶菌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0.9,为轮虫的优质蛋白源,但精氨酸或异亮氨酸不能完全满足轮虫需要。而以牡蛎蛋白的EAA为标准,该菌的EAAI为0.78~0.79,为牡蛎的可用蛋白源。该菌中含有高水平的DHA,含量可达14.29%,是一种优质的DHA强化饵料。另外,培养基中氮源种类的不同直接影响该菌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菌 氨基酸组成 脂肪酸组成 营养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殖壶菌粉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和蛋黄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陈秀丽 岳洪源 +3 位作者 李连彬 宋丹 曹社会 武书庚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01-709,共9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裂殖壶菌(SL)粉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和蛋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的影响。选用288只29周龄海兰褐商品蛋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各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裂殖壶菌(SL)粉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和蛋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的影响。选用288只29周龄海兰褐商品蛋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各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1%、2%和3%SL粉的试验饲粮,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1)饲粮SL粉添加水平对蛋鸡产蛋率、平均蛋重和料蛋比影响不显著(P>0.05)。2)饲粮SL粉添加水平对鸡蛋蛋形指数、蛋壳厚度、蛋壳强度、哈氏单位、蛋白高度影响不显著(P>0.05),1%SL粉组蛋黄颜色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3)1%、2%SL粉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饲粮SL粉添加水平线性增加了鸡蛋中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DHA含量,降低了ω-6/ω-3,但SL粉添加水平超过2%时,蛋黄中DHA含量不会继续增加,DHA在鸡蛋中的富集15 d即可饱和。结果提示,本试验条件下在蛋鸡饲粮中添加2%SL粉可提高蛋黄DHA含量,并且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无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菌 蛋鸡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氮源浓度和培养温度对裂殖壶菌产DHA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澍 吕小义 +3 位作者 张静雯 田华 陈涛 何东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4-77,共4页
研究不同碳氮源浓度和培养温度对裂殖壶菌产DHA的影响。用干重法测定裂殖壶菌的生物量,溶剂法提取油脂,并用GC分析DHA含量。结果表明:最适初始葡萄糖质量浓度和氮源质量浓度分别为80、15 g/L;菌种在26℃下培养48 h后,再将发酵温度降到2... 研究不同碳氮源浓度和培养温度对裂殖壶菌产DHA的影响。用干重法测定裂殖壶菌的生物量,溶剂法提取油脂,并用GC分析DHA含量。结果表明:最适初始葡萄糖质量浓度和氮源质量浓度分别为80、15 g/L;菌种在26℃下培养48 h后,再将发酵温度降到22℃下培养120 h,其DHA含量为43.62%,DHA产量为5.23 g/L。在最佳条件下,50 L放大培养(先26℃培养48 h,后22℃培养96 h)后油脂产量可达14.8 g/L,DHA产量可达6.5 g/L。综上所述,裂殖壶菌具有较好的工业化生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菌 碳源浓度 氮源浓度 培养温度 DH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粮胆碱和裂殖壶菌油联合添加促进二十二碳六烯酸在鸡蛋卵黄中的富集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浩 王晓翠 +4 位作者 张海军 齐广海 王晶 许丽 武书庚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374-2383,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胆碱与裂殖壶菌油(Schizochytrium oil,SO)对鸡蛋卵黄脂质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富集的影响。选取26周龄京红蛋鸡288只,分4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12只鸡)。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饲粮添加胆碱(500和1 000 mg/...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胆碱与裂殖壶菌油(Schizochytrium oil,SO)对鸡蛋卵黄脂质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富集的影响。选取26周龄京红蛋鸡288只,分4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12只鸡)。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饲粮添加胆碱(500和1 000 mg/kg)和SO(0和0.5%)为2个主效应,共配制4种等氮等能饲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结果表明:1)试验期内,各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均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卵黄中干物质、粗脂肪、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1 000 mg/kg胆碱组卵黄总磷脂含量显著高于500 mg/kg胆碱组(P<0.05)。胆碱和SO对卵黄总磷脂含量有显著交互作用(P=0.04),1 000 mg/kg胆碱+0.5%SO组卵黄总磷脂含量最高。3)0.5%SO显著提高卵黄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DHA含量(P<0.05),显著降低n-6 PUFA含量及n-6 PUFA/n-3 PUFA值(P<0.05)。胆碱和SO对卵黄中n-3 PUFA(P<0.001)、n-6 PUFA(P=0.01)及DHA(P<0.001)含量和n-6 PUFA/n-3 PUFA值(P=0.01)有显著交互作用,1 000 mg/kg胆碱+0.5%SO组卵黄中n-3PUFA和DH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n-6 PUFA含量及n-6 PUFA/n-3 PUFA值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综上,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1 000 mg/kg胆碱和0.5%SO联合添加可促进卵黄DHA富集,且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碱 卵黄 DHA 脂肪酸 裂殖壶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殖壶菌诱变筛选的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许永 臧晓南 +1 位作者 徐涤 张学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4-58,共5页
首次采用紫外诱变和喹禾灵筛选的方法,选育出2株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含量高的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突变菌株OUC002和OUC007,其中OUC002生物量(6.82g·d-1·L-1)和DHA含量(15.31%),分别比对照菌株OUC16... 首次采用紫外诱变和喹禾灵筛选的方法,选育出2株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含量高的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突变菌株OUC002和OUC007,其中OUC002生物量(6.82g·d-1·L-1)和DHA含量(15.31%),分别比对照菌株OUC168提高8.08%和13.74%;OUC007生物量(7.04g·d-1·L-1)和DHA含量(17.33%),比对照菌株分别提高11.57%和28.75%。通过GC-MS(气质联用)对OUC007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DHA含量达到脂肪酸的37.28%。本研究为裂殖壶菌的发酵生产提供了性状优良的菌种,并为裂殖壶菌菌种选育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菌 喹禾灵 紫外线 脂肪酸组成 DH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快速选育高产DHA的裂殖壶菌突变株 被引量:16
18
作者 袁军 赵犇 +2 位作者 孙梦玉 王武 杨海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9-204,共6页
旨在建立一种能够快速便捷的诱变选育高产DHA菌株的方法。出发菌株Schizochytrium sp.ATCC 20888悬浮液经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处理后,涂布到2,2’-联吡啶平上板培养。将所得的突变菌株摇瓶发酵培养,通过磷酸香草醛油脂快速检测法... 旨在建立一种能够快速便捷的诱变选育高产DHA菌株的方法。出发菌株Schizochytrium sp.ATCC 20888悬浮液经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处理后,涂布到2,2’-联吡啶平上板培养。将所得的突变菌株摇瓶发酵培养,通过磷酸香草醛油脂快速检测法和气相色谱分析从突变菌株中筛选得到DHA高产菌株。结果表明,裂殖壶菌诱变选育条件为ARTP为处理时间15 s,气量10 L/min,电功率100 W;2,2’-联吡啶浓度为100μmol/L。通过该方法可以获得高产DHA的菌株。其中D32菌株DHA生产能力提升显著,比初始菌株提升了29.8%,DHA产量达到7.31g/L。D32菌株与出发菌株相比,主要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P<0.005),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P<0.005)。经5次传代后性状稳定,本方法快捷高效,同时也为其他多不饱和脂肪的诱变选育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HA 裂殖壶菌 诱变育种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激素对裂殖壶菌生长与DHA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青 宋益民 +3 位作者 范鸣浩 臧晓南 徐涤 张学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3-57,共5页
研究了6种植物激素(BA、GA、KT、IBA、NAA和IAA)对裂殖壶菌OUC175生长和DH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适宜的浓度条件下,6种植物激素都能不同程度提高裂殖壶菌生长速度和DHA含量,但是浓度过高产生抑制作用。6种植物激素对裂殖壶菌生物量和... 研究了6种植物激素(BA、GA、KT、IBA、NAA和IAA)对裂殖壶菌OUC175生长和DH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适宜的浓度条件下,6种植物激素都能不同程度提高裂殖壶菌生长速度和DHA含量,但是浓度过高产生抑制作用。6种植物激素对裂殖壶菌生物量和DHA含量的适宜浓度分别是:BA,3mg/L;KT,10mg/L;GA,1mg/L;IBA,3mg/L;NAA,6mg/L;IAA,3mg/L。BA在添加量3mg/L时,裂殖壶菌的生物量和DHA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7.1%和3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菌 植物激素 发酵 生物量 DH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富含DHA的裂殖壶菌对轮虫进行营养强化的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宋晓金 张学成 +1 位作者 朱路英 李荻尔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3-46,共4页
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limanium)是一种高DHA含量的海洋真菌,本实验用裂殖壶菌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进行营养强化。结果表明:3个实验组强化后轮虫体内的DHA/FA值和DHA含量均显著提高,DHA/FA值分别为5.98%、10.21%和... 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limanium)是一种高DHA含量的海洋真菌,本实验用裂殖壶菌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进行营养强化。结果表明:3个实验组强化后轮虫体内的DHA/FA值和DHA含量均显著提高,DHA/FA值分别为5.98%、10.21%和13.44%,轮虫体内的DHA质量比分别为4.42,7.85,8.14 mg/g,并于12 h后达到最大值,超过12h后轮虫体内的DHA质量比及DHA/FA值开始下降。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均未检出DHA。各实验组的其他指标,如轮虫密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的怀卵率分别为34.8%、46.5%和53.7%,而对照组仅为2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强化 DHA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limaniu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