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东地区壳-幔作用与金成矿效应 被引量:49
1
作者 邓军 杨立强 +3 位作者 方云 丁式江 王建平 孟庆芬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0-70,共11页
胶东矿集区的形成、演化受地幔剪切带和深部流体控制,壳- 幔作用和地球动力体制转换是成矿物质活化→运移→聚集→成矿的基本动力学保障,构造应力场转换是其重要表现形式。郯庐断裂是深切地幔的成熟岩石圈断裂,是富含地幔流体的幔... 胶东矿集区的形成、演化受地幔剪切带和深部流体控制,壳- 幔作用和地球动力体制转换是成矿物质活化→运移→聚集→成矿的基本动力学保障,构造应力场转换是其重要表现形式。郯庐断裂是深切地幔的成熟岩石圈断裂,是富含地幔流体的幔内剪切带,其内发生流体- 热- 化学- 物理耦合,决定了胶东矿集区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其剪切深熔作用是成矿物质活化、运移的重要驱动力,是成岩成矿作用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地幔流体通过壳- 幔相互作用,形成碱交代热液,沿郯庐断裂带向上发散、运移,将含矿流体系统输运到更高的层位,为流体成矿作用提供了矿源。胶东金矿集中区为相对于周边的地幔隆起区,金矿床产于莫霍面的梯度变化处或变形部位,凹陷区局部隆起部位金的成矿强度明显小于其它地段。超大型矿床决定于超大型碱交代岩规模和深部流体活动强度及成矿元素的高效富集效应,在早期剪压体制下,流体组分、成岩组分和成矿组分大量交换运移;晚期剪张体制下,热液析出、交代作用和成矿作用易于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作用 岩石圈 金矿床 成矿效应 胶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壳-幔、岩石圈-软流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带:特征及转换时限 被引量:24
2
作者 路凤香 郑建平 +1 位作者 侯青叶 李方林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773-781,共9页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下部岩石圈存在壳与幔、岩石圈与软流圈两个相互作用带,它们是重要的岩浆源区,在层圈相互作用中,热和物质的交换及其动力学过程是引起中、新生代岩石圈内部层圈间的厚度调整、岩石圈不均匀减薄以及区域构造-岩浆-成...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下部岩石圈存在壳与幔、岩石圈与软流圈两个相互作用带,它们是重要的岩浆源区,在层圈相互作用中,热和物质的交换及其动力学过程是引起中、新生代岩石圈内部层圈间的厚度调整、岩石圈不均匀减薄以及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重要机理。大陆内部的壳-幔作用有3种类型:地幔来源的底侵熔体与下地壳的作用;下地壳拆沉进入弱化(weakening)了的岩石圈地幔二者发生的作用以及陆-陆碰撞深俯冲带的壳-幔相互作用。它们形成的火山岩组合有一定的差别,但源区都含有地壳组分。岩石圈-软流圈的作用带也是重要的岩浆源区,源区是以软流圈地幔为主,基本不含地壳组分。东部岩石圈的减薄时间大体与出现大规模软流圈来源的玄武岩喷发的时间一致,也与上述两类层圈作用转换的时间一致,大约在100Ma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作用 岩石圈-软流圈相互作用 下地与弱化岩石圈地作用 岩石圈减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康县阳坝岩体岩石成因及壳-幔相互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秦江锋 赖绍聪 白莉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1-18,共8页
出露于甘肃康县南部阳坝镇一带的阳坝岩体具有典型的岩浆混合特征.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发育,主要类型为暗色细粒-微粒闪长质及石英闪长质岩浆包体,岩浆包体与寄主岩石界限清晰。岩浆包体具淬火结构:角闪石呈长柱状。黑云母呈长条片... 出露于甘肃康县南部阳坝镇一带的阳坝岩体具有典型的岩浆混合特征.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发育,主要类型为暗色细粒-微粒闪长质及石英闪长质岩浆包体,岩浆包体与寄主岩石界限清晰。岩浆包体具淬火结构:角闪石呈长柱状。黑云母呈长条片状,磷灰石呈针状,包体中出现石英颗粒集合体及发育熔蚀环的斜长石捕虏晶。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微粒闪长质包体的(La/Yb)w、Rb/Sr值都比寄主岩石高,且铕亏损程度更大,包体和寄主岩石的Mg^#高(寄主岩石Mg^#=50.8~54.5,暗色包体Mg^#=55.6~60.1)。结合岩相学特征可以认为,暗色微粒包体可能是幔源的高温偏基性岩浆侵入到花岗闪长质岩浆中淬火结晶的产物,在此过程中,花岗质岩浆受到幔源物质混染,表明在中三叠世,扬子板块西北缘曾发生壳-幔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坝岩体 中三叠世 岩浆混合 -相互作用 增生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橄榄岩记录的碰撞造山过程中地幔楔的地壳交代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陈仁旭 尹壮壮 夏春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9-484,438,共26页
地壳交代作用是洋壳俯冲带板片-地幔界面的普遍现象,由于地幔楔样品的缺乏,其识别存在困难。而碰撞造山带广泛出露的地幔楔来源的造山带橄榄岩则是理想的研究对象。本文对大别-苏鲁造山带橄榄岩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这些成果... 地壳交代作用是洋壳俯冲带板片-地幔界面的普遍现象,由于地幔楔样品的缺乏,其识别存在困难。而碰撞造山带广泛出露的地幔楔来源的造山带橄榄岩则是理想的研究对象。本文对大别-苏鲁造山带橄榄岩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这些成果表明这些橄榄岩在大洋俯冲向大陆碰撞转换的不同阶段经历了多期地壳来源流体的交代作用。地壳交代作用不仅改变了地幔楔橄榄岩的地球化学成分,而且导致了交代矿物的生长以及超镁铁质交代体的形成。这些交代体或作为同碰撞和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的地幔源区,或将地壳组分传输到深部地幔,或释放流体交代大陆俯冲隧道中的俯冲陆壳。本文对地壳交代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和解决思路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橄榄岩 碰撞造山带 俯冲带 -相互作用 地球化学传输 大别-苏鲁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诺坝玄武岩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Re的挥发性丢失和壳-幔相互作用的证据 被引量:3
5
作者 江琳 支霞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65-1276,共12页
本文报道了采自汉诺坝玄武岩区周坝和白龙硐剖面以及白布洛张20井等地29个玄武岩样品的Re、Os含量和^(187)Os/^(188)Os比值。Os含量为11×10^(-12)~314×10^(-12),Re含量为40×10^(-12)~238×10^(-12),Re和Os含量有... 本文报道了采自汉诺坝玄武岩区周坝和白龙硐剖面以及白布洛张20井等地29个玄武岩样品的Re、Os含量和^(187)Os/^(188)Os比值。Os含量为11×10^(-12)~314×10^(-12),Re含量为40×10^(-12)~238×10^(-12),Re和Os含量有正相关趋势。碱性玄武岩(AK)的Re、Os含量高于拉斑玄武岩(TH)和过渡玄武岩(TR),玄武岩Os含量变化与分离结晶作用有关,玄武岩的低Re含量与地面喷发的火山岩浆脱气过程中Re的挥发性丢失作用有关。玄武岩的^(187)Os/^(188)Os比值为0.14735~0.61136,AK的^(187)Os/^(188)Os比值比TH和TR低且变化小。玄武岩的^(187)Os/^(188)Os比值与Os含量有负相关性。随着Os含量降低到小于75×10^(-12),^(187)Os/^(188)Os比值迅速升高,反映了地壳混染在TH和TR成因中的贡献。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观察到类似的地壳混染作用,说明了Re-Os同位素体系在示踪壳源物质上的优势。一些Os含量较高的TH的^(187)Os/^(188)Os比值表明其地幔源区既非亏损的又非经交代富集的SCLM,可能是混入了地壳俯冲物质的"Marble cake"型地幔。总之,汉诺坝玄武岩的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支持了以往研究的主要成果,两类玄武岩地球化学差异性和异源成因论;分离结晶和部分熔融过程在玄武岩成因中的重要作用;碱性玄武岩的成因与地幔柱的关系等。同时揭示了一些新的现象:汉诺坝玄武岩形成中存在少量的地壳混染作用;地面喷发的火山熔岩在脱气过程中Re的挥发性丢失;拉斑玄武岩的源区更有可能为"Marble cake"型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同位素 汉诺坝玄武岩 Re挥发性丢失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佳木斯地块西缘金矿带构造效应与壳幔作用——以鹤岗隆起为例
6
作者 徐受民 赵海滨 于荣文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325-328,共4页
佳木斯地块西缘金矿带的形成受左行走滑断裂带和深部流体控制,壳-幔作用和地球动力体制转换是成矿物质活化→运移→聚集→成矿的基本动力学保障,构造应力场转换是其重要表现形式。深切地幔牡丹江岩石圈断裂的活动发生了深熔作用,使成矿... 佳木斯地块西缘金矿带的形成受左行走滑断裂带和深部流体控制,壳-幔作用和地球动力体制转换是成矿物质活化→运移→聚集→成矿的基本动力学保障,构造应力场转换是其重要表现形式。深切地幔牡丹江岩石圈断裂的活动发生了深熔作用,使成矿物质得以活化、运移的重要驱动力,是成岩成矿作用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地幔流体通过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了含矿流体,为流体成矿作用提供了矿源,并沿深断裂运移到更高的层位,在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时沉积成矿。佳木斯地块西缘金矿带是受深断裂控制的,矿床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在一个构造应力体制下完成它们的成矿作用的。北北东向和伴生的北西西向断裂,并有中生代浅成-超浅成岩体或脉岩侵位是今后找矿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佳木斯地块西缘 深断裂 壳-幔作用 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广才岭燕山早期白石山岩体成因与壳幔相互作用 被引量:121
7
作者 孙德有 吴福元 +1 位作者 林强 路孝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27-235,共9页
出露于东北地区张广才岭的白石山岩体 ,其全岩 -矿物 Rb- Sr等时线年龄为 196± 4Ma,表明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早期 ,而非传统认识上的印支期。岩体主岩和闪长质包体均具有低 ISr(≈ 0 .70 5 )和正 εNd(t) (+1.7~ +2 .2 )值的特点 ... 出露于东北地区张广才岭的白石山岩体 ,其全岩 -矿物 Rb- Sr等时线年龄为 196± 4Ma,表明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早期 ,而非传统认识上的印支期。岩体主岩和闪长质包体均具有低 ISr(≈ 0 .70 5 )和正 εNd(t) (+1.7~ +2 .2 )值的特点 ,反映岩体成因与地幔具有密切的联系。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详细研究表明该岩体具有壳幔混合成因 ,闪长质包体是较基性的地幔岩浆进入主岩浆中淬火结晶而成 ,花岗质岩浆的源区主要为新生的地壳物质。动力学分析表明 ,本区在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后 ,由于东侧大洋板块的俯冲及后续的岩石圈拆沉效应 ,导致软流圈地幔上隆及幔源岩浆的板底垫托 ,并进而造成先存和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和不同源区岩浆的混合作用。底垫的新生地壳是兴蒙造山带造山后晚期形成的。因此 ,古生代 -中生代是本区地壳生长的重要时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作用 增生 燕山早期 白石山岩体 成因 垂向构造机制 花岗质岩浆 岩浆混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及其沿岸中、新生代壳幔相互作用与构造演化——纪念“陆缘扩张带”概念的倡导者陈国达教授 被引量:16
8
作者 邹和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8-86,共9页
新生代火山岩中的深源捕虏体资料反映,南海北部及其沿岸地区岩石圈地幔的主体由主量元素易熔组分相对饱满的、同位素组成类似MORB-OIB型的、高温型的二辉橄榄岩所组成;但在其顶部残留有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它由主量元素易熔组分相对贫瘠... 新生代火山岩中的深源捕虏体资料反映,南海北部及其沿岸地区岩石圈地幔的主体由主量元素易熔组分相对饱满的、同位素组成类似MORB-OIB型的、高温型的二辉橄榄岩所组成;但在其顶部残留有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它由主量元素易熔组分相对贫瘠的、同位素组成类似EM型的、较低温的方辉橄榄岩组成。在下地壳底部,分布着由晚中生代幔源岩浆分离结晶和堆晶的基性麻粒岩。由此提出了该区中、新生代壳 -幔或岩石圈 -软流圈相互作用与构造演化的简略模式: (1)印支期 -燕山早期为地壳岩石圈厚度增大的华夏型后地台活化造山带环境;(2)燕山晚期岩石圈快速减薄(如拆沉作用),造山带拉伸塌陷,地壳深处并发生广泛的底侵作用; (3)始新世 -渐新世软流圈再次上涌(如地幔柱的影响),岩石圈地幔发生底蚀减薄,地壳也因为下部层的塑性流展和上部层的张裂拉伸而减薄; (4)中新世以来,由于地幔热源在拉伸环境中被释放,壳幔发生冷却,部分软流圈地幔转化为“新生的”岩石圈地幔。研究进一步说明,南海北部陆缘扩张是该区大陆构造演化到大陆活化造山带后期,在深部壳 -幔的相互作用下,岩石圈所发生的垂向减薄和侧向伸展,既不同于弧后扩张,也不是受控于大西洋式的海底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作用 构造演化 后地台活化 深源捕虏体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大陆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壳—幔相互作用信息 ——来自大理岩铅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富 周汉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8,共5页
对大别造山带不同产状大理岩的铅同位素研究表明,红安群王家店和双河大理岩分别经历过高压和超高压变质作用,具有较高的铅同位素变化范围和高的放射性成因铅,反映了上地壳铅同位素的特征;新店大理岩的铅同位素比值和变化范围很小,具有EM... 对大别造山带不同产状大理岩的铅同位素研究表明,红安群王家店和双河大理岩分别经历过高压和超高压变质作用,具有较高的铅同位素变化范围和高的放射性成因铅,反映了上地壳铅同位素的特征;新店大理岩的铅同位素比值和变化范围很小,具有EM1型地幔铅同位素特征,表明有地幔铅同位素特征的记录;而位于剪切带的方高坪大理岩的铅同位素除了n(206Pb)/n(204Pb)值更高外,与新店大理岩的铅同位素特征相似,记录了放射性铅同位素的大量加入或丢失,导致本来具有与双河大理岩类似的铅同位素特征变得不明显。这些结果均表明大陆深俯冲及其折返过程对大理岩铅同位素组成的改造是相当复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岩 铅同位素 -相互作用 大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幔混合及花岗质岩浆的形成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兴阵 陶琰 马言胜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83-188,共6页
花岗岩成因与壳幔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花岗岩成分不单来源于地壳,还有地幔物质的参与,不同程度的壳幔混合可形成类型多样的花岗质岩石。本文简要总结了在俯冲作用、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及地幔柱活动过程中花岗质岩浆的形成,并对此类花岗... 花岗岩成因与壳幔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花岗岩成分不单来源于地壳,还有地幔物质的参与,不同程度的壳幔混合可形成类型多样的花岗质岩石。本文简要总结了在俯冲作用、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及地幔柱活动过程中花岗质岩浆的形成,并对此类花岗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描述。鉴于此,可初步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是否与壳幔相互作用有关,但还没有一种统一的模式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俯冲作用 底侵作用 混合 壳-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理苦橄岩的Re-Os同位素特征: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成因的制约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郝艳丽 黄启帅 +1 位作者 张晓冉 史仁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937-2946,共10页
云南大理苦橄岩产出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位于峨眉山玄武岩系底部。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晶占20%~40%左右,由自形-半自形的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组成;基质约占60%~80%,主要由长条状斜长石和颗粒状单斜辉石组成,辉绿结构;含少量尖晶石。绝... 云南大理苦橄岩产出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位于峨眉山玄武岩系底部。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晶占20%~40%左右,由自形-半自形的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组成;基质约占60%~80%,主要由长条状斜长石和颗粒状单斜辉石组成,辉绿结构;含少量尖晶石。绝大部分样品全岩SiO2低于47%,为45.94%~46.37%(1个样品达47.35%),MgO大于18%,介于19.01%~23.77%之间,Na2O+K2O低于2%,介于1.52%~1.97%之间,具典型苦橄岩的岩相学和岩石化学特征。全岩Re含量变化范围较小,介于0.349×10-9~0.424×10-9之间;Os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介于0.889×10-9~4.276×10-9之间;187Re/188Os=0.437±0.012~2.708±0.025,187Os/188Os=0.1283±0.0002~0.1354±0.0004;从中分选出的橄榄石的Re、Os含量分别为0.030×10-9~0.049×10-9、0.625×10-9~0.757×10-9,187Re/188Os=0.191±0.038~0.377±0.062,187Os/188Os=0.1254±0.0005~0.1268±0.0005,均低于全岩;尖晶石的Os含量最高,为80.5×10-9,187Os/188Os最低,为0.1252±0.0003。经质量平衡计算,基质的187Os/188Os比值介于0.1380~0.1415之间,与原始上地幔相比,基质的Re-Os同位素组成具有壳层熔岩的特点,而橄榄石和尖晶石具有熔融残留相的特点,基质的γOs大于0,介于+2.0~+3.28之间,矿物的γOs均小于0,介于-2.01~-2.59之间,显示明显的亏损特征,无核-幔边界源区信息,而全岩的介于-1.11~-3.24之间,为基质和斑晶及尖晶石的混合结果,推测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橄岩 壳-幔作用 RE-OS同位素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大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小兴安岭接合部早-中侏罗世侵入岩SHRIMP锆石U-Pb定年及成因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仰春 张克信 +6 位作者 吴淦国 肖庆辉 杨晓平 张达 赵焕利 韩振哲 刘旭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7-729,共13页
大-小兴安岭接合部出露的大面积侵入岩传统认为属于华力西期。通过对3个典型岩体的解剖,获得了最新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为169Ma±2Ma和177.4Ma±1.7Ma,闪长质包体为179Ma±2Ma,主量、微量元素特征表明... 大-小兴安岭接合部出露的大面积侵入岩传统认为属于华力西期。通过对3个典型岩体的解剖,获得了最新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为169Ma±2Ma和177.4Ma±1.7Ma,闪长质包体为179Ma±2Ma,主量、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它们为形成于早—中侏罗世的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各岩体和闪长质包体均具有低ISr(平均0.704668)和正εNd(t)(1.3837~3.10652)值特点,包体发育针柱状角闪石和空心磷灰石,反映岩体成因与地幔具有密切的联系。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详细研究表明,各岩体具有壳幔混合成因,花岗质岩浆主要是从地幔中分离出的新生地壳和原有古老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与来自亏损地幔岩浆相互混合形成的。通过区域动力学分析,认为本区大陆地壳生长可能经历了2个连续过程,首先是晚古生代造山期后岩石圈拆沉导致软流圈地幔上隆及幔源岩浆的底垫作用;区域上大范围三叠纪沉积记录的缺失说明此时应是北方造山带强烈的造山时期,这一机制很可能与蒙古-鄂霍次克海闭合造山有密切联系,之后岩石圈板块拆沉,并导致先存新生地壳和原有老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可能是引起本区大陆地壳生长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侏罗世 侵入岩 -相互作用 生长方式 -小兴安岭接合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鄂博REE-Nb-Fe矿床成因的氧、碳和锶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学明 杨晓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216-227,共12页
根据白云鄂博赋矿白云石大理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地质产状将其分为两类:粗粒和细粒白云石大理岩.它们的氧、碳和锶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然有别于分布在宽沟背斜以北典型的沉积石灰岩和白云岩,而和幢源火成碳酸岩十分相似.与... 根据白云鄂博赋矿白云石大理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地质产状将其分为两类:粗粒和细粒白云石大理岩.它们的氧、碳和锶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然有别于分布在宽沟背斜以北典型的沉积石灰岩和白云岩,而和幢源火成碳酸岩十分相似.与矿床进行对比研究说明,成矿流体和矿质主要起源于碳酸岩浆的分异作用,其放射性成因同位素和微量元素保持了地但指纹,而氧和碳同位素组成却向壳源方向漂移,证实碳酸岩浆侵位过程中受大陆地壳的混染作用非常微弱,但是由碳酸岩浆活动所引起的成矿热液体系中却有一定的地表水混人认为白云鄂博REE—Nb—Fe超大型矿床的成因应归属于火成碳酸岩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岩 -相互作用 矿床成因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金属元素对山东蓝宝石结晶的促进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战军 赫英 李洪英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67-971,共5页
目的研究碱金属元素对山东蓝宝石结晶的促进作用。方法对山东蓝宝石寄主玄武岩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以及蓝宝石包裹体中的主量元素进行分析,再对碱金属氧化物在岩浆网络中的化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晶出山东蓝宝石的母岩浆源于富集地... 目的研究碱金属元素对山东蓝宝石结晶的促进作用。方法对山东蓝宝石寄主玄武岩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以及蓝宝石包裹体中的主量元素进行分析,再对碱金属氧化物在岩浆网络中的化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晶出山东蓝宝石的母岩浆源于富集地幔的低度熔融,并在蓝宝石结晶前或者结晶过程中与下地壳发生过强烈的壳—幔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为母源岩浆提供了充足的硅铝质和碱金属氧化物;其中的铝质为蓝宝石的结晶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碱金属氧化物则极大地促进了蓝宝石的结晶。结论碱金属元素对山东蓝宝石的结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宝石 碱金属元素 -交互作用 岩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of convective flow in the Earth crust under consideration of dynamic crust-mantle interactions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崇斌 彭省临 +2 位作者 刘亮明 B.E.HOBBS A.OR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6期2080-2084,共5页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used to solve fluid dynamic interaction problems between the crust and mantle of the Earth. To consider different mechanical behaviours, the lithosphere consisting of the crust and upper ...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used to solve fluid dynamic interaction problems between the crust and mantle of the Earth. To consider different mechanical behaviours, the lithosphere consisting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was simulated as fluid-saturated porous rocks, while the upper aesthenospheric part of the mantle was simulated as viscous fluids. Since the whole lithosphere was computationally simulated,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rust and the upper mantle was appropriately considered. In particular, the mixing of mantle fluids and crustal fluids was simulated in the corresponding computational model. The related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results from an example problem demonstrate that the mantle fluids can flow into the crust and mix with the crustal fluids due to the resulting convective flows in the crust-mantle system. Likewise, the crustal fluids can also flow into the upper mantle and mix with the mantle fluids. This kind of fluids mixing and exchange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overning processes that control the ore body form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in the upper crust of the Ear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crustal fluids mantle fluids fluid dynamic inte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家金矿田成矿动力机制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广强 高建国 胡永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4期3138-3141,3146,共5页
构造-流体、成矿动力过程及其各要素间的作用过程是动力成矿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各组成要素和作用过程之间相互套合、相互作用,呈现出耦合关系,并紧密联系,从而构筑了机制整体。在成矿作用过程中,构造与流体是相互作用的一对基本控矿因... 构造-流体、成矿动力过程及其各要素间的作用过程是动力成矿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各组成要素和作用过程之间相互套合、相互作用,呈现出耦合关系,并紧密联系,从而构筑了机制整体。在成矿作用过程中,构造与流体是相互作用的一对基本控矿因素,是机制形成、演化的过程中最活跃的主导因素,而构造应力场转换与壳-幔作用导致了控矿构造的形成和构造-流体成矿事件的发生,是机制的主要驱动力。因此,研究焦家金矿田的构造-流体成矿动力机制,对研究该区金矿床矿床成因、成矿规律和指示找矿方向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流体 构造应力场转换 壳-幔作用 成矿动力机制 焦家金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苦子干碱性杂岩体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亚伟 廖小莹 +5 位作者 刘良 校培喜 曹玉亭 杨文强 康磊 梁莎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4期1-24,共24页
苦子干碱性杂岩体是塔什库尔干新生代碱性岩带的主要组成之一,主要由霓辉正长岩、石英霓辉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组成。霓辉正长岩、石英霓辉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的SiO2含量差别较大,分别为50.26%~54.11%、59.74%~60.43oA、69.5... 苦子干碱性杂岩体是塔什库尔干新生代碱性岩带的主要组成之一,主要由霓辉正长岩、石英霓辉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组成。霓辉正长岩、石英霓辉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的SiO2含量差别较大,分别为50.26%~54.11%、59.74%~60.43oA、69.59%~72.13%;霓辉正长岩与石英霓辉正长岩的里特曼指数相近,分别为7.83~10.97、8.51~9.05,明显不同于碱性花岗岩(2.49~3.71)。这3种碱性岩石都表现出富集轻稀土,以及K、Rb、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的特征。其中异常高的Sr、Ba和∑REE含量暗示可能还有富集地幔物质的加入。利用原位锆石LA—ICP—MS同位素测试方法,获得石英霓辉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0.9±0.1Ma和11.9土0.4Ma,代表了岩石的结晶年龄;石英霓辉正长岩锆石εHf(t)值为-9.78~3.24,碱性花岗岩中锆石εHf(t)值为-13.54~5.78,均显示岩浆源区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依据这些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研究的综合分析,笔者初步提出西昆仑塔什库尔干苦子干碱性杂岩体的形成是由于青藏高原在~25Ma期间主体拆沉作用发生后,造成软流圈物质向北逃逸,并受到北面塔里木克拉通岩石圈山根阻挡而上涌,进而发生壳幔混合作用的产物。因此,该杂岩体是青藏高原大规模拆沉后浆活动的远程效应,且标志着研究区在~11Ma期间已处于伸展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塔什库尔干 苦子干碱性杂岩体 -混合作用 藏北新生代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滁州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对郯庐断裂带内岩石圈减薄的指示 被引量:24
18
作者 谢成龙 朱光 +1 位作者 牛漫兰 柳小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2-108,共17页
位于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上的滁州早白垩世火山岩,属于准铝质、硅过饱和岩石,为一套中酸性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部分样品(129~125Ma)具有类似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该套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 位于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上的滁州早白垩世火山岩,属于准铝质、硅过饱和岩石,为一套中酸性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部分样品(129~125Ma)具有类似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该套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及高场强元素,并具有类似于EMⅠ型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火山岩的岩浆源区属于华北克拉通,早期火山岩(约132Ma)是富集地幔来源岩浆和古老的华北下地壳源区混合的结果;中期和晚期火山岩(129~117Ma)是幔源底侵组分和古老的华北下地壳来源岩浆不同比例混合的产物。由早到晚,滁州火山岩中古老壳源物质比例逐渐增加,源区逐渐变浅,指示软流圈顶面不断抬升、岩石圈内等温面逐渐升高的过程。研究表明,热异常背景下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是该处断裂带内岩浆形成的主要方式,其具体过程是在岩石圈底部持续减薄、软流圈上涌背景下,幔源岩浆底侵而诱发了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从而形成了壳-幔过渡带内混源的岩浆。郯庐断裂带内较浅的岩浆源区、较高的源区熔融程度、强烈而持久的伸展及岩浆活动、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以及现今较薄的岩石圈厚度,都指示郯庐断裂带是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中的强减薄带,在华北克拉通破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滁州火山岩 岩石圈减薄 底侵作用 地球化学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沙麦岩体:正ε_(Nd)(t)值的过铝质花岗岩 被引量:12
19
作者 胡朋 聂凤军 +1 位作者 赫英 刘妍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781-2790,共10页
内蒙古沙麦岩体位于大兴安岭中段西坡,是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花岗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岩体中脉岩和围岩捕虏体较为发育,岩性组合主要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似斑状花岗岩。在化学成分上,沙麦岩体以铝弱过饱和,富硅,全碱含量中等... 内蒙古沙麦岩体位于大兴安岭中段西坡,是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花岗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岩体中脉岩和围岩捕虏体较为发育,岩性组合主要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似斑状花岗岩。在化学成分上,沙麦岩体以铝弱过饱和,富硅,全碱含量中等和低磷为特点,标准矿物中刚玉分子大于1%,可归为过铝质 S 型花岗岩。在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上,岩体富 Rb、Th、U、Ta,贫 Ba、Sr、P、Ti,Rb/Sr 比值高,K/Rb 比值低,Eu 负异常明显。在 Nd 同位素组成上,岩体 Nd 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除一件样品ε_(Nd)(t)值为负值以外,普遍以具正ε_(Nd)(t)值为特点,T_(2DM)值介于275.79~1048.41Ma 之间。研究结果表明,沙麦岩体形成于晚中生代后造山的岩石圈伸展环境中,是幔源基性岩浆底侵及其诱发的壳-幔混合岩浆,同化中上地壳泥质围岩并经高程度分离结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造山 伸展作用 过铝质 -相互作用 沙麦岩体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活动构造背景 被引量:46
20
作者 邵济安 赵国龙 +1 位作者 王忠 韩庆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422-430,共9页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主要为高钾粗面质火山岩,属于一套碱质含量比较高的钙碱性火山岩系,随时间从酸性向中基性方向演化。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Sr、Nd同位素组成揭示火山岩具有壳源和幔源两部分源区特点,玄武质岩石来源于相对未亏损的地...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主要为高钾粗面质火山岩,属于一套碱质含量比较高的钙碱性火山岩系,随时间从酸性向中基性方向演化。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Sr、Nd同位素组成揭示火山岩具有壳源和幔源两部分源区特点,玄武质岩石来源于相对未亏损的地幔,中酸性火山岩则成因于地壳物质的混染或下地壳的重熔作用,暗示火山岩的形成与陆内深部软流体上涌引起的壳-幔相互作用有关。此外,本文还从火山活动中心的迁移,以及东邻洋陆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角度,阐述了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活动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无直接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中生代 钙碱性火山岩 俯冲作用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