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聚糖-海藻酸钠载药微球的缓释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张琳琳 涂姜磊 +3 位作者 徐静 程莉萍 张志斌 陈世龙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48-52,共5页
采用滴球法制备了壳聚糖-海藻酸钠载四环素微球,考察了原料浓度配比、四环素投药量、添加戊二醛、滴球体积和壳聚糖分子量对微球的影响,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了载药微球在PBS溶液中1h、5h、1d、2d、5d、10d时的药物释放。结果表明,... 采用滴球法制备了壳聚糖-海藻酸钠载四环素微球,考察了原料浓度配比、四环素投药量、添加戊二醛、滴球体积和壳聚糖分子量对微球的影响,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了载药微球在PBS溶液中1h、5h、1d、2d、5d、10d时的药物释放。结果表明,以8.5×104Da壳聚糖为原料、壳聚糖与海藻酸钠的浓度比为1.2∶1、未添加戊二醛、并用大针管滴定的实验组拥有比较理想的缓释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海藻酸钠 四环素 缓释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对葡萄多酚控制释放的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峻 吉伟之 +1 位作者 陈晓云 齐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2-104,共3页
对壳聚糖-海藻酸钠包理法制备葡萄多酚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微胶囊在模拟胃液和肠液环境中的控制释放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浓度对微胶囊的包埋率影响最大;在pH6.0的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比pH5.0时制备的微胶囊对葡萄多酚具有更... 对壳聚糖-海藻酸钠包理法制备葡萄多酚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微胶囊在模拟胃液和肠液环境中的控制释放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浓度对微胶囊的包埋率影响最大;在pH6.0的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比pH5.0时制备的微胶囊对葡萄多酚具有更好的控释效果;被包埋物分子量越大,持续释放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海藻酸钠包理法 葡萄多酚 微胶囊 制备工艺 控制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制备红景天苷微囊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武奇 殷涌光 +1 位作者 梁歧 闫海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6-69,共4页
用壳聚糖 海藻酸钠微囊技术制备了一系列红景天苷微囊。试验结果表明 :海藻酸钠的浓度、壳聚糖的浓度及壳聚糖溶液的pH值对海藻酸钠 壳聚糖微囊的包埋率、载药量及缓释性能有影响 ,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微囊能作为红景天苷活性成分的载体。
关键词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技术 红景天苷微囊 包埋率 载药量 缓释性能 制备 有效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胶负载壳聚糖/海藻酸钠(SiO_2-CTS/SA)脱除扇贝废弃物酶解液重金属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任丹丹 张海丽 +3 位作者 曲词 李佰磊 郭晓茜 任先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9-112,117,共5页
研究了硅胶负载壳聚糖/海藻酸钠(SiO2-CTS/SA)对扇贝废弃物酶解液中重金属的脱除作用。以扇贝加工废弃物为原料,SiO2-CTS/SA为实验材料,对酶解液进行处理,利用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定处理液中各种重金属的含量。结果显示:在投加量为5 g... 研究了硅胶负载壳聚糖/海藻酸钠(SiO2-CTS/SA)对扇贝废弃物酶解液中重金属的脱除作用。以扇贝加工废弃物为原料,SiO2-CTS/SA为实验材料,对酶解液进行处理,利用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定处理液中各种重金属的含量。结果显示:在投加量为5 g/L,p H为6,吸附时间2 h条件下,SiO2-CTS/SA对Cr、Cd、Pb的脱除率分别为92.5%、82.3%和84.6%;在10-50℃间,吸附热力学较好的符合Langmuir方程式;吸附动力学均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动态过柱实验表明,在流动过柱状态下SiO2-CTS/SA对Cr、Cd、Pb的吸附量分别为0.678、0.523、0.457 mg/g,在流速1BV/h,流动过柱2 h时后,脱除率接近100%;通过定量过柱实验,SiO2-CTS/SA可完全脱除酶解液中Cr、Cd和Pb;蛋白质、氨基酸态氮保存率分别为90.86%和92.39%。硅胶负载壳聚糖/海藻酸钠(SiO2-CTS/SA)能有效脱除扇贝酶解液中重金属Cr、Cd、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胶负载壳聚糖/海藻酸钠 重金属 扇贝废弃物 酶解液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磷脂酶A_2的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佳宁 宋云花 +2 位作者 王玥 邹小雨 于殿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01-205,209,共6页
采用海藻酸钠-壳聚糖作为载体对磷脂酶A2进行固定,以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最优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0%,壳聚糖浓度2.0%,钙离子浓度0.25mol/L,戊二醛质量百分浓度0.3%,交... 采用海藻酸钠-壳聚糖作为载体对磷脂酶A2进行固定,以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最优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0%,壳聚糖浓度2.0%,钙离子浓度0.25mol/L,戊二醛质量百分浓度0.3%,交联时间7h,此时固定化酶活力回收率达到74.8%;对固定化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其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为5.0。该固定化酶重复使用7次后活力可以保持54%以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也显示海藻酸钠-壳聚糖能较好的固定磷脂酶A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壳聚糖 磷脂酶A2 固定化 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海藻酸钠叶绿素亚铁微胶囊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孟庆廷 陈万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137-140,共4页
用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技术制备一系列叶绿素亚铁微胶囊,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作为制备工艺优化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优方案。考察微胶囊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的控制释放效果。结果显示,制备该微胶囊的最优方案为海藻酸钠15mg/mL、壳聚... 用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技术制备一系列叶绿素亚铁微胶囊,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作为制备工艺优化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优方案。考察微胶囊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的控制释放效果。结果显示,制备该微胶囊的最优方案为海藻酸钠15mg/mL、壳聚糖4mg/mL、氯化钙20mg/mL、芯材与海藻酸钠的质量比1:4。所得胶囊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缓释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海藻酸钠叶绿素亚铁微胶囊 载药量 包封率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膜中溶氧扩散性能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赵伟 张英 +2 位作者 于炜婷 谢红国 马小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9-435,共7页
氧气在微胶囊膜中的扩散行为将直接决定微囊内细胞的生长代谢行为。以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平板膜为研究模型,利用渗透池法,重点考察溶氧在膜中的扩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复合膜的扩散系数和孔隙率均低于海藻酸钙,复合... 氧气在微胶囊膜中的扩散行为将直接决定微囊内细胞的生长代谢行为。以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平板膜为研究模型,利用渗透池法,重点考察溶氧在膜中的扩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复合膜的扩散系数和孔隙率均低于海藻酸钙,复合膜中溶氧扩散系数为(7~13)×10 10m2 s 1,为水中的23.3%~43.3%,孔隙率为93%~97%;扩散系数随海藻酸钠特性黏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壳聚糖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微胶囊膜是氧传质主要的阻力部位,孔隙率、三维结构和材料极性是影响扩散性能的重要因素,改变海藻酸钠特性黏度和壳聚糖分子量可以改变膜孔隙率、结构和材料极性,进而调节膜扩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 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膜 溶氧 扩散系数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壳聚糖基橡胶树死皮康复营养剂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优化 被引量:5
8
作者 胡义钰 冯成天 +3 位作者 刘辉 袁坤 谢贵水 王真辉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79-1386,共8页
橡胶树死皮已成为制约天然橡胶生产发展的重要因子之一,研发轻简、高效的死皮防治技术是目前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壁材,橡胶树死皮康复营养剂主要有效成分为芯材,通过复凝聚反应将橡胶树死皮康复营养剂制备成... 橡胶树死皮已成为制约天然橡胶生产发展的重要因子之一,研发轻简、高效的死皮防治技术是目前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壁材,橡胶树死皮康复营养剂主要有效成分为芯材,通过复凝聚反应将橡胶树死皮康复营养剂制备成微胶囊。以微胶囊的包封率、载药量为制备工艺优化指标,通过L16(45)正交实验得出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壳聚糖浓度为2.0 mg/mL、营养剂用量为1 g,体系反应温度为40℃,pH为5,10%戊二醛用量为30 mL时,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相对圆整、粒度分布相对均匀(10~40μm),其包封率达69.31%、载药量达14.35%。所得的最佳工艺制备条件为后期实现木质部埋植橡胶树死皮康复营养剂缓释微胶囊打下良好基础;为最终实现新型高效的橡胶树死皮康复技术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死皮 康复 海藻酸钠/壳聚糖 微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作为口服控释制剂载体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石晓丽 徐军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113-114,共2页
壳聚糖与海藻酸钠通过聚电解质络合反应制备成壳聚糖 /海藻酸钠微囊 ,其粒径为 1mm左右。以干扰素为模型药物 ,其包封率达 90 %以上。同时还研究了在不同 pH条件下 ,干扰素的控制释放情况。结果表明 :微囊在模拟胃液 (pH 1.0 )中 3h的... 壳聚糖与海藻酸钠通过聚电解质络合反应制备成壳聚糖 /海藻酸钠微囊 ,其粒径为 1mm左右。以干扰素为模型药物 ,其包封率达 90 %以上。同时还研究了在不同 pH条件下 ,干扰素的控制释放情况。结果表明 :微囊在模拟胃液 (pH 1.0 )中 3h的药物释率仅为≤ 5 % ,但在模拟肠液 (pH 7.4 )中 3h ,80 %~ 90 %的药物被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 干扰素 包封率 控制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叉尾源海豚链球菌Srr蛋白海藻酸钠-壳聚糖口服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兴丽 汪开毓 +4 位作者 王二龙 王涛 杨倩 陈德芳 耿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46,共8页
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豚链球菌Srr蛋白微球疫苗,并检测其对斑点叉尾的免疫效果。采用乳化法利用海藻酸钠-壳聚糖包被Srr蛋白,测定其包封率、载药率及包被蛋白的抗原性;通过拌饲投喂免疫斑点叉尾,分为Srr组、Srr微球组、空微球组... 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豚链球菌Srr蛋白微球疫苗,并检测其对斑点叉尾的免疫效果。采用乳化法利用海藻酸钠-壳聚糖包被Srr蛋白,测定其包封率、载药率及包被蛋白的抗原性;通过拌饲投喂免疫斑点叉尾,分为Srr组、Srr微球组、空微球组以及对照组,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后斑点叉尾的血清抗体水平,试剂盒检测多项血清非特异性指标;于免疫后第4周利用海豚链球菌攻毒,计算各组相对保护率,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通过乳化法制得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较为均一的微球疫苗,粒径为(4.26±1.13)μm,包封率为92.38%,载药率为19.41%,Western-blot分析表明Srr蛋白微球具有较好的抗原性;Srr微球组的抗体效价峰值出现在第4周,明显高于其他组,血清总蛋白、T-SOD以及溶菌酶活力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并获得60%的相对保护率。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Srr微球组攻毒后24h和48h各免疫基因表达量均有所上调。Srr蛋白微球疫苗能够提高斑点叉尾抵抗海豚链球菌的能力,对海豚链球菌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豚链球菌 Srr蛋白 海藻酸钠-壳聚糖 口服疫苗 免疫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壳聚糖支架复合成骨细胞特异性多肽修复兔颅骨缺损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慧敏 宋婷婷 +3 位作者 吴齐越 高启坤 庄艳琴 吴明月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4-507,共4页
目的评价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在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将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与海藻酸钠/壳聚糖水凝胶(SA/CS Gel)复合植入兔颅骨双侧15 mm圆形极限骨缺损区,实验组缺损处植入海藻酸钠/壳聚糖/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水凝胶(... 目的评价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在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将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与海藻酸钠/壳聚糖水凝胶(SA/CS Gel)复合植入兔颅骨双侧15 mm圆形极限骨缺损区,实验组缺损处植入海藻酸钠/壳聚糖/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水凝胶(SA/CS/多肽Gel),对照组植入SA/CS Gel,空白组不植入任何载体及药物,随机分组。术后8周活体行CBCT扫描,随后处死取材并常规HE染色行组织学检查观察成骨效果。结果影像学及组织形态学结果可见,实验组缺损区成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可促进兔颅骨缺损的骨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 颅骨缺损 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外凝聚法制备姜油树脂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利萍 毛威 +1 位作者 贾玉梅 高雅丽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9-232,共4页
目的:优化姜油树脂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制备工艺,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乳化外凝聚法制备微囊,以微囊粒径和包封率为测定指标,用均匀设计表U11(116)优选处方工艺;影响因素实验考察微囊的稳定性。结果: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 目的:优化姜油树脂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制备工艺,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乳化外凝聚法制备微囊,以微囊粒径和包封率为测定指标,用均匀设计表U11(116)优选处方工艺;影响因素实验考察微囊的稳定性。结果: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0%、海藻酸钠与姜油树脂的质量比3∶1、CaCl2浓度1.0%、壳聚糖浓度1.2%,所得微囊外观形态良好,平均粒径为842μm、跨距为0.14,包封率为(69.82±1.05)%。微囊在高温、高湿和强光实验条件下,载药量与外观形态稳定。结论:在均匀设计所得优化条件下,姜油树脂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制备工艺重现性好,微囊化是提高姜油树脂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油树脂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 乳化外凝聚法 均匀设计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癸氧喹酯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中药物含量 被引量:1
13
作者 鄂伟 张启迪 +3 位作者 王君玮 曲志娜 赵思俊 邹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86-1489,共4页
建立癸氧喹酯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中癸氧喹酯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破囊液(0.2 mol/L NaHCO3和0.06 mol/L Na3C6H5O7·2H2O,pH=7.8~8.2)对癸氧喹酯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进行破囊,破囊后用甲醇和三氯甲烷混合溶液(4∶1)超声提取癸... 建立癸氧喹酯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中癸氧喹酯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破囊液(0.2 mol/L NaHCO3和0.06 mol/L Na3C6H5O7·2H2O,pH=7.8~8.2)对癸氧喹酯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进行破囊,破囊后用甲醇和三氯甲烷混合溶液(4∶1)超声提取癸氧喹酯。HPLC检测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80A Extend-C18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75∶2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7 nm;流速为1 mL/min。结果表明,所采取的破囊方法破解效率高,微囊破解完全。方法精密度与准确度表明,癸氧喹酯浓度在0.05~10μ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61.768X+2.8814,R2=0.9996。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靠等特点,适合癸氧喹酯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中药物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癸氧喹酯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壳聚糖/海藻酸钠纳米微球的制备 被引量:5
14
作者 陆敏 王利强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各因素对制备茶多酚/壳聚糖/海藻酸钠纳米微球载药率、包埋率的影响,研究纳米微球体外释放行为,为后期缓释抗菌膜的制备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考察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壳聚糖溶液浓度、CaCl_2溶液浓度、茶多酚... 目的探讨各因素对制备茶多酚/壳聚糖/海藻酸钠纳米微球载药率、包埋率的影响,研究纳米微球体外释放行为,为后期缓释抗菌膜的制备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考察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壳聚糖溶液浓度、CaCl_2溶液浓度、茶多酚溶液浓度对纳米微粒载药率、包封率的影响,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率。结果当海藻酸钠溶液、壳聚糖溶液、CaCl_2溶液、茶多酚溶液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10,15,0.8 mg/m L时,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纳米微粒载药率为22.71%,包封率为61.38%,且粒径集中在500 nm左右,有较好的缓释效果。结论所得的最佳工艺制备条件为后期做缓释抗菌膜打下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壳聚糖/海藻酸钠 纳米微粒 载药率 包埋率 体外释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月桂酰壳聚糖在盐酸中对碳钢的缓蚀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谭福能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41-946,956,共7页
将壳聚糖(CS)改性成月桂酰壳聚糖(LYCS),再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制备海藻酸钠-月桂酰壳聚糖(SALYCS)。通过失重试验和电化学试验研究了海藻酸钠-月桂酰壳聚糖在1mol/L盐酸溶液中对Q235碳钢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下,海藻酸钠-... 将壳聚糖(CS)改性成月桂酰壳聚糖(LYCS),再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制备海藻酸钠-月桂酰壳聚糖(SALYCS)。通过失重试验和电化学试验研究了海藻酸钠-月桂酰壳聚糖在1mol/L盐酸溶液中对Q235碳钢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下,海藻酸钠-月桂酰壳聚糖的缓蚀率随其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同一浓度下,随温度升高,缓蚀率先增大后减小,在308K时达到最佳;海藻酸钠-月桂酰壳聚糖在碳钢表面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海藻酸钠-月桂酰壳聚糖属于抑制阴极反应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月桂酰壳聚糖(SA-LYCS) 缓蚀 碳钢 盐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分子量对酵母细胞固定化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于炜婷 宋慧一 +2 位作者 刘袖洞 郑国爽 马小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6-162,共7页
以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AC微胶囊)为研究对象,以酵母细胞S.cerevisiae BY4741为细胞模型,分别考察了相同成膜反应时间和相同成膜厚度两种情况下,壳聚糖分子量对微囊膜膨胀行为、微囊内细胞增殖情况及微囊化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泄漏的... 以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AC微胶囊)为研究对象,以酵母细胞S.cerevisiae BY4741为细胞模型,分别考察了相同成膜反应时间和相同成膜厚度两种情况下,壳聚糖分子量对微囊膜膨胀行为、微囊内细胞增殖情况及微囊化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泄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成膜反应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壳聚糖分子量越小,向海藻酸钙凝胶网络扩散越容易,交联成膜越厚,微胶囊膜越能耐受渗透压膨胀。但在控制相同膜厚的情况下,大分子量壳聚糖由于分子链长,与凝胶微球表面海藻酸钠分子的作用位点多,易纠结相邻海藻酸钠分子链形成更致密的络合交联,呈现更高的耐受渗透压膨胀的特性。AC微囊化细胞培养48h后,小分子量壳聚糖充分成膜反应制备的AC微胶囊,虽然膨胀不显著,但由于膜结构占据了更多微胶囊体积,既缩小了酵母细胞的增殖空间,又极大增加了传质阻力,反而限制了细胞增殖。培养过程中,各组微胶囊均未发现明显的细胞泄漏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 壳聚糖分子量 细胞固定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磺胺嘧啶银微球的制备与释放度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闫静静 郎轶咏 +2 位作者 王强 朱晓红 李三鸣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8期1072-1075,共4页
目的制备磺胺嘧啶银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磺胺嘧啶银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研究微球的粒径、形态及体外释药情况。结果微球外观圆整,平均粒径38.2μm,体外5 h释药完全。结论磺胺嘧啶银微球... 目的制备磺胺嘧啶银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磺胺嘧啶银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研究微球的粒径、形态及体外释药情况。结果微球外观圆整,平均粒径38.2μm,体外5 h释药完全。结论磺胺嘧啶银微球制备方法简单易行,体外释药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嘧啶银 乳化-交联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 释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葡萄糖氧化酶最适制备条件初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学东 辛锋 +3 位作者 夏文水 沈炯 郇美丽 张莉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48-253,共6页
以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复合缓释壁材,对葡萄糖氧化酶(GOD)进行微胶囊包被缓释处理,研究了不同因素对缓释葡萄糖氧化酶酶活回收率和缓释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制备缓释葡萄糖氧化酶的最佳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0%,壳聚糖浓度0.75%,葡萄糖... 以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复合缓释壁材,对葡萄糖氧化酶(GOD)进行微胶囊包被缓释处理,研究了不同因素对缓释葡萄糖氧化酶酶活回收率和缓释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制备缓释葡萄糖氧化酶的最佳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0%,壳聚糖浓度0.75%,葡萄糖氧化酶浓度0.3%,pH值5.0,钙离子浓度0.3mol/L,搅拌速度1200r/min。此时葡萄糖氧化酶酶活回收率最高,达到93.8%,且显示出较好的缓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氧化酶 壳聚糖/海藻酸钠 缓释 制备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囊化转基因细胞进行小鼠腹腔移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熊伟 谭岩 +4 位作者 徐立 方艳秋 段秀梅 宋燕 杨广民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80-483,共4页
目的:探讨微囊化转基因细胞用于异体细胞移植治疗的可能性。方法:使用静电液滴技术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包埋转入癌胚抗原部分基因的人成纤维样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实验小鼠腹腔移植。结果:微囊化人源细胞移植到小鼠腹腔3个月内,细... 目的:探讨微囊化转基因细胞用于异体细胞移植治疗的可能性。方法:使用静电液滴技术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包埋转入癌胚抗原部分基因的人成纤维样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实验小鼠腹腔移植。结果:微囊化人源细胞移植到小鼠腹腔3个月内,细胞可以继续生长、增殖并提高小鼠的兔疫功能。结论:海藻酸钠-壳聚糖作为成囊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囊膜强度和免疫隔离作用;微囊化细胞移植有助于扩大异体移植的细胞来源,并为构建微囊化转基因细胞疫苗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化转基因细胞 异体细胞移植 免疫隔离 静电液滴技术 海藻酸钠-壳聚糖 肿瘤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景天苷缓释微囊神经网络建模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武奇 殷涌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7-110,共4页
本文在确定输入层和输出层单元、预处理网络数据、选择激活函数、选择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红景苷缓释微囊制作参数与性能之间的神经网络模型,网络结构为5-12-3。该模型能较为精确的拟合输入的样本数据,其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4%,模型... 本文在确定输入层和输出层单元、预处理网络数据、选择激活函数、选择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红景苷缓释微囊制作参数与性能之间的神经网络模型,网络结构为5-12-3。该模型能较为精确的拟合输入的样本数据,其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4%,模型准确可信,可以代替真实试验,该模型的建立为工艺参数的优化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