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桂交界区印支期增生弧型造山带:兼论与造山作用耦合的盆地演化 被引量:61
1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4 位作者 钟大赉 吴浩若 季建清 邝国敦 徐克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8-18,共11页
简要介绍了中越交界处古特提斯缝合线的展布 ,首次报道了八布 -PhuNgu洋壳形成的Sm -Nd等时线年龄 32 8.3Ma。该洋盆自早二叠世至中三叠世一直处于向南西的消减中 ,不同时期的火山弧和被动大陆边缘的位置指示它为后退式消减 ,被刮削下... 简要介绍了中越交界处古特提斯缝合线的展布 ,首次报道了八布 -PhuNgu洋壳形成的Sm -Nd等时线年龄 32 8.3Ma。该洋盆自早二叠世至中三叠世一直处于向南西的消减中 ,不同时期的火山弧和被动大陆边缘的位置指示它为后退式消减 ,被刮削下来的海台碳酸盐岩和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 -沉积岩增生在越北地块上使后者不断向北东成长。晚三叠世时华南次大陆与增生了的越北地块碰撞 ,增生的火山 -沉积楔仰冲超叠在前者上。讨论了增生弧型造山带的主要特点 ,以贵州为主要实例探讨了与造山作用耦合的盆地演化 ,提出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是因下插而掩埋的华南次大陆的海相上古生界和三叠纪前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弧型造山带 古特提斯 陆-碰撞 滇桂交界区 盆地演化 山作用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北部多宝山矿区奥陶系的岩石特征和构造意义 被引量:16
2
作者 黄永卫 刘扬 +5 位作者 王喜臣 王琳 刘金英 杨继全 王宝权 徐秀梅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5-256,共12页
黑龙江北部多宝山矿区广泛发育奥陶系,因含有铜、钼矿源层而受到地质界的注意。本文概述了其生物地层和沉积特征,重点探讨了其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该套火山岩总体上属钙碱性系列,部分(主要是酸性岩)可能属拉斑玄武岩系。下旋回... 黑龙江北部多宝山矿区广泛发育奥陶系,因含有铜、钼矿源层而受到地质界的注意。本文概述了其生物地层和沉积特征,重点探讨了其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该套火山岩总体上属钙碱性系列,部分(主要是酸性岩)可能属拉斑玄武岩系。下旋回(窝里河组)火山岩以相对低K、La和Eu负异常为特征,总体属大陆边缘岛弧,局部显示出大洋岛弧安山岩的性质。上旋回(多宝山组)的弧则属大陆边缘岛弧与安第斯型山弧的过渡类型,部分地区可能有安第斯型山弧发育。分5个阶段重塑了该区奥陶纪大地构造演化,早古代洋壳向东偏北消减于布列亚—佳木斯地块之下,因后退式的消减而火山弧向西偏南迁移,构造线方向为北北西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岛 岩石化学 增生弧型造山带 北北西向构 黑龙江多宝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隐伏二叠系和侏罗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1
3
作者 朱德丰 任延广 +3 位作者 吴河勇 吴根耀 万传彪 吴相梅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0-708,778,共20页
据50余口钻井揭露,松辽盆地北部隐伏的二叠系自下而上称杜尔伯特组(磨拉石)、一心组(残留海盆)、林甸组(火山弧)和四站组(大湖盆),是海西期阿尔泰型(增生弧型)造山带发育的记录,构造线为北东东向。侏罗系(主体为中侏罗统)大庆群由下部... 据50余口钻井揭露,松辽盆地北部隐伏的二叠系自下而上称杜尔伯特组(磨拉石)、一心组(残留海盆)、林甸组(火山弧)和四站组(大湖盆),是海西期阿尔泰型(增生弧型)造山带发育的记录,构造线为北东东向。侏罗系(主体为中侏罗统)大庆群由下部碎屑岩和上部蚀变火山岩组成,是古缝合线活化控制发育的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的磨拉石建造,构造线仍为北东东向,故侏罗系自内蒙东延入黑龙江省中-西部。晚侏罗世时松辽地区的磨拉石盆地闭合,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仍十分活跃。据新的同位素年龄、化石和构造线方向等证据将火石岭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归为早白垩世早期,是北东向构造控制发育的松辽盆地断陷阶段的记录。文章列述了典型钻孔所见二叠系和侏罗系的岩石序列和地层分布,分析了其沉积—构造背景和演化,提出松辽盆地的基底是海西期增生弧型造山带,盆地早期的断陷伸展和火山作用是燕山造山带坍塌的地表反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早白垩世北东向新生构造在区域构造演化中的意义,探讨了前白垩系的油气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侏罗系 沉积—构演化 海西期增生弧型造山带 燕山期陆内山带 北东东向构 北东向新生构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