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掺杂浓度的CdS:Mn/SiO_2核壳纳米结构的光致发光
1
作者 薛洪涛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6期64-67,74,共5页
通过反胶束法合成了分散性较好的Mn2+掺杂的CdS/SiO2核壳纳米结构,在合成过程中,没有添加任何偶联剂。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和电子衍射仪器对合成的纳米颗粒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进一步研究了这些纳米颗粒的光致发光谱、光致发光激发谱和电... 通过反胶束法合成了分散性较好的Mn2+掺杂的CdS/SiO2核壳纳米结构,在合成过程中,没有添加任何偶联剂。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和电子衍射仪器对合成的纳米颗粒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进一步研究了这些纳米颗粒的光致发光谱、光致发光激发谱和电子自旋共振谱,对于不同的Mn2+掺杂的CdS/SiO2核壳纳米结构的发光特性和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些稳定的荧光纳米颗粒可望在生物、医学等方面以及与材料相关的领域内有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Mn2+/SiO2 反胶束法 壳纳米结构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ZnS核/壳纳米结构的形态及其演变模式
2
作者 段文静 郭奇花 +3 位作者 阳洪超 郑东 吴正龙 王引书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62-1166,共5页
用两步生长的方法在醋酸锌和六亚甲基四胺水溶液中生长ZnO纳米棒阵列,然后以ZnO纳米棒阵列为模板,在Na2S水溶液中硫化0.5-6 h形成ZnO/ZnS纳米结构。用XRD,SEM和TEM表征了ZnO/ZnS核/壳纳米结构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研究了ZnO/ZnS核/壳... 用两步生长的方法在醋酸锌和六亚甲基四胺水溶液中生长ZnO纳米棒阵列,然后以ZnO纳米棒阵列为模板,在Na2S水溶液中硫化0.5-6 h形成ZnO/ZnS纳米结构。用XRD,SEM和TEM表征了ZnO/ZnS核/壳纳米结构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研究了ZnO/ZnS核/壳纳米结构的形态及其转变的模式。在硫化过程中,ZnO首先形成ZnO/ZnS核/壳纳米棒,随着硫化程度的增强,核/壳结构顶部出现空洞,空洞扩展形成管状结构,进一步硫化,管状结构坍塌。硫化形成的ZnO/ZnS结构的形态不仅依赖于初始纳米棒的直径大小和硫化时间的长短,还依赖于纳米棒的分布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ZnS核/壳纳米结构 直径大小 分布密度 形态转变 演变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钨/聚(3,4-乙烯二氧噻吩)核壳纳米线阵列薄膜的制备与电致变色性能
3
作者 陈传胜 李熙瑞 张青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1-409,共9页
本文采用溶剂热和电沉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三氧化钨/聚(3,4-乙烯二氧噻吩)(WO_(3)/PEDOT)核壳纳米线阵列薄膜,对实验样品进行表面结构表征、电化学性能测试和电致变色性能测试。测试显示WO_(3)/PEDOT纳米线阵列直径约为15-55 nm。透射... 本文采用溶剂热和电沉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三氧化钨/聚(3,4-乙烯二氧噻吩)(WO_(3)/PEDOT)核壳纳米线阵列薄膜,对实验样品进行表面结构表征、电化学性能测试和电致变色性能测试。测试显示WO_(3)/PEDOT纳米线阵列直径约为15-55 nm。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证实WO_(3)/PEDOT纳米线阵列薄膜为核壳结构,X射线衍射花样和拉曼光谱证明核壳结构为六方相的WO_(3)核与非晶PEDOT薄壳层所组成。循环伏安曲线显示WO_(3)/PEDOT纳米线的电化学反应为扩散控制过程。WO_(3)/PEDOT纳米线在波长为633 nm处获得了对比度为78.2%、着色时间为4.6 s、褪色时间为2.0 s以及着色效率为78.6 cm^(2)/C的优异特性,由于核与壳层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得复合结构的变色响应速度和循环稳定性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在智能显示、节能窗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钨 聚(3 4-乙烯二氧噻吩) 壳纳米结构 溶剂热 电致变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S/ZnO核壳结构纳米微粒的合成及其发射光谱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蔡红 杜庆波 曹稳根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91-794,共4页
采用单分子前驱体热分解的方法合成了单分散CdS纳米晶,以CdS纳米晶作为核,在CTAB辅助下,对其表面进行修饰,荧光光谱表明CdS/ZnO核壳结构被成功合成。考查了温度对包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晶体结晶越好,包覆越来越完全,ZnO包... 采用单分子前驱体热分解的方法合成了单分散CdS纳米晶,以CdS纳米晶作为核,在CTAB辅助下,对其表面进行修饰,荧光光谱表明CdS/ZnO核壳结构被成功合成。考查了温度对包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晶体结晶越好,包覆越来越完全,ZnO包覆在CdS纳米晶的表面而掩盖了CdS纳米晶的缺陷,使得缺陷发光减弱而带隙发光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 ZNO 壳纳米结构 发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铜(核)-镍(壳)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5
作者 马姗姗 张迎九 +5 位作者 胡晓阳 程亮 周惠华 田永涛 李新建 朱静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37-1341,共5页
采用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AAO)结合直流电化学沉积法,通过一种新的两步法合成一维铜(核)-镍(壳)纳米结构.首先制备铜纳米线,然后对AAO进行扩孔,利用铜纳米线和AAO孔壁之间的间隙,沉积镍纳米线/纳米管.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 采用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AAO)结合直流电化学沉积法,通过一种新的两步法合成一维铜(核)-镍(壳)纳米结构.首先制备铜纳米线,然后对AAO进行扩孔,利用铜纳米线和AAO孔壁之间的间隙,沉积镍纳米线/纳米管.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分析,所得结果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以腺嘌呤为探针分子研究此种纳米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结果表明,这种一维纳米材料是一种潜在的SERS活性基底,拓宽了过渡金属在SERS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 电化学沉积 扩孔 壳纳米结构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MnOX核壳结构微/纳米线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被引量:1
6
作者 于斐 王少博 +2 位作者 徐国梁 石峰 刘丹敏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7-121,共5页
本文合成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微/纳米线。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量色散X射线谱(EDS)对所合成微/纳米线的形态、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β-Sn微/纳米线作为"核",超薄非晶态MnO... 本文合成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微/纳米线。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量色散X射线谱(EDS)对所合成微/纳米线的形态、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β-Sn微/纳米线作为"核",超薄非晶态MnOX纳米片作为"壳"层,完全把β-Sn包裹住,形成Sn@MnOX微/纳米线异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纳米线 壳纳米结构 MNOX β-S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VO_4:Eu^(3+)@YPO_4纳米核壳结构荧光粉的水热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7
7
作者 吴珂 王乐 +4 位作者 徐国堂 邹世碧 黄杰 顾培夫 梁培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06-710,共5页
为了提高传统YVO4:Eu3+荧光粉的发光效率及稳定性,采用水热法制备合成了YVO4:Eu3+@YPO4纳米核壳结构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和荧光光谱仪(PL)等测试手段对所得样品进行表征.XRD和TEM测试结果表明:由水热法合成的YVO... 为了提高传统YVO4:Eu3+荧光粉的发光效率及稳定性,采用水热法制备合成了YVO4:Eu3+@YPO4纳米核壳结构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和荧光光谱仪(PL)等测试手段对所得样品进行表征.XRD和TEM测试结果表明:由水热法合成的YVO4:Eu3+@YPO4荧光粉包含YVO4:Eu3+核心和YPO4壳层两种结构,荧光粉粒径为10~30 nm,壳厚为5~10 nm,形态规则、粒径均匀、结晶度高;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YVO4:Eu3+@YPO4荧光粉比单纯YVO4:Eu3+荧光粉的发光效率高出66.75%,且具有较高的色纯度.结合第一性原理方法,对YVO4和YPO4晶体的能带结构进行理论计算,定性说明了电子跃迁和发光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粉 纳米结构 水热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Ag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SERS效应 被引量:4
8
作者 纪小会 王连英 +5 位作者 张昕彤 白玉白 李铁津 支壮志 孔祥贵 刘益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357-2359,共3页
We prepared Au/Ag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by growing Ag shell onto 12 nm Au core, using silver nitrate and sodium citrate as the reactants. By changing the molar ratio of Ag to Au, the shell thickness and thus the si... We prepared Au/Ag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by growing Ag shell onto 12 nm Au core, using silver nitrate and sodium citrate as the reactants. By changing the molar ratio of Ag to Au, the shell thickness and thus the size of bimetallic particles could be controlled in convenient way. The formation of core-shell structure was proved by UV-Vis spectr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etc.. The core-shell particles showed a more narrow size distribution than Ag colloid prepared without Au core. The SERS activity of the core-shell particles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2,4-dimethylpyridine as the probe, which strongly indicate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SERS substrate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备 SERS效应 核-结构纳米粒子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Te包覆TiO_2纳米棒壳核结构有序阵列与P3HT杂化太阳电池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孙硕 李英品 +4 位作者 孙宝 范龙雪 王尚鑫 裴娟 郝彦忠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279-285,共7页
采用水热法在含氟二氧化锡导电玻璃(FTO)上制备了有序的金红石型TiO2纳米棒阵列,在TiO2纳米棒阵列上电沉积CdTe纳米晶构成了CdTe包覆TiO2壳核式纳米棒阵列(CdTe/TiO2),然后将聚3-己基噻吩(P3HT)的氯苯溶液旋涂到CdTe/TiO2壳核式纳米棒... 采用水热法在含氟二氧化锡导电玻璃(FTO)上制备了有序的金红石型TiO2纳米棒阵列,在TiO2纳米棒阵列上电沉积CdTe纳米晶构成了CdTe包覆TiO2壳核式纳米棒阵列(CdTe/TiO2),然后将聚3-己基噻吩(P3HT)的氯苯溶液旋涂到CdTe/TiO2壳核式纳米棒阵列上构成P3HT包覆CdTe/TiO2壳核式纳米棒阵列的复合结构(P3HT/CdTe/TiO2),在P3HT/CdTe/TiO2壳核式纳米棒阵列复合结构上使用离子溅射法喷镀Au膜构制Au-P3HT/CdTe/TiO2结构的杂化太阳电池,实验测得以Au-P3HT/CdTe/TiO2结构组装的杂化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为0.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化太阳电池 纳米结构 金红石型TiO 纳米棒阵列 CdTe纳米 P3H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催化还原制备Au/Ag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及其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学红 吴莹 +2 位作者 张玉 赵燕荣 钟年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1-474,共4页
以Keggin结构硅钨杂多酸H4SiW12O40(SiW12)为光催化还原剂,通过光化学还原法制备Au/Ag核壳结构纳米粒子。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显示,所得纳米粒子粒径为30~40 nm,呈均匀分散的球形颗粒,该制备方法的特点是可以较好的避免单金属纳米粒子的... 以Keggin结构硅钨杂多酸H4SiW12O40(SiW12)为光催化还原剂,通过光化学还原法制备Au/Ag核壳结构纳米粒子。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显示,所得纳米粒子粒径为30~40 nm,呈均匀分散的球形颗粒,该制备方法的特点是可以较好的避免单金属纳米粒子的形成。将Au/Ag核壳纳米粒子修饰到具有PVP膜的玻碳电极表面,得到SiW12-(Au/Ag)-PVP多层膜修饰电极。该修饰电极在0.5 mol/L H2SO4介质中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响应,在0^-0.75 V电位范围内,出现了3对归属于SiW12的氧化还原峰,且电极性能稳定,灵敏度高。对H2O2的电催化还原性能明显优于单金属Ag纳米粒子修饰电极,说明Au核的存在可以很好的改善Ag的电催化性能,Au和Ag之间存在相互协同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还原 硅钨杂多酸 结构纳米粒子 修饰电极 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胶束体系中Fe_3O_4/SiO_2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明 张宇 顾宁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99-802,共4页
在反胶束体系中制备Fe3O4/SiO2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颗粒的结构和形貌.首先,在水体系中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平均粒径为13nm的Fe3O4纳米粒子,并用有机小分子柠檬酸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加入氨水后形成稳定的Fe3O4胶体溶液... 在反胶束体系中制备Fe3O4/SiO2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颗粒的结构和形貌.首先,在水体系中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平均粒径为13nm的Fe3O4纳米粒子,并用有机小分子柠檬酸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加入氨水后形成稳定的Fe3O4胶体溶液.然后,将此胶体溶液作为水相滴加到Triton X-100/环己烷/正丁醇的表面活性剂/油相/助表面活性剂溶液体系中,搅拌后形成稳定的油包水反胶束体系.在反胶束内以氨水为催化剂,使正硅酸乙酯水解,从而获得SiO2包覆的Fe3O4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实验结果表明,改变水和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的浓度比ω,可以达到调控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形貌的目的.当ω=9时,可获得尺寸均匀、平均粒径约为100nm的Fe3O4/SiO2核壳结构纳米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 二氧化硅 结构纳米粒子 反胶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Ag芯-壳复合结构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闫仕农 王永昌 +1 位作者 郝丽梅 魏天杰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5-426,430,共3页
利用二步液相还原法制备了 Au/Ag 芯 壳复合结构的纳米颗粒。用 TEM对反应液中金离子和银离子的摩尔比分别为1∶2和1∶1时所制备的 Au/Ag芯 壳复合结构的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其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具有 2 个可区分的吸收带,... 利用二步液相还原法制备了 Au/Ag 芯 壳复合结构的纳米颗粒。用 TEM对反应液中金离子和银离子的摩尔比分别为1∶2和1∶1时所制备的 Au/Ag芯 壳复合结构的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其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具有 2 个可区分的吸收带,与纯金和纯银纳米颗粒的光学吸收特性对比后认为:随着反应液中银离子摩尔份数的增加,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始终位于 410nm附近的吸收带为银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吸收带;另一个将随之产生蓝移的吸收带为Au/Ag芯 壳复合结构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吸收带,蓝移是由于银壳厚度的增加而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步液相还原 Au/Ag芯-复合结构纳米颗粒 光学吸收特性 蓝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Ag/C@TiO_2核壳结构纳米棒阵列的制备及对NaBH_4电氧化的催化性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闫鹏 张栋铭 +5 位作者 程魁 徐阳 李莹莹 叶克 曹殿学 王贵领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01-1806,共6页
通过热蒸发结合恒电位沉积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Pd-Ag/C@Ti O2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所制备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线性伏安扫描和计时电流技术研究了Pd-Ag/C@Ti O2电... 通过热蒸发结合恒电位沉积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Pd-Ag/C@Ti O2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所制备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线性伏安扫描和计时电流技术研究了Pd-Ag/C@Ti O2电极对Na BH4的电氧化性能.结果表明,Pd-Ag/C@Ti O2电极具有三维纳米核壳结构,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有利于燃料与催化剂充分接触.催化剂中Pd与Ag的原子比为0.37∶0.17的Pd-Ag(2∶1)/C@Ti O2催化剂的效果最佳,在3.0 mol/L Na OH+0.20 mol/L Na BH4溶液中电流密度达到672 m A/cm2,在1200 s测试时间内计时电流曲线衰减很小,说明该Pd-Ag/C@Ti O2电极对Na BH4电氧化具有很高的电化学活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硼氢化物燃料电池 Pd-Ag催化剂 结构纳米 NaBH4电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银核壳结构纳米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姜宁 彭智 +2 位作者 宋国君 邵增军 陈茂彬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85-2087,共3页
采用两步法的简单路线制备出银纳米粒子包覆的聚苯乙烯(PS)微球,首先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出聚苯乙烯微球;然后对苯乙烯进行敏化和活化,搅拌下加入银的还原液,从而制备出Ag-PS核壳结构的纳米微球。同时借助于TEM、UV-vis、FE-SEM进... 采用两步法的简单路线制备出银纳米粒子包覆的聚苯乙烯(PS)微球,首先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出聚苯乙烯微球;然后对苯乙烯进行敏化和活化,搅拌下加入银的还原液,从而制备出Ag-PS核壳结构的纳米微球。同时借助于TEM、UV-vis、FE-SEM进行表征,分析其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所得的聚苯乙烯微球粒径约为40nm;聚苯乙烯/银核壳结构纳米微球粒径为45~350nm,银层厚度可随意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结构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CuO核壳结构纳米线光致发光性能与CuO壳层厚度的关系(英文) 被引量:1
15
作者 孟秀清 赵东旭 +2 位作者 吴锋民 方允樟 李京波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0-285,共6页
通过分别生长核层与壳层制备出了ZnO/CuO核壳结构的纳米线。形貌和结构分析表明,ZnO核为单晶纳米线而CuO则以多晶形式覆盖在核层表面上。光致发光(PL)研究表明,ZnO纳米线PL强度随CuO壳层厚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壳层比较薄时ZnO的PL强度增... 通过分别生长核层与壳层制备出了ZnO/CuO核壳结构的纳米线。形貌和结构分析表明,ZnO核为单晶纳米线而CuO则以多晶形式覆盖在核层表面上。光致发光(PL)研究表明,ZnO纳米线PL强度随CuO壳层厚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壳层比较薄时ZnO的PL强度增大,这主要是由于CuO壳层对ZnO核层的修饰减少了表面态,而当壳层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ZnO的PL强度不再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在核壳结构中形成了type-I型结构的原因。我们对这一现象做了详细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CuO 结构纳米线 光致发光性质 type-I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壳型结构纳米粒子的SERS活性基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温海滨 胡玉玲 李攻科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62-1070,共9页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作为一种新型分析检测技术,具有检测快速、灵敏度高、非破坏性、原位检测等优点。高灵敏度、高稳定性、高增强能力及高重复性、可循环利用的SERS活性基底的制备是获得较好S...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作为一种新型分析检测技术,具有检测快速、灵敏度高、非破坏性、原位检测等优点。高灵敏度、高稳定性、高增强能力及高重复性、可循环利用的SERS活性基底的制备是获得较好SERS信号的一个重要因素。与传统的单一组分SERS基底相比,将多种不同功能的纳米材料进行复合,形成的核壳型结构纳米粒子作为一种新型SERS活性基底,不仅能获得更为稳定的SERS信号,还能赋予其富集分离、催化和特异性分子识别等功能。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复合贵金属、磁性材料、半导体、复合有机等核壳型结构纳米粒子的SERS活性基底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新型SERS活性基底 结构纳米粒子 复合纳米材料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e_2O_4/Co_3Fe_7-Co纳米核壳结构的高频磁特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真 王磊 +3 位作者 徐春龙 王晋国 石刚 席力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2-496,共5页
通过H2热还原法制备了一种以磁性介电材料Co Fe2O4为核,以磁性金属材料Co3Fe7-Co为壳的纳米核壳结构。表征了样品的形貌、结构、静态和动态磁性并利用Landau-Lifshitz-Gibert方程对核壳结构的磁谱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Co Fe2O4/Co3Fe7-C... 通过H2热还原法制备了一种以磁性介电材料Co Fe2O4为核,以磁性金属材料Co3Fe7-Co为壳的纳米核壳结构。表征了样品的形貌、结构、静态和动态磁性并利用Landau-Lifshitz-Gibert方程对核壳结构的磁谱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Co Fe2O4/Co3Fe7-Co纳米核壳结构能够有效的提高磁导率,其共振机制以自然共振和交换共振为主。该结构有利于增强磁损耗,在微波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结构 磁导率 自然共振 交换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SiC/SiO_2 纳米线的低温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春荣 杨娟玉 +1 位作者 丁海洋 卢世刚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71-976,共6页
以酚醛树脂(PF)作为碳源,纳米SiO2为硅源,在1300℃氩气气氛下通过碳热还原反应,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SiC/SiO2纳米线。采用X射线分析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拉曼光谱(... 以酚醛树脂(PF)作为碳源,纳米SiO2为硅源,在1300℃氩气气氛下通过碳热还原反应,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SiC/SiO2纳米线。采用X射线分析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拉曼光谱(Raman)对产物的组成、形貌、微观结构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iC/SiO2纳米线长可达数毫米,单根SiC/SiO2纳米线由直径30 nm的β-SiC晶体为内核和厚度约12 nm的无定形SiO2壳层组成;室温下SiC/SiO2纳米线的PL发光峰与β-SiC单晶的发光特征峰相比有蓝移。最后,讨论了核壳结构SiC/SiO2纳米线的生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SiO2核结构纳米线 碳热还原 酚醛树脂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GaN核/壳异质结纳米线能带结构和电荷分离的理论研究
19
作者 陈星源 罗文杰 +3 位作者 赖国霞 古迪 朱伟玲 徐祥福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8-314,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第一性原理的方法计算了GaN纳米线、ZnO纳米线及其核/壳纳米线结构的能带结构,价带顶(VBM)和导带底(CBM)的电荷分布。计算表明本征GaN和ZnO纳米线材料VBM和CBM所对应电荷分布较为分散,且与直径关系不大,形成不了Ⅱ型半导体... 采用密度泛函第一性原理的方法计算了GaN纳米线、ZnO纳米线及其核/壳纳米线结构的能带结构,价带顶(VBM)和导带底(CBM)的电荷分布。计算表明本征GaN和ZnO纳米线材料VBM和CBM所对应电荷分布较为分散,且与直径关系不大,形成不了Ⅱ型半导体电荷分离效应。GaN和ZnO组成的核/壳纳米线均保持本征GaN和ZnO纳米线的直接带隙性质。在ZnO包裹GaN的核壳纳米线结构中,不同比例的ZnO和GaN之间电荷转移均不明显,VBM和CBM电荷分布基本都是由壳层的ZnO的O原子占据,难于实现VBM和CBM电荷空间分离。在GaN包裹ZnO的核壳纳米线结构中,VBM电荷和CBM电荷分布分别主要由壳层的N原子占据和核层的O原子占据,同时ZnO和GaN之间的电荷转移量相对较大,容易形成较大的核壳内置电场,有利于促进空间电荷分离,并且随着ZnO的比例增加电荷转移量也相应增加,能有效的促进电荷分离有利于制备成Ⅱ型半导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GaN/ZnO核/结构纳米线 能带结构 电荷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SiO_(2)纳米核壳结构对铒碲发光玻璃的发光增强机制
20
作者 陈晓波 李崧 +5 位作者 赵国营 刘洪珍 郭敬华 马瑜 王克志 耿珠峰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4-232,共9页
本研究首次把预先制备好的Ag@SiO_(2)纳米核壳结构成功地引进到碲化物发光玻璃70TeO_(2)-25ZnO-5La_(2)O_(3)-0.5Er_(2)O_(3)体内,发现(A)Ag(1.6×10^(−6)mol/L)@SiO_(2)(40 nm)@Er^(3+)(0.5%):铒碲发光玻璃相对于样品(B)Er^(3+)(0.... 本研究首次把预先制备好的Ag@SiO_(2)纳米核壳结构成功地引进到碲化物发光玻璃70TeO_(2)-25ZnO-5La_(2)O_(3)-0.5Er_(2)O_(3)体内,发现(A)Ag(1.6×10^(−6)mol/L)@SiO_(2)(40 nm)@Er^(3+)(0.5%):铒碲发光玻璃相对于样品(B)Er^(3+)(0.5%):铒碲发光玻璃的可见光与红外光的激发光谱强度的最大增强依次为149.0%与161.5%,可见光与红外光的发光光谱强度则依次最大增强了155.2%与151.6%,同时还发现样品(A)相对于样品(B)的寿命显著变长。由于Ag@SiO_(2)的表面等离子体吸收峰恰好位于546.0 nm,它与铒离子的发光峰546.0 nm完全共振,因此,Ag@SiO_(2)对铒碲发光玻璃的发光共振增强作用显著。由于银的纳米核壳结构与玻璃的制作具有分步实现的优点,它既能成功控制Ag@SiO_(2)的尺寸,而且在Ag@SiO_(2)@Er:铒碲发光玻璃的制作过程中还具有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同时价格也更加便宜。在保证银不被氧化的前提下,还可控制稀土离子发光中心与银的表面等离子体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成功地减少背向能量反传递。上述优点促成了Ag@SiO_(2)纳米核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有效加强了Ag@SiO_(2)@Er^(3+):铒碲发光玻璃的常规光致发光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SiO_(2)纳米结构 发光的增强作用 表面等离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