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季北半球10hPa爆发性增温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玉佩 李维京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02-208,共7页
经研究发现,10 hPa爆发性增温过程是暖空气由亚非中低纬向高纬和北极区内水平输送的结果。10 hPa双极环流下特定辐散流场是引起暖平流输送加强、气温突升的热力学过程。地转风速度辐合是暖空气质量增加、反气旋环流发展的动力学过程。... 经研究发现,10 hPa爆发性增温过程是暖空气由亚非中低纬向高纬和北极区内水平输送的结果。10 hPa双极环流下特定辐散流场是引起暖平流输送加强、气温突升的热力学过程。地转风速度辐合是暖空气质量增加、反气旋环流发展的动力学过程。它们是冬季平流层发生环流异常、极高东风建立的强迫振动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平流层 热力学 增温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东太平洋SST强增温过程特征分析
2
作者 林玉英 战淑芸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0-37,共8页
本文利用太平洋海温距平场资料,对1986年以来发生的厄尔尼诺过程的开始时间、发展过程及强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上的厄尔尼诺过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90年代是厄尔尼诺事件的多发期,在1991~98年的8年中,竟连... 本文利用太平洋海温距平场资料,对1986年以来发生的厄尔尼诺过程的开始时间、发展过程及强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上的厄尔尼诺过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90年代是厄尔尼诺事件的多发期,在1991~98年的8年中,竟连续发生四次厄尔尼诺事件,其中1997~98年的厄尔尼诺,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T强增温过程 特征分析 东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Ms4.3微地震天体引潮力和温度变化过程初探
3
作者 陈闻晨 马未宇 +2 位作者 张正煜 赵虎 傅新忠 《遥感信息》 CSCD 2010年第3期35-37,102,共4页
计算2009年3月20日发生在东经124.9°、北纬43.4°的吉林省四平的Ms4.3地震的天体引潮力周期变化过程,并据该周期,分析多源综合温度数据资料,提取地震过程的异常温度变化图像,结果表明:天体引潮力对地应力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 计算2009年3月20日发生在东经124.9°、北纬43.4°的吉林省四平的Ms4.3地震的天体引潮力周期变化过程,并据该周期,分析多源综合温度数据资料,提取地震过程的异常温度变化图像,结果表明:天体引潮力对地应力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具有诱发作用,震前异常增温明显,异常增温经历了:起始→加强→高峰→衰减→平静的演变过程。对此次微震的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异常在微地震中也有清晰反映,微震过程中引力作用明显,是对地震-热异常的有力证据,同时也是对利用热异常预测地震方法科学性的补充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天体引潮力 异常 增温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桐城地区雷庄低温高压榴辉岩的增温退变P-T轨迹及其构造含义 被引量:7
4
作者 石永红 林伟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59-1770,共12页
早期的研究显示大别山东段(安徽部分)出露的榴辉岩均为中温榴辉岩,并没有其他类型榴辉岩存在。本研究通过对桐城地区雷庄附近的榴辉岩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矿物成分化学以及热力学分析表明,该地区榴辉岩为低温高压榴辉岩。榴辉岩的 P... 早期的研究显示大别山东段(安徽部分)出露的榴辉岩均为中温榴辉岩,并没有其他类型榴辉岩存在。本研究通过对桐城地区雷庄附近的榴辉岩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矿物成分化学以及热力学分析表明,该地区榴辉岩为低温高压榴辉岩。榴辉岩的 P-T 演化特征研究区分了5个变质阶段,展示了一个"发卡式"增温退变轨迹。Ⅰ-阶段的变质温压为 T=390~411℃,P=0.89~1.40GPa;Ⅱ-阶段为 T=527~544℃,P=1.95~2.34GPa。该阶段为峰期变质,代表了板片俯冲最大深度;Ⅲ-阶段为 T=501~519℃,P=1.74~2.14GPa;Ⅳ-阶段为 T=630和 P=1.22GPa;Ⅴ-阶段为 T=350℃,P=0.20GPa。由Ⅲ-阶段至Ⅳ-阶段随着压力的降低,温度明显增加,反映了一个退变增温的演化趋势。这种增温可能是由于低温榴辉岩对温度变化的敏感,以及榴辉岩板片在折返至地壳某一深度停滞时间较长,北大别热穹隆和地温梯度的恢复是导致增温的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大别山 高压榴辉岩 峰期P-T条件 退变过程 P—T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