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猴头菇多糖粗提液的壳聚糖法脱蛋白及分离纯化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易晓敏 周春晖 黄惠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19-123,303,共6页
研究了料液比(v/v)、p H、时间及处理次数对猴头菇多糖粗提液壳聚糖法脱蛋白的影响,得到了壳聚糖法脱蛋白的最优工艺,并通过柱层析对猴头菇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优化的壳聚糖法脱蛋白工艺为:料液比50∶1,p H为粗提液本身的p H,4℃条件... 研究了料液比(v/v)、p H、时间及处理次数对猴头菇多糖粗提液壳聚糖法脱蛋白的影响,得到了壳聚糖法脱蛋白的最优工艺,并通过柱层析对猴头菇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优化的壳聚糖法脱蛋白工艺为:料液比50∶1,p H为粗提液本身的p H,4℃条件下静置2 h,处理次数为1次;此时蛋白质去除率为60.11%±0.47%,多糖损失率为11.16%±0.48%,壳聚糖残留率为1.01%±0.005%,蛋白质去除率比Sevage法提高11.67%,且多糖损失率降低了80.87%。猴头菇粗多糖经DEAE Sepharose Fast Flow柱层析分离得到两种多糖HEP-Ⅰ和HEP-Ⅱ,Sephadex G-75柱层析、紫外检测得出HEP-Ⅰ和HEP-Ⅱ均为成分均一的多糖,红外检测得出HEP-Ⅰ为同时含有吡喃环和呋喃环的糖类物质,而HEP-Ⅱ为含有吡喃环的糖类物质。壳聚糖法脱蛋白工艺合理可行,分离纯化后的猴头菇多糖成分均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菇多糖 壳聚糖法 脱蛋白 柱层析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生脉饮澄清工艺及不同澄清剂对药品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刘震远 郝豪奇 +9 位作者 江思琪 白雪 陈乃振 姜明月 郭田甜 韩培 吴天琦 王常棋 张微 高延甲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6-392,共7页
目的:优化生脉饮澄清工艺条件,提升药品品质。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取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将壳聚糖溶液添加量、澄清温度、搅拌速度、作用时间作为考察因素,以澄清度值与五味子醇甲保留率的总评归一(OD)值为评价指标,优选出... 目的:优化生脉饮澄清工艺条件,提升药品品质。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取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将壳聚糖溶液添加量、澄清温度、搅拌速度、作用时间作为考察因素,以澄清度值与五味子醇甲保留率的总评归一(OD)值为评价指标,优选出最佳澄清工艺条件。取最佳澄清工艺条件下生产的3批药品进行验证试验,并与其他3种澄清方式(ZTC 1+1Ⅲ型澄清剂、101-澄清剂、明胶澄清剂)进行对比,明确其优化效果。结果:生脉饮最佳澄清工艺参数条件为壳聚糖溶液添加量4%、澄清温度59℃、搅拌速度240 r/min、作用时间25 min,OD值平均达0.748。所生产的生脉饮药液清澈、明亮,透光性强,药物品质明显优于其他3种澄清方式。结论:壳聚糖絮凝法优化生脉饮口服液澄清工艺方法可靠,参数精确、稳定。壳聚糖絮凝法优化生脉饮澄清工艺条件可提升药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饮 澄清工艺 壳聚糖絮凝 ZTC 1+1Ⅲ型澄清剂 101-澄清剂 明胶澄清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方法制备的蛹虫草多糖特性及体外生物活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顾丹丹 侯静宇 +1 位作者 张金秀 王立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6-83,共8页
本研究以蛹虫草发酵液为材料,采用壳聚糖絮凝法和水提醇沉法分别制备了絮凝多糖(XDT)和醇沉多糖(CDT),并对两种方法制备所得多糖的得率、各组分含量、平均粒径和复溶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刚果红实验对其微... 本研究以蛹虫草发酵液为材料,采用壳聚糖絮凝法和水提醇沉法分别制备了絮凝多糖(XDT)和醇沉多糖(CDT),并对两种方法制备所得多糖的得率、各组分含量、平均粒径和复溶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刚果红实验对其微观结构、官能团和空间构象进行表征,利用DPPH、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其抗氧化活性,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评价其降血糖活性,以HepG2细胞增殖抑制率评价其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壳聚糖絮凝法制备多糖得率为3.58%,是醇沉法的1.91倍;两种多糖在扫描电镜下的微观结构存在差异,在红外光谱下吸收图谱相似,但XDT比CDT具有更多的三螺旋结构;XDT的平均粒径更小,复溶速度更快;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在相同浓度下,对DPPH、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表现为XDT>CDT;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实验表明,低浓度时,两种多糖的抑制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随着浓度增加,在相同条件下,XDT的抑制活性明显强于CDT;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实验表明,在相同处理浓度下,XDT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优于CDT。综上,壳聚糖絮凝法制备的蛹虫草多糖得率更高、平均粒径更小、复溶性更佳,XDT具备较强的体外抗氧化、降血糖和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蛹虫草 多糖 壳聚糖絮凝 水提醇沉 结构特征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对葡萄多酚控制释放的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峻 吉伟之 +1 位作者 陈晓云 齐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2-104,共3页
对壳聚糖-海藻酸钠包理法制备葡萄多酚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微胶囊在模拟胃液和肠液环境中的控制释放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浓度对微胶囊的包埋率影响最大;在pH6.0的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比pH5.0时制备的微胶囊对葡萄多酚具有更... 对壳聚糖-海藻酸钠包理法制备葡萄多酚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微胶囊在模拟胃液和肠液环境中的控制释放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浓度对微胶囊的包埋率影响最大;在pH6.0的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比pH5.0时制备的微胶囊对葡萄多酚具有更好的控释效果;被包埋物分子量越大,持续释放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海藻酸钠包理 葡萄多酚 微胶囊 制备工艺 控制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饰性载体固定化漆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文静 朱启忠 +3 位作者 宋炳红 艾良 索凡 周雪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5-158,共4页
采用壳聚糖铜固定化和交联酶聚集体的方法固定化漆酶.探索了固定化前后漆酶的最适温度、pH,热稳定性和金属离子对其活性的影响,交联漆酶聚集体制备的条件.结果为:游离漆酶的最适温度是20℃,最适pH是4.6;壳聚糖铜固定化漆酶的最适温度... 采用壳聚糖铜固定化和交联酶聚集体的方法固定化漆酶.探索了固定化前后漆酶的最适温度、pH,热稳定性和金属离子对其活性的影响,交联漆酶聚集体制备的条件.结果为:游离漆酶的最适温度是20℃,最适pH是4.6;壳聚糖铜固定化漆酶的最适温度是25℃,最适pH是4.0;交联漆酶聚集体的最适温度是15℃,最适pH是3.6.固定化后漆酶的热稳定性提高,不同金属离子影响固定化漆酶的活性,其中K+的激活作用尤为明显.制备交联漆酶聚集体最适戊二醛浓度为1%,最适交联时间是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铜吸附-共价 酶聚集体交联 固定化 漆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口服液澄清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章国磊 王静 +3 位作者 李珺铭 焦丽丽 李慧 吴巍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121-3124,共4页
目的优化人参口服液澄清工艺。方法以总皂苷、冻干粉含量为评价指标,比较冻融法、醇沉法及壳聚糖絮凝法对澄清效果的影响。结果壳聚糖絮凝法在质量分数为1%、用量为6%时澄清效果最佳,总皂苷、冻干粉保留率分别为88.78%、83.13%;采用冻... 目的优化人参口服液澄清工艺。方法以总皂苷、冻干粉含量为评价指标,比较冻融法、醇沉法及壳聚糖絮凝法对澄清效果的影响。结果壳聚糖絮凝法在质量分数为1%、用量为6%时澄清效果最佳,总皂苷、冻干粉保留率分别为88.78%、83.13%;采用冻融法、醇沉法时,总皂苷保留率分别为91.19%、86.57%,冻干粉保留率分别为97.70%、89.65%。壳聚糖絮凝法可在有效保留总皂苷、皂苷单体、冻干粉含量的前提下改善澄明度,提高稳定性,口服液在90 d内性质稳定。结论壳聚糖絮凝法可作为人参口服液最佳澄清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口服液 澄清工艺:冻融 醇沉 壳聚糖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multifunctional polymer: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PEG-b-PAA-grafted chitosan copolymer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承斌 王小见 +2 位作者 刘荣华 吴育林 罗胜联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5期936-942,共7页
A new multifunctional mPEG-b-PAA-grafted chitosan copolymer possessing amino and carboxyl groups,mPEG-b-PAA-g-CHI(compound 6) ,was designed for a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gene/drug delivery and synthesized by the meth... A new multifunctional mPEG-b-PAA-grafted chitosan copolymer possessing amino and carboxyl groups,mPEG-b-PAA-g-CHI(compound 6) ,was designed for a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gene/drug delivery and synthesized by the methods of 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RAFT) polymerization of acrylic acid(AA) and grafting reaction of a biodegradable chitosan(CHI) derivative.Completion of the reaction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sulting compounds were demonstrated by 1 H NMR,FTIR and gel permeation chtomatography(GPC) stud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lar ratio of amino groups to carboxyl groups in the copolymer(compound 6) is 0.41-0.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TOSAN polyacrylic acid (PAA)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multifunction polymer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ngle-step synthesis of magnetic chitosan composites and application for chromate(Cr(Ⅵ))removal 被引量:6
8
作者 杨卫春 唐琼芝 +2 位作者 董舒宇 柴立元 王海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17-323,共7页
Magnetic chitosan composites(Fe3O4@chitosan) were synthesized in one single-step, characterized and applied in Cr(VI) removal from water.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ing proportion of chitosan, Cr(Ⅵ) adsorption capacity... Magnetic chitosan composites(Fe3O4@chitosan) were synthesized in one single-step, characterized and applied in Cr(VI) removal from water.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ing proportion of chitosan, Cr(Ⅵ) adsorption capacity of Fe3O4@chitosan composites increased from 10.771 to 21.040 mg/g. The optimum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Cr(VI) on Fe3O4@chitosan-3 were found in a pH range of 3.0-5.0. Kinetic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process follows pseudo-second-order model, indicating that the rate-limiting step in the adsorption of Cr(Ⅵ) involves chemisorptions. Moreover, FT-IR spectra analysis confirms that the amine and hydroxyl groups of chitosan are predominantly responsible for binding. Results from this work demonstrate that the prepared Fe3O4@chitosan composites possess great potential in Cr(Ⅵ) removal from contaminated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VI) magnetic chitosan one single-step synthesis AD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