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增强回归树的西非北部沿海底拖网主要商业头足类CPUE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兵 张健 石建高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9,共9页
【目的】研究西非北部沿海不同环境因子对章鱼、墨鱼和鱿鱼等主要商业头足类单位捕捞努力量(CPUE)影响的规律,为合理规划商业性捕捞生产和科学渔业管理等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9-2021年西非北部沿海底拖网渔业数据,使用增强回归树模... 【目的】研究西非北部沿海不同环境因子对章鱼、墨鱼和鱿鱼等主要商业头足类单位捕捞努力量(CPUE)影响的规律,为合理规划商业性捕捞生产和科学渔业管理等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9-2021年西非北部沿海底拖网渔业数据,使用增强回归树模型(BRT)分析主要商业头足类对于海表面温度(SST)、叶绿素质量浓度、海表面盐度、海表面高度异常,溶解氧浓度、降水量、经度、纬度、海底深度、离岸距离和时间等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与结论】BRT模型在渔业研究中尤其在数据处理方面较传统模型优势明显。本研究以相对重要性值划分11个环境因子对于商业头足类(章鱼、墨鱼和鱿鱼)CPUE影响的强弱:强重要性(10%以上)、一般重要性(5%~10%)和弱重要性(5%以下)。BRT拟合结果表明,SST、纬度、降水量和离岸距离对章鱼CPUE影响有强重要性,纬度、SST、叶绿素质量浓度对墨鱼CPUE影响有强重要性,而降水量、溶解氧浓度、SST对于鱿鱼CPUE影响有强重要性。纬度对章鱼和墨鱼的CPUE影响有强重要性,较高的CPUE分别出现在24°N以南(章鱼)和23°N―27°N之间(墨鱼);离岸距离对章鱼和鱿鱼CPUE影响均在一般重要性以上,离岸30~70 km范围内CPUE较高;3种头足类中,鱿鱼CPUE受时间影响最大,较高CPUE出现在1月和7月。环境因子中,SST对3种头足类影响均有强重要性,相对重要性均在20%以上,其中对于章鱼和墨鱼影响效应相反,章鱼趋暖而墨鱼趋寒;溶解氧浓度与鱿鱼CPUE呈正相关;叶绿素质量浓度对墨鱼CPUE影响有强重要性,叶绿素质量浓度较低时CPUE较平稳,但当质量浓度超过4 mg·m^(-3)时CPUE却逐渐下降。降水量对于3种头足类CPUE影响均在一般重要性以上,随降水量增加,鱿鱼CPUE有所上升,而章鱼和墨鱼CPUE先升高后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非海域 底拖网 头足类 增强回归树 单位捕捞努力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回归树和Logistic回归的城市扩展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85
2
作者 李春林 刘淼 +2 位作者 胡远满 徐岩岩 孙凤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7-737,共11页
研究城市扩展驱动力对于准确判断城市发展规律,剖析演化过程和预测城市未来扩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为制定合理的调控政策提供指导。以沈阳市1997—2010年城市建成区变化作为因变量,选取三大类10种驱动因子,利用增强回归树(BRT)和... 研究城市扩展驱动力对于准确判断城市发展规律,剖析演化过程和预测城市未来扩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为制定合理的调控政策提供指导。以沈阳市1997—2010年城市建成区变化作为因变量,选取三大类10种驱动因子,利用增强回归树(BRT)和Logistic回归两种方法分析影响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BRT分析得到影响沈阳城市扩展的驱动因子从大到小依次是:距1997年城区距离、距河流距离、数字高程模型DEM、距高速公路和铁路距离、土地利用类型、开发区规划、GDP、人口密度、坡向和坡度;(2)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影响沈阳城市扩展的前8位驱动因子依次是:开发区、距1997年城区距离、DEM、距高速公路和铁路距离、人口密度、距河流距离、农村居民点和坡度;(3)距1997年城区距离、DEM、距高速公路和铁路距离是影响沈阳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均位于主要因子的前四位;(4)总体来说,沈阳城市扩展受邻域因子影响最大,而自然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社会经济因子则只有开发区和农村居民点对城市扩展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展 驱动力 增强回归树 LOGISTIC回归 沈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回归树与区域增温敏感性指数的城市升温效应空间分异 被引量:10
3
作者 孙凤云 邓灵稚 +3 位作者 刘垚燚 董芊芊 孟醒 车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5929-5939,共11页
热岛效应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备受关注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有关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对区域在地表升温过程中的空间分异关注尚不足。通过设计区域增温敏感性指数,借助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机器学习算法,量化城市不同... 热岛效应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备受关注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有关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对区域在地表升温过程中的空间分异关注尚不足。通过设计区域增温敏感性指数,借助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机器学习算法,量化城市不同区域在地表升温过程中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1)上海市各辖区增温敏感性从高至低依次是:黄浦区、杨浦区、虹口区、静安区、普陀区、徐汇区、长宁区、宝山区、闵行区、浦东新区、嘉定区、奉贤区、松江区、青浦区、金山区、崇明区;(2)区域增温敏感性在不同的温度梯度下具有明显差异,在高温梯度下区域间指数值的差异最大;(3)地表覆被的增温敏感性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特性;(4)基于BRT的增温敏感性指数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和较高的灵敏度。在城市热环境持续恶化背景下,探讨城市异质空间中地表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可为城市热环境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增温敏感性 增强回归树 城市热岛效应 空间分异 热环境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回归树的杉木人工林林分断面积模型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臧颢 黄锦程 +2 位作者 刘洪生 欧阳勋志 宁金魁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53-562,共10页
【目的】林分断面积是森林生长收获预估中的重要变量。构建基于增强回归树的林分断面积模型,并分析不同林分密度指标和不同立地指标及其交互作用对模拟的影响,为采用增强回归树模拟林分断面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研究以江西省崇义... 【目的】林分断面积是森林生长收获预估中的重要变量。构建基于增强回归树的林分断面积模型,并分析不同林分密度指标和不同立地指标及其交互作用对模拟的影响,为采用增强回归树模拟林分断面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研究以江西省崇义县的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增强回归树构建了林分断面积模型,通过交叉验证分析了交互深度、收缩参数和回归树数量的变化对增强回归树预测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2种立地指标(地位级指数和地位指数)、2种密度指标(每公顷株数和林分密度指数)及其交互作用对林分断面积的影响,以此筛选出林分断面积模型中最适的立地指标和密度指标。【结果】(1)经过参数优化的增强回归树能较好的模拟林分断面积,最优模型的MAB为0.5047 m^2/hm^2,RMA为2.29%,RMSE为0.9008 m^2/hm^2;(2)基于林分平均高的地位级指数对林分断面积的模拟效果优于地位指数,因此可在缺少优势高数据时采用地位级指数描述立地质量;(3)林分密度指数对林分断面积的模拟效果明显优于每公顷株数,说明包含了林木大小信息的密度指标能有效的模拟林分断面积;(4)立地和密度的交互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林分断面积模型精度。【结论】增强回归树能较好的模拟林分断面积,但需要对参数调优,且在需要精确预估林分断面积时,建议考虑立地和密度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回归树 林分断面积 参数优化 地位级指数 林分密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回归树的农田总氮流失强度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迪 王明新 +2 位作者 钱中平 周杰 季彩亚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57-1063,共7页
采用增强回归树(boosting regression tree,BRT)方法分析我国2012—2014年农田总氮流失强度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测算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分析农田总氮流失强度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2012—2014年我国农田总氮流失强度年平均值为... 采用增强回归树(boosting regression tree,BRT)方法分析我国2012—2014年农田总氮流失强度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测算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分析农田总氮流失强度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2012—2014年我国农田总氮流失强度年平均值为9.40~9.50 kg·hm-2,其中,华北、华南和华东地区农田总氮流失强度较高,3年平均值分别为16.51、15.16和14.01 kg·hm-2;农田总氮流失强度较低的地区是东北,3年平均值为3.41 kg·hm-2,其次是西南地区(7.02 kg·hm-2)和西北地区(8.18 kg·hm-2)。结构因素、技术因素和区域因素对农田总氮流失强度省际差异的贡献份额分别为20.9%、28.5%和42.6%。区域因素对于农田总氮流失强度省际差异的贡献最大,影响程度也较大,华北、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农田氮素更容易流失,是农田总氮流失的重点控制区。粮食作物和蔬菜播种面积比例、氮肥投入强度和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对农田总氮流失强度的影响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复种指数、人均种植业产值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则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建议根据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经济特征,通过优化农业结构、统筹水肥管理和改善土地利用来降低氮肥投入强度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从而削减农田总氮流失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总氮 省际差异 增强回归树 影响因素 贡献份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回归树的畜禽养殖业减污增效供给侧改革分析
6
作者 王迪 王明新 +1 位作者 钱中平 祝孔亮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12-117,共6页
采用增强回归树(boosting regression tree,简称BRT)方法分析了2012—2015年我国除港澳台之外畜禽养殖业排污强度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畜禽养殖业减污增效的供给侧改革对策。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华北地区、... 采用增强回归树(boosting regression tree,简称BRT)方法分析了2012—2015年我国除港澳台之外畜禽养殖业排污强度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畜禽养殖业减污增效的供给侧改革对策。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华北地区、黑龙江、辽宁、宁夏、山东、上海、广东、浙江和河南等地的畜禽养殖业排污强度较高,是畜禽养殖业减污增效的关键地区;畜禽养殖业排污强度总体上随着生猪饲养规模和奶业比重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牧业比重和氨氮/总氮比值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奶牛饲养规模、生猪比重、化学需氧量(简称COD)/氨氮比值和农牧比值等的增大呈先增大后降低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应重点推进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向生态化和零排放转型;西北牧业、半牧区应充分挖掘优质牧草的生产潜力,做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从而实现粪污的循环利用;东北和华北粮食主产区应突出农牧结合、以地定畜,优化养殖场空间布局便于粪污无害化处理与就地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养殖业 增强回归树方法 排污强度 供给侧改革 减污增效措施 省际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回归树的农户环保行为决策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邝佛缘 陈美球 +1 位作者 鲁燕飞 李志朋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0-133,共4页
文章利用江西省2028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增强回归树(BRT)模型分析衣户环保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总体上,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采取的环保行为程度较差;(2)农户的环保行为决策主要受到耕地资源特征和个人特征的影响,... 文章利用江西省2028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增强回归树(BRT)模型分析衣户环保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总体上,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采取的环保行为程度较差;(2)农户的环保行为决策主要受到耕地资源特征和个人特征的影响,g-gt特征次之,生态环境认知特征最弱;(3)年龄、耕地破碎度、实际耕种面积、农业收入比重是影响农户环保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文化程度、衣业收入比重、实际耕种面积、农业面源污染的认知和水环境恶化的认知对农户环保行为决策具有正向作用,而耕地破碎度具有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农药化肥 增强回归树 保护行为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回归树的麦-玉轮作农田蒸散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成 李兆哲 +2 位作者 王让会 丁奠元 徐扬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7-325,共9页
为探讨华北典型轮作农田蒸散(ET)变化规律,以山东禹城试验站冬小麦-夏玉米(麦-玉)轮作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实测的8年观测数据与增强回归树方法,分析了农田ET逐日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逐日ET变... 为探讨华北典型轮作农田蒸散(ET)变化规律,以山东禹城试验站冬小麦-夏玉米(麦-玉)轮作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实测的8年观测数据与增强回归树方法,分析了农田ET逐日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逐日ET变化范围在0~9.6 mm/d之间,且不同阶段(小麦季、玉米季和农闲期)ET总量存在较大差异。一般而言,每年小麦季ET的峰值和总量均明显高于玉米季,而农闲期ET占全年ET总量的比例不足4%。净辐射是影响麦-玉轮作田不同阶段ET变化的首要因素,对各阶段ET的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小麦季(81.4%)、玉米季(52.7%)、农闲期(36.8%)。除净辐射外,其他环境因子对ET的影响则具有阶段性差异。饱和水汽压差对小麦季和玉米季ET存在一定的影响,而土壤含水率和风速对农闲期ET的贡献率相对较高。研究可为变化环境下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作物模型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蒸散 麦-玉轮作 环境因子 增强回归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及增强回归树算法的鸡蛋种类鉴别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彬 王巧华 +3 位作者 肖壮 李理 马逸霄 杨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5-100,共6页
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选取湖北地区同一品种不同饲养环境下的鸡蛋,提取鸡蛋的光谱透射率(500~900nm),利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结合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与主成分分析对光谱数据进行二次降维,并将提取的特征信息输... 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选取湖北地区同一品种不同饲养环境下的鸡蛋,提取鸡蛋的光谱透射率(500~900nm),利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结合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与主成分分析对光谱数据进行二次降维,并将提取的特征信息输入增强回归树算法,建立鸡蛋土洋种类鉴别模型,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8.33%和97.00%。结果表明,应用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及增强回归树方法,针对同一母鸡品种但不同饲料产出的土洋鸡蛋的种类鉴别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蛋 种类鉴别 可见近红外光谱 增强回归树 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回归树的红壤旱坡花生地气态氮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尤昆明 刘士余 +2 位作者 聂小飞 胡小丹 郑海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1-660,共10页
为探究红壤旱坡花生地气态氮(NH 3和N 2 O)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通气法和密闭式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原位监测翻耕和免耕条件下红壤旱坡花生地土壤NH 3挥发和N 2 O排放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基于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 为探究红壤旱坡花生地气态氮(NH 3和N 2 O)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通气法和密闭式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原位监测翻耕和免耕条件下红壤旱坡花生地土壤NH 3挥发和N 2 O排放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基于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方法识别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整个花生生育期翻耕和免耕处理NH 3挥发速率(以N计)变化范围分别为0.02~1.55和0.02~1.05 kg·hm^(-2)·d-1,氨挥发累积量(以N计)分别为(17.19±8.56)和(18.38±7.41)kg·hm^(-2),占总施氮量的(11.77±5.86)%和(12.59±5.08)%,热点时段主要集中在施基肥后15 d内;翻耕和免耕处理N 2 O排放通量(以N计)变化范围分别为0.07~2.90和0.02~3.97 mg·m^(-2)·d^(-1),累积量(以N计)分别为(0.81±0.27)和(0.68±0.10)kg·hm^(-2),占总施氮量的(0.55±0.17)%和(0.46±0.06)%,N 2 O排放通量热点时段不明显;两种耕作条件下NH 3挥发无明显差异,但免耕降低了16.05%的N 2 O排放累积量;氨挥发是红壤旱坡花生地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2)采用增强回归树(BRT)分析发现,土壤铵态氮含量、施肥后天数、花生生育期、前3天降水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是红壤旱坡花生地氨挥发的关键影响因子,贡献率分别为47.92%、14.78%、8.21%、7.44%和5.91%;而N 2 O排放的关键影响因子分别为土壤含水量、土壤铵态氮含量、地温、前3天降水量、土壤硝态氮含量、施肥后天数和气温,相对贡献率分别为24.67%、20.34%、12.26%、9.93%、9.91%、9.64%和8.51%。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施肥是影响红壤花生地氮肥气态氮损失的重要因子,气态氮(NH 3和N 2 O)损失最高可占施肥量的18.35%,微生物硝化过程及其环境控制因子可能在土壤氮损失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结果可为提高南方红壤区坡地氮肥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旱坡地 花生地 N 2 O排放 NH 3挥发 增强回归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参与森林碳汇经营管理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增强回归树(BRT)模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照 王立国 王屏 《南方林业科学》 2018年第6期22-28,共7页
森林碳汇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户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探寻农户参与森林碳汇的影响因素,对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江西省5大森林公园周边乡镇的453户农户的调查,利用调查所得数据,运用增... 森林碳汇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户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探寻农户参与森林碳汇的影响因素,对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江西省5大森林公园周边乡镇的453户农户的调查,利用调查所得数据,运用增强回归树(BRT)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参与森林碳汇经营的各因素的影响差异及规律,结果表明:所调查地区的农户森林碳汇经营的意愿不太高,农户的森林碳汇经营管理程度有待加强;农户森林碳汇经营意愿主要受到森林碳汇经营管理预期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家庭特征次之,个人特征和森林碳汇认知水平较弱;未来信心、政策落实、成本态度、补偿形式、积极性影响、文化程度、碳汇功能认知是影响农户参与碳汇林经营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汇 农户 影响因素 增强回归树模型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回归树的鄱阳湖平原区耕地土壤钾素空间变异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韩逸 江叶枫 +4 位作者 郭熙 李子琳 林雯璐 陈蕾 易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2-634,共13页
【目的】研究区域土壤钾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土壤钾素涵养及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鄱阳湖平原区2016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的6316个耕层(0—20 cm)土壤样本数据为基础,运用普通克里格法、相关性分析和增强回归... 【目的】研究区域土壤钾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土壤钾素涵养及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鄱阳湖平原区2016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的6316个耕层(0—20 cm)土壤样本数据为基础,运用普通克里格法、相关性分析和增强回归树(BRT)等方法,分析了区域土壤全钾与速效钾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区位、环境、土壤和人为4个方面的因素对二者空间变异影响的边际效应。【结果】鄱阳湖平原区耕地土壤全钾含量在1.70~23.40 g/kg,平均值为11.82 g/kg,变异系数为40.02%;速效钾含量在21.00~237.00mg/kg,平均值为91.76 mg/kg,变异系数为45.27%,二者均呈中等程度变异。全钾与速效钾空间分布的块金效应分别为27.19%和50.00%,变程分别为74.10和41.10 km,二者均主要受随机因素的影响,但速效钾受随机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普通克里格插值结果显示,全钾与速效钾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增强回归树结果表明包含土壤地理环境信息的区位因素可作为解释土壤全钾与速效钾空间变异的有力因素,年降雨量是土壤全钾空间变异最为明显的影响因素,土壤有机质和交换性阳离子含量的综合作用是土壤速效钾空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钾肥施用会明显干扰耕地表层土壤钾素的平衡状况。【结论】鄱阳湖平原区土壤钾素呈中等程度变异,但全钾空间分布的聚集性强于速效钾,速效钾受外界因素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干扰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钾 速效钾 空间变异 影响因素 增强回归树 鄱阳湖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增强回归树对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构成信息的提取
13
作者 高炜 南洋 +2 位作者 郭海霞 白雪 朱丹瑶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7-142,共6页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精确监测湿地变化,提高湿地遥感监测水平,以小兴安岭地区作为研究区,应用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和R工具软件,使用Landsat8 OLI光学数据和地形数据,...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精确监测湿地变化,提高湿地遥感监测水平,以小兴安岭地区作为研究区,应用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和R工具软件,使用Landsat8 OLI光学数据和地形数据,构建增强回归树(BRT)湿地发生概率模型,探讨光学数据以及地形数据对沼泽湿地提取的重要性。结果表明:①模型A UC值为0.807,模型标准差为0.003,模型预测性能较好、性能稳定;②沼泽湿地发生概率模型中输入变量的重要性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红波段(B4)、地形位置指数(TPI)、蓝波段(B2)、绿波段(B3)、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形湿度指数(TWI)、归一化水指数(NDWI)、近红外波段(NIR);③当湿地-非湿地二元分类阈值为0.7时,模型对湿地的提取精度(0.828)高于对非湿地的提取精度(0.803),模型预测湿地的能力优于非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增强回归树 湿地 Landsat8 谷歌地球引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的中国不同生态系统林火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丹 汤志伟 +2 位作者 马小玉 邵尔辉 黄达沧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4-694,共11页
针对同时对大尺度范围内的不同生态系统林火驱动力研究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实现大范围不同生态系统林火驱动力的分析方法。首先基于GEE在线获取中国4个主要不同生态系统林火数据集、Sentinel-2卫... 针对同时对大尺度范围内的不同生态系统林火驱动力研究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实现大范围不同生态系统林火驱动力的分析方法。首先基于GEE在线获取中国4个主要不同生态系统林火数据集、Sentinel-2卫星影像和驱动因子等信息,再通过Sentinel-2影像提取的归一化燃烧率差值筛选真实林火点,然后利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增强回归树法对林火点分类并评价其表现,最后筛选最佳方法进行林火驱动力重要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机森林预测林火的精度最高,均超过92%;山西省长治市和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林火最重要的驱动力分别为人口分布和最高温度,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江西省赣州市林火发生最重要的两个驱动因子均为帕默尔干旱指数和土壤湿度。研究证明基于GEE的方法可有效地同时实现大范围内中国不同生态系统林火驱动力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驱动力 随机森林 支持向量机 增强回归树 谷歌地球引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 被引量:8
15
作者 姚雨微 任鸿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49-3059,共11页
及时准确评估草地产草量对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特殊,气候差异显著,地形复杂,仅依靠遥感信息准确监测草地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变化有较大限制。基于青藏高原草地AGB野外实测... 及时准确评估草地产草量对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特殊,气候差异显著,地形复杂,仅依靠遥感信息准确监测草地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变化有较大限制。基于青藏高原草地AGB野外实测数据与Landsat遥感影像,探索了植被指数表征草地AGB信息的有效性,评估了气象和地形信息对准确估算草地AGB的影响,综合利用气象、地形和遥感信息,在新一代地球科学数据和分析应用平台(Google Earth Engine)上构建了梯度增强回归树草地AGB估算模型,绘制了青藏高原多年草地AGB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1)基于单因素遥感因子的线性回归模型仅能解释8%—40%的草地AGB变化情况,其中绿色归一化植被指数(Green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GNDVI)对草地AGB解释能力较强(40%)。(2)基于遥感因子构建的梯度增强回归树模型测试集R~2为0.57。分别添加气象、地形信息,模型对草地AGB的估测准确性有所提升,测试R~2为0.62和0.63。(3)基于气象、地形和遥感因子的多因素估测模型能够提高草地AGB估测精度,经递归特征消除法优选后,基于13个特征变量的梯度增强回归树模型拟合效果最好(训练数据集R~2=0.79,RMSE=43.42 g/m^(2),P<0.01;测试数据集R~2=0.66,RMSE=53.64 g/m^(2),P<0.01),可以解释66%草地AGB变化情况。(4)2010年青藏高原平均AGB为94.58 g/m^(2),2015年93.63 g/m^(2),2020年100.78 g/m^(2)。青藏高原西北部草地AGB较低,东南部草地AGB较高,整体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分布格局。研究结果为准确估算青藏高原草地产草量和碳储量等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草地地上生物量 梯度增强回归树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补充与撂荒的空间关系识别及其失衡归因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维红 陈浮 +3 位作者 杨斌 蒋非非 马静 朱新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132,共13页
研究目的:探究耕地补充与耕地撂荒的空间匹配关系,为耕地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遥感监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失衡指数、地理探测器和增强回归树模型。研究结果:(1)近20年中国耕地年均补充263.22×10^(4) hm^(2),年... 研究目的:探究耕地补充与耕地撂荒的空间匹配关系,为耕地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遥感监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失衡指数、地理探测器和增强回归树模型。研究结果:(1)近20年中国耕地年均补充263.22×10^(4) hm^(2),年均补充率为1.39%,集中分布于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耕地年均撂荒226.68×10^(4) hm^(2),年均撂荒率为1.19%,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2)耕地补充和耕地撂荒之间以轻度失衡和不失衡为主,但极度失衡和重度失衡的单元数量逐年增加。至2020年,中度、重度和极度失衡的单元占16.87%,主要分布在西北、黄河中游、西南和南部沿海地区。(3)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是耕地补充和撂荒失衡的主要空间集聚模式。其中,高—高集聚区集中在西北、黄河中游、西南和南部沿海地区,低—低集聚区集中在东北、长江中游、西南和北部沿海地区。(4)坡度和年平均降水量为耕地补充与撂荒空间失衡主要的自然资源驱动因子,非农从业人数、农业机械总动力是主要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研究结论:耕地补充和撂荒之间空间失衡具有复杂性且受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未来应基于不同的情景和目标综合确定最优的利用模式,为高质量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补充 耕地撂荒 空间关系 失衡指数 增强回归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相互作用的时空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飞鹏 赵军 +2 位作者 孙紫云 刘坚 托瑞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55-1766,共12页
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及其内部复杂关系对管理生态系统服务是至关重要的。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评估流域2010、2015年和2020年6种生态系统服务,分析栅格和乡镇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及生态系统服务簇的时空变化,利用增强回... 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及其内部复杂关系对管理生态系统服务是至关重要的。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评估流域2010、2015年和2020年6种生态系统服务,分析栅格和乡镇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及生态系统服务簇的时空变化,利用增强回归树模型探讨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簇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各类服务空间分异明显,产水量、碳储量、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格局,粮食供应主要集中于流域中部和北部的耕地区,休闲娱乐高值区分布于流域南部及中部和北部人口密集地区;研究期间内各类服务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土壤保持的增幅最大,碳储量和生境质量增幅较小。(2) 2个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作用呈相似性,但权衡协同作用强度不同,总体上表现为12对协同关系,3对权衡关系。(3) 2个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空间格局相似,流域南部分布除粮食供应外其他5种服务为主的服务簇,流域中部和北部民勤绿洲地区分布与粮食供应和休闲娱乐为主的服务簇,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恶劣,分布其中的服务簇内各项服务供应较低;研究期间内服务簇存在明显的空间和数量转移变化。(4)多种因素在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因子在不同年份的影响程度略不相同,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年降水量和海拔是生态系统服务簇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权衡协同 增强回归树模型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2年京津冀臭氧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晓红 马明浩 +2 位作者 辛守英 李金龙 焦琳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7-783,788,共8页
利用2019—2022年对流层观测仪(TROPOMI)数据,结合增强回归树(BRT)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地区臭氧柱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臭氧柱浓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呈北高南低趋势。京津冀地区臭氧柱浓度年内月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又... 利用2019—2022年对流层观测仪(TROPOMI)数据,结合增强回归树(BRT)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地区臭氧柱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臭氧柱浓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呈北高南低趋势。京津冀地区臭氧柱浓度年内月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趋势,每年2—3月臭氧柱浓度最高,8—10月臭氧柱浓度最低,呈“N”型。臭氧柱浓度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是京津冀地区臭氧柱浓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夏季、秋季依次减小。8个影响因素中,温度与相对湿度对臭氧柱浓度贡献率最高。从整体上看,气象因素对臭氧柱浓度变化贡献率达到7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柱浓度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增强回归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因子对塔河樟子松径向生长的边际效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祥友 王兆鹏 +1 位作者 张冬有 王爱爱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5期56-61,共6页
为了探究气候因子对塔河地区樟子松径向生长的影响,利用增强回归树模型及樟子松标准化年表,探究大兴安岭塔河地区各气候因子对樟子松径向生长的贡献率及边际效应。结果表明,与该地区樟子松径向生长正相关的气候因子为上年8月日照时数、... 为了探究气候因子对塔河地区樟子松径向生长的影响,利用增强回归树模型及樟子松标准化年表,探究大兴安岭塔河地区各气候因子对樟子松径向生长的贡献率及边际效应。结果表明,与该地区樟子松径向生长正相关的气候因子为上年8月日照时数、当年8月最高气温、上年11月平均最高气温、上年7月平均气温及当年4月平均水汽压,贡献率分别为30.178%、12.213%、8.884%、6.313%和3.278%,负相关的气候因子为上年9-10月平均水汽压、当年10月日照时数,贡献率为20.629%、18.505%。所有气候因子均在一定范围内才与轮宽指数呈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径向生长 增强回归树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AdaBoost-GBDT模型的排土场边坡稳定状态判别 被引量:1
20
作者 江松 李涛 +3 位作者 李锦源 李研博 张存良 张立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9-98,共10页
针对露天矿排土场失稳数据获取困难,样本数据量少等问题,提出基于迁移学习算法的露天矿排土场边坡稳定状态判别模型;结合陕西省F露天矿排土场边坡的实际地质条件和降雨情况,设计降雨条件下排土场不同土石混合比边坡的相似模拟试验方案,... 针对露天矿排土场失稳数据获取困难,样本数据量少等问题,提出基于迁移学习算法的露天矿排土场边坡稳定状态判别模型;结合陕西省F露天矿排土场边坡的实际地质条件和降雨情况,设计降雨条件下排土场不同土石混合比边坡的相似模拟试验方案,并采集和处理试验中边坡模型的含水率、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数据;考虑到小样本数据集对梯度提升回归树(GBDT)模型分类精度的影响,运用迁移学习思想,利用迁移自适应增强算法(TrAdaBoost)对源域数据集和目标域数据集样本权重进行迭代更新,以GBDT模型作为数据样本训练的弱学习器,最终根据弱学习器的分类结果,通过加权多数表决法生成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TrAdaBoost-GBDT排土场边坡稳定状性判别模型,以提高小样本数据标签类别的判别准确率。结果表明:相对其他算法模型,提出的排土场边坡稳定状态判别模型在稳定状态判别上有更好的表现,准确率、精准率、召回率和曲线下面积值(AUC)分别达到93.3%、87.5%、100%和93.8%,能够作为边坡稳定状态判别的分类器。该模型相对其他算法模型可以提高小样本数据集的边坡稳定状态判别的准确性,弥补机器学习对小样本数据集分类结果精度较低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边坡 稳定状态判别 迁移自适应增强梯度提升回归(TrAdaBoost-GBDT) 迁移学习 小样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