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影响企业银行借款机理探讨——基于第三方声誉惩罚视角的检验
1
作者 周洲 周丹琪 冉戎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2-114,共13页
笔者基于第三方声誉惩罚理论,利用2010—2016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2013年出台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对企业银行借款的影响及其机理。检验结果证实: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是由公权力担任执行者的第三方声誉惩... 笔者基于第三方声誉惩罚理论,利用2010—2016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2013年出台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对企业银行借款的影响及其机理。检验结果证实: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是由公权力担任执行者的第三方声誉惩罚,提供了声誉惩罚的“公共品”,提高了社会诚信水平并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有助于企业获得银行借款。这种第三方声誉惩罚措施还能够通过两条路径对企业银行借款产生正向影响:一是第三方声誉惩罚增加了企业失信的声誉成本,减少了企业失信行为,提高了企业声誉;二是第三方声誉惩罚能增强企业信用意识,使企业更加重视并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银行借款。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的第三方声誉惩罚效果在不同企业中存在差异,企业风险水平越低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越低,第三方声誉惩罚对企业银行借款的影响也越显著。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在提高企业银行借款的同时减少了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改变了企业融资结构;即使设立第三方声誉惩罚退出机制也不会弱化其对企业银行借款的作用。本研究首次从第三方声誉惩罚视角实证检验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对企业银行借款的影响,丰富了有关第三方声誉惩罚理论以及企业银行借款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文献,为政府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第三方声誉惩罚对企业融资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 银行借款 影响机理 第三方声誉惩罚双重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个人声誉机制的规范研究——以信誉和声誉的区别为切入点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晓冉 《征信》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2-37,87,共7页
声誉机制对自然人的管理范畴包含且广于信誉机制。笼统地将公民违反公德的行为认定为失信并执行失信惩罚,不仅偏离了信誉机制主要规范经济活动的特性,也忽略了声誉机制维护公共秩序的功能。通过研究声誉和信誉的区别,明晰我国多部委对... 声誉机制对自然人的管理范畴包含且广于信誉机制。笼统地将公民违反公德的行为认定为失信并执行失信惩罚,不仅偏离了信誉机制主要规范经济活动的特性,也忽略了声誉机制维护公共秩序的功能。通过研究声誉和信誉的区别,明晰我国多部委对个人违反社会秩序行为实施的"联合惩戒"系对自然人的"声誉惩罚",而非失信惩罚。研究如何构建完善我国的个人声誉机制,将自然人实施的影响医疗秩序、扰乱公共秩序等,并不影响个人信誉却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纳入声誉惩罚体系,既能实现对公共秩序的有效管理,又能缓解我国当前的部分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誉机制 信誉机制 声誉惩罚 失信惩罚 失信联合惩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的信贷效应研究——基于环保严重违法失信的证据 被引量:2
3
作者 宋哲泉 《征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7-44,51,共9页
企业违法违规后由于受到市场声誉惩罚,信贷融资通常会规模降低、成本提高,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违规,市场声誉惩罚可能失灵。以我国2010—2019年间环保严重违法失信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我国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信贷... 企业违法违规后由于受到市场声誉惩罚,信贷融资通常会规模降低、成本提高,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违规,市场声誉惩罚可能失灵。以我国2010—2019年间环保严重违法失信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我国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信贷融资效应的有效性和可能存在的局限。实证结果表明:(1)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实施之前,企业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不受环保违法失信负面影响;(2)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实施之后,企业银行贷款受环保违法失信影响而显著减少;(3)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实施之后,企业债券融资受环保违法失信影响平均为负但并不显著;(4)我国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在信贷融资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缓解了市场声誉惩罚失灵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声誉惩罚 环保违法失信 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信贷融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