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网膜无灌注区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影响
1
作者 夏得喻 张金燕 +4 位作者 王明方 姜清敏 徐登瑞 石雅文 李秀云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5-381,共7页
目的通过全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不同层次和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对NVG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本研究... 目的通过全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不同层次和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对NVG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本研究纳入于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原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PDR患者33例(33眼,单纯PDR组)及NVG患者30例(30眼,PDR合并NVG组)。使用SS-OCTA进行眼底检查,并使用ImageJ软件手动勾画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NPA边界。视网膜按照两种方式分区,不同的同心圆分区: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环区6-9、环区9-12、环区12-外周;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作水平线和垂直线分为四个象限:颞上、颞下、鼻上和鼻下象限。统计两组患者各分层、各分区的NPA面积及缺血指数(ISI),比较两组患者SCP层和DCP层不同同心圆和不同象限的NPA和ISI差异,分析NPA的分布特点以及NPA对NVG的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DCP层NPA面积、ISI均大于SCP层(均为P<0.001);PDR合并NVG组患者SCP、DCP层的NPA面积、ISI均大于单纯PDR组(均为P<0.001)。(2)在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象限,PDR合并NVG组患者SCP层、DCP层的NPA面积和ISI均大于单纯PDR组(均为P<0.01)。各组内分别在SCP层和DCP层中,颞下象限的NPA面积最大(均为P<0.01)。(3)两组患者在SCP层及DCP层环区6-9、环区9-12、环区12-外周的NPA面积及I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各组内分别在SCP层、DCP层中不同环形分区的NPA面积及I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经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SCP层、DCP层环区12-外周的NPA面积及ISI均大于其他区域(均为P<0.05),环区9-12的NPA面积及ISI均大于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环区6-9的NPA面积及ISI均大于旁中心凹区(均为P<0.05),其余环形区域的NPA面积、I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P层鼻下象限NPA面积、ISI与PDR继发NVG的风险均呈负相关(P=0.036、0.038)。DCP层鼻下象限NPA面积和ISI增大是PDR继发NVG的危险因素,并增加其发生风险(P=0.029、0.028)。结论PDR患者DCP层鼻下象限的NPA面积和ISI增加是继发NVG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增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无灌注区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注射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并发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的效果
2
作者 郑国丽 王楠 +3 位作者 雷文博 徐瑶 夏晓波 熊思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31-1439,共9页
目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全球中老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在亚洲人中较为常见。当其由于动脉瘤样扩张的血管或管径增宽的小静脉/小动脉破裂时,将导致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submacular hemorr... 目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全球中老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在亚洲人中较为常见。当其由于动脉瘤样扩张的血管或管径增宽的小静脉/小动脉破裂时,将导致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submacular hemorrhage,SMH),并随着时间的延长造成视力不可逆的损伤。本研究探讨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pars-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术中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术后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治疗对PCV并发SMH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中心收治的PCV合并SMH的13例(13只眼)患者。纳入的患者术中均接受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术后进行玻璃体腔抗VEGF注射治疗,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视网膜下出血吸收、原发病灶进展,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相关因素。结果:13例患者均完成术后6个月的随访,随访截止时全部患者的视网膜下积血均完全清除;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BCVA较术前及术后1周均明显提升(均P<0.05);年龄大于60岁及小于60岁,病灶位于中心凹下及中心凹外的患者最终视力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45和P=0.006);病程、出血范围、术前合并或不合并玻璃体积血(vitreoushemorrhage,VH)与术后6个月视力的恢复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10例椭圆体带完整,5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完整,微结构完整与不完整之间术前、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终复查时存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的有2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的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黄斑裂孔,1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撕裂,结论:PPV联合视网膜下t-PA注射,术后玻璃体腔抗VEGF注射能有效清除继发于PCV的SMH,手术并发症较少,在6个月的随访中,患者的视功能可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玻璃体切除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RA3基因对脉络膜新生血管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3
作者 肇莉莉 王萍 +3 位作者 孙连义 马为梅 张乐 喻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5-281,共7页
目的 探讨HtrA丝氨酸肽酶3(HTRA3)基因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30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wAMD组)和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组)的空腹静脉血,通过qRT-PCR检测血清HTRA3 mRNA水平。将RF/6... 目的 探讨HtrA丝氨酸肽酶3(HTRA3)基因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30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wAMD组)和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组)的空腹静脉血,通过qRT-PCR检测血清HTRA3 mRNA水平。将RF/6A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NC-sh组和HTRA3-sh组,使用Lipofectamine2000将NC-shRNA和HTRA3-shRNA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到NC-sh组和HTRA3-sh组RF/6A细胞中,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TRA3的转染情况。将RF/6A细胞随机分为N组、H组、H+NC-sh组和H+HTRA3-sh组,细胞转染后,N组RF/6A细胞在完全RPMI 1640培养基中进行常氧培养,其他组细胞在添加200 mmol·L^(-1)氯化钴(CoCl_(2))的RPMI 1640培养基中进行低氧培养,使用Matrigel测定小管形成。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NV组、CNV+NC-sh组和CNV+HTRA3-sh组,每组12只。对照组为未建模的小鼠,其他组为激光诱导的CNV模型小鼠。向CNV+NC-sh组和CNV+HTRA3-sh组小鼠玻璃体内分别注射1μL滴度为1×10^(11)TU·mL^(-1)的NC-shRNA和HTRA3-shRNA慢病毒载体。对照组和CNV组小鼠注射PBS。注射后7 d,对小鼠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测和眼球苏木精伊红(HE)染色。通过qRT-PCR检测RF/6A细胞或各组小鼠脉络膜组织中HTRA3、类几丁质酶3样蛋白3(Ym-1)、精氨酸酶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RF/6A细胞或脉络膜组织中HTRA3、VEGF和细胞核核因子κB(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wAMD组患者的血清HTRA3 mRNA水平升高(t=11.804,P<0.001)。与对照组和NC-sh组比较,HTRA3-sh组RF/6A细胞的HTRA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N组比较,H组RF/6A细胞的闭合管腔数量、HTRA3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均为P<0.05)。与H+NC-sh组比较,H+HTRA3-sh组RF/6A细胞的闭合管腔数量、HTRA3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减少(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CNV组小鼠的HTRA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增加,CNV相对荧光强度升高,Ym-1和Arg-1 mRNA水平升高,iNOS和COX-2 mRNA水平降低,细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为P<0.05)。与CNV+NC-sh组比较,CNV+HTRA3-sh组小鼠的HTRA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减少,CNV相对荧光强度降低,Ym-1和Arg-1 mRNA水平降低,iNOS和COX-2 mRNA水平升高,细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为P<0.05)。结论 下调HTRA3可抑制CNV形成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HTRA3可能是防治wAMD的重要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HtrA丝氨酸肽酶3 M2巨噬细胞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承阳(综述) 李彤 孙晓东(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3-767,共5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脉络膜局部缺血缺氧及视网膜屏障功能受损等多种病理机制。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诊断CSC继发的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高反射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脱离需要高度警惕继发CNV的可能。虽然尚未有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案,大量研究提示光动力疗法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可改善此类患者视力预后。本文综述了CSC继发CNV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多模态影像诊断模式、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诊断 治疗 多模态影像 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肥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CTA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检测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娟 黎铧 +1 位作者 张利伟 李娟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4-448,共5页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伴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0例(34眼)纳入研究,总结分析其OCTA与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OCT等传统影像学对比运用的临床体会。结果12眼FFA存在荧光素渗漏,但形态模糊,不能确定是否伴有CNV,行OCTA则可以清晰显示新生血管影像。8眼FFA未检出CNV,但OCTA清晰显示出新生血管形态。3眼眼底彩色照相及OCT检查高度怀疑CNV的存在,但因荧光素钠皮试阳性,均无法实施FFA,而OCTA则显示出病变区域血流信号,明确了CNV的存在。6眼FFA无明显荧光素渗漏,OCT示无神经上皮层脱离、无色素上皮层脱离,但OCTA提示CNV的存在。5眼通过随访过程中的病情跟踪观察,发现给予患者单一抗VEGF或PDT治疗之后视网膜下积液无明显吸收,而联合治疗后积液明显吸收。结论OCTA在CNV的检查敏感性方面优于传统的检测手段。OCTA可以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眼底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慢性CSC患者的CNV进行观察,从而指导该类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多模式影像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房水中不同亚型VEGF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敏 白玉婧 +4 位作者 王斌 梁建宏 赵明威 黎晓新 石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84-1087,共4页
背景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一个亚型还是独立于nAMD一种病变目前仍有不同的观点,而两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可能不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nAMD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VEGF可变剪切而... 背景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一个亚型还是独立于nAMD一种病变目前仍有不同的观点,而两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可能不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nAMD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VEGF可变剪切而产生的促新生血管生成VEGF(VEGFxxx)家族和抑新生血管VEGF(VEGFxxxb)家族,两者功能相反,其在nAMD和PCV中的表达及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检测和比较VEGFxxx家族和VEGFxxxb家族在nAMD患者和PCV患者房水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收集2013年3-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nAMD患者34例及PCV患者26例,同期纳入1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收集被检者前房水0.1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前房水中VEGF及VEGF165b质量浓度,比较3组患者房水中VEGF及VEGF165b质量浓度的差异. 结果 nAMD组、PCV组、对照组患者房水中VEGF质量浓度分别为(4 210.00±998.40)、(387.00±51.31)和(377.40±69.97) pg/ml,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51,P=0.000).nAMD组、PCV组、对照组VEGF165b质量浓度分别为(205.50±12.59)、(159.40± 16.25)、(347.90±29.18) pg/ml,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52,P=0.000).与对照组比较,nAMD组患眼房水中VEGF质量浓度升高,VEGF165b质量浓度下降,PCV组患眼房水中VEGF165b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但PCV组与对照组患眼房水中VEG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2).nAMD组较PCV组房水中VEGF质量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间VEGF165b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 结论 nAMD患者前房水中的VEGF质量浓度明显高于PCV患者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nAMD患者与PCV患者房水中VEGF165b质量浓度接近,但均低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说明VEGF165b质量浓度的相对下降与nAMD和PCV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xxx家族 VEGFxxxb家族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生血管 脉络膜新生血管 脉络膜息肉样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底血管造影和OCT结合对CEC脉络膜新生血管分型的评估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学晶 唐由之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90-493,共4页
目的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3种影像检查评估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分型和性质。方法采用FFA、ICGA和Strastus-TM型OCT仪3种检查观察并相互印... 目的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3种影像检查评估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分型和性质。方法采用FFA、ICGA和Strastus-TM型OCT仪3种检查观察并相互印证53例(56眼)CEC患者的CNV的形态及类型。结果FFA图像显示,典型性CNV25眼(44.64%),部分典型性CNV11眼(19.64%);隐匿性CNV2眼(3.57%),其中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型(F-PED)1眼,晚期无源性渗漏1眼,CNV瘢痕化13眼(23.21%)。ICGA图像显示,19眼(33.93%)在ICGA与FFA早期同时显示CNV,7眼(12.5%)FFA为非典型性CNV,ICGA表现为焦点状或边界清晰的斑状,1眼ICGA早期显示病灶周围及后极部伴有限局性脉络膜血管扩张,10眼(17.85%)在ICGA晚期显示弱荧光环;CNV瘢痕化9眼(16.07%)。OCT显示,21眼(37.5%)CNV呈类圆形团块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间隙;22眼(39.29%)的CNV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位于色素上皮层平面;1眼(4.76%)为不规则、松散、边界不清的中等或高光反射组织;9眼(19.64%)色素上皮完整、连续,其下中等强度反射,局部视网膜隆起或不隆起。33眼伴有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2眼伴有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结论采用眼底血管造影和OCT相结合评判CNV的状况可以明确病情,提供治疗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后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1例 被引量:3
8
作者 薛秋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871-2872,共2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无有效药物治疗,目前激光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激光治疗比较安全,并发症较少,我院自2003年激光治疗CSC以来,仅出现1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报告如下。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激光治疗 药物治疗 眼底病 并发症 C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与FFA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君 贾晨 于旭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39-644,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1991年1月至2020年3月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 目的系统评价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1991年1月至2020年3月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以CSC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OCTA和FFA检测CNV为主要分析因素的研究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采用澳大利亚JBI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估OCTA与FFA对CSC患者并发CNV的检出情况,并对年龄、样本总量等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总样本量306例374眼。9篇文献中8篇文献质量评分>14分。OCTA对CSC中CNV的检出率优于FFA[比值比(OR)=3.99,95%可信区间(CI)∶1.44~11.07,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样本量>40的研究不存在异质性(I^(2)=49%,P=0.14),提示各研究样本纳入总数可能是异质性的来源。漏斗图结果显示文献存在发表偏倚。结论OCTA对CSC并发CNV的检出率高于FFA,其可作为CSC并发CNV的一种常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3
10
作者 毛剑波 张彩云 +5 位作者 沈丽君 劳吉梦 邵伊润 吴韩飞 陈亦棋 陶继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SC-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慢性CSC-CNV的13...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SC-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慢性CSC-CNV的13例14眼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0.05 ml/0.5 mg康柏西普治疗,采用1+按需治疗(PRN)方案,观察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变化。结果6个月随访期内,患眼平均注射次数为(1.93±0.83)次,所有CSC继发的CNV均未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前,首次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BCVA分别为0.51±0.32、0.43±0.34、0.36±0.35、0.31±0.28、0.27±0.29和0.26±0.30,CMT值分别为(299.07±132.90)、(216.50±70.94)、(203.00±61.87)、(234.29±95.70)、(194.21±46.46)和(207.43±55.46)μm,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225、3.768,均P<0.05);注射后各时间点BCVA均明显优于注射前,CMT值均明显低于注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随访期间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慢性CSC-CNV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在短期内降低CMT、提高BCVA,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康柏西普 最佳矫正视力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康紫薇 张妍春 +1 位作者 王睿 任秀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53-658,共6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R)是第四位最常见可能导致视力损害的获得性视网膜疾病,近年被认为是脉络膜肥厚谱系疾病之一。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发生发展是导致CSCR患者长期随访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其重要并发症。关注C...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R)是第四位最常见可能导致视力损害的获得性视网膜疾病,近年被认为是脉络膜肥厚谱系疾病之一。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发生发展是导致CSCR患者长期随访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其重要并发症。关注CSCR患者伴发CNV的危险因素及相关影像学特征,及时给予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包括眼底自发荧光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ICGA)、SS-OCT及OCTA多模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眼科医生更快地发现这类疾病并作出正确诊断,尤其是OCTA的应用有利于临床发现更多的CSCR伴发CNV。光动力学疗法及抗VEGF治疗目前已应用于很多CNV相关疾病的治疗,但对于CSCR所继发的CNV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本文就CSCR继发CNV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目前的影像学检查和治疗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危险因素 多模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合并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畅 赵玥 +1 位作者 姚牧笛 曹国凡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95-599,共5页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R)合并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R)合并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中的诊断价值,并总结其OCTA眼,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ICG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i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OCTA料。结果:FFA表现为中浆特征性的高荧光渗漏,但结合ICGA和频域OCT的影像学特征并未发现明显的CNV形态及荧光渗漏表现。其中,OCTA在21只患眼中显示脉络膜血液循环正常,未见明显CNV形成;剩余9只患眼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发现异常血管,B-scan扫描的定性分析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下方血流信号丰富,证实了其血管化性质。结论:OCTA可以分层观察视网膜和脉络膜,了解CCSCR黄斑区微血管异常,提高CCSCR合并隐匿性CNV的诊断率;在无法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或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不能明确隐匿性CNV的存在时,OCTA SCR合并隐匿性CNV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光照损伤致TgAPPswePS1转基因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 被引量:3
13
作者 董志章 李娟 +1 位作者 孙雪荣 葛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目的研究在光照损伤作用下TgA PPsweP S1转基因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情况。方法以20只6个月龄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鼠(TgA PPsweP S1鼠)为研究对象,其中12只行10 000 lux光照处理,每天光照12 h、连续光照6个月为实验组,余8只不作处理为对... 目的研究在光照损伤作用下TgA PPsweP S1转基因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情况。方法以20只6个月龄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鼠(TgA PPsweP S1鼠)为研究对象,其中12只行10 000 lux光照处理,每天光照12 h、连续光照6个月为实验组,余8只不作处理为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在实验结束时进行取材,切片行HE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视网膜各层结构改变,测量新生血管形成数量,同时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铺片上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情况,予以定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光照6个月后,实验组小鼠视网膜发生明显改变,其中以外核层与光感受器层变化最明显;RPE细胞出现空泡、色素不均一、细胞间的连接断裂等改变,视网膜切片上可见脉络膜新生血管突破RPE进入视网膜内,对新生血管进行统计,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率为18.75%。光照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实验组RPE上呈阳性表达,可见细胞浆内弥散性表达和沿血管壁的阳性染色,较对照组表达量增加(6.59±1.1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β在实验组的RPE铺片上存在强阳性表达,通过Z-stack检测发现Aβ沉积类似Drusen状,位于RPE下;而对照组中未见此类免疫阳性反应,与对照组比较Aβ沉积增加(6.45±2.93)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光光照损伤TgA PPsweP S1鼠后,视网膜存在明显变化,可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提示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鼠在光照损伤下可以作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一种动物研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损伤 转基因鼠 脉络膜新生血管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多模式影像学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肖艳辉 刘高勤 夏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39-1142,共4页
目的比较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多模式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CCSC组11例11眼患者及PCV组21例21眼... 目的比较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多模式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CCSC组11例11眼患者及PCV组21例21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测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多模式影像学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CSC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33±0.11,显著高于PCV组(0.2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SC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368.20±51.65)μm,PCV组为(342.28±37.18)μm,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和PCV组均为斑点状高荧光表现,CCSC组患眼可伴有色素上皮萎缩带或慢性神经上皮脱离通道表现。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11眼病灶区出现周围脉络膜血管扩张及高通透性改变;而PCV组21眼均出现脉络膜息肉样病变,其中12眼为脉络膜分支血管网。OCTA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4眼病灶部位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高血流信号,其外环绕低血流信号,7眼表现为粗颗粒形态的斑驳状血流信号;PCV组15眼可检出息肉样病变,表现为高反射信号,呈结节状、环状或点状,12眼检出脉络膜分支血管网病变,表现为血管样结构的高血流信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发现,CCSC组7眼为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PCV组12眼为波浪形隆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Bruch膜组成的双层征,10眼为陡峭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指状突起(或称PED峰),18眼为浆液性或出血性PED。CCSC组患者治疗随访时,OCTA检查发现2眼继发I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结论CCSC与PCV之间存在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多模式影像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另外,OCTA能够较好地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结构,可用于该类疾病的治疗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多模式影像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一例
15
作者 闫明 宋艳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07-1008,共2页
患者,女,68岁,因左眼视物模糊伴眼前黑影于2012年10月10日至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就诊.既往史:患2型糖尿病2年,现口服瑞格列奈片l mg,每日3次,嚼服阿卡波糖片50 mg,每日3次,血糖控制佳.眼科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2,矫正后不能提高.眼... 患者,女,68岁,因左眼视物模糊伴眼前黑影于2012年10月10日至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就诊.既往史:患2型糖尿病2年,现口服瑞格列奈片l mg,每日3次,嚼服阿卡波糖片50 mg,每日3次,血糖控制佳.眼科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2,矫正后不能提高.眼压:右眼1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3 mmHg.双眼外眼及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眼底检查:双眼视盘色淡红,边界清,杯盘比约为0.3,右眼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左眼可见黄斑部大片橘红色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复发性 眼科检查 2糖尿病 瑞格列奈片 阿卡波糖片 黄斑中心凹 医院就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神经上皮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的相关因素的探讨
16
作者 曹绪胜 彭晓燕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278-280,共3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神经上皮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经眼底检查、眼底荧光造影(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视网膜神经上皮下CNV患者95例105只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病程早期(2... 目的探讨视网膜神经上皮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经眼底检查、眼底荧光造影(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视网膜神经上皮下CNV患者95例105只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病程早期(2个月以内)视网膜神经上皮下CNV的比例明显高于病程晚期(2个月以上)(χ2=6.687,P=0.010);非AMD性CNV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的比例明显高于AMD性CNV(χ2=42.992,P=0.000)。结论视网膜神经上皮下CNV多发生于非AMD患者及病程早期的AMD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神经 新生血管发生 皮下 相关 渗出老年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相干断层扫描 眼底荧光造影 病程早期 CNV AMD 眼底检查 方法分析 临床资料 病程晚期 患者 多发生 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转换为PCV和PNV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16
17
作者 陈青山 赵霞 +1 位作者 李志 程晓容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转换为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性病变(PCV)和增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7年9月在暨南大学深圳眼科医院初诊为CSC且经微脉冲激光光凝或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转换为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性病变(PCV)和增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7年9月在暨南大学深圳眼科医院初诊为CSC且经微脉冲激光光凝或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的79例91眼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眼均经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其中治疗后仍存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或复发的CSC者行FFA、OCT、ICG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对16例20眼CSC确诊转归为PCV和PNV眼进行分析并行增强深度成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结果治疗的91眼CSC中9例11眼转换为PNV,FFA显示黄斑区多发性斑点状高荧光,ICGA显示黄斑区异常脉络膜毛细血管团状扩张,OCT显示RPE波浪状浅脱离伴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OCTA分层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团状新生血管位于RPE与Bruch膜之间。共有7例9眼转换为PCV,FFA显示浆液或浆液血性色素上皮脱离(PED)及黄斑多灶性斑点高荧光,ICGA显示异常扩张脉络膜血管网(BVN)伴典型息肉样病灶,OCT示拇指状PED与双层征并伴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OCTAen-face分层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BVN与细小息肉样表现。PCV组和PNV组基线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0.282±0.220和0.413±0.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37,P<0.05)。CSC组、PCV组和PNV组SFCT分别为(373.61±65.11)、(296.22±30.24)和(328.63±76.18)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8,P<0.05)。与PCV比较,PNV患者SFCT显著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P<0.05)。结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具有脉络膜增厚特征CSC可转换为PNV,具有浆液性或出血性PED的PNV可转换为PCV。多模式影像检查有助于CSC转换为PNV和PCV眼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增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眼底多模式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张亚芳 李岱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4-288,共5页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可引起严重视力损害甚至致盲的特殊性眼底疾病。PCV的发生可能与某些蛋白有关,如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的表达失衡而导致脉络膜血管异常,从而促进PCV形成。MMP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通过调控...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可引起严重视力损害甚至致盲的特殊性眼底疾病。PCV的发生可能与某些蛋白有关,如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的表达失衡而导致脉络膜血管异常,从而促进PCV形成。MMP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通过调控细胞外基质的代谢来调节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通过打破MMP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平衡及改变一些因子水平,从而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弹性蛋白减少可使血管壁受损扩张,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同时一些炎性因子,如TGF—β、TNF—a、IL-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等也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有关。此外,PCV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补体因子及硫氧还原蛋白水平增高,一些其他细胞因子或炎性介质也证实与其有关。本文就近年来在PCV发病过程中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值得关注的肥厚型脉络膜病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海燕 王雨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1-205,共5页
近年来,随着眼科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脉络膜的特征及其在眼底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了解不断加深,提出了“肥厚型脉络膜病变”的概念,拓宽了视野。然而目前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明晰和探索,如肥厚脉络膜和肥厚血管的概念、多种... 近年来,随着眼科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脉络膜的特征及其在眼底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了解不断加深,提出了“肥厚型脉络膜病变”的概念,拓宽了视野。然而目前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明晰和探索,如肥厚脉络膜和肥厚血管的概念、多种影像检查时疾病的表现特征、此类疾病之间的关系和转归以及对治疗的反应等。关注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提高对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脉络膜病变 肥厚血管 肥厚脉络膜新生血管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眼底影像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梅英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75-1075,共1页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作为一种黄斑部特异性出血性病变,以复发性视网膜下色素上皮出血为特征。近年来,已有较多关于该疾病的临床症状的报道。对于有色种族人群,特别是非裔美洲人和亚洲人新生血...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作为一种黄斑部特异性出血性病变,以复发性视网膜下色素上皮出血为特征。近年来,已有较多关于该疾病的临床症状的报道。对于有色种族人群,特别是非裔美洲人和亚洲人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患者,PCV是主要的症状。该类新生血管的形成在白种人群中伴随或不伴随玻璃疣,病变部位从视盘周围到眼底周围区域。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对此类血管异常病变的诊断更可靠。较为精确的诊断有助于进一步了解PCV特异性的临床特征,以区别于其他特异性脉络膜血管典型增生。本文探讨了PCV的特性,包括遗传基础、人口统计学特征、组织病理学、临床表现、发病过程、治疗反应,并着重介绍了血管的多种眼科成像技术,特别是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新生血管 临床症状 人口统计学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