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析增效系数和共毒系数的异同及探讨杀菌剂混用联合作用的评判 被引量:14
1
作者 顾中言 陈志谊 刘邮洲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62-1267,共6页
为提出混用杀菌剂增效作用统一的评判标准,通过浸渍3-4叶期的稻苗和接种稻瘟病菌孢子悬浮液测定三环唑和硫磺按3∶1、2∶1、1∶1、1∶2和1∶3混用对稻瘟病菌的联合作用效果。用增效系数评价测定结果,发现3∶1、2∶1、1∶1和1∶2混用为... 为提出混用杀菌剂增效作用统一的评判标准,通过浸渍3-4叶期的稻苗和接种稻瘟病菌孢子悬浮液测定三环唑和硫磺按3∶1、2∶1、1∶1、1∶2和1∶3混用对稻瘟病菌的联合作用效果。用增效系数评价测定结果,发现3∶1、2∶1、1∶1和1∶2混用为相加作用,1∶3混用为拮抗作用;用共毒系数评价,则显示3∶1、2∶1和1∶1混配为增效作用,1∶2和1∶3混用为拮抗作用。增效系数和共毒系数都是以EC50和单剂在混剂中的比例进行计算,增效系数乘以100后,在数值上与共毒系数完全相等,是不同的评判标准造成了不同的评判结果。将混剂的EC50分解为三环唑和硫磺的单剂浓度,代入单剂回归方程计算的期望抑制率均大于50%,说明三环唑和硫磺混用后对稻瘟病菌没有增效作用,用Mansour的共毒因子进行计算,则3∶1、2∶1和1∶1混用为相加作用,1∶2和1∶3混用为拮抗作用。在增效系数和共毒系数计算中,EC50只对应50%的病菌抑制率,没考虑对病菌的抑制率范围,而共毒因子则涉及了抑制率范围,研究结果证实用增效系数或共毒系数再辅以共毒因子,能更准确地判断混剂的联合作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混用 增效系数 共毒系数 共毒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有机硅助剂对锐劲特的增效作用研究
2
作者 柴伟纲 谌江华 +1 位作者 孙梅梅 陈若霞 《浙江农业科学》 2009年第2期377-378,共2页
以敏感品系小菜蛾为试验靶标,测定了杰效利、丝润、好湿、SPARTAN、KINETIC等5种不同有机硅助剂对锐劲特的室内毒力和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硅助剂均有明显增效作用,但5种有机硅助剂的增效作用相互之间没有差异,其增效系数在130.2... 以敏感品系小菜蛾为试验靶标,测定了杰效利、丝润、好湿、SPARTAN、KINETIC等5种不同有机硅助剂对锐劲特的室内毒力和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硅助剂均有明显增效作用,但5种有机硅助剂的增效作用相互之间没有差异,其增效系数在130.22~143.67之间,其中,杰效利的增效系数最高,为143.67。对锐劲特增效大小的有机硅品种依次是杰效利〉SPARTAN〉KINETIC〉丝润〉好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 毒力 增效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咯菌腈、咪鲜胺及其混配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毛妮妮 吉沐祥 +1 位作者 陈洪洲 吴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5-156,160,共3页
为了筛选葡萄灰霉病菌新型高效低毒复配杀菌剂,以轮换或替换常规化学药剂使用,防止与延缓抗药性产生,进行了咯菌腈、咪鲜胺不同比例混配对葡萄灰霉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咪鲜胺及其5种配比对葡萄灰... 为了筛选葡萄灰霉病菌新型高效低毒复配杀菌剂,以轮换或替换常规化学药剂使用,防止与延缓抗药性产生,进行了咯菌腈、咪鲜胺不同比例混配对葡萄灰霉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咪鲜胺及其5种配比对葡萄灰霉病菌菌丝的毒力。结果表明,咯菌腈与咪鲜胺分别以6∶1、3∶1、1∶1、1∶3和1∶6的配比复配组合对葡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分别为0.061 9、0.061 4、0.060 3、0.059 3和0.058 9μg/m L,5种复配组合对葡萄灰霉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为1.07、1.35、2.07、1.03和1.05。咯菌腈对葡萄灰霉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稍低于咪鲜胺,咯菌腈与咪鲜胺1∶1配比对葡萄灰霉病菌有明显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灰霉病菌 咯菌腈 咪鲜胺 混配 抑制作用 增效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嘧菌酯与戊唑醇混配对桑褐斑病病菌的联合毒力
4
作者 苏振国 江秀均 +3 位作者 李玲利 杨振国 柴建萍 白兴荣 《中国蚕业》 2022年第4期11-14,共4页
为明确嘧菌酯与戊唑醇混配对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的联合毒力,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和分生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嘧菌酯和戊唑醇单剂对桑褐斑壳丰孢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毒力;在单剂毒力的基础上采用毒性比率法测算了嘧菌酯和戊... 为明确嘧菌酯与戊唑醇混配对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的联合毒力,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和分生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嘧菌酯和戊唑醇单剂对桑褐斑壳丰孢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毒力;在单剂毒力的基础上采用毒性比率法测算了嘧菌酯和戊唑醇的增效配比范围,并采用共毒系数法明确了最佳增效配比。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和戊唑醇对桑褐斑壳丰孢菌菌丝的半抑制浓度(EC 50)分别为2.27 mg/L和0.26 mg/L,对桑褐斑壳丰孢菌分生孢子的EC 50分别为12.84 mg/L和20.47 mg/L;增效系数测定在嘧菌酯与戊唑醇的质量比分别为35∶1、20∶1、13∶1、9∶1、6∶1、4∶1时对桑褐斑壳丰孢菌的毒性比率分别为1.86、1.69、1.78、1.75、1.73、1.70,均大于1.69,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嘧菌酯与戊唑醇的质量比在25∶1时共毒系数最高为260.91,对桑褐斑壳丰孢菌的EC 50为0.67 mg/L。该结果可以为嘧菌酯与戊唑醇混配防治桑褐斑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嘧菌酯 戊唑醇 桑褐斑病 桑褐斑壳丰孢菌 毒性比率 增效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灭菌唑与氰烯菌酯复配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活性 被引量:7
5
作者 李美霞 陈香华 +6 位作者 周长勇 陈亚丽 朱春华 曹凯歌 王建新 周明国 段亚冰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47-1551,共5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灭菌唑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毒力,测得灭菌唑对10株水稻恶苗病菌的EC_(50)值范围为0.0664~0.7661μg/mL。采用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分别为60、120和240μg/mL的25 g/L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水稻种子后,对水稻发芽...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灭菌唑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毒力,测得灭菌唑对10株水稻恶苗病菌的EC_(50)值范围为0.0664~0.7661μg/mL。采用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分别为60、120和240μg/mL的25 g/L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水稻种子后,对水稻发芽率、株高、鲜重均无影响。表明灭菌唑对水稻恶苗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且对水稻安全,可用于水稻恶苗病的化学防控。氰烯菌酯对10株水稻恶苗病菌的EC_(50)值范围为0.0076~0.2629μg/mL。将氰烯菌酯和灭菌唑分别按质量比4:1、3:1、2:1、1:1、1:2、1:3和1:4复配,测定了复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菌的联合毒力,所得增效系数在0.5~1.5之间,均为相加作用。研究表明,将氰烯菌酯与灭菌唑复配后施用,不仅能显著降低单剂的使用剂量,且能降低氰烯菌酯对病原菌群体的选择压力,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速度,保障病害防效和水稻生产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菌 灭菌唑 氰烯菌酯 联合毒力 安全 增效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复配杀菌剂对根霉和平菇栽培病害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权 张朝辉 +3 位作者 宋好倩 宋琳琳 马浩佳 王振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7-71,共5页
将常见食用菌杀菌剂多菌灵、使百功、克霉灵按1∶1比例两两复配制成混合药剂,测定复配杀菌剂对根霉的抑制效果及在平菇发酵料栽培中的使用效果,旨在筛选适合平菇栽培的复配杀菌剂。结果表明:复配杀菌剂使百功+多菌灵、使百功+克霉灵... 将常见食用菌杀菌剂多菌灵、使百功、克霉灵按1∶1比例两两复配制成混合药剂,测定复配杀菌剂对根霉的抑制效果及在平菇发酵料栽培中的使用效果,旨在筛选适合平菇栽培的复配杀菌剂。结果表明:复配杀菌剂使百功+多菌灵、使百功+克霉灵、多菌灵+克霉灵对根霉的EC50值(有效中浓度)均小于对平菇的EC50值,且抑制根霉的增效系数分别为2.417 2、4.907 3、1.368 4,表现为增效、增效和相加作用。在平菇的栽培试验中,3种复配杀菌剂处理在添加剂量为0.05%和0.1%时,平菇菌丝满袋时间比不使用药剂(对照)缩短1.9~4.8 d,比同剂量单药处理缩短0~7.0 d;0.1%使百功+多菌灵和0.05%~0.1%使百功+克霉灵处理生物转化率比对照增加11.6~14.9个百分点,并显著高于同剂量下的单药处理7.1~12.2个百分点;除0.05%多菌灵+克霉灵处理外,3种复配杀菌剂所有剂量处理的污染率均低于对照及其对应的同剂量单药。在平菇栽培中,复配杀菌剂的防杂增产效果优于单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配杀菌剂 增效系数 平菇 根霉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吩嗪类化合物对梨火疫病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孙伟波 赵杨扬 +4 位作者 明亮 董靓靓 朱守卫 赵延存 刘凤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5-110,共6页
由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 amylovora引起的梨火疫病是危害梨、苹果等蔷薇科果树的一种重要细菌病害,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严重损失,是果树上重要的防控对象。药剂防治是控制梨火疫病传播蔓延的一种重要手段。吩嗪类化合物是绿针假单胞菌Pseu... 由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 amylovora引起的梨火疫病是危害梨、苹果等蔷薇科果树的一种重要细菌病害,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严重损失,是果树上重要的防控对象。药剂防治是控制梨火疫病传播蔓延的一种重要手段。吩嗪类化合物是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和抗生素溶杆菌Lysobacter antibioticus等生防细菌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在农药、医药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明确吩嗪类化合物对梨火疫病菌的抗菌活性,本研究通过测定含不同浓度药剂的菌悬液OD_(600)的方法,评价了本课题组分离的5个吩嗪类化合物以及常见的抗细菌药剂对梨火疫病菌的室内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堆囊粘菌素(myxin)和吩嗪-1-羧酸(PCA)活性较好,EC_(50)分别为7.20μg/mL和46.41μg/mL。中生菌素、噻霉酮、春雷霉素等药剂EC_(50)为7.21~50.74μg/mL。进一步对活性较好的药剂进行了复配筛选,结果显示,吩嗪-1-羧酸∶中生菌素=9∶1复配组合的EC_(50)为27.15μg/mL,增效系数为1.28,表现了一定的相加作用。本研究明确了5个吩嗪化合物对梨火疫病菌的抗菌活性,为扩充梨火疫病防治药剂种类、开发利用吩嗪类化合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火疫病 解淀粉欧文氏菌 吩嗪 抗菌活性 复配组合 增效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粒子载体对灰飞虱RNAi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周晨 朱先敏 +4 位作者 朱凤 张海波 韩召军 杨荣明 王康旭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53-1160,共8页
【目的】筛选针对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RNAi的dsRNA高效纳米递送载体。【方法】使用壳聚糖、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CQD)和lipofectamine 2000作为代表性纳米粒子,分别与dsRNA进行混合,形成稳定的3种不同复合颗粒,利用... 【目的】筛选针对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RNAi的dsRNA高效纳米递送载体。【方法】使用壳聚糖、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CQD)和lipofectamine 2000作为代表性纳米粒子,分别与dsRNA进行混合,形成稳定的3种不同复合颗粒,利用光谱法检测其dsRNA装载率。以灰飞虱膜结合型海藻糖酶基因LsStre为靶标基因来测试3种纳米粒子的RNAi效率。用不同纳米粒子包裹的dsLsStre喂食后,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喂食后2 d灰飞虱2龄若虫中LsStre mRNA表达水平,并检测和计算灰飞虱2龄若虫在6 d内的校正死亡率,以裸dsLsStre引起的2龄若虫死亡率为对照,评价3种纳米载体对LsStre的RNAi增效作用。【结果】3种纳米载体均能负载dsEgfp,且这3种纳米载体复合dsEgfp的效率均在95%以上。3种纳米材料对灰飞虱2龄若虫的毒性均较弱。同未用纳米粒子包裹的裸dsLsStre喂食组(对LsStre表达量的抑制率为46%)相比,壳聚糖和CQD能够显著提高LsStre的RNAi效率(对LsStre表达量的抑制率分别为78%和84%),而lipofectamine 2000不能显著提高LsStre的RNAi效率(抑制率为52%)。壳聚糖和CQD可以有效提高喂食dsLsStre对灰飞虱2龄若虫的致死效应,在连续喂食6 d后,灰飞虱2龄若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76%和82%,与直接用裸dsLsStre处理的对照组校正死亡率(35%)相比,增效系数分别达到2.17和2.34,lipofectamine 2000的增效能力最弱,其与dsLsStre的复合颗粒处理引起灰飞虱2龄若虫死亡率为38%,增效系数为1.09。【结论】壳聚糖和CQD纳米载体能够显著提高灰飞虱对于喂食dsRNA的敏感性,而lipofectamine 2000的RNAi增效作用较弱。研究结果有助于评价纳米载体在灰飞虱RNAi中的增效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和筛选有效的RNAi纳米载体,实现害虫绿色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飞虱 海藻糖酶 RNAI 纳米粒子 DSRNA RNAi效率 增效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杀虫剂——庄宽
9
作者 崔亚 《农家致富》 2014年第14期24-24,共1页
庄宽是5%甲维·高氯氟水乳剂,是通过生物杀虫剂与菊酯杀虫剂按科学方法筛选出的优秀复配杀虫剂,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是含氟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杀虫活性很高,以胃毒作用为主,兼有触杀作用,无内吸作用,但渗透性很强。药剂... 庄宽是5%甲维·高氯氟水乳剂,是通过生物杀虫剂与菊酯杀虫剂按科学方法筛选出的优秀复配杀虫剂,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是含氟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杀虫活性很高,以胃毒作用为主,兼有触杀作用,无内吸作用,但渗透性很强。药剂进入虫体后,能促进氨基丁酸从神经末梢释放,阻碍害虫运动神经信号的传递,很决使虫体麻痹,不活动,不取食,2~4天死亡,持效期长达10~15天。该复配剂的增效杀虫作用显著,增效系数达1.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杀虫剂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高效氯氟氰菊酯 增效系数 复配杀虫剂 生物杀虫剂 科学方法 杀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