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强型体外反搏在男科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翟嘉文 玄绪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8-244,共7页
体外反搏(ECP)技术是一种无创性辅助循环治疗手段,自1962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最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在过去的四十年中,随着医学技术的深入研究与进步,体外反搏进一步发展为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EECP通过增加器官的灌注... 体外反搏(ECP)技术是一种无创性辅助循环治疗手段,自1962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最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在过去的四十年中,随着医学技术的深入研究与进步,体外反搏进一步发展为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EECP通过增加器官的灌注压力和血流量,具有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以及代谢等功能。鉴于其在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性方面的优势,EECP不仅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逐渐扩展至包括男科疾病在内的多个领域,为男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与思路。特别是在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治疗领域,EECP展现出显著的潜力,并积累了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研究表明,ED的发生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微循环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而EECP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全身健康状态,能够有效改善ED患者的症状,提升治疗效果。本文旨在综合国内外相关报道,对EECP在男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全面总结,重点分析其在ED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并探讨其在其他男科疾病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同时,本文也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分析,以期为EECP在男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为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男科 勃起功能障碍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0/1D-3D耦合模型的PCI术后患者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的血流动力学响应研究
2
作者 王志博 许璇昊 +2 位作者 张琦 伍贵富 田帅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1-71,共1页
目的增强体外反搏(EECP)促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但其具体的生物力学作用尚不清楚。为了揭示EECP治疗机制,同时进一步探索支架的几何特征与患者生理特征对血流动力学环境的影响,研究了EECP治疗过程中在植入支架的冠状动脉的... 目的增强体外反搏(EECP)促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但其具体的生物力学作用尚不清楚。为了揭示EECP治疗机制,同时进一步探索支架的几何特征与患者生理特征对血流动力学环境的影响,研究了EECP治疗过程中在植入支架的冠状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通过此0D-1D模型使用多处冠脉的实时的血流速度,获得更精确的冠状动脉流量。然后,将流量作为真实形状的冠脉的3D模型的边界条件,通过仿真计算各种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而为了了解血流动力学环境对包括支架的几何特征(即支架长度、直径和曲率)以及患者人口统计数据(如身高、年龄、体重)的响应规律,在理想模型的基础上,亦建立了多维0/1D-3D耦合模型。结果在EECP的影响下,时间平均壁面剪应力(TAWSS)、横向壁面剪应力(Trans WSS)呈上升趋势,而相对滞留时间(RRT)呈下降趋势。最后,整合受试者的生理特征以及支架的几何特征,根据数值结果开发一种基于混沌多项式展开的替代模型,为快速临床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工具。结论描绘了EECP治疗期间冠脉支架复杂环境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阐明了支撑其治疗效果的机制。这项工作增进了对EECP治疗对植入支架冠脉的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了解,努力弥合了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参数 增强型体外反搏 替代模型 壁面剪应力 临床决策 治疗机制 冠脉支架 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应力环境影响的实验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杜健航 伍贵富 +2 位作者 郑振声 戴刚 冯铭哲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6-251,共6页
采用动物实验与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发生早期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的局部应力水平的影响,评价临床中该疗法增加粥样硬化斑块失稳的风险.首先以3.5月龄左右雄性猪2头为实验体,进行反搏前后状态的基础血流动力... 采用动物实验与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发生早期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的局部应力水平的影响,评价临床中该疗法增加粥样硬化斑块失稳的风险.首先以3.5月龄左右雄性猪2头为实验体,进行反搏前后状态的基础血流动力学在体测量,反搏压介于0.025 ~0.04MPa;进而建立血流动力学数值仿真模型,模拟斑块出现及生长过程中,EECP对其局部应力水平及应力震荡特性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显示,EECP使动脉的应力水平及应力震荡特性均有显著增加;早期小规模斑块的存在令局部应力水平进一步提升,但将降低应力的震荡水平.EECP使两实验体的动脉内压峰值水平最高提升10.62%及16.18%,此时若动脉存在斑块(H=0.2D),其局部壁面切应力(WSS)峰值水平将分别提高135.54%及235.71%,震荡剪切指数(OSI)达到0.083及0.069.由于反搏产生的高舒张压明显提升了斑块的局部应力水平,同时反搏的“双脉冲”作用模式使动脉的OSI水平大幅增加,我们推测其慢性作用可能会促进斑块本身疲劳的进程,从而对斑块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但EECP对心动周期里壁面切应力水平的提升可能对斑块本身的发展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斑块破裂 壁面切应力 振荡剪切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估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国强 黄宗青 +4 位作者 肖剑伟 张娟 刘淑娟 王玉光 晏晓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7-151,共5页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为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临床证据。方法选取急性期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171例,随机分为EECP治疗组87...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为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临床证据。方法选取急性期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171例,随机分为EECP治疗组87例,对照组84例,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加上36 h的EECP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分别比较两组在入院第1天、EECP治疗后、第3个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的差别。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36次EECP治疗后及第3个月的NIHSS评分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44.1%vs.31.5%;第3个月:55.6%vs.40.5%),P值均小于0.05;与对照组比较,发病第3个月,治疗组mRS的评分下降更明显(45.5%vs.30.5%),预后良好者的比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结论 EECP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康复,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改良Rankin量表 临床疗效 缺血性卒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增加心脏骤停犬颈总动脉血流量 被引量:7
5
作者 刘荣 廖晓星 +5 位作者 李欣 胡春林 魏红艳 冯铭哲 伍贵富 戴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24-1127,1131,共5页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干预对心脏骤停(SCA)犬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和右颈总动脉平均流量(MQ)的影响。方法:12只犬制成SCA模型,经心肺复苏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随机分成对照组(4只)和EECP组(6只),2只建模未成功。EECP...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干预对心脏骤停(SCA)犬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和右颈总动脉平均流量(MQ)的影响。方法:12只犬制成SCA模型,经心肺复苏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随机分成对照组(4只)和EECP组(6只),2只建模未成功。EECP组分别行2次1 h EECP干预,观察致颤前后、ROSC后(每1 h)ICP、CPP和MQ的变化,ROSC 6 h后停止监测。结果:平均动脉压(MBP)、收缩期血压峰值(MSP)、ICP、平均脑灌注压(MCPP)和收缩期脑灌注压峰值(SCP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CP时舒张期血压峰值(MDP)和舒张期脑灌注压峰值(DCP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ECP组颈总动脉血流阻力在EECP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ECP时MQ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ECP并不影响SCA-ROSC模型MBP、MSP、ICP、MCPP和SCPP而是通过增加MDP、DCPP和降低血流阻力等机制来增加颈总动脉的平均血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心脏骤停 颅内压 脑灌注压 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6
6
作者 刘韶瑞 李小敏 +5 位作者 陈慧 田臻 卫国红 谢强 朱文珲 骆荣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74-1076,共3页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369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分别进行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A组,n=179)或单纯药物治疗(B组,n=190)。治疗行视力、眼底荧光造影、血流动力学等检查。结果 A组患者经治...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369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分别进行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A组,n=179)或单纯药物治疗(B组,n=190)。治疗行视力、眼底荧光造影、血流动力学等检查。结果 A组患者经治疗后,视力、眼底、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改善(P<0.05),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增强型体外反搏 视力 眼底荧光造影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刘韶瑞 马翠萍 +3 位作者 骆荣江 卫国红 谢强 廖瑞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48-652,共5页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对照病例研究,抽取103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全身和眼部的诊治详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3例患者(83眼)行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对照病例研究,抽取103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全身和眼部的诊治详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3例患者(83眼)行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B组50例患者(74眼)行单纯药物治疗,并根据视力、眼底荧光造影、血流动力学等指标评价和比较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单纯药物治疗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A组患者经治疗后视力、眼底改变、血流动力学等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药物治疗者(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可显著提高患者视力,减轻眼底病变,改善血流动力学等各项指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公信 江玲 +3 位作者 刘芃 缪绯 张培东 刘映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2945-2946,共2页
目的:观察运用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 pulsation,EECP)治疗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合并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心脏病合并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在常规药物治... 目的:观察运用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 pulsation,EECP)治疗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合并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心脏病合并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EECP治疗为反搏组,另一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为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7周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房室腔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检测血浆脑钠肽含量,并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后,反搏组左房、左室内径较前缩小,LVEF较前增加,脑钠肽前体较前减少,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反搏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反搏期间,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反搏对缺血性心脏病合并轻中度心衰患者有显著疗效,且能改善左室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增强型体外反搏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血浆脑钠肽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胆固醇血症猪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熊艳 何小洪 +8 位作者 罗景云 马虹 谢强 方典秋 刘东红 王奎健 伍贵富 陈国伟 郑振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0-613,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胆固醇血症猪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8头雄性乳猪随机分为正常饲养组(n=6),高脂饲养组(n=6)及高脂饲养+反搏组(n=6)。后2组复制高胆固醇血症猪模型并对高脂饲养+反搏组进行为时36h... 【目的】探讨慢性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胆固醇血症猪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8头雄性乳猪随机分为正常饲养组(n=6),高脂饲养组(n=6)及高脂饲养+反搏组(n=6)。后2组复制高胆固醇血症猪模型并对高脂饲养+反搏组进行为时36h的慢性增强型体外反搏,收集3组动物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TUNEL法测定其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指数。【结果】与正常饲养组相比,高脂饲养组和高脂饲养+反搏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指数在正常饲养组为(127±36)‰,在高脂饲养组为(237±23)‰,在高脂饲养+反搏组为(177±12)‰,高脂饲养组和高脂饲养+反搏组较正常饲养组明显升高(P<0.05),高脂饲养+反搏组较高脂饲养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胆固醇血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慢性增强型体外反搏通过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拮抗高胆固醇脂血症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高胆固醇血症 内皮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陆丽 吴伟康 +3 位作者 张苗青 郑振声 谢焕娣 詹澄扬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168-170,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在增强型体外反搏 (EECP)治疗前后循环血液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变化 ,探讨EECP防治冠心病的机制。【方法】 2 0例 1个月内发生心肌梗塞或心绞痛的患者进行EECP治疗 ,于第 1次反搏前 10min内、第1次反搏后... 【目的】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在增强型体外反搏 (EECP)治疗前后循环血液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变化 ,探讨EECP防治冠心病的机制。【方法】 2 0例 1个月内发生心肌梗塞或心绞痛的患者进行EECP治疗 ,于第 1次反搏前 10min内、第1次反搏后、3个疗程结束时采血。 1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用放免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液中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Ⅱ )浓度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活性。【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液中肾素活性、AⅡ水平及ACE活性均高于对照组水平。第一次反搏后三者均呈不同程度升高 ,随后持续下降 ,1个疗程后 ,ACE降至反搏前水平 ;2个疗程后 ,AⅡ降至反搏前水平 ;3个疗程后 ,肾素活性降至反搏前水平 ,ACE降至正常水平 ,AⅡ低于反搏前 ,但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体外反搏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不同环节起抑制作用 ,这可能是EECP保护缺血心肌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冠心病 增强型体外反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穴压豆加心可舒配合增强型体外反搏在冠心病合并抑郁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晓梅 刘艳军 翟瑶瑶 《辽宁中医杂志》 2023年第11期74-77,共4页
目的 研究耳穴压豆加心可舒配合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EECP)在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112例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 研究耳穴压豆加心可舒配合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EECP)在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112例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西药+心可舒+EEC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耳穴压豆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抑郁评分情况、再住院率下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住院下降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耳穴压豆加心可舒配合EECP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焦虑、抑郁情绪,降低再住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压豆 心可舒 增强型体外反搏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患者眼压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文珲 张焰 +2 位作者 方意昀 廖鹰 廖瑞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84-685,共2页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对患者眼压的影响。方法采用苏氏眼压计测量25例患者EECP前和结束时双侧眼压。结果治疗结束时患者双侧眼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 EECP治疗可降低眼内压。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眼内压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眼部缺血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史健 许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82-684,共3页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联合药物治疗眼部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眼部缺血性疾病患者53例(77眼)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43眼)行EECP联...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联合药物治疗眼部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眼部缺血性疾病患者53例(77眼)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43眼)行EECP联合药物治疗,B组23例(34眼)行单纯药物治疗,根据治疗前后的视力、视野、眼动脉血流动力学等指标评价和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A组有效16眼,显效21眼,总有效率86.05%;B组有效13眼,显效10眼,总有效率67.6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2,P<0.05)。A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无明显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越短,EECP联合药物治疗效果越好,两者呈高度正相关(P<0.05)。A组患者治疗后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B组患者治疗后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虽然有所改善,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治疗后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B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EECP联合药物治疗眼部缺血性疾病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眼部缺血性疾病 血流动力学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在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康复训练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68
14
作者 刘苗苗 樊俊雅 +3 位作者 刘贞 张照 黄鑫 张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270-2274,共5页
背景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是一种“被动”运动,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EECP可改善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轻中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运动耐量及心功能。而心脏康复训练是主动运动,二者联合治疗是否可使患者额外增益,目前还鲜有... 背景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是一种“被动”运动,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EECP可改善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轻中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运动耐量及心功能。而心脏康复训练是主动运动,二者联合治疗是否可使患者额外增益,目前还鲜有报道。目的探讨EECP在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康复训练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心脏康复训练)和反搏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心脏康复训练+EECP治疗),各5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无氧阈值(AT)、6 min步行距离(6M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脑钠肽(BNP)。结果反搏组治疗后AT、6MWD、LVEF大于对照组,BNP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反搏组治疗后AT、6MWD、LVEF均大于本组治疗前,BNP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EECP能够明显改善已接受心脏康复训练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运动耐量、步行距离、心脏泵功能及心力衰竭相关指标,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药物及心脏康复训练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功能不全 增强型体外反搏 心脏康复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刘贞 赵佳佳 +3 位作者 樊俊雅 张照 刘苗苗 张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7-439,共3页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水平、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00例已明确诊断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n=49)和体...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水平、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00例已明确诊断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n=49)和体外反搏组(观察组n=51,药物加体外反搏治疗,30 min/次,共30 d,总计60次)。入选对象均在入选当天及治疗结束当天检测血液中LP-PLA2水平,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及硝酸甘油片介导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NMD)。结果观察组治疗后,LP-PLA2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FMD、NMD较治疗前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后,LP-PLA2、内皮依赖型血管舒张功能及非内皮依赖型血管舒张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 0.05);组间观察发现,观察组FMD、NMD的提高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 <0.01),观察组的血浆LP-PLA2水平较对照组也有下降(P <0.01)。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在血流切应力的作用下,可降低患者LP-PLA2水平,并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 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蔡晓娜 何益平 +1 位作者 翟小亚 彭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5期4535-4539,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慢性动脉粥样硬化为特征,可导致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外周动脉疾病等,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增强型体外反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性机械辅助循环方法,本综述将从危险因素、临床...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慢性动脉粥样硬化为特征,可导致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外周动脉疾病等,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增强型体外反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性机械辅助循环方法,本综述将从危险因素、临床应用及机制几个方面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增强型体外反搏 冠状动脉疾病 卒中 脑缺血发作 短暂 周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强度间歇训练对冠心病心肺储备能力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钟玲 邢军 +1 位作者 赵保礼 王翠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8-484,共7页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联合中强度间歇训练(MIIT)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储备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和康复科住院或门诊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联合中强度间歇训练(MIIT)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储备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和康复科住院或门诊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对照组给予常规中强度间歇训练(MIIT),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心脏储备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每搏量(SV)。肺脏储备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量(PEF)、潮气量(VT)。运动耐力指标:峰值摄氧量(Peak VO_(2))、无氧阈(AT)、峰值代谢当量(METs)、峰值氧脉搏(VO_(2)/HR)、峰值负荷功率(WR)、6min步行(6MWT)距离。结果:心脏储备指标:两组治疗后LVEF、LVESV、SV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在LVESV、SV方面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LVEF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肺脏储备指标:两组治疗后FEV1、FVC、PEF、VT均有所改善,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上述指标两组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耐力指标:两组治疗后Peak VO_(2)、AT、METs、VO_(2)/HR、WR、6MWT距离均有所改善,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强度间歇训练在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运动耐力方面优于单纯中强度间歇训练,在改善肺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中强度间歇训练 心肺运动试验 心脏储备能力 肺脏储备能力 运动耐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5
18
作者 黄鑫 赵佳佳 +4 位作者 樊俊雅 刘贞 张照 刘苗苗 张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633-3637,共5页
目的观察应用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治疗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80例已确诊为HFpEF的老年患者,按随... 目的观察应用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治疗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80例已确诊为HFpEF的老年患者,按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n=39)和体外反搏治疗组(n=41),两组均应用心力衰竭常规药物治疗,体外反搏治疗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30 min/次,共30 d,总共60次)。入选对象均在治疗前后评估NYHA心功能分级、临床疗效,监测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6分钟步行试验(6 minutes walk test,6MWT)结果,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体外反搏治疗组治疗后,NYHA心功能分级和临床疗效均较前有所改善、NT-proBNP较前降低、LVEF较前增加、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较前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体外反搏治疗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体外反搏治疗组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在改善心功能、增加活动耐量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 心功能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弹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周国强 黄宗青 +2 位作者 肖剑伟 王玉光 晏晓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85-389,共5页
目的定量评估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弹性的影响,为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及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临床证据。方法选取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192例,其中EECP组107例,对照组85例,采... 目的定量评估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弹性的影响,为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及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临床证据。方法选取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192例,其中EECP组107例,对照组85例,采用同步自动测量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所有患者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以及心踝血管指数(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VI),分别比较两组EECP治疗前、治疗36 h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BaPWV及CAVI的差别。结果 EECP治疗36 h后和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BaPWV及CAVI均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ECP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BaPWV及CAVI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BaPWV及CAVI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ECP治疗可降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BaPWV和CAVI水平,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动脉弹性,且作用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波传导速度 心踝血管指数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内皮素1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周国强 黄宗青 +3 位作者 张志 肖剑伟 张娟 王玉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9-133,共5页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内皮素1(ET-1)的影响,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提供进一步的临床证据。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共187例,EECP治...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内皮素1(ET-1)的影响,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提供进一步的临床证据。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共187例,EECP治疗组95例,对照组92例,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加上36 h的EECP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分别比较两组在EECP治疗前、治疗36 h后、治疗后1个月hs-CRP及ET-1的差别。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hs-CRP、ET-1的血清浓度在EECP治疗后均显著减低,(hs-CRP下降60.1%、ET-1下降40.9%),P值均小于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EECP治疗后hs-CRP、ET-1的浓度均显著减低,(hs-CRP下降41.3%、ET-1下降24.3%),P值均小于0.05。治疗后1个月,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ET-1的浓度明显减低,(43.8%vs 31.8%),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hs-CRP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EECP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hs-CRP及ET-1血清水平显著下降,且作用持久,EECP治疗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超敏C应蛋白 内皮素1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