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屈光不正人群中脉络膜厚度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邵晓蕾 周秀珍 秦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68-971,共4页
目的 研究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的脉络膜厚度的特点及其与屈光度、眼轴长度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对在屈光门诊完成验光的5∽18岁屈光不正青少年进行了脉络膜厚度和眼轴长度的测量。最终51例102眼患者纳入研究。使用海德堡频域OCT的... 目的 研究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的脉络膜厚度的特点及其与屈光度、眼轴长度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对在屈光门诊完成验光的5∽18岁屈光不正青少年进行了脉络膜厚度和眼轴长度的测量。最终51例102眼患者纳入研究。使用海德堡频域OCT的增强深度成像模式对每眼进行经黄斑中心凹水平方向线性扫描。分别测量该扫描线上5个位点的脉络膜厚度。应用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结果 51例患者年龄为(10.04±2.78)岁,屈光度为(-1.61±1.82)D,眼轴长度为(24.14±1.14)mm。扫描线上脉络膜厚度由颞侧向鼻侧逐渐变薄。屈光度与眼轴长度呈显著负相关(R2=0.562),各位点的脉络膜厚度均与屈光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眼轴长度则呈显著负相关(P〈0.05),中心凹鼻侧1 mm处相关性最高。中心凹下的脉络膜厚度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后极部脉络膜厚度的改变可能在屈光度及眼轴长度改变相关的病理生理变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增强深度成像 脉络膜厚度 屈光不正 眼轴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葡萄膜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改变 被引量:3
2
作者 郭春英 乔丽君 +2 位作者 张婧 高鹰 杨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52-1154,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双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选取单眼首次发作的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16例(16眼),同时选取与之年龄、性别、屈光状态相匹配的无眼病及全身性疾病的正常人16例(16眼)作为对照组。利用海德堡HRA-Spec... 目的分析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双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选取单眼首次发作的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16例(16眼),同时选取与之年龄、性别、屈光状态相匹配的无眼病及全身性疾病的正常人16例(16眼)作为对照组。利用海德堡HRA-Spectralis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深度增强成像(enhanced depth imaging-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测量急性前葡萄膜炎发作眼和对侧眼,以及正常对照眼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采用配对t检验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急性前葡萄膜炎发作眼、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眼的黄斑中心凹下的脉络膜厚度分别为(318.93±101.25)μm、(265.87±65.17)μm及(244.73±58.72)μm。发作眼和对侧眼之间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发作眼和对照眼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对侧眼和对照眼之间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0)。结论 EDI-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进一步加深对急性前葡萄膜炎的认识提供了有利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葡萄膜炎 脉络膜厚度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深度增强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血管指数的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然 晏颖 陈晓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96-700,共5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目前发展迅猛的新型层析成像技术,在眼科应用广泛。目前通过扫频OCT(swept 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增强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nhanced-depth imaging o...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目前发展迅猛的新型层析成像技术,在眼科应用广泛。目前通过扫频OCT(swept 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增强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nhanced-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模式可以活体观察视网膜脉络膜横断面。视网膜脉络膜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脉络膜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尤其与脉络膜厚度(choroidal thickness,CT)变化有关。因为CT受年龄、眼轴、屈光等多因素影响,所以单纯观察CT不能客观反映上述疾病的病理发生发展过程。近年来运用二值化处理技术对EDI-OCT获取的图像进行量化分析处理后,可得到测量区域脉络膜总面积、管腔面积、基质区面积、脉络膜血管指数(choroidal vascularity index,CVI)等数据。SS-OCT以及衍生的图像处理技术无疑对分析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运用二值化处理SS-OCT获取的CVI的临床运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增强深度成像 脉络膜血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