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声学密度定量技术评价病毒性心肌炎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颖 李有忠 +3 位作者 常洪波 史建玲 曹红梅 巩丽丽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5期380-380,共1页
目的探讨心肌背向散射积分 ( IBS)参数评价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背向散射联机分析技术观测 2 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及 30例正常人的室间隔 ( IVS)、左心室后壁 ( L VPW)的标化平均背向散射积分 ( IB%)、背向散射积分周期... 目的探讨心肌背向散射积分 ( IBS)参数评价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背向散射联机分析技术观测 2 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及 30例正常人的室间隔 ( IVS)、左心室后壁 ( L VPW)的标化平均背向散射积分 ( IB%)、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化幅度( CVIB)及室壁增厚率 ( WT%)。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 IVS和 LVPW的 IB%较正常人明显增加 ,而 CVIB及 WT%则显著减小 ( P<0 .0 5 ) ;CVIB和 WT%呈一定程度相关 ( r=0 .79)。结论  IBS参数能反映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改变 ,是一种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密度定量技术 心肌背向散射 病毒性心肌炎 IB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对无名动脉斑块致脑梗死的危险性的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许玉芳 包敏娟 +2 位作者 薛勤 张凤 刘丽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6年第6期457-459,共3页
目的探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评价无名动脉粥样斑块致脑梗死的危险性价值。方法分析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无名动脉各类斑块的例数、狭窄程度,测定各类斑块声学密度值及复合斑块内各种回声面积占整个斑块面积百分比。结果脑梗死组脂质斑块... 目的探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评价无名动脉粥样斑块致脑梗死的危险性价值。方法分析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无名动脉各类斑块的例数、狭窄程度,测定各类斑块声学密度值及复合斑块内各种回声面积占整个斑块面积百分比。结果脑梗死组脂质斑块及复合斑块例数明显多于无脑梗死组,且复合斑块内低回声区域占整个斑块面积的百分比明显大于无脑梗死组。结论声学密度定量技术能够评价无名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及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密度定量技术 无名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应用探讨
3
作者 柳双敏 王燕 吴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4期380-381,共2页
关键词 声学密度定量技术 应用 慢性肾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预测再灌注心肌存活
4
作者 郭立英 徐文林 +3 位作者 杨光 金银云 张跃力 张丽鹏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3期217-217,共1页
关键词 声学密度定量技术 预测 再灌注心肌存活 可能性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学密度技术定量评价兔缺氧肺动脉高压后左室心肌损伤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凯风 崔华 +2 位作者 夏红梅 唐小明 封志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92-1193,共2页
目的:探讨声学密度定量(AD)技术评价缺氧肺动脉高压(PH)后左室心肌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建立缺氧肺动脉高压兔模型的基础上,应用AD技术对PH组和正常对照组兔左室相应部位心肌密度值进行测定。结果:缺氧PH组背向散射强度标准差(SDI)... 目的:探讨声学密度定量(AD)技术评价缺氧肺动脉高压(PH)后左室心肌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建立缺氧肺动脉高压兔模型的基础上,应用AD技术对PH组和正常对照组兔左室相应部位心肌密度值进行测定。结果:缺氧PH组背向散射强度标准差(SDI)及背向散射强度周期性变化幅度(CVIB)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左心室前壁和后壁心动周期背向散射强度平均值(AII)明显升高(P<0.05),室间隔中部CVIB明显减低(P<0.05)和AII明显升高(P<0.05)。PH组左室心肌不同部位AII值与左室舒张末压(LVDEP)成正相关(r=0.6206~0.6311,P<0.01)。结论:AD技术对判定缺氧PH后左室心肌损伤改变较为客观、简便,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密度定量技术 肺动脉高压 左心室 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学密度定量评价左心房血液状态与血栓形成
6
作者 王娟 王海燕 +3 位作者 左晓文 孟繁波 路璐 徐晶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30-631,共2页
目的:应用声学密度定量(AD)技术检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房血液声学密度,评价左心房血液状态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早期预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心脏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方法:使用HP55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75例风湿性... 目的:应用声学密度定量(AD)技术检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房血液声学密度,评价左心房血液状态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早期预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心脏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方法:使用HP55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7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和35例正常人左房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值及左房IBS标化值(IBS%)。结果: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有血栓组IBS%明显高于无血栓组及正常组(P<0.05);确定血栓IBS%的诊断标准为32%时,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1.40%、69.70%和70.69%。结论:超声组织定征技术是定量评价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血栓形成时左房血液状态的一种无创、简便、可靠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密度定量技术 二尖瓣狭窄/超声检查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学密度定量检测川崎病早期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梁海南 熊奕 +2 位作者 吴瑛 吴本清 黄若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2期178-180,共3页
目的 探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 (AD)在川崎病早期冠状动脉损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川崎病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有囊样、瘤样改变的 15例 (川崎病Ⅰ组 ) ,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壁回声异常的 2 0例(川崎病Ⅱ组 ... 目的 探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 (AD)在川崎病早期冠状动脉损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川崎病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有囊样、瘤样改变的 15例 (川崎病Ⅰ组 ) ,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壁回声异常的 2 0例(川崎病Ⅱ组 ) ,正常对照组 3 0例 ,测定左室后壁心包组织及左、右冠状动脉壁的组织背向散射积分 (IBS)。用冠脉壁IBS和心包IBS比值 ,作为冠脉壁校正IBS(IB % )。结果 ①各组之间心包IB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川崎病Ⅰ组、Ⅱ组冠脉壁IBS值和IB %值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 <0 .0 1。结论 声学密度定量技术有助于在早期检出冠状动脉病变 ,对早期和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密度定量技术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诊断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学造影定量评价急性肾功能衰竭肾皮质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未晓 高云华 朱贤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9期852-854,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自制白蛋白氟碳声学造影剂和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定量评价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肾皮质血流灌注的可行性。方法 兔后腿肌注 5 0 %甘油 (12~ 15ml/kg) ,建立ARF动物模型。分别于注射甘油前和注射甘油后第三天应用声学造影剂... 目的 探讨应用自制白蛋白氟碳声学造影剂和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定量评价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肾皮质血流灌注的可行性。方法 兔后腿肌注 5 0 %甘油 (12~ 15ml/kg) ,建立ARF动物模型。分别于注射甘油前和注射甘油后第三天应用声学造影剂和声学密度定量 (AD)技术检查肾脏 ,观察造影增强效果 ,测定肾皮质造影前后峰值密度 (PI)、曲线下面积 (AUC)和平均通过时间 (MTT)。结果 正常肾脏造影增强效果明显好于ARF肾 ,二者视觉判断差异显著 ;正常肾和ARF肾造影后肾皮质PI、AUC均比造影前明显增加 ,但ARF肾皮质造影后PI、AUC却低于正常肾皮质造影后PI、AUC(P<0 .0 1) ,MTT则变化不大。结论 急性肾小管坏死性肾衰竭时 ,由于肾皮质血流灌注减少 ,引起造影后PI、AUC等有关反映血流灌注的参数也随之下降 ,与正常肾脏差异显著。因此 ,采用经静脉声学造影和声学密度定量技术 ,能够对ARF时肾皮质血流灌注作出定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蛋白氟碳声学造影剂 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皮质血流灌注 ARF 经静脉声学造影 声学密度定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