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种重金属离子及其混合液对壶状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才学 郑文凯 +1 位作者 林玉凤 袁永春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56-59,共4页
研究了铜、锌、镉、铅离子及其混合液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的急性毒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u2+、Zn2+、Cd2+、Pb2+对壶状臂尾轮虫的24hLC50分别为83 .18μg/L、4 .27mg/L、7. 60mg/L、23 44mg/L,将4种离子按照质量比120∶20... 研究了铜、锌、镉、铅离子及其混合液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的急性毒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u2+、Zn2+、Cd2+、Pb2+对壶状臂尾轮虫的24hLC50分别为83 .18μg/L、4 .27mg/L、7. 60mg/L、23 44mg/L,将4种离子按照质量比120∶20∶6∶1的比例配成混合金属溶液,其混合液对壶状臂尾轮虫的24hLC50为0 42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 急性毒性试验 重金属毒性 半致死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摄食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冯蕾 王洪水 +2 位作者 潘蔚 周文礼 唐学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1-35,共5页
研究了UV-B辐射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对6株海洋微藻:小球藻(Chlorellasp.)、绿色巴夫藻(Pavlovauiridis)、扁藻(Tetraselmischuii)、球等鞭金藻8701(IsochrysisgalbanaPark8701)、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elleri)和小... 研究了UV-B辐射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对6株海洋微藻:小球藻(Chlorellasp.)、绿色巴夫藻(Pavlovauiridis)、扁藻(Tetraselmischuii)、球等鞭金藻8701(IsochrysisgalbanaPark8701)、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elleri)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tum)的室内摄食实验。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的摄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壶状臂尾轮虫对给定饵料单胞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都随UV-B辐射剂量的增大而显著减小(P<0.05)。而且壶状臂尾轮虫对每一种饵料单胞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是不相同的,这说明壶状臂尾轮虫对饵料单胞藻是有选择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 摄食率 滤水率 饵料单胞藻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壶状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38
3
作者 席贻龙 黄祥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3-28,共6页
于1997年10月,采用单个体培养方法,在15℃、20℃、25℃和30℃下对采自武汉东湖的壶状臂尾轮虫的实验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壶状臂尾轮虫各主要发育阶段如胚胎发育、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 于1997年10月,采用单个体培养方法,在15℃、20℃、25℃和30℃下对采自武汉东湖的壶状臂尾轮虫的实验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壶状臂尾轮虫各主要发育阶段如胚胎发育、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等的历时,以及平均寿命均缩短,轮虫存沃经下降的速度逐渐加快,系列率高峰值出现的时间逐渐前移。其中胚 育时间(D)和温度(T)间的回归方程式为:lnD=11.6672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状臂尾轮虫 温度 种群动态 轮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种类和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32
4
作者 席贻龙 黄祥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7-234,共8页
使用浓度为0.3mg/mL的椭圆小球藻、尖细栅藻和两者以1:1(湿重比)组成的混合藻在26±1℃下对壶状臂尾轮虫进行单个体培养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三类食物对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和平均寿命无显著影响,但投喂小球藻时轮虫的生殖前... 使用浓度为0.3mg/mL的椭圆小球藻、尖细栅藻和两者以1:1(湿重比)组成的混合藻在26±1℃下对壶状臂尾轮虫进行单个体培养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三类食物对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和平均寿命无显著影响,但投喂小球藻时轮虫的生殖前期明显比投喂栅藻或混合藻时短,投喂小球藻时轮虫的生殖期明显比投喂栅藻时长;轮虫的生殖后期历时以栅藻组最长,混合藻组次之,小球藻组最短,三者间具显著差异。轮虫的繁殖率、产卵量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以小球藻组最高,混合藻组次之,栅藻组最低。由此可见,小球藻是该种轮虫培养的最适饵料。以浓度为0.375、0.75、1.5、3.0和5.0×106cells/mL的椭圆小球藻为食物在23±1℃下对壶状臂尾轮虫进行单个体培养研究发现,0.75×106cells/mL是其生存和繁殖的最低浓度阈值;食物浓度对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和生殖后期历时无显著影响;食物浓度为1.5×106cells/mL和3.0×106cells/mL时,轮虫各主要发育阶段的历时和产卵量间也无显著差异;食物浓度高于3.0×106cells/mL或低于1.5×106cells/mL对轮虫的生殖前期无显著影响,但使轮虫的平均寿命和产卵量显著减小;食物浓度高于3.0×106cells/mL时,轮虫的生殖期显著缩短。轮虫种群的繁殖率、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皆以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状臂尾轮虫 种群动态 食物种类 食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臂尾轮虫和壶状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胡存兵 席贻龙 陶李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957-5963,共7页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以浓度为3.0×106cells/ml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食物,在18、23、28℃和33℃下,对分类存疑种类红臂尾轮虫(Brachionus rubens)和壶状臂尾轮虫(B.urceolaris)的生活史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以浓度为3.0×106cells/ml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食物,在18、23、28℃和33℃下,对分类存疑种类红臂尾轮虫(Brachionus rubens)和壶状臂尾轮虫(B.urceolaris)的生活史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轮虫的生殖前期和生殖期历时、平均寿命、世代时间和生命期望均逐渐显著地缩短,而种群内禀增长率却极显著地增大。红臂尾轮虫在28℃下的生殖后期历时与23℃和33℃间均无显著的差异,壶状臂尾轮虫在28℃和33℃下的生殖后期历时也无显著的差异。红臂尾轮虫的产卵量和净生殖率均在33℃下最小,在其他3个温度间都无显著的差异;壶状臂尾轮虫的产卵量和净生殖率均在33℃下最小,28℃下最大。18、23℃和28℃下红臂尾轮虫的生殖前期历时、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都显著短于壶状臂尾轮虫,而生殖期历时在两者间无显著差异;33℃下红臂尾轮虫的生殖期历时、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都显著长于壶状臂尾轮虫,而生殖前期历时在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各温度下,红臂尾轮虫的产卵量、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净生殖率均极显著地高于壶状臂尾轮虫,但两种轮虫的生殖后期历时无显著的差异。红臂尾轮虫偏向于r-对策者,体现在其较低的生命期望、较高的繁殖率和种群增长率;而壶状臂尾轮虫则显示出较高的生命期望、较低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率,偏向于k-对策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虫 壶状臂尾轮虫 温度 生活史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培养滤液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形态和多聚糖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州 孔繁翔 +1 位作者 史小丽 张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57-1863,共7页
分离自太湖的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 (Linnaeus))按1000 ind.L-1的密度置于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中培养24h后,用孔径0.10μm的微孔滤膜抽滤,得到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将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以20%的比例添加到纯... 分离自太湖的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 (Linnaeus))按1000 ind.L-1的密度置于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中培养24h后,用孔径0.10μm的微孔滤膜抽滤,得到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将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以20%的比例添加到纯培养的斜生栅藻中,进行为期7d的试验。结果表明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能显著地影响斜生栅藻的形态,处理组中诱发性多细胞群体增加,导致处理组中斜生栅藻种群平均每个个体的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斜生栅藻在壶状臂尾轮虫诱发下形成群聚体可以解释为一种诱发性的反牧食防御,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栅藻对浮游动物牧食的响应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处理后的斜生栅藻在生长率上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诱发性防御群聚体形成的代价没有体现在对生长的影响上。在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诱发下,较多栅藻细胞聚积在一起形成群聚体后,栅藻溶解性胞外多聚糖和固着性胞外多聚糖均有显著提高,而胞内多聚糖略有下降。但从总多聚糖含量看,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也说明轮虫培养滤液刺激了栅藻多聚糖合成的额外增加,且被分泌到胞外,充当细胞之间的粘合物,促使细胞容易聚合形成群聚体,有效防御象轮虫这些小型浮游动物的进一步牧食,保持种群得以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 (Linnaeus) 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 形态变化 群聚体形成 生长率 胞外多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壶状臂尾轮虫及其休眠卵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闫冬春 董双林 黄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17,共5页
从乳山对虾养殖场池塘底泥中分离出数量较多的一种轮虫休眠卵,经孵化鉴定为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对该轮虫休眠卵及孵出的轮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壶状臂尾轮虫休眠卵表面有明显的、不规则的褶皱突起,与已... 从乳山对虾养殖场池塘底泥中分离出数量较多的一种轮虫休眠卵,经孵化鉴定为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对该轮虫休眠卵及孵出的轮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壶状臂尾轮虫休眠卵表面有明显的、不规则的褶皱突起,与已有报道略有差异,这可能是由生活水体盐度的不同引起的;该休眠卵表面附着一些污染物。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壶状臂尾轮虫细胞内线粒体密集、分泌颗粒较多,这是与其代谢旺盛、运动活跃等机能相适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 休眠卵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壶状臂尾轮虫休眠卵促产和孵化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晓清 綦志仁 +1 位作者 戴振炎 文祝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83,共3页
为确定壶状臂尾轮虫休眠卵的最适形成和最适孵化条件,对不同温度、pH值和光照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的休眠卵进行了促产和孵化研究,结果表明,外界环境因子的刺激是诱导轮虫两性生殖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pH为7.5时壶状臂尾轮虫的休眠卵产量最... 为确定壶状臂尾轮虫休眠卵的最适形成和最适孵化条件,对不同温度、pH值和光照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的休眠卵进行了促产和孵化研究,结果表明,外界环境因子的刺激是诱导轮虫两性生殖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pH为7.5时壶状臂尾轮虫的休眠卵产量最大,混交雌体百分率也最高;30℃时休眠卵孵化率最高;光照对壶状臂尾轮虫休眠卵的形成和孵化并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壶状臂尾轮虫 休眠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卢文轩 杨坤 张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9期12725-12726,12728,共3页
[目的]为淡水轮虫的高密度培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个体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对壶状臂尾轮虫主要发育阶段历时、净生殖率以及全部后代的混交雌体百分率等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结果]食物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胚胎发... [目的]为淡水轮虫的高密度培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个体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对壶状臂尾轮虫主要发育阶段历时、净生殖率以及全部后代的混交雌体百分率等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结果]食物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胚胎发育历时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其他发育阶段历时、平均寿命、净生殖率和混交雌体百分率有显著影响。0.2×106cells/m l组生殖前期延长,平均寿命缩短,净生殖率和混交雌体百分率显著降低;12.0×106cells/m l组各发育阶段历时和平均寿命均显著缩短,其他浓度组的各发育阶段历时、平均寿命和混交雌体百分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低食物浓度下,轮虫生命周期缩短、繁殖力降低;食物浓度过高,能抑制轮虫生长,但对繁殖力影响不大;提高食物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的有性生殖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浓度 壶状臂尾轮虫 生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壶状臂尾轮虫高效培养技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清靖 朱华 +3 位作者 赵萌 贾成霞 刘盼 秦洁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42-244,248,共4页
详细介绍了壶状臂尾轮虫的高效培养技术,包括轮虫种(或卵)的分离和保存,培养容器的选择与消毒,培养用水的准备,轮虫的接种,单胞藻和鲜酵母的投喂,培养温度的控制,光照和通风,轮虫密度的日常检测,轮虫的扩大培养和营养强化,采收方法等。
关键词 壶状臂尾轮虫 生物饵料 培养技术 单胞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与氨的交互作用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olaris)种群增长、繁殖及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舒 牛翠娟 殷旭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815-4822,共8页
观测了pH7—10之间(间隔1)与非离子氨氮(NH3-N)浓度分别为0.5、1、2、5mgNH3-N/L和10mg NH3-N/L水质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olaris)种群的增长、繁殖和存活率。结果表明,在没有NH3-N存在的情况下,轮虫在pH7—10... 观测了pH7—10之间(间隔1)与非离子氨氮(NH3-N)浓度分别为0.5、1、2、5mgNH3-N/L和10mg NH3-N/L水质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olaris)种群的增长、繁殖和存活率。结果表明,在没有NH3-N存在的情况下,轮虫在pH7—10之间都能存活,pH7时种群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都最高,pH8时世代时间最长。在适宜的pH条件下(pH7、8),NH3-N浓度小于2mg/L时,轮虫的存活曲线变化不大,繁殖率几乎不受影响;在NH3-N浓度达到5mg/L时,存活时间缩短,繁殖率明显下降;当NH3-N浓度达到10mg/L时,壶状臂尾轮虫在48~72h内死亡,且不产生幼体。在非适宜pH条件下加入NH3-N后,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变为负值,净增殖率明显下降,种群出现负增长。以上结果表明高pH与NH3-N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种群的增长与存活具有严重的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状臂尾轮虫 PH 氨氮 种群增长 繁殖 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B辐射对2种海水轮虫的致死效应 被引量:6
12
作者 冯蕾 唐学玺 +2 位作者 王仁君 肖慧 李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21-426,共6页
运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和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的致死效应,旨在为阐明UV-B辐射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建立指示UV-B辐射的生态毒理学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UV-B辐... 运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和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的致死效应,旨在为阐明UV-B辐射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建立指示UV-B辐射的生态毒理学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UV-B辐射对2种轮虫都有严重的伤害作用,且当辐射强度达一定强度阈值会对其产生急性致死作用。实验测得:UV-B辐射对2种轮虫的急性致死强度阈值为:(50±10)μW/cm2;24h,48h和96h的半致死剂量:褶皱臂尾轮虫为4.393,2.694和1.720kJ/m2;壶状臂尾轮虫为5.856,4.516和1.730kJ/m2。由此可知,本实验UV-B辐射剂量范围和观察时间内,褶皱臂尾轮虫在UV-B辐射处理后的24h和48h内对UV-B辐射的敏感性相对要大于壶状臂尾轮虫,而在UV-B辐射处理后的96h内2种轮虫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则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致死效应 褶皱轮虫 壶状臂尾轮虫 急性致死强度阈值 半致死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轮虫培养中用敌百虫杀灭桡足类的试验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建钢 乔振国 于忠利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1期83-86,共4页
针对鱼、虾、蟹人工苗种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由于轮虫中混杂桡足类导致育苗失败的实际情况,探讨利用轮虫和桡足类对品体敌百虫忍耐性的差异,在不影响轮虫生长、繁殖的情况下彻底清除桡足类的方法。结果表明:轮虫和桡足类对敌百虫的忍耐... 针对鱼、虾、蟹人工苗种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由于轮虫中混杂桡足类导致育苗失败的实际情况,探讨利用轮虫和桡足类对品体敌百虫忍耐性的差异,在不影响轮虫生长、繁殖的情况下彻底清除桡足类的方法。结果表明:轮虫和桡足类对敌百虫的忍耐性有较大的差异,轮虫和桡足类的96h敌百虫安全浓度分别为2.0mg/L和0.2mg/L;致死浓度分别为3.0mg/L(96h)和0.4mg/L(72h);在敌百虫添加浓度0.5~2.0mg/L条件下,敌百虫对轮虫繁殖率的影响随添加浓度加大而增加,但这一影响是可逆的,一般在2-3d后即可恢复正常。在苗种生产实际中,将敌百虫处理浓度定为1.0—1.5mg/L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状臂尾轮虫 桡足类 敌百虫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低温轮虫温室培育水花试验报告
14
作者 张旭彬 王立辉 王为民 《黑龙江水产》 1996年第1期8-9,共2页
随着高寒地区早繁鱼苗基地建设的迅速发展,在低温季节对鲜活饵料的需求十分迫切。而轮虫作为鱼苗的活性开口饵料,其温幅广的种类,如萼花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等,适宜在低温下大量培养。为了探索“低温条件下轮虫敞池培... 随着高寒地区早繁鱼苗基地建设的迅速发展,在低温季节对鲜活饵料的需求十分迫切。而轮虫作为鱼苗的活性开口饵料,其温幅广的种类,如萼花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等,适宜在低温下大量培养。为了探索“低温条件下轮虫敞池培育技术”在高寒地区应用的可行性,1993年至1995年连续三年在绥化市鱼类良种温室孵化场进行试验和推广,利用低温敝池培养轮虫,温室培育水花,解决了高寒地区早繁鱼苗的开口饵料,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培育 高寒地区 壶状臂尾轮虫 轮虫休眠卵 枝角类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培育技术 开口饵料 水花 基地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