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蒙造山带东段古生代增生造山机制:来自大兴安岭北部扎兰屯岛弧的地质演化证据
1
作者 汪岩 杨晓平 +4 位作者 秦涛 臧延庆 张渝金 钱程 付俊彧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12-2838,共27页
有关兴蒙造山带古生代期间构造演化史一直倍受关注,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是造山带增生造山机制暨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机制问题,大地构造背景究竟是持续的大洋俯冲还是经历了造山后的伸展裂解过程?大兴安岭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是研究古... 有关兴蒙造山带古生代期间构造演化史一直倍受关注,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是造山带增生造山机制暨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机制问题,大地构造背景究竟是持续的大洋俯冲还是经历了造山后的伸展裂解过程?大兴安岭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是研究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以往对大兴安岭地区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研究多局限于区域内广泛分布的晚古生代蛇绿岩和各类岩浆岩的地质演化证据,往往忽视了早古生代地质体的演化证据。本文详细研究了大兴安岭北部扎兰屯地区所发育的一套变质杂岩,前人曾划分为“扎兰屯地块”,即古元古界兴华渡口岩群和新元古界加疙瘩岩组;研究认为该地区并不存在前人认为的古老结晶基底,将原划兴华渡口岩群和加疙瘩岩组重新解体为扎兰屯岛弧,并对扎兰屯岛弧的结构与演化模式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扎兰屯岛弧古生代期间构造演化可分为三个期次:第一期为寒武纪“两弧一带一弧盆”的侧向增生阶段,划分出大黑山弧火山岩带(514~505Ma)、董家沟弧火山岩带(505~492Ma)、五星村-大乙山构造混杂岩带(岩块:524~509Ma;基质:504~502Ma)和永利弧间盆地(495Ma±),由北向南总体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全碱及钾含量逐渐降低,大离子亲石元素Sr、Th、U、LRR及Ba等显示增加的趋势,而Fe、K/Rb等逐渐降低,显示良好的地球化学极性。第二期为奥陶纪-志留纪岩浆弧垂向叠加及残余海盆地沉积阶段(465~425Ma),形成中奥陶世C型埃达克质英云闪长岩及中志留世岛弧角闪辉长岩;同时晚奥陶世-中志留世沉积弧前盆地铜山组及黄花沟组。第三期为石炭纪岩浆弧垂向叠加阶段(405~350Ma),该阶段扎兰屯地区整体处于安第斯弧演化阶段,形成大量钙碱性弧火山岩和侵入岩,同期伴生强烈挤压变形,寒武纪弧火山岩也卷入构造带。通过扎兰屯岛弧地质结构与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极性综合判定,该岛弧是古大洋板片由南向北俯冲、后撤过程中形成的增生地质体,是古亚洲洋北分支洋北向俯冲的产物。扎兰屯岛弧增生模式的厘定和岛弧火成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了兴蒙造山带东段古生代期间存在持续的大洋俯冲作用,这为兴蒙造山带增生造山机制和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了供新的资料。另外,扎兰屯地区早古生代岛弧安山岩叠加晚三叠世侵入岩浆作用与北侧“超大型多宝山铜矿床”成矿背景具有相似性,扎兰屯岛弧属多宝山岛弧西南向的延伸,其形成演化对寻找中国“多宝山式”中-超大型铜、金多金属矿床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生弧 垂向叠加弧 增生造山 古生代 扎兰屯岛弧 兴蒙造带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增生造山过程
2
作者 宋东方 肖文交 +2 位作者 曾浩 毛启贵 敖松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31-2150,共20页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处于东西向构造衔接的关键大地构造位置。近年来,北山造山带构造演化成为研究热点,在基底时代与构造属性、岩浆岩成因、蛇绿岩时代与构造背景、沉积物源与大地构造背景、构造变形样式与时限等方面取...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处于东西向构造衔接的关键大地构造位置。近年来,北山造山带构造演化成为研究热点,在基底时代与构造属性、岩浆岩成因、蛇绿岩时代与构造背景、沉积物源与大地构造背景、构造变形样式与时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以这些新进展为主线,总结北山造山带各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梳理岩浆作用时空格架和蛇绿混杂岩时代,在此基础上探讨北山增生造山过程。北山造山带前寒武纪岩浆记录为零星分布的中元古代(约1.4 Ga)及新元古代(0.9~0.8 Ga)花岗片麻岩,不存在大规模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早古生代—早中生代发育连续的岩浆作用。蛇绿岩时代具有从中部寒武纪—奥陶纪向南北两侧石炭纪—二叠纪变年轻的特点,最终的缝合带位于柳园—后红泉一带,基性岩时代和最年轻的沉积岩基质时代共同限定了最终的增生拼贴时代为中—晚三叠世。北山造山带从中元古代开始位于超大陆外围增生边缘,此后经历了新元古代和古生代的长期增生,在三叠纪完成了最终的增生造山过程并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增生造山过程中幔源岩浆形成岛弧新生地壳、增生楔和岛弧侧向拼贴增生,对大陆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作用 蛇绿混杂岩 增生造山 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天山的增生造山过程 被引量:253
3
作者 高俊 钱青 +3 位作者 龙灵利 张喜 李继磊 苏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04-1816,共13页
西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缘,经历了复杂的增生造山过程。它也是标志塔里木地块北部被动陆缘与西伯利亚地块南侧宽阔活动陆缘最后拼合的构造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将西天山划分为北天山弧增生体、伊犁地块北缘活动陆缘、伊犁地块... 西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缘,经历了复杂的增生造山过程。它也是标志塔里木地块北部被动陆缘与西伯利亚地块南侧宽阔活动陆缘最后拼合的构造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将西天山划分为北天山弧增生体、伊犁地块北缘活动陆缘、伊犁地块、伊犁地块南缘活动陆缘、中天山复合弧地体、西天山(高压)增生楔和塔里木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同时综述了西天山蛇绿岩、高压变质岩、花岗岩类的年代学新资料,讨论了其增生造山的过程。西天山增生造山与早古生代帖尔斯克依古洋、早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南天山洋和晚古生代北天山洋3个代表洋盆的演化相关,增生造山结束的时间可能是早石炭世末。二叠纪时期,西天山至整个中亚地区进入后碰撞演化阶段。现有资料证实西天山为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带,并非三叠纪碰撞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天 蛇绿岩 高压变质岩 花岗岩 增生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楔的构造属性及其增生造山过程 被引量:104
4
作者 闫臻 王宗起 +2 位作者 李继亮 许志琴 邓晋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08-1828,共21页
西秦岭楔是叠置于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基础上形成的并插入祁连和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内部的楔形地质体,以大面积出露三叠系并发育多条蛇绿混杂岩带、大型韧性剪切带、中生代火山-岩浆作用和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为典型特征,具有增生造山作用的... 西秦岭楔是叠置于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基础上形成的并插入祁连和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内部的楔形地质体,以大面积出露三叠系并发育多条蛇绿混杂岩带、大型韧性剪切带、中生代火山-岩浆作用和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为典型特征,具有增生造山作用的典型特征。这些蛇绿混杂岩带和岛弧钙碱性火山-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均具有向南逐渐变年轻的空间演化特征,显示了特提斯洋演化过程中海沟具有向南撤退的基本特征。砂岩碎屑组成以及源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秦岭楔三叠系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其碎屑沉积物来自于古特提斯洋北侧的增生杂岩及岛弧。丰富的岛弧钙碱性火山-岩浆岩和沉积组合以及赋存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均与东昆仑及南秦岭相一致,呈现出相似的岩石组合类型以及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这些事实表明,三叠纪时期,东昆仑、西秦岭以及祁连造山带是一个有机整体,自西向东存在一条三叠纪增生岩浆弧。锆石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成分结果则表明,该增生岩浆弧部分岩浆来自于俯冲增生杂岩的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造山 活动大陆边缘 蛇绿混杂岩 生弧 西秦岭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的古特提斯体制与增生造山作用 被引量:134
5
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4 位作者 李文昌 李化启 蔡志慧 闫臻 马昌前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47-1860,共14页
青藏高原古特提斯体系的特征表现为古特提斯洋盆中多条状地体的存在,多俯冲、多岛弧增生体系的形成和多地体汇聚、碰撞造山的动力学环境,其构架包括4条代表古特提斯洋壳残片的蛇绿岩或蛇绿混杂岩(昆南-阿尼玛卿蛇绿岩带、金沙江-哀牢山... 青藏高原古特提斯体系的特征表现为古特提斯洋盆中多条状地体的存在,多俯冲、多岛弧增生体系的形成和多地体汇聚、碰撞造山的动力学环境,其构架包括4条代表古特提斯洋壳残片的蛇绿岩或蛇绿混杂岩(昆南-阿尼玛卿蛇绿岩带、金沙江-哀牢山-松马蛇绿岩带、羌中-澜沧江-昌宁-孟连蛇绿岩带和松多蛇绿岩带)、5条火山岩浆岛弧带(布尔汗布达岛弧岩浆带、义敦火山岩浆岛弧带、江达-绿春火山岛弧带、东达山-云县火山岛弧带和左贡-临沧岛弧-碰撞岩浆带)、4个陆块或地体(松潘-甘孜地体、羌北-昌都-思茅地体、羌南-保山地体)、3条洋壳深俯冲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金沙江得荣高压变质带、龙木错-双湖高压变质带、松多高(超)压变质带),以及5条弧前增生楔或增生杂岩(西秦岭增生楔、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增生楔、金沙江增生楔、双湖-聂荣-吉塘-临沧增生楔、松多增生杂岩)。古特提斯洋盆的俯冲增生造山作用普遍存在于青藏高原古特提斯复合造山体中,构成与多条古特提斯蛇绿岩带(缝合带)相伴随的俯冲增生杂岩带(链)。古特提斯俯冲增生杂岩带包括由弧前强烈变形的沉积增生楔、以及高压变质岩、岛弧岩浆岩、蛇绿岩和外来岩块组成的混杂体,代表在洋盆俯冲过程中的活动陆缘的地壳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古特提斯体系 俯冲增生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那丹哈达地体及周缘中生代变形与增生造山过程 被引量:24
6
作者 李三忠 张勇 +6 位作者 郭玲莉 索艳慧 曹花花 李玺瑶 周在征 王鹏程 郭润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0-212,共13页
东亚陆缘中生代增生造山过程及变形响应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东亚地质构造演化的一个难点和热点。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就是,古太平洋板块(Izanagi)何时开始启动俯冲?对中生代东亚大陆边缘产生何种影响?... 东亚陆缘中生代增生造山过程及变形响应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东亚地质构造演化的一个难点和热点。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就是,古太平洋板块(Izanagi)何时开始启动俯冲?对中生代东亚大陆边缘产生何种影响?那丹哈达地体出露于中国东北,为一套构造混杂岩系,是中国境内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增生形成的唯一证据,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总结大量前人最新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沉积岩石组合、主干断裂、岩浆活动、古生物及古地磁等资料,试图厘定那丹哈达地体构造属性、增生过程、拼贴时间以及古太平洋板块开始俯冲的时间,并与周缘地体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那丹哈达增生杂岩分为饶河杂岩和跃进山杂岩,饶河杂岩具有洋岛玄武岩(OIB)的特征,不是前人认为的蛇绿岩,可称之为洋岛(海山)杂岩;跃进山杂岩具有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特征,是典型的蛇绿岩,同时暗示古太平洋板块可能于晚三叠世开始启动俯冲,并在136~131 Ma期间就位于现今位置。(2)那丹哈达与日本丹波—美浓—尾足地体都是侏罗纪增生楔,在沉积岩石组合和年龄、放射虫类型及分布、地质构造等特征上都非常相似,在中新世日本海打开之前应是一个统一的超级地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丹哈达地体 构造属性 增生造山过程 就位时代 起始俯冲 古太平洋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边缘增生造山作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袁四化 潘桂棠 +4 位作者 王立全 江新胜 尹福光 张万平 卓皆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48,共18页
文章评述了增生造山作用的研究历史和进展,认为增生造山作用贯穿地球历史,是大陆增生的重要方式。用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理解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提出巨型造山系的形成与长期发育的大洋岩石圈俯冲制约的两侧或一侧的多岛弧盆系密切相... 文章评述了增生造山作用的研究历史和进展,认为增生造山作用贯穿地球历史,是大陆增生的重要方式。用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理解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提出巨型造山系的形成与长期发育的大洋岩石圈俯冲制约的两侧或一侧的多岛弧盆系密切相关。在多岛弧盆系演化过程中的弧-弧和弧-陆碰撞,弧前和弧后洋盆的消减冲杂岩的增生,洋底高原、洋岛/海山、外来地块(体)拼贴等一系列碰撞和增生造山作用形成大陆边缘增生造山系。大洋岩石圈最终消亡形成对接消减带,大洋岩石圈两侧的多岛弧盆系转化的造山系对接形成造山系的联合体。拼接完成后往往要继续发生大陆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陆内汇聚(伸展)作用,后者叠加在增生造山系上,使造山过程更加复杂。对接消减带是认识造山系形成演化的关键。大洋两侧多岛弧盆系经历的各种造山过程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为一个增生造山过程。多岛弧盆系研究对于划分造山带细结构非常重要,是理解造山系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的基础,并制约了造山后陆内构造演化。大陆碰撞前大洋两侧多岛弧盆系及陆缘系统更完整地记录了威尔逊旋回,记录的信息更加丰富。根据多岛弧盆系的思路对特提斯大洋演化提出新的模式,认为西藏冈底斯带自石炭纪以来受到特提斯大洋俯冲制约,三叠纪发生向洋增生造山作用,特提斯大洋于早白垩世末最终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造山作用 多岛弧盆系 对接消减带 特提斯大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阿尔金早古生代同碰撞花岗质岩浆记录及其对增生造山过程的启示 被引量:13
8
作者 吴玉 陈正乐 +5 位作者 陈柏林 王永 孙岳 孟令通 何江涛 王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21-1346,共26页
本文对出露在北阿尔金的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沟口泉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卓尔布拉克花岗岩和木孜萨依白云母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具有高硅和... 本文对出露在北阿尔金的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沟口泉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卓尔布拉克花岗岩和木孜萨依白云母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具有高硅和钠,低铁、镁和钙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3~1.04,属弱过铝质I-S过渡型花岗岩;沟口泉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卓尔布拉克花岗岩具有相对高的钠含量和准铝质-弱过铝质特征,表现为I型花岗岩;木孜萨依白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富集Rb、Th和LREE,亏损Ba、Sr、Ti和Eu特征,铝饱和指数大于1.1,属过铝质S型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4个岩体的年龄分别为432.4±4.9Ma、432.8±4.1Ma、439.6±3.5Ma和437.3±2.4M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构造判别图解,揭示这4个岩体均形成于同碰撞构造背景下,表明北阿尔金洋最终关闭以及洋陆转换的时间节点应为445~440Ma。锆石Hf同位素结果显示沟口泉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卓尔布拉克花岗岩岩浆起源于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起源于变杂砂岩部分熔融,木孜萨依白云母花岗岩起源于变泥质岩石的低程度部分熔融;但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和木孜萨依白云母花岗岩ε_(Hf)(t)值分别为+0.18~+5.88和-6.47~+4.52,反映二者的岩浆源区也均有新生地壳物质的加入。上述这些特征与北祁连早古生代同碰撞花岗岩体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进一步支持二者曾作为统一的整体经历了洋盆裂解-扩张-俯冲-闭合造山等构造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碰撞花岗岩 增生造山 洋陆转化 早古生代 北阿尔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段扎赉特旗地区石炭纪花岗岩的岩石成因、构造背景及对增生造山作用的指示 被引量:18
9
作者 马永非 刘永江 +2 位作者 秦涛 孙巍 臧延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931-2955,共25页
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中段扎赉特旗地区石炭纪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揭示其岩石成因、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对增生造山作用的指示。早、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依次为334Ma(早石炭世中期)与316Ma(晚石炭世早期)。早石... 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中段扎赉特旗地区石炭纪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揭示其岩石成因、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对增生造山作用的指示。早、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依次为334Ma(早石炭世中期)与316Ma(晚石炭世早期)。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 O2及Al2O3含量,铝指数均大于1. 1,为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相对较低的Rb/Ba及Rb/Sr比值反映出砂屑岩等贫泥质成分岩石为其原始岩浆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不同岩石类型脱水熔融实验也证明其成岩岩浆来源于变沉积岩的部分熔融。大量正的εHf(t)值和较为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637~1048Ma)说明原始成岩岩浆来源于较为年轻的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少量负的εHf(t)值和较为古老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1268~1863Ma),说明成岩岩浆中也有少量古老前寒武纪壳源物质的参与。锆石饱和温度计算表明岩石的岩浆结晶温度在800~850℃之间。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及Rb、Ba、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有未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其岩浆来源于石榴子石稳定区之上,具中等地壳深度的变玄武岩部分熔融。同时其正的εHf(t)值(2. 1~8. 9)和较为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701~1094Ma)说明年轻下地壳物质也参与了原始岩浆的形成。岩浆演化过程中结晶分异作用较差,熔融作用发生于H2O不饱和的条件下。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说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最晚在早石炭世中期之前已经开始碰撞缝合。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则与古洋盆闭合之后碰撞拼贴板块之间因造山作用而引发的"后碰撞"相关。中亚造山带在新元古代至寒武纪及晚古生代时期均经历了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除水平增生外,垂向增生也是一种重要增生方式,增生机制主要通过"二阶段增生"模式实现。前期俯冲板片的断离下沉或下地壳的拆沉作用导致的幔源岩浆上升在增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提供了热量,而且提供了新的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赉特旗地区 石炭纪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增生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对接消减带和叠接消减带与陆-陆碰撞造山和俯冲增生造山:来自侵入岩构造组合的记录 被引量:8
10
作者 邓晋福 刘翠 +6 位作者 狄永军 冯艳芳 苏尚国 肖庆辉 赵国春 戴蒙 段培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41,共8页
从地壳对接消减带与地壳叠接消减带的概念出发,讨论了板块构造岩浆旋回,俯冲增生造山和陆-陆碰撞造山分别对应于板块会聚构造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造山作用;讨论了俯冲增生造山的结构样式,主要由俯冲增生杂岩和岩浆弧构成;陆-陆碰撞造山指... 从地壳对接消减带与地壳叠接消减带的概念出发,讨论了板块构造岩浆旋回,俯冲增生造山和陆-陆碰撞造山分别对应于板块会聚构造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造山作用;讨论了俯冲增生造山的结构样式,主要由俯冲增生杂岩和岩浆弧构成;陆-陆碰撞造山指相意义的S型花岗岩类的鉴别标志,以及指示板块构造岩浆旋回结束的后造山过碱性A型花岗岩类的识别标志。最后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图(1∶250万)及其说明书的成果,简要地讨论了中国三个克拉通性质的陆块区以及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印度克拉通之间的大洋区的洋陆转换形成的俯冲增生造山和随后的陆-陆碰撞造山,认为:(1)塔里木克拉通西北缘与西伯利亚克拉通西南缘陆-陆碰撞可能发生在石炭纪,早二叠世可能完成;(2)中国三个克拉通的陆-陆碰撞可能分别发生在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完成拼合,形成中国主体大陆;(3)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完成中国主体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的最终拼合;(4)新生代中国大陆与印度大陆拼合,碰撞造山仍在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叠接消减带与对接消减带 板块构造岩浆旋回 俯冲增生造山与陆-陆碰撞造 中国大陆的拼合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古生代增生造山作用及其构造转换事件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博 宋芳 +10 位作者 倪兴华 曹婷婷 刘珈硕 钟凌林 孙朝晨 孙雨欣 邓聚 李盈莹 朱鑫 刘洪升 何智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514-3540,共27页
天山造山带自新元古代以来,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俯冲增生造山作用和陆内构造活化过程,属于典型的复合型造山带。基于近年研究进展,本文对伊犁、境内外中天山和南天山构造带前寒武纪基底、古生代沉积序列、多期陆缘弧岩浆岩和构造缝合带... 天山造山带自新元古代以来,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俯冲增生造山作用和陆内构造活化过程,属于典型的复合型造山带。基于近年研究进展,本文对伊犁、境内外中天山和南天山构造带前寒武纪基底、古生代沉积序列、多期陆缘弧岩浆岩和构造缝合带的变形变质特征、形成环境和年代学等进行了总结分析,梳理了天山古生代增生造山作用中的三次重要构造转换事件及其地质记录。(1)伊犁南北两缘、中天山、南天山和塔里木北缘,均发育中奥陶世—志留纪的大陆弧岩浆作用,伊犁北缘、南天山-塔里木北部早古生代沉积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表明天山-塔里木北缘在中—晚奥陶世发生了从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的转换。(2)伊犁南、北两缘和中天山的早古生代岩层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普遍发生了强烈的韧性变形和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其上不整合覆盖有弱变形未变质的晚泥盆世—石炭纪火山-沉积地层;该区域不整合是哈萨克斯坦微大陆拼合事件在研究区的构造响应,也标志着准噶尔洋和南天山洋的俯冲方式在泥盆纪发生了由前进式(东太平洋型)向后撤式(西太平洋型)的构造转换,导致伊犁和中天山在晚泥盆世—石炭纪经历了伸展背景下的大陆弧岩浆作用,在南天山-塔里木北缘则形成了一系列弧后有限洋盆。(3)天山各构造单元及其边界缝合带中普遍发育晚石炭世逆冲推覆构造和二叠纪走滑韧性剪切带、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滑塌堆积和二叠纪后造山岩浆岩,指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发生了由汇聚造山向陆内构造的转换。这些构造转换事件是认识古亚洲洋各分支洋盆从初始俯冲、俯冲方式转换到俯冲终结过程的基础,也是探讨增生造山动力学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造山作用 构造转换 大陆岩浆弧 板块俯冲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生造山过程中大陆地壳的净生长——来自中亚造山带中段南缘岩浆岩的约束 被引量:2
12
作者 宋博 王宝文 +4 位作者 许伟 牛亚卓 张乔 苟红光 闫全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44-1060,共17页
软流圈地幔上涌是大陆地壳净生长的重要方式,这种壳幔作用在增生造山作用过程的地质表现如何有待深入研究。内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南缘,处于北山造山带与阿拉善地块北缘造山带的构造衔接部位。通过对居延海地区4口... 软流圈地幔上涌是大陆地壳净生长的重要方式,这种壳幔作用在增生造山作用过程的地质表现如何有待深入研究。内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南缘,处于北山造山带与阿拉善地块北缘造山带的构造衔接部位。通过对居延海地区4口井所钻获的具壳幔作用特征的花岗质岩石的研究,本文深入剖析了增生造山过程中软流圈地幔物质贡献及其具体地质表现。首先,花岗质岩石中的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富含针状磷灰石微晶)指示了壳幔岩浆混合特征。再者,花岗质岩浆锆石结晶年龄为306~313Ma,具有正的ε_(Hf)(t)值,平均值介于+13.0~+14.3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平均值介于410~588Ma之间,揭示一次显著的大陆地壳净生长事件,锆石Hf同位素表明花岗质岩浆源区具有初生陆壳重熔和亏损幔源岩浆混合的特征。以上地质事实暗示居延海所在的中亚造山带中段南缘晚石炭世处于洋中脊俯冲或俯冲板片回卷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造山 大陆地壳净生长 软流圈地幔上涌 晚石炭世 中亚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特提斯洋的俯冲、增生及闭合:阿尔金-祁连-柴北缘造山系早古生代增生/碰撞造山作用 被引量:133
13
作者 张建新 于胜尧 +3 位作者 李云帅 喻星星 林宜慧 毛小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31-3554,共24页
分布在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祁连-柴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被认为是原特提斯构造域最北部的构造拼合体。与其北侧具有长期增生历史的中亚造山系相比,特提斯造山拼合体被认为是各种来自冈瓦纳大陆北部大陆块体相互碰撞的产物。然而,与典型... 分布在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祁连-柴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被认为是原特提斯构造域最北部的构造拼合体。与其北侧具有长期增生历史的中亚造山系相比,特提斯造山拼合体被认为是各种来自冈瓦纳大陆北部大陆块体相互碰撞的产物。然而,与典型的阿尔卑斯和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相比,阿尔金-祁连-柴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包括有大量蛇绿岩、弧岩浆杂岩、俯冲-增生杂岩等,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青藏高原北部的早古生代造山系为沿塔里木和华北克拉通边界向南逐渐增生的增生型造山带。但是,增生造山模式又很难解释南阿尔金-柴北缘地区普遍存在的与大陆俯冲有关的UHP变质岩、广泛分布的巴罗式变质作用和相关的岩浆作用,以及与碰撞造山有关的变形构造等。在本文中,通过对已有研究资料的综合总结,结合一些新的研究资料,我们提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阿尔金-祁连-柴北缘造山系中,早古生代时期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即增生和碰撞造山作用,其主要标志是北祁连-北阿尔金的HP/LT变质带、蛇绿混杂岩及与洋壳俯冲有关的构造岩浆作用,以及分布在柴北缘-南阿尔金与大陆俯冲和陆陆碰撞有关的UHP变质带、区域巴罗式变质作用、深熔作用、相关的岩浆活动及伸展垮塌作用等,并建立了一个反映原特提斯洋俯冲、增生、闭合及碰撞造山作用的构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造山 碰撞造 原特提斯洋 早古生代 阿尔金-祁连-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Ⅱ):俯冲-增生型造山 被引量:42
14
作者 李三忠 杨朝 +7 位作者 赵淑娟 李玺瑶 索艳慧 郭玲莉 余珊 戴黎明 李少俊 牟墩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8-1004,共37页
全球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极其发育,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洋南北两侧、Iaeptus洋南侧、Rheic洋北侧和环冈瓦纳大陆地带,其中原特提斯洋封闭的产物主要发育在中国境内,大量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可能都是冈瓦纳北缘的俯冲-增生带中的重要组成。增生... 全球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极其发育,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洋南北两侧、Iaeptus洋南侧、Rheic洋北侧和环冈瓦纳大陆地带,其中原特提斯洋封闭的产物主要发育在中国境内,大量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可能都是冈瓦纳北缘的俯冲-增生带中的重要组成。增生造山带中组成复杂,具有沟-弧-盆体系、海山、洋壳等残存记录,尤以榴辉岩发育为特征,增生造山成为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构造体系的显著独特特征。早古生代末中亚早古生代造山带多为微陆块增生造山阶段,沟-弧-盆体系发育,具有增生-软碰撞造山的特点,发生时限较晚,为早古生代末;原特提斯洋中的西昆仑、东昆仑、柴达木北缘、南阿尔金、北阿尔金与北祁连、北秦岭等围限或夹杂的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具有相同的增生造山过程,整体是向南俯冲线性增生到冈瓦纳大陆北缘,现今多次重复是早古生代弯山构造所致。400 Ma左右,南部古特提斯洋和北部勉略带的打开,导致其北漂,经复杂变形改造,它们现今为一巨型弯山构造横亘在中国中部,对中国构造格局影响最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 俯冲增生造山 微陆块 原特提斯洋 古亚洲洋 环冈瓦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山脉主要地质特征:从克拉通到复合造山区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锦轶 刘建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89-2130,共42页
阴山山脉位于东亚大陆腹地,该区地壳以大面积出露前寒武纪早期的变质杂岩和晚古生代及中生代的岩浆岩,发育上盘向南和向北的多期逆掩推覆构造为主要地质特征。在早期的文献中,该山脉被作为中朝准地台(华北克拉通的同义词)的组成部分,意... 阴山山脉位于东亚大陆腹地,该区地壳以大面积出露前寒武纪早期的变质杂岩和晚古生代及中生代的岩浆岩,发育上盘向南和向北的多期逆掩推覆构造为主要地质特征。在早期的文献中,该山脉被作为中朝准地台(华北克拉通的同义词)的组成部分,意在其与典型的地台不同。在20世纪后期,该区中生代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被归因于板内或陆内造山作用,晚古生代的岩浆活动被归因于与古亚洲洋演化有关的陆缘增生和陆间碰撞造山作用。但是几乎所有文献都认为该区是华北克拉通的组成部分。该区究竟是克拉通还是造山带,如果是造山带,是如何从克拉通转变为造山带的?这不仅是个区域地质构造问题,更重要的是,还与古老大陆地壳保存和再造这一大陆动力学问题密切相关,而且还涉及能否正确认识该区的资源潜力。本文基于已有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资料,将该山脉自北向南划分为3个构造单元,北部单元为古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早古生代陆缘增生造山带,中部单元为泥盆纪—三叠纪陆缘活化造山带,南部单元为侏罗纪—白垩纪陆内活化造山带。中部单元经过泥盆纪—三叠纪岩浆活动和二叠纪—三叠纪构造变形,由克拉通转变为造山带;南部单元在侏罗纪—白垩纪历经2个伸展-收缩构造变形旋回,由克拉通转变为造山带。据此得出,该山脉地壳主体从早白垩世晚期开始转变为由北亚造山区南部和东亚造山区西缘构成的复合造山区,不再具有克拉通的构造属性。同时,首次发表了北部单元构造变形和中部单元白云鄂博群构造变形的新资料,提出了现今阴山山脉地貌特征形成于新生代晚期,在早古生代晚期、古生代末期、侏罗纪晚期和早白垩世晚期该区发生了多次大规模地壳缩短,中部单元可以划分为4个亚带,白云鄂博群遭受了早期紧闭褶皱、中期左行走滑和晚期上盘向北逆冲3个阶段的构造变形;南部单元强烈逆掩推覆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等新认识。最后,对该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地质构造问题提出了初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 增生造山 活化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从俯冲-增生到碰撞的构造-岩浆演化记录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舢 王涛 +1 位作者 肖文交 侯泉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61-1275,共15页
造山带演化及增生到碰撞的转变是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中亚造山带被认为是古亚洲洋长期俯冲-增生演化形成的显生宙最大的增生造山带,以发育巨量的面状展布的俯冲-增生相关的弧岩浆岩为特征。并且,由于中亚增生型... 造山带演化及增生到碰撞的转变是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中亚造山带被认为是古亚洲洋长期俯冲-增生演化形成的显生宙最大的增生造山带,以发育巨量的面状展布的俯冲-增生相关的弧岩浆岩为特征。并且,由于中亚增生型造山带在潘吉亚最后聚合过程中发生弧弧(陆)碰撞,因此缺乏大规模且跨构造单元的碰撞相关的构造和变质等物质标志。显然,能否识别出大洋闭合期间碰撞作用的岩浆标志成为确定增生造山带增生过程终止的关键之一。本文系统研究确定: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二叠纪到三叠纪钙碱性-碱钙性岩浆在空间分布上显示出由北西向南东迁移演化的特征;在岩浆性质上具有从二叠纪新生地壳来源的弧岩浆向早-中三叠世碰撞挤压背景下古老陆壳组分逐渐增多的高Sr/Y岩浆以及晚三叠世后造山伸展相关的A型花岗岩演化的特征。这些特征提供了俯冲-增生向碰撞造山演变的关键岩浆岩证据。结合区域资料,厘定出增生造山带最后碰撞相关的标志性岩浆为沿缝合带呈零星线性展布的增厚下地壳源区的高Sr/Y花岗岩类,构建了中亚造山带南缘从双向俯冲-增生到增生楔-增生楔碰撞及后造山伸展的三阶段构造-岩浆演化模型。系统对比研究,揭示出增生-碰撞相关的岩浆记录沿横向展布在中亚造山带南缘甘肃北山到吉林中部一带,表明碰撞挤压相关的岩浆作用在中亚造山带南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中亚造山带南缘从增生到碰撞的岩浆演化记录的厘定,证实显生宙最大的巨型增生造山带演化末期经历了碰撞造山作用,对进一步深入探索增生造山演化末期碰撞相关的标志性岩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造山 软碰撞 离散型双向俯冲 高Sr/Y花岗岩 中亚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古特提斯演化及大规模金属成矿特色
17
作者 丰成友 王辉 +2 位作者 瞿泓滢 于淼 钟世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6-1335,共20页
东昆仑造山带作为特提斯域内典型的增生型造山带,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古特提斯洋裂解扩张到消减闭合过程的物质记录,是探索古特提斯演化与资源效应的理想研究区。文章以东昆仑造山带古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为宏观视角,综合近年带内勘查及研... 东昆仑造山带作为特提斯域内典型的增生型造山带,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古特提斯洋裂解扩张到消减闭合过程的物质记录,是探索古特提斯演化与资源效应的理想研究区。文章以东昆仑造山带古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为宏观视角,综合近年带内勘查及研究新进展,概括总结了不同造山阶段典型矿床的发育机制,以期进一步凝练古特提斯成矿特色,深化区域成矿规律。文章总结认为,夏日哈木岩浆型Ni-Co-Cu矿(413~406 Ma)及新近发现的大格勒碱性岩-碳酸岩型Nb矿(约418~382 Ma)是原/古特提斯转换时期碰撞后陆内张裂背景的产物,标志着东昆仑原特提斯演化的结束与古特提斯体制的正式开启;德尔尼块状硫化物型Cu-Co-Zn矿床(约295 Ma)产于阿尼玛卿蛇绿岩套内,是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实例;早石炭世至晚三叠世早期,古特提斯阿尼玛卿洋先后经历低角度俯冲、俯冲回卷和高角度俯冲、地体拼贴导致地壳增厚与后碰撞(俯冲)伸展等过程。该阶段晚期(238~213 Ma)形成众多造山型Au矿、矽卡岩-斑岩型Fe/Cu多金属矿床及浅成低温热液型Ag矿床等,与造山过程中周期性挤压-伸展环境产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区别于安第斯、科迪勒拉及中亚等经典增生型造山带,东昆仑带该时期并不发育典型的斑岩铜矿系统,这可能因为受到相对低氧逸度、低水含量的岩浆性质的制约。晚三叠世晚期开始,东昆仑造山带进入陆内伸展环境,碱性A1型流纹岩(213~200 Ma)的发现标志着带内古特提斯构造体制的结束。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东昆仑带总体矿产勘查和研究程度目前仍偏低,已知矿床的深边部及外围地质找矿潜力和找矿空间依然较大,古特提斯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多期造山伸展事件、复合成矿过程及其深部驱动机制仍需进一步理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古特提斯 构造演化 增生造山 成矿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和小秦岭:两类不同构造环境中的造山型金矿省 被引量:114
18
作者 蒋少涌 戴宝章 +2 位作者 姜耀辉 赵海香 侯明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727-2738,共12页
胶东和小秦岭是我国排名前两位的金矿产地,根据对这两个地区的实地野外考察、室内研究及对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认为胶东与小秦岭地区的金矿床均可归入造山型金矿的范畴,它们分别形成于增生型造山体制和碰撞型造山体制。胶东金... 胶东和小秦岭是我国排名前两位的金矿产地,根据对这两个地区的实地野外考察、室内研究及对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认为胶东与小秦岭地区的金矿床均可归入造山型金矿的范畴,它们分别形成于增生型造山体制和碰撞型造山体制。胶东金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130~120Ma左右)与洋壳俯冲(增生)造山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矿床主要产于中生代花岗岩岩体中,严格受断裂带(NNE向或NE向为主)控制,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高CO_2含量的特征,He-Ar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过程有幔源物质的加入。综合金矿床及中生代岩浆岩(特别是与成矿近同时的早白垩世郭家岭花岗岩及基性岩脉)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岩成矿动力学,我们提出在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后退的背景下,胶东地区增厚地壳中的榴辉岩相下地壳及下伏岩石圈地幔发生两阶段拆沉,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早白垩世普遍的岩浆活动及金的爆发成矿的模式。小秦岭地区金矿床主要以大型含金石英脉的形式产出于太华群变质基底的脆性-韧性剪切带(EW向为主)中,而与区域内燕山期大型花岗岩岩基没有直接联系,矿床地质特征(如低盐度高CO_2,以变质流体为主的成矿热液)与造山型金矿吻合,He-Ar同位素特征表明金矿床形成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小秦岭地区脉状Au-Mo矿床印支期成矿年龄(215~256Ma,辉钼矿Re-Os)表明印支期是小秦岭地区金成矿的主要时期,小秦岭金矿属于陆陆(华北与扬子)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造山型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金矿省 小秦岭金矿省 俯冲增生造山 陆陆碰撞造 型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向南增生:来自A型花岗岩的启示 被引量:50
19
作者 毛启贵 肖文交 +2 位作者 韩春明 袁超 孙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33-742,共10页
大加山碱性花岗岩位于卡拉美丽-哈尔里克花岗岩带的中段,主要为中细粒钠铁闪石花岗岩。大加山碱性花岗岩锆石LA-ICPMS年龄为284±1Ma。该花岗岩具有富碱(A/CNK<1,AR=3.9~6.67)和具有高的FeO^T/MgO和10000×Ga/Al值,而钙和... 大加山碱性花岗岩位于卡拉美丽-哈尔里克花岗岩带的中段,主要为中细粒钠铁闪石花岗岩。大加山碱性花岗岩锆石LA-ICPMS年龄为284±1Ma。该花岗岩具有富碱(A/CNK<1,AR=3.9~6.67)和具有高的FeO^T/MgO和10000×Ga/Al值,而钙和铝含量较低的特征,相对富集稀土元素REE(除Eu)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Rb、U、Th、K),而强烈亏损Ba、Sr、P、Ti、Eu元素的特征。同时其Y/Nb(2.71~3.75)>1.2。这些说明大加山岩体为二叠纪A_2型花岗岩。东准噶尔和天山地区各花岗岩带年龄有向南为逐渐年轻的趋势,这与新疆北部由北向南增生的方向一致。因此,可能是侧向增生与垂向增生均表现出向南增生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LA—ICPMS年龄 早二叠世 增生造山 东准噶尔 大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多期变质与深熔作用: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28
20
作者 向华 钟增球 +5 位作者 李晔 周汉文 祁敏 雷恒聪 林彦蒿 张泽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421-2434,共14页
北秦岭造山带中的秦岭群以多期变质作用和强烈混合岩化为特征,出露有早古生代的榴辉岩和高压麻粒岩,以及区域性分布的中低压麻粒岩-角闪岩相变质岩石和混合岩。本文对西峡双龙地区混合岩化片麻岩(中色体)、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暗色... 北秦岭造山带中的秦岭群以多期变质作用和强烈混合岩化为特征,出露有早古生代的榴辉岩和高压麻粒岩,以及区域性分布的中低压麻粒岩-角闪岩相变质岩石和混合岩。本文对西峡双龙地区混合岩化片麻岩(中色体)、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暗色体)和淡色花岗岩脉体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片麻岩的原岩年龄为941±11Ma(2σ,MSWD=0.59),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的原岩年龄为756±9.9Ma(2σ,MSWD=1.07)。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中的变质锆石获得了484±9.6Ma(2σ,MSWD=0.88)的年龄,与片麻岩中锆石变质增生边获得的单点年龄498±11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这些变质锆石多数具有平坦的HREE分配模式,弱Eu负异常,与高压变质岩中的变质锆石特征相似。该年龄与秦岭榴辉岩和高压麻粒岩的变质年龄相一致。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中锆石的最外层增生边记录了424±9.1Ma的年龄,同时淡色脉体中的锆石也给出了422±4.0Ma(2σ,MSWD=0.77)的加权平均年龄,代表了深熔脉体的结晶年龄。这些锆石均为新生锆石,阴极发光弱,具有低的Th/U比值,平坦的HREE分配模式,强烈的Eu负异常,指示部分熔融过程中存在大量石榴子石和斜长石。深熔脉体的年龄与秦岭群中的中低压高温-超高麻粒岩相变质的年龄相符。结合已有的结果,我们认为秦岭群普遍记录了500~480Ma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并叠加了440~400Ma的中压-高温变质和深熔作用。秦岭群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从华南陆块或相似构造属性陆块分离并漂移到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微陆块。在500~480Ma时发生碰撞造山作用导致北秦岭微陆块深俯冲并发生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在志留纪由于商丹洋壳北向俯冲导致秦岭微陆块发生了以中压-高温变质、深熔和同时的岩浆作用为特征的增生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混合岩 U—Pb定年 增生造山 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