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试论广播电视语言的声韵美
1
作者
胡苏
胡晓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1-153,共3页
广播电视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表现尤其离不开声音。声音是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语言文字的审美意义是通过声音来感受的。广播电视语言是口耳之学,它以声音为媒介诉诸于受众的听觉器官。诉诸于口耳的广播电视语言与以文字为媒介的报...
广播电视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表现尤其离不开声音。声音是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语言文字的审美意义是通过声音来感受的。广播电视语言是口耳之学,它以声音为媒介诉诸于受众的听觉器官。诉诸于口耳的广播电视语言与以文字为媒介的报刊杂志语言在选择、运用组合手段的方式、方法上是不同的,广播电视语言必须更加注意语音修辞手段的运用。高尔基曾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老舍先生则强调: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声韵之美。广电传媒中的受众要求在得到信息的同时。欣赏有声语言的语音表达艺术。在表达清楚准确,符合习惯的前提下,有意识地通过调配音索、音节、音步、音段等语音单位,创设和谐悦耳的语音之美,不但有利于意义的表达,同时也能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电视语言
声韵美
语言文字
语音单位
受众要求
物质材料
审
美
意义
听觉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先秦乐论对诗文声韵论的影响
2
作者
孙敏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4期48-52,共5页
试论先秦乐论对诗文声韵论的影响兼谈诗文吟诵实践与理论的相应贡献孙敏强中外学者在追溯文艺发展源头时,都得出了原始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定论;尽管诗与乐分了家,但作为姐妹艺术,二者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古代从《诗》、...
试论先秦乐论对诗文声韵论的影响兼谈诗文吟诵实践与理论的相应贡献孙敏强中外学者在追溯文艺发展源头时,都得出了原始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定论;尽管诗与乐分了家,但作为姐妹艺术,二者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古代从《诗》、《骚》、汉魏南北朝乐府诗到唐诗、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乐论》
古代诗文
诗文创作
理论与实践
声韵美
《乐记》
《诗序》
《楚辞》
诗歌朗诵
谢灵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批评标准
被引量:
1
3
作者
彭强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60-66,共7页
文学的审美标准,是文艺批评标准的核心内容.过去一般都认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多是政治批评、道德批评,缺乏审美批评,更无审美批评标准可言,其实情况并非如此.我国明代的文艺批评家杨镇在他的《论文》中就说过:“论文或尚繁,或尚简.予日...
文学的审美标准,是文艺批评标准的核心内容.过去一般都认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多是政治批评、道德批评,缺乏审美批评,更无审美批评标准可言,其实情况并非如此.我国明代的文艺批评家杨镇在他的《论文》中就说过:“论文或尚繁,或尚简.予日:‘繁非也,简非也,不繁不简亦非也.’或尚难,或尚易.’予日:‘难非也,易非也,不难不易亦非也.繁有美恶,简有美恶,易有美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审
美
批评标准
声韵
格律
美
人物性格
“善”与“
美
”
艺术真实
含蓄
美
作品内容
文艺批评标准
文心雕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涵泳玩索,方能入词中妙境
4
作者
王兆鹏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共1页
要学词,先需读词。词原是配乐歌唱的乐歌,所以读词要放声朗读,才能感受词特有的节奏感、声韵美,如果只是默念,就难以体会词的声情韵味。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早就说过:“读词不成腔,不能知词之韵味,不能知腔调音节之要处,故...
要学词,先需读词。词原是配乐歌唱的乐歌,所以读词要放声朗读,才能感受词特有的节奏感、声韵美,如果只是默念,就难以体会词的声情韵味。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早就说过:“读词不成腔,不能知词之韵味,不能知腔调音节之要处,故必得读之诀而后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泳
方能
《蕙风词话》
节奏感
声韵美
况周颐
韵味
能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广播电视语言的声韵美
1
作者
胡苏
胡晓鹏
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江西萍乡市人民广播台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1-153,共3页
文摘
广播电视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表现尤其离不开声音。声音是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语言文字的审美意义是通过声音来感受的。广播电视语言是口耳之学,它以声音为媒介诉诸于受众的听觉器官。诉诸于口耳的广播电视语言与以文字为媒介的报刊杂志语言在选择、运用组合手段的方式、方法上是不同的,广播电视语言必须更加注意语音修辞手段的运用。高尔基曾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老舍先生则强调: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声韵之美。广电传媒中的受众要求在得到信息的同时。欣赏有声语言的语音表达艺术。在表达清楚准确,符合习惯的前提下,有意识地通过调配音索、音节、音步、音段等语音单位,创设和谐悦耳的语音之美,不但有利于意义的表达,同时也能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
广播电视语言
声韵美
语言文字
语音单位
受众要求
物质材料
审
美
意义
听觉器官
分类号
G22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先秦乐论对诗文声韵论的影响
2
作者
孙敏强
机构
杭州大学
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4期48-52,共5页
文摘
试论先秦乐论对诗文声韵论的影响兼谈诗文吟诵实践与理论的相应贡献孙敏强中外学者在追溯文艺发展源头时,都得出了原始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定论;尽管诗与乐分了家,但作为姐妹艺术,二者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古代从《诗》、《骚》、汉魏南北朝乐府诗到唐诗、宋...
关键词
《荀子·乐论》
古代诗文
诗文创作
理论与实践
声韵美
《乐记》
《诗序》
《楚辞》
诗歌朗诵
谢灵运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批评标准
被引量:
1
3
作者
彭强民
机构
桂林市教育学院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60-66,共7页
文摘
文学的审美标准,是文艺批评标准的核心内容.过去一般都认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多是政治批评、道德批评,缺乏审美批评,更无审美批评标准可言,其实情况并非如此.我国明代的文艺批评家杨镇在他的《论文》中就说过:“论文或尚繁,或尚简.予日:‘繁非也,简非也,不繁不简亦非也.’或尚难,或尚易.’予日:‘难非也,易非也,不难不易亦非也.繁有美恶,简有美恶,易有美恶。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审
美
批评标准
声韵
格律
美
人物性格
“善”与“
美
”
艺术真实
含蓄
美
作品内容
文艺批评标准
文心雕龙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涵泳玩索,方能入词中妙境
4
作者
王兆鹏
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
中国韵文学会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
中国词学研究会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共1页
文摘
要学词,先需读词。词原是配乐歌唱的乐歌,所以读词要放声朗读,才能感受词特有的节奏感、声韵美,如果只是默念,就难以体会词的声情韵味。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早就说过:“读词不成腔,不能知词之韵味,不能知腔调音节之要处,故必得读之诀而后可。”
关键词
涵泳
方能
《蕙风词话》
节奏感
声韵美
况周颐
韵味
能知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试论广播电视语言的声韵美
胡苏
胡晓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试论先秦乐论对诗文声韵论的影响
孙敏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批评标准
彭强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涵泳玩索,方能入词中妙境
王兆鹏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