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墙”的哲理与政治——《补墙》和《我长大的时候》中“墙”的意象赏析
被引量:
3
1
作者
傅利平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67-170,共4页
通过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补墙》和兰斯顿·休斯的《我长大的时候》两首诗中“墙”的人性哲理与政治意义的赏析 ,揭示了西方现代文明、种族隔离政策对人性的异化、扭曲和抑制。一方面 ,人们从安全出发需要“墙” ;另一方面 ,人...
通过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补墙》和兰斯顿·休斯的《我长大的时候》两首诗中“墙”的人性哲理与政治意义的赏析 ,揭示了西方现代文明、种族隔离政策对人性的异化、扭曲和抑制。一方面 ,人们从安全出发需要“墙” ;另一方面 ,人们渴望推倒“墙”以建立一种自由交往、种族平等的美好生活。通过对“墙”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推倒“墙”的必要性的分析 ,揭示了诗人追求人人平等、和睦相处的良好愿望和反对种族隔离政策的政治抱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罗斯特
休斯
《补
墙
》
《我长大的时候》
文学欣赏
墙意象
诗歌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析美国文学中“墙”的意象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世存
陈文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99-102,共4页
墙的意象在美国文学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传统。梅尔维尔通过对墙的意象的象征主义的应用, 首先开辟了这一传统。后世的作家对其不断地加以传承、运用和创新, 使墙的意象的含义不断丰富, 不断扩大。在美国社会工业化和商...
墙的意象在美国文学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传统。梅尔维尔通过对墙的意象的象征主义的应用, 首先开辟了这一传统。后世的作家对其不断地加以传承、运用和创新, 使墙的意象的含义不断丰富, 不断扩大。在美国社会工业化和商业化早期, 它象征着束缚人、禁锢人、使人性格异化的力量,象征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远和生活的苦闷。在现代美国社会, 它还象征着黑人及其它有色人种所面临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尔维尔
墙
的
意象
异化
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墙”在古代戏曲中的文化聚合与审美演变——古代戏曲文学兴衰管窥
被引量:
2
3
作者
苏涵
《东南学术》
2004年第1期163-168,共6页
从古代戏曲中“墙”意象的文化聚合与审美演变可以看出 ,除少数杰出戏曲作家之外 ,大多古代戏曲作家只是偏重于对既成文化的接受 ,却绌于对文化的独立反思与自觉批判 ;古代戏曲在营构戏剧情境的过程中 ,形成了追求戏剧性与诗意性的民族...
从古代戏曲中“墙”意象的文化聚合与审美演变可以看出 ,除少数杰出戏曲作家之外 ,大多古代戏曲作家只是偏重于对既成文化的接受 ,却绌于对文化的独立反思与自觉批判 ;古代戏曲在营构戏剧情境的过程中 ,形成了追求戏剧性与诗意性的民族特色 ,但是 ,又往往将一种戏剧情境定型化 ,这样 ,就会出现审美的新鲜感与生命力的衰微 ;古代戏曲叙事模式的相互沿袭 ,即使有越来越圆熟的技巧 ,却弱化了真正的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墙意象
文化聚合
审美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墟之记忆——元中都博物馆设计笔记
4
作者
竞昕
《艺术设计研究》
2012年第4期78-83,共6页
元中都曾是元代的重要都城,遗址保存完好。博物馆设计从废墟中提取出城市和残墙的意象,以"记忆"而非复原的方式,运用现代建筑的空间流线和造型手法,展现元中都遗址特有的气质和神韵。
关键词
元中都
遗址
博物馆
城市
意象
残
墙意象
认知
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墙”的哲理与政治——《补墙》和《我长大的时候》中“墙”的意象赏析
被引量:
3
1
作者
傅利平
机构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67-170,共4页
文摘
通过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补墙》和兰斯顿·休斯的《我长大的时候》两首诗中“墙”的人性哲理与政治意义的赏析 ,揭示了西方现代文明、种族隔离政策对人性的异化、扭曲和抑制。一方面 ,人们从安全出发需要“墙” ;另一方面 ,人们渴望推倒“墙”以建立一种自由交往、种族平等的美好生活。通过对“墙”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推倒“墙”的必要性的分析 ,揭示了诗人追求人人平等、和睦相处的良好愿望和反对种族隔离政策的政治抱负。
关键词
弗罗斯特
休斯
《补
墙
》
《我长大的时候》
文学欣赏
墙意象
诗歌
美国
Keywords
Robert Forst
Langston Hughes
Mending the Wall
As I Grew Older
appreciation
分类号
I712.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析美国文学中“墙”的意象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世存
陈文
机构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省安阳市师范学院附中
出处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99-102,共4页
文摘
墙的意象在美国文学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传统。梅尔维尔通过对墙的意象的象征主义的应用, 首先开辟了这一传统。后世的作家对其不断地加以传承、运用和创新, 使墙的意象的含义不断丰富, 不断扩大。在美国社会工业化和商业化早期, 它象征着束缚人、禁锢人、使人性格异化的力量,象征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远和生活的苦闷。在现代美国社会, 它还象征着黑人及其它有色人种所面临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
关键词
梅尔维尔
墙
的
意象
异化
沟通
Keywords
Melville
the image of walls
alienation
communication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墙”在古代戏曲中的文化聚合与审美演变——古代戏曲文学兴衰管窥
被引量:
2
3
作者
苏涵
机构
集美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东南学术》
2004年第1期163-168,共6页
文摘
从古代戏曲中“墙”意象的文化聚合与审美演变可以看出 ,除少数杰出戏曲作家之外 ,大多古代戏曲作家只是偏重于对既成文化的接受 ,却绌于对文化的独立反思与自觉批判 ;古代戏曲在营构戏剧情境的过程中 ,形成了追求戏剧性与诗意性的民族特色 ,但是 ,又往往将一种戏剧情境定型化 ,这样 ,就会出现审美的新鲜感与生命力的衰微 ;古代戏曲叙事模式的相互沿袭 ,即使有越来越圆熟的技巧 ,却弱化了真正的创造性。
关键词
墙意象
文化聚合
审美演变
分类号
I207.3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墟之记忆——元中都博物馆设计笔记
4
作者
竞昕
机构
北京青泽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出处
《艺术设计研究》
2012年第4期78-83,共6页
文摘
元中都曾是元代的重要都城,遗址保存完好。博物馆设计从废墟中提取出城市和残墙的意象,以"记忆"而非复原的方式,运用现代建筑的空间流线和造型手法,展现元中都遗址特有的气质和神韵。
关键词
元中都
遗址
博物馆
城市
意象
残
墙意象
认知
体验
分类号
TU242.5 [建筑科学—建筑设计及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墙”的哲理与政治——《补墙》和《我长大的时候》中“墙”的意象赏析
傅利平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试析美国文学中“墙”的意象
李世存
陈文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墙”在古代戏曲中的文化聚合与审美演变——古代戏曲文学兴衰管窥
苏涵
《东南学术》
200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墟之记忆——元中都博物馆设计笔记
竞昕
《艺术设计研究》
201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