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光图象光子计数器象管光子增益测试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孙立群 黄运添 +3 位作者 唐天同 向世明 曾桂林 杨照金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1997年第6期498-503,共6页
本文介绍了微光图象光子计数器象管的主要构成及其与常规二代微光象增强器的区别.在论述单通道光子计数技术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微光图象光子计数器象管的主要参数-光子增益的测试原理和方法,建立了测试系统.对微光图象光子计数器... 本文介绍了微光图象光子计数器象管的主要构成及其与常规二代微光象增强器的区别.在论述单通道光子计数技术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微光图象光子计数器象管的主要参数-光子增益的测试原理和方法,建立了测试系统.对微光图象光子计数器象管的光子增益进行了实测,并将测试结果与常规二代微光象增强器的亮度增益进行了比较,给出了光子增益的估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光 象增强器 光子计数 光子增益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像增强器辐射增益测试系统设计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涛 邱亚峰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3-727,共5页
针对辐射增益是紫外像增强器的主要性能参数,决定着紫外像增强器的综合性能,提出一种用于测试紫外像增强器辐射增益的测试仪,测试波长范围为200nm^400nm,亮度测量视场角可选(1/8)°、(1/4)°、(1/2)°、1°、2°、3... 针对辐射增益是紫外像增强器的主要性能参数,决定着紫外像增强器的综合性能,提出一种用于测试紫外像增强器辐射增益的测试仪,测试波长范围为200nm^400nm,亮度测量视场角可选(1/8)°、(1/4)°、(1/2)°、1°、2°、3°。通过改变微通道板电压、阴极电压和荧光屏电压等参数,完成对紫外像增强器的辐射增益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测试曲线变化趋势和紫外像增强器的工作特性相吻合,入射紫外辐射强度调节范围为10-11 W/cm2~10-7 W/cm2,辐射计最低探测强度可达10-11 W/cm2,最低亮度探测阈值可达3×10-4cd/m2,辐射增益测试重复性优于±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像增强器 辐射增益 增益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导射流式伺服阀前置级流场建模及特性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康硕 延皓 +2 位作者 李长春 王凤聚 王书铭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93-1302,共10页
针对偏导射流式伺服阀前置级的复杂结构对其内部流场及特性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附壁射流理论的前置级流场模型,对油液在射流盘内的整个流动过程进行了完整的分析计算,得出了表征射流附壁特性的理论表达式,并基于实际的偏导射流伺... 针对偏导射流式伺服阀前置级的复杂结构对其内部流场及特性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附壁射流理论的前置级流场模型,对油液在射流盘内的整个流动过程进行了完整的分析计算,得出了表征射流附壁特性的理论表达式,并基于实际的偏导射流伺服阀前置级结构尺寸,推导了前置级压力增益的理论计算公式。计算了前置级射流流场的附壁特性,并建立流场二维网格模型,对其附壁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对比;对影响前置级压力增益的因素进行了仿真验证;设计了压力增益测试试验,能够间接测得前置级的压力增益值。结果表明,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及试验测试三者结论一致,证明了应用附壁射流理论对前置级流场进行建模的合理性,确定了影响此类伺服阀前置级压力增益的关键结构参数为:射流盘接收器入口间距、偏转板导流槽侧壁倾角以及偏转板距射流盘喷口侧的间距,为此类伺服阀的结构优化及性能改善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导射流式伺服阀 前置级流场 附壁射流理论 前置级压力增益 附壁特性 数值模拟 压力增益测试试验 关键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口波导有效接收面积的测量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代兵 范植开 黄华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4-476,共3页
 讨论了用开口波导N5作为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的测量,给出了测试的原理和方法,并给出了该开口波导的有效接收面积与频率的关系的测试结果。将测试结果与俄国人标定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测试结果是可信的,为准确测试高功率微波源...  讨论了用开口波导N5作为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的测量,给出了测试的原理和方法,并给出了该开口波导的有效接收面积与频率的关系的测试结果。将测试结果与俄国人标定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测试结果是可信的,为准确测试高功率微波源的输出辐射场功率提供了必要条件。该测试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天线的增益和有效面积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波导 高功率微波 有效接收面积 接收天线 辐射场测量 反射系数 增益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生大面积均匀面电子源的电子枪设计 被引量:3
5
作者 顾运厅 林焱剑 +5 位作者 闫保军 刘术林 杨玉真 余洋 温凯乐 王玉漫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09-1113,共5页
为了满足大尺寸微通道板(MCP)的性能测试和电子清刷除气处理,设计了一种电子枪,可以产生尺寸大、均匀性好、动态范围宽的平面电子源。该电子枪采用功函数较低的钽丝,加工成盘香式结构,通过外加电场,使得出射后打到微通道板输入面上的电... 为了满足大尺寸微通道板(MCP)的性能测试和电子清刷除气处理,设计了一种电子枪,可以产生尺寸大、均匀性好、动态范围宽的平面电子源。该电子枪采用功函数较低的钽丝,加工成盘香式结构,通过外加电场,使得出射后打到微通道板输入面上的电子源束流密度可调、均匀性优于90%,12 h内的稳定性优于±0.1μA,动态范围达到7个数量级(10^-12~10^-5 A),可以实现对直径为50 mm的微通道板进行精确测试和严格的电子清刷处理,也可以应用于其它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板 电子枪 电子清刷 热电子发射 直流增益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CMOS微光成像器件的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海舟 母一宁 +2 位作者 王连锴 詹丹 宋德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91-996,共6页
依据低能电子与固体间相互作用模型结合Monte-Carlo模拟方法,研究了EBCMOS不同表面氧化层厚度对入射光电子能量损失的影响。模拟研究了入射光电子在倍增层处的电子运动轨迹,并依此分析了倍增区内倍增电子的分布情况。模拟研究了电荷收... 依据低能电子与固体间相互作用模型结合Monte-Carlo模拟方法,研究了EBCMOS不同表面氧化层厚度对入射光电子能量损失的影响。模拟研究了入射光电子在倍增层处的电子运动轨迹,并依此分析了倍增区内倍增电子的分布情况。模拟研究了电荷收集效率随倍增层指数掺杂结构变化时情况,理论优化的器件结构电荷收集效率可达92%,这对相同驱动高压下获得高增益的微光成像器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EBCMOS电子倍增层制备实验研究表明,通过机械研磨和等离子刻蚀技术可实现超薄电子倍增层的制备。设计了真空系统中电子倍增层的电子增益测试系统,并通过雪崩二极管反偏电流随高压电的变化测试证实该倍增电子在半导体层一侧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轰击CMOS 电荷收集效率 背部减薄 电子增益测试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commendation application for video head impulse test based on fuzzy logic control 被引量:1
7
作者 NGUYEN Thi Anh Dao KIM Dae Young +3 位作者 LEE Sang Min KIM Kyu Sung Seong Ro Lee KWON Jang Wo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208-1214,共7页
Vestibulo-ocular reflex(VOR) is an important biological reflex that controls eye movement to ensure clear vision while the head is in motion.Nowadays,VOR measurement is commonly done with a video head impulse test bas... Vestibulo-ocular reflex(VOR) is an important biological reflex that controls eye movement to ensure clear vision while the head is in motion.Nowadays,VOR measurement is commonly done with a video head impulse test based on a velocity gain algorithm or a position gain algorithm,in which velocity gain is a VOR calculation on head and eye velocity,whereas position gain is calculated from head and eye position.The aim of this work is first to compare the two algorithms' performance and to detect covert catch-up saccade,then to propose a stand-alone recommendation application for the patient's diagnosis.In the first experiment,for ipsilesional and contralesional sides,the calculated position gain(0.94±0.17) is higher than velocity gain(0.84±0.19).Moreover,gain asymmetry of both lesion and intact sides using velocity gain is mostly higher than that from using position gain(four out of five subjects).Consequently,for subjects who have unilateral vestibular neuritis diagnosed from clinical symptoms and a vestibular function test,vestibular weakness is depicted by velocity gain much better than by position gain.Covert catch-up saccade and position gain then are used as inputs for recommendation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stibulo-ocular response video head impulse velocity gain position gain desacca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