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羧基乳胶粒子体系的流变性质与碱增稠机理 被引量:6
1
作者 韩兆让 刘凤岐 +6 位作者 高歌 杨柏 程丽莉 汤心颐 黄丽 刘奕 石英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8-302,共5页
采用流变学实验数据分析乳胶粒子体系的致粘机理 .认为普通硬球型乳胶粒子体系的致粘机理与聚合物链段的亲水性有关 .聚合物链段的亲水性越强 ,普通硬球型乳胶粒子体系的粘度越大 .在酸性介质中 ,含羧基乳胶粒子体系的致粘机理与普通硬... 采用流变学实验数据分析乳胶粒子体系的致粘机理 .认为普通硬球型乳胶粒子体系的致粘机理与聚合物链段的亲水性有关 .聚合物链段的亲水性越强 ,普通硬球型乳胶粒子体系的粘度越大 .在酸性介质中 ,含羧基乳胶粒子体系的致粘机理与普通硬球型乳胶粒子体系一致 .但在碱性介质中 ,含羧基乳胶粒子体系呈现碱增稠现象 ,认为这种碱增稠现象是由粒子间氢键形成的桥式结构所致 ,这一观点与早期的“乳胶粒的溶胀乃至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羧基乳胶粒子体系 流变性质 增稠机理 粘度 氢键 致粘机理 桥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片状模塑料中结晶树脂的增稠机理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建 黄志雄 +1 位作者 秦岩 于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85-188,共4页
本研究合成了熔点为81.3℃的结晶树脂,然后通过改变结晶树脂的加入含量,考察了增稠效果,并对结晶树脂增稠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当结晶树脂质量百分含量为5%时,结晶树脂的增稠效果最好;而在结晶树脂的增稠过程中,有三种作用:溶胀... 本研究合成了熔点为81.3℃的结晶树脂,然后通过改变结晶树脂的加入含量,考察了增稠效果,并对结晶树脂增稠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当结晶树脂质量百分含量为5%时,结晶树脂的增稠效果最好;而在结晶树脂的增稠过程中,有三种作用:溶胀、氢键和诱导结晶作用,其中溶胀和诱导结晶作用最为明显。该研究为LPM C生产工艺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 LPMC 增稠机理 溶胀 诱导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合物压裂增稠剂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于斌 潘一 +1 位作者 杨双春 王博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84-1695,1786,共13页
疏水缔合聚合物压裂增稠剂合成原料来源广泛、成本可控、对环境友好,具有独特的两亲结构,比天然产物增稠剂和普通合成聚合物增稠剂具有更加优异的耐温、耐盐及耐剪切性能,已成为开发非常规油气藏的重要化学品之一。该文首先简述了疏水... 疏水缔合聚合物压裂增稠剂合成原料来源广泛、成本可控、对环境友好,具有独特的两亲结构,比天然产物增稠剂和普通合成聚合物增稠剂具有更加优异的耐温、耐盐及耐剪切性能,已成为开发非常规油气藏的重要化学品之一。该文首先简述了疏水缔合聚合物压裂增稠剂的合成方法,介绍了疏水缔合聚合物压裂增稠剂的增稠机理和影响因素;然后,综述了基于不同疏水单体(长链烷基型、季铵盐型、烷基聚醚型、孪尾型、双取代型和复合型)结构分类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压裂增稠剂的性能特征、作用机制及“压裂驱油(气)一体化”等应用方式;最后,对疏水缔合聚合物压裂增稠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应进行精细优化重组及协同构筑,从新的维度优化体系性能,推动此研究领域向着协同创新及一体化建设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合物 压裂 增稠机理 结构分类 压裂驱油(气)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点缔合疏水改性聚氨酯增稠剂研究进展
4
作者 鲁爱德 刘洁 +4 位作者 张斐斐 粘馨悦 乔鹏飞 宋佳楠 靳丽强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47-1851,共5页
聚氨酯增稠剂疏水改性乙氧基聚氨酯(HEUR)的结构比较特殊,中间由亲水基团组成,两端由疏水端基组成,是一种典型的亲油-亲水-亲油三嵌段的分子结构。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在乳液体系中HEUR疏水端基一方面自缔合形成胶束,另一方面与乳液微粒... 聚氨酯增稠剂疏水改性乙氧基聚氨酯(HEUR)的结构比较特殊,中间由亲水基团组成,两端由疏水端基组成,是一种典型的亲油-亲水-亲油三嵌段的分子结构。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在乳液体系中HEUR疏水端基一方面自缔合形成胶束,另一方面与乳液微粒发生缔合,构成三维的网状结构,达到增稠的效果。但传统HEUR的结合位点较少,在体系中的增稠效果有限,不能够满足水性涂料的黏度要求。梳型、星型及超支化型增稠剂可显著增加缔合位点,改善增稠效果。介绍了多点缔合的聚氨酯增稠剂的增稠机理、结构和影响因素,简述了其在水性涂料中的应用,并对聚氨酯增稠剂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增稠机理 梳型 星型 超支化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二氧化碳增稠过程中相态变化及机理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满学 何静 +1 位作者 陈刚 朱彤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4-98,共5页
液态二氧化碳(LCO_2)压裂液黏度低一直是制约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首次利用LCO_2与增稠剂LPE和胶束促进剂CJ-1混合后LCO_2的相态变化,探讨研究LCO_2-LPE-CJ-1压裂液的增稠机理,同时借助HAAKE黏度计的D300/400系统验证LPE-CJ-1体系... 液态二氧化碳(LCO_2)压裂液黏度低一直是制约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首次利用LCO_2与增稠剂LPE和胶束促进剂CJ-1混合后LCO_2的相态变化,探讨研究LCO_2-LPE-CJ-1压裂液的增稠机理,同时借助HAAKE黏度计的D300/400系统验证LPE-CJ-1体系对LCO_2增稠效果,利用偏光显微镜对LCO_2-LPE-CJ-1压裂液的胶束形态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LPE-CJ-1体系可使LCO_2-LPE-CJ-1压裂液增黏且最大黏度为112 m Pa·s左右,是目前文献报道的LCO_2的最大黏度(20 m Pa·s)的将近6倍。LCO_2-LPE-CJ-1压裂液体系的增稠机理是LPE-CJ-1分子间的离子络合作用后形成的棒状胶束,类似于交联聚合物形成分子间相互缠绕的三维空间网状结构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CO2 压裂液 增稠机理 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缔合增稠剂的制法及影响增稠效果的因素 被引量:9
6
作者 陈立军 张心亚 +2 位作者 黄洪 沈慧芳 陈焕钦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30-35,共6页
缔合增稠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增稠剂,因其在水溶液中具有类似表面活性剂的性质以及其独特的 增稠作用机理,使其表现出特殊的性质与行为。文中对缔合增稠剂的作用机理、制备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着重介 绍了影响缔合增稠剂的增稠... 缔合增稠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增稠剂,因其在水溶液中具有类似表面活性剂的性质以及其独特的 增稠作用机理,使其表现出特殊的性质与行为。文中对缔合增稠剂的作用机理、制备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着重介 绍了影响缔合增稠剂的增稠效果以及缔合增稠剂与水性涂料中其他组分的相互作用,并指出了缔合增稠剂的发展方 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缔合 增稠机理 制备方法 相互作用 水性涂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饱和聚酯树脂增稠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兰芬 吴盾 刘春林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2009年第5期23-26,共4页
采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增稠剂的种类和用量、增稠温度以及填料种类等对不饱和聚酯树脂(UP)增稠体系粘度的影响,分别通过酸值滴定和红外分析等手段探讨了MgO和MDI的增稠机理,结果表明,四种增稠剂的增稠速度不同,其中MgO最快;增加增稠剂的... 采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增稠剂的种类和用量、增稠温度以及填料种类等对不饱和聚酯树脂(UP)增稠体系粘度的影响,分别通过酸值滴定和红外分析等手段探讨了MgO和MDI的增稠机理,结果表明,四种增稠剂的增稠速度不同,其中MgO最快;增加增稠剂的用量均可加快增稠速度,增稠速度也随增稠温度的增加而加快;填料的加入使得体系的粘度迅速增大,并且不同种类的填料对体系粘度的影响不同,与CaCO_3相比,ATH使体系的粘度增加更多。因此工业生产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获得合适的增稠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饱和聚酯 增稠机理 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微粉对剪切增稠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俞科静 张涵 +5 位作者 田美玲 梁付巍 王永键 张雪 黄晓华 师卓卓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1-435,共5页
以聚乙二醇为分散介质,二氧化硅作为第一分散相粒子,硅微粉作为第二分散相粒子制备增稠效果显著的新型复合剪切增稠液(STF)。基于PEG—SiO2基础体系,研究不同比例第二分散相粒子对新型体系的流变性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以聚乙二醇为分散介质,二氧化硅作为第一分散相粒子,硅微粉作为第二分散相粒子制备增稠效果显著的新型复合剪切增稠液(STF)。基于PEG—SiO2基础体系,研究不同比例第二分散相粒子对新型体系的流变性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添加硅微粉含量的增加,剪切增稠效果大幅提升,临界剪切速率变小,最大黏度上升。但当第二分散相粒子比例达到3%后,临界剪切速率和最大黏度受其影响变小,其相应数值始终保持在0.21/s和2000Pa·s左右,外观由接近透明变得偏向灰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 流变性能 增稠机理 硅微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MAA/MMA共聚物乳液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覃磊 李银涛 +1 位作者 周元林 王善强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3092-13097,共6页
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MAA/MMA共聚物乳液,并用NaOH溶液调节共聚物乳液的pH值。讨论了共聚物乳液pH值的改变对体系的粘度、粒径、电位以及流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物乳液的粘度随着pH值的上升先增加后降低随后趋于平稳,其粒径与zeta... 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MAA/MMA共聚物乳液,并用NaOH溶液调节共聚物乳液的pH值。讨论了共聚物乳液pH值的改变对体系的粘度、粒径、电位以及流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物乳液的粘度随着pH值的上升先增加后降低随后趋于平稳,其粒径与zeta电位值随着pH值的增加先快速增加然后出现略微降低,而乳液的流变行为在不同的pH值下也有所不同,这与共聚物颗粒在不同pH值下结构变化及其聚集状态有关。研究结果为此种共聚物乳液在自脆型放射性去污涂料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稠机理 粒径分布 流变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