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NbO_3晶体点缺陷形成能的经验途径计算 被引量:2
1
作者 冯少新 李宝会 +3 位作者 杨智 金庆华 郭振亚 丁大同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83-288,共6页
基于通过经验参数化方法确定的铌酸锂晶体内离子间互作用势参数,计算了该晶体中点缺陷的形成能,由此判断锂Frenkel对是化学计量比铌酸锂晶体中的本征缺陷,锂空位模型为描述一致熔化组分铌酸锂晶体中点缺陷的主导类型.
关键词 铌酸锂 电子壳层模型 点缺陷形成能 经验途径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荷屏蔽与超新星前身星阶段电子俘获 被引量:3
2
作者 罗志全 彭秋和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2-306,共5页
利用核的壳层模型 ,讨论了电荷屏蔽对超新星的前身星阶段一些较丰的核在一些重要的温度—密度点的电子俘获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由于电荷屏蔽的作用其电子丰度变化率下降了 1 0 %~ 2 0 % .
关键词 电子俘获 电荷屏蔽 核合成 超新星 壳层模型 前身星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极力矩阵元
3
作者 张庆营 《湖南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4期24-27,共4页
在核结构的研究中,常用到多极力(四极力,八极力等等)本文推导了壳层模型的多极力矩阵元的一般公式.这个公式可用于核谱的研究中.
关键词 结构 多极力 壳层模型 原子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机身C型柱准静态压溃仿真及失效模式 被引量:3
4
作者 解江 马骢瑶 +2 位作者 周建 牟浩蕾 冯振宇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3-80,共8页
为了研究复合材料机身薄壁C型柱结构轴向压溃吸能特性、失效模式及C型柱多层壳单元建模方法,建立多层壳单元有限元模型,基于准静态轴向压溃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C型柱多层壳单元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层间分层失效及压溃... 为了研究复合材料机身薄壁C型柱结构轴向压溃吸能特性、失效模式及C型柱多层壳单元建模方法,建立多层壳单元有限元模型,基于准静态轴向压溃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C型柱多层壳单元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层间分层失效及压溃过程中的局部弯曲变形和层束弯曲失效模式;仿真与实验的载荷-位移曲线吻合性较好,压溃初始峰值载荷,比吸能以及压溃均值偏差较小;但C型柱结构压溃初始峰值载荷较大,载荷效率较低,需通过优化设计进一步降低其初始载荷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薄壁C型柱 模型 失效模式 吸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方相钛酸钡晶体的晶格动力学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宜 陈传鸿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912-917,共6页
建立了四方相钛酸钡铁电晶体的晶格动力学壳层模型,氧离子的极化是各向异性的,模型的参数值由拟合Г点的声子谱实验数据确定.计算了声子色散关系,态密度和晶体的弹性常数,在弹性常数计算中计及了压电体中声子谱长波区域内声学模和... 建立了四方相钛酸钡铁电晶体的晶格动力学壳层模型,氧离子的极化是各向异性的,模型的参数值由拟合Г点的声子谱实验数据确定.计算了声子色散关系,态密度和晶体的弹性常数,在弹性常数计算中计及了压电体中声子谱长波区域内声学模和低频光学模的耦合.计算结果比刚性离子模型有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子 钛酸钡 壳层模型 铁电晶体 晶格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6
作者 刘杭 《江苏高教》 1987年第3期48-48,共1页
在科学发现中,有一些是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美国物理学家瑞恩华特,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原子核的滴液模型和壳层模型时,洞察到这两种模型都各有各的田难,想到了一种统一两者的结合模型,为后来系统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基础。瑞恩华特深... 在科学发现中,有一些是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美国物理学家瑞恩华特,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原子核的滴液模型和壳层模型时,洞察到这两种模型都各有各的田难,想到了一种统一两者的结合模型,为后来系统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基础。瑞恩华特深有感受地说:要掌握一个新的理论,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它一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过程 结合模型 创新 系统理论 壳层模型 科学发现 哥伦比亚大学 华特 原子核 物理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群生成元算符在与U(n_1+n_2)??U(n_1)??U(n_2)匹配的非正则基下的矩阵元计算
7
作者 林海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2期70-78,共9页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计算U群子约化系数的简便图解法.该方法和作者不久前提出的计算U群生成元算符的矩阵元的Weyl图解法结合起来可用于多电子体系壳层模型问题时出现的非正则基的矩阵元计算.
关键词 多电子体系 矩阵元 壳层模型 群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握知识结构 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8
作者 陈洪敏 周文臣 《教育学报》 1996年第3期18-20,共3页
掌握知识结构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临沂师范专科学校陈洪敏临沂师范学校周文臣如何才能最有效地使学生继承和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同时获得智能上的训练,拥有为日后的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思维能力,这已经成为当代教学论研究的重大... 掌握知识结构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临沂师范专科学校陈洪敏临沂师范学校周文臣如何才能最有效地使学生继承和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同时获得智能上的训练,拥有为日后的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思维能力,这已经成为当代教学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其中关键的问题是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知识结构 知识单元 掌握知识 结构 壳层模型 知识系统 基本原理 基本观念 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薄壁方管准静态轴向压缩失效机理及吸能特性 被引量:9
9
作者 冯振宇 周坤 +4 位作者 裴惠 解江 牟浩蕾 詹绍正 杨鹏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4-104,共11页
以[±45]3s铺层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薄壁方管为对象,进行准静态轴向压缩试验,研究其轴向压缩失效模式及破坏吸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45]3s方管在准静态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的破坏模式为局部屈曲失效模式;在局部屈曲区,失效... 以[±45]3s铺层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薄壁方管为对象,进行准静态轴向压缩试验,研究其轴向压缩失效模式及破坏吸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45]3s方管在准静态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的破坏模式为局部屈曲失效模式;在局部屈曲区,失效主要表现为纤维与基体断裂、分层以及轴向与纵向裂纹扩展,并耗散大量能量;在弹性区,能量耗散大部分由于层间分层,少部分来自于纤维与基体弹性变形。基于Puck2000基体失效准则与Yamada Sun纤维失效准则,研究建立单层壳、多层壳、层合壳3种有限元模型,对方管轴向压缩失效模式和吸能特性进行模拟。仿真结果表明,3种有限元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复现[±45]3s方管轴向压缩失效模式及吸能特性,但层合壳模型能够更好地模拟[±45]3s方管局部屈曲的失效模式,且比吸能误差最小,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最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薄壁结构 失效机理 吸能特性 模型 模型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波纹板准静态轴压性能试验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0
作者 肖培 苏璇 +2 位作者 牟浩蕾 解江 冯振宇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56-164,174,共10页
以[+45/-45]_(4s)和[0/+45/-45/0]_(2s)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波纹板为研究对象,通过准静态轴压试验获得其失效形貌及载荷-位移曲线;通过CT扫描分析其破坏机理,基于吸能特性评价指标进一步研究其吸能特性。针对[0/+45/-45/0]_(2s)波纹板,... 以[+45/-45]_(4s)和[0/+45/-45/0]_(2s)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波纹板为研究对象,通过准静态轴压试验获得其失效形貌及载荷-位移曲线;通过CT扫描分析其破坏机理,基于吸能特性评价指标进一步研究其吸能特性。针对[0/+45/-45/0]_(2s)波纹板,建立考虑层间模型的多层壳模型进行轴压仿真,通过对比失效形貌、载荷-位移曲线及吸能特性评价指标来验证有限元模型。试验结果表明:[+45/-45]_(4s)波纹板出现整体失稳现象,材料利用率较低导致其吸能特性较差,且试验获得的比吸能的离散系数大于15%,试验重复性较差。[0/+45/-45/0]_(2s)波纹板为典型的层束张开失效模式,材料利用率较高导致其吸能特性较好,吸能特性评价指标的离散系数均小于15%,具有良好的轴压稳定性与可重复性。在±45°纤维铺层中增加0°纤维铺层,可改变其轴压失效模式,并显著提升其轴压吸能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多层壳模型能较好地复现[0/+45/-45/0]_(2s)波纹板轴压过程及层束张开失效模式;同时仿真获得的比吸能比试验均值高2.27%,能较好地复现[0/+45/-45/0]_(2s)波纹板轴压吸能特性,从而验证了多层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波纹板 准静态轴压试验 失效模式 吸能特性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of 2009 L'Aquila earthquake derived from InSAR and GPS data 被引量:3
11
作者 WANG Yong-zhe ZHU Jian-jun +2 位作者 OU Zi-qiang LI Zhi-wei XING Xue-m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244-251,共8页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Mw6.3 L'Aquila (Central Italy) earthquake occurred in 2009,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n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data were used to deriv...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Mw6.3 L'Aquila (Central Italy) earthquake occurred in 2009,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n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data were used to derive the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fault. Firstly, based on the homogeneous elastic half-space model, the fault geometric parameters were solved by the genetic algorithm. The best fitting model shows that the fault is a 13.7 km×14.1 km rectangular fault, in 139.3° strike direction and 50.2° southwest-dipping. Secondly, fixing the optimal fault geometric parameters, the fault plane was extended and discretized into 16× 16 patches, each with a size of 1 kmx 1 krn, and the non-uniform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fault was inverted by the steepest descent method with an appropriate smoothing ratio based on the layered crustal structure model. The preferred solution shows that the fault is mainly a normal fault with slight right-lateral strike slip, the maximum slip of 1.01 m is located in the depth of 8.28 km, the average rake is -100.9°, and the total geodetic moment is about 3.34× 1018 N.m (Mw 6.28). The results are much closer than previous studi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eismological estimation. These demonstrate that the coseismic fault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L'Aauila earthauake inverted by the crustal model considering layered characters is reli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quila earthquake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slip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